环磷酰胺、噻替哌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致癌性转化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feng_1986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癌烷化剂是人类与肿瘤斗争的有力武器。在获得药物正性抗癌效应的同时,化疗病人也承负了抗肿瘤药物尤其是抗肿瘤烷化剂的遗传毒作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二次肿瘤的发生。临床流调资料表明:现在临床运用最广的环磷酰胺和一线抗癌药物噻替哌已对人类显示出了明显的二次肿瘤效应。既往对环磷酰胺致癌性和致癌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动物致癌实验和啮齿类动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转化实验。对噻替哌致癌性的研究就更滞后和缺乏系统性。大约80%的人类肿瘤起源于上皮组织,因此,建立以人类上皮细胞作为靶细胞的转化细胞模型,从细胞、染色体和分子层面进行化疗药物的致癌机制研究就成为药物毒理和致癌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运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作为靶细胞,该细胞为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染腺病毒和SV40杂交病毒后永生化。试验观察了亚致死剂量的环磷酰胺、噻替哌处理后,细胞受两药细胞毒作用后的细胞存活、死亡和凋亡效应;受遗传毒作用引起的细胞转化效应;利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PCR—SSCP和序列分析技术、平行于细胞的转化进程,研究了BEAS—2B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异和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情况,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环磷酰胺、噻替哌处理细胞的存活和转化效应规律为:小剂量时呈现生长刺激性效应;大剂量时呈现细胞毒效应;亚致死剂量呈现细胞转化效应;噻替哌致BEAS-2B细胞的转化剂量在微克水平、环磷酰胺在毫克水平,噻替哌的细胞转化剂量接近IARC指定的阳性化合物3—MCA(3—甲基胆葸)的转化剂量,提示噻替哌为一强致癌原,而环磷酰胺的致癌效应弱于噻替哌。 2.以亚致死剂量的环磷酰胺处理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首次建立了能在体外长期传代的转化细胞系BEAS-CP、BEAS-T,转化细胞呈现赘生复层生长、细胞周期中各期细胞百分比改变、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增高、超微结构呈现癌性增生图像。证实细胞已发生转化。 3.本文首次发现经环磷酰胺、噻替哌作用的BEAS—2B细胞可以生成转化型和非转化型的细胞克隆,提出了鉴别两者的光镜和超微结构形态特征。推测由其它理化致癌原引起的上皮细胞转化过程也存在这样两种类型的细胞克隆,而且转化型克隆的有无和细胞转化程度的差异可能与被检物致癌性的有无和致癌性强弱有关。
其他文献
11月8日,由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主办,中海阳(北京)新能源电力股份公司和喜利得(中国)商贸有限公司承办的太阳能发电研讨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AGS)的分子作用机制、关键基因靶点及靶向作用于这些关键靶点的化合物。方法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O数据库检
企业进行投资活动是对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相关企业以投资来对其进行获取收益的目的,为了使企业的价值呈现最大化,所以对投资活动实行精准的项目评价。对于投资的评价主要是
当代中国法治与道德的关系为:法律和道德的本质一致,历史使命相同,都是社会价值的表现形式。但二者形成和存在的历史阶段、表现形式、具体内容以及调整的范围和实施的手段又有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近年来以半导体激光器为抽运源的碱金属蒸气激光器在高能激光领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碱金属蒸气激光器的吸收谱宽非常窄,即使在充入一个大气压缓冲气体后其吸收谱宽仍小于
太极拳源流问题,是太极拳史研究的重要部分,然而至今仍无共识。分歧起自唐豪考证。笔者在《疑古思潮与唐豪的太极拳考证》和《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两文(《武当》2
会议
17—18世纪,中西双方展开大规模平等双向式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康乾时期西方先进玻璃制造技术对中国玻璃制造业的影响、玻璃窗的使用和普及以及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