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蒙古高原诸族政权及其递嬗──兼论中国北部边疆问题孟古托力蒙古高原先后哺育了许多民族,虽然大小不同,但几乎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并在等待我们继续发掘和研究。研究他们的历史既是东北亚地方史的重要部分,又是北方民族史的主要内容。他们的历史,头绪纷乱,情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高原诸族政权及其递嬗──兼论中国北部边疆问题孟古托力蒙古高原先后哺育了许多民族,虽然大小不同,但几乎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内容,并在等待我们继续发掘和研究。研究他们的历史既是东北亚地方史的重要部分,又是北方民族史的主要内容。他们的历史,头绪纷乱,情况...
其他文献
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促使民族人口分布从“大杂居小聚居”转向“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新时代民族交融论述与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民族交融的构成维度与影响机制及其发展趋势。民族交融的构成包括族际共居、族际共事、族际共乐、族际通婚等四个维度指标,并与社会资本及族群惯习构成三角形生成性外在影响关系,其实施主体也包含表现族群性行为时的个体之间。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的场域转换,促使民族交融的总量大幅度提高以及各维度构成作用发生改变,影响机制发生三个趋势性变化:
唐朝北陲二府(单于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是唐朝北部边境应对草原游牧部族势力的重要军政机构,也是把握唐朝北部边疆局势变化和大漠南北政治动向的重要环节。在二府前期沿革史上,瀚海都护府的设置与变化是关键一环,相关记载却不甚清晰,学界至今仍未形成一致看法。本文在回顾与批判此前诸说的基础上,仔细对勘相关基本史料,对其史源加以分析,继而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辅之以近年新见出土文献与前贤措意不足的若干记载,对瀚海都护府设置与沿革的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并明确区分瀚海都护府和以回纥部设置的瀚海都督府,从而使我们对七世纪后半叶唐朝北
基于对四川康定瓦斯碉白塔的实地考察,本文指出,藏传佛教转经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累积身体运动来达成修行目的的具身性实践。转经仪式的三个面向,即身体主体的建构、对环境的具身性感知以及具身性社交的达成都说明,不管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超出个人的环境和社会层面,身体实践都占有核心地位。转经并非完全如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纳所言的是一种以消解自我意识为目的的机械运动,因为转经主体的能动性经由身体得以表达。具身性实践视角的引入,对于反思和解构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的身体与意识、观念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带动就业的趋势特点、影响因素及政策诉求,是不断提升民族地区企业带动就业能力与实现民族地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前提。本文使用“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就业带动能力的现状及分行业特征。结果发现,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平均带动的就业岗位数量低于非民族地区小微企业,样本调查年份的平均每个企业的差距达到近9人,且在制造业等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中,这一差距更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检验了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就业带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证明了小微企业自生能力弱、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是民族地区
文化资本会随着社会效益的满足而边际效益递增,它创新了要素生产率的非物质经济增长方式。民族地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摒弃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转型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文章在梳理近些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六大要义,即产业定位精准、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形态多元、竞争优势明显、村民广泛参与以及产业关联突出,并从七个方面对特色村寨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进行了价值分析。文章提出文化因子—单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体系的正反导向的“文化因子萃取”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
佟氏是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大家族,明清时期都受中央朝廷倚重。关于辽东佟氏的研究也是近百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佟氏来源仍不确切,由明入清的踪迹更不明了。围绕该家族的研究,也涉及明清历史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清承明制、民族源流和家族谱系的断裂接续与真伪辨析等。本文尝试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不同来源的选簿、实录、谱牒、碑刻等公私资料,从梳理佟氏先世源流入手,清理、辨析明清史料及各自局限,以期厘清佟氏家族先世、来源问题上的纠葛点,从而拨开迷雾,加深对明清之际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家族变迁轨迹的了解。
喀什噶尔城市形态及格局在清代经历了巨大变化。本文借助多语种档案文献以及城市古地图等,就清代喀什噶尔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空间形态变迁这一前人极少关注的领域,进行图文并茂的呈现和研究。清朝统一前,吐曼河南岸的回城呈现不圆不方的形态,内部基本以古王宫为中心,街巷呈放射状分布。乾隆统一之初,新建徕宁城,与旧城形成了一地两城的双城格局。至道光年间,徕宁城毁于战火,迁址新建恢武城,新城承袭了徕宁城的军政管理职能;同时喀什噶尔回城西扩,逐步形成了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的新回城。至光绪年间,虽重建徕宁城,但自道光朝至清末,形
本文依据不同时代西方人类学家对“国家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将西方人类学有关国家的表述划分为文化进化论、文化象征论和国家民族志等三种范式。文化进化论将国家视为社会复杂性的具象表达,文化象征论将国家视为特定文化观念的象征呈现,国家民族志则将国家视为权力实践的效应和结果。厘清西方人类学有关国家的多种表述,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人类学“国家”话语及其学理意义充分展示出来,可以为中国人类学国家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比较的理论框架。
日商西泽吉次掠夺东沙群岛资源与中日交涉吕一燃一东沙群岛,由东沙岛、东沙礁、北卫滩和南卫滩组成,分布于北纬20°33'~21°58',东经115°54'~116°57'之间的海中,是南海四组群岛中最靠近大陆的一组岛礁。东沙岛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与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