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活力和灵魂所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本文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主要论述了小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校园活动的创新不够,实效不明显;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活力,轻视学风建设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活力和灵魂所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它不仅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前途,而且也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对于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及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前,校园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中来,如何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是我们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提出鄙人的初浅看法。
一、何谓小学校园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校园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论述了校园文化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大多数专家对广义校园文化的界定,他们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和教学管理者在教育教学、学习生活和服务管理过程中开创和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发展、良好习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能,创新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积极的姿态将小学校园办出成绩,办出特色。那么,何谓小学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小学特定的育人环境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学习、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搭上了末班车,学校建设日新月异,本文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现有两栋教学楼,完善建成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8个功能教室及科技实践基地,各种教学仪器均达国家二类配备标准,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主要有: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
学术上出现一些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学者多是大学教师,由于我校教师的学历80%以上是大专学历,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他们对校园文化内涵、作用及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全面、准确、科学。特别是大多数教师对校园文化课程的认识不足,认为本职课程学好就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而忽略了校园中的一些潜在教育课程,比如:学校板报、公告栏、橱窗等,这些地方都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
(二)校园活动的创新不够,实效不明显。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校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活动的总体创新不够,未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未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未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锻炼的各方面能力及要掌握的知识范围,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建设内容,未能全面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没有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活力,轻视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是小学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使全体师生享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必要的。然而,我校校园虽环境整洁优美,做到了自然环境的优化,但缺乏文化氛围,部分教室虽张贴了名人字画和名言警句,但更新频率较低,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室陈列单一,文化气息薄弱,失去了培养学生个性的机会。如果说外部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架的话,那么校风建设就是校园建设的灵魂,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提升学生成绩,忽略了最关键的校风建设。
三、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的途径
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不同的方面,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她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对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一是校长要高度关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二是校长要注重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和创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三是校长要树立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反思学习,开阔视野,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负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二)开发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拓丰富的管理渠道。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日渐增多,这也会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开发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将学校的网站搭建成学生、教师、家长,人人参与的平台。这种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对学生而言,具有教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进行展示、结交师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对教师而言,他们可将课堂教学部分地引入了网络教育的方式,还可利用校园网络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知识;三是对学校来说,使学校管理不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而是为师生和家长服务,可以加快校园文化的传递,可以对外界宣传本校的文化。
(三)培植小学校园的精神文化,提升学校内涵。
文化的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校园精神是处于深层次的、本质的、凝练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培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结合本学校的历史传统、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精神文化;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贯穿于其他的文化层次,可通过校训、办学宗旨等其他层次的文化建设,缓慢的渗透和灌输到的校园文化中。比如:我校遵循"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办学理念,以"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宗旨,以"在鼓舞中创造奇迹"为校训,全面开展"鼓舞教育",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EEPO"有效教育与"SDP"项目研究为切入点,辐射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健康开展,打造鼓舞文化校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总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还是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人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之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苑琳琳.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师者,2012,(7).
[2]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2,(5).
[3]刘林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社科学论,2012,(1).
作者简介:赵桃艳(1975.11- )女,南宁市燕子岭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活力和灵魂所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它不仅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前途,而且也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对于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及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前,校园文化已经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融入到校园建设中来,如何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是我们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提出鄙人的初浅看法。
一、何谓小学校园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校园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论述了校园文化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大多数专家对广义校园文化的界定,他们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和教学管理者在教育教学、学习生活和服务管理过程中开创和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个性发展、良好习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能,创新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积极的姿态将小学校园办出成绩,办出特色。那么,何谓小学校园文化?笔者认为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小学特定的育人环境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学习、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搭上了末班车,学校建设日新月异,本文以南宁市兴宁区燕子岭小学为例,现有两栋教学楼,完善建成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8个功能教室及科技实践基地,各种教学仪器均达国家二类配备标准,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主要有: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
学术上出现一些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学者多是大学教师,由于我校教师的学历80%以上是大专学历,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他们对校园文化内涵、作用及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全面、准确、科学。特别是大多数教师对校园文化课程的认识不足,认为本职课程学好就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而忽略了校园中的一些潜在教育课程,比如:学校板报、公告栏、橱窗等,这些地方都会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
(二)校园活动的创新不够,实效不明显。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校校园文化活动比较丰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活动的总体创新不够,未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未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未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锻炼的各方面能力及要掌握的知识范围,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建设内容,未能全面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没有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三)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活力,轻视学风建设。
校园文化是小学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使全体师生享受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必要的。然而,我校校园虽环境整洁优美,做到了自然环境的优化,但缺乏文化氛围,部分教室虽张贴了名人字画和名言警句,但更新频率较低,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室陈列单一,文化气息薄弱,失去了培养学生个性的机会。如果说外部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架的话,那么校风建设就是校园建设的灵魂,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提升学生成绩,忽略了最关键的校风建设。
三、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共筑教育之梦的途径
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不同的方面,笔者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她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对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一是校长要高度关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二是校长要注重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和创新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贡献;三是校长要树立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反思学习,开阔视野,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负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二)开发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拓丰富的管理渠道。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日渐增多,这也会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开发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将学校的网站搭建成学生、教师、家长,人人参与的平台。这种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对学生而言,具有教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进行展示、结交师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对教师而言,他们可将课堂教学部分地引入了网络教育的方式,还可利用校园网络管理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知识;三是对学校来说,使学校管理不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而是为师生和家长服务,可以加快校园文化的传递,可以对外界宣传本校的文化。
(三)培植小学校园的精神文化,提升学校内涵。
文化的积淀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校园精神是处于深层次的、本质的、凝练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培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结合本学校的历史传统、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精神文化;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贯穿于其他的文化层次,可通过校训、办学宗旨等其他层次的文化建设,缓慢的渗透和灌输到的校园文化中。比如:我校遵循"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办学理念,以"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宗旨,以"在鼓舞中创造奇迹"为校训,全面开展"鼓舞教育",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EEPO"有效教育与"SDP"项目研究为切入点,辐射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健康开展,打造鼓舞文化校园,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总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基础教育工作者,还是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人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为实现教育之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苑琳琳.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J].师者,2012,(7).
[2]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2,(5).
[3]刘林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社科学论,2012,(1).
作者简介:赵桃艳(1975.11- )女,南宁市燕子岭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