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推动 涵养时序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im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教学中常听学生苦恼着说“历史看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这一问题根源是学生缺乏时序观念,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存在“时空错位”,无法洞察时序背后的历史逻辑。时序观念是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认识和观察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1]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历史解释与建构历史联系,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结合高三复习教学实践,以“‘自由思想’与美国历史”一课为例探讨时序观的培养。
  一、紧扣微主题,层级推动时序观的培育
  如何让散乱的知识自成一体,需要在时序梳理基础上,挖掘微主题以统合相关知识。本课尝试以“自由思想”为主题统摄美国史复习,从三个层次逐步推进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
  第一层次:时间为轴,把握历史脉络
  美国思想文化孕育在美国历史进程中,尤其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因此首先要梳理美国历史发展脉络,以时间为轴,构建美国史的时间框架。
  按照时间要素构建时间框架是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重要途径,主要有时间轴、历史大事年表等方式,能有效地将繁杂的历史事件整理清晰。课前由学生以时间为轴,自主梳理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如上表所示。
  这一时间框架涵盖美国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大,并将其置于世界背景中,有助于学生认识美国历史的脉络,也能帮助学生从历史分期中辨识时间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对历史的影响。时间框架的建立使学生初步形成时序观念,构建历史叙述能力,为下一步学生理解美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做铺垫。
  第二层次:聚焦时代,触摸历史演变
  在长时段和大時代中,任何历史事物的流变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反映出时段或时代主题。贯穿于美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国内学者李剑鸣认为,“自由是美国生活中的一个主导性价值,是一个深刻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观念。”[2]美国学者方纳认为,“不了解自由在美国演变的历史,便无法真正懂得美国社会。”[3]因此,以“自由”为微主题,还原美国的时序演进,有助于学生理解美国历史演变的阶段特点和联系,这对发展学生时序观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将美国“自由”归纳为四个维度 ,即政治自由、公民自由、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具体阐述如下:
  政治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始于美国革命,当时流行的对自由的理解在一个社会是否有争取政治自决的问题上。
  公民自由:或者说个人可以用来反抗权威的权利演进。
  个人自由:个人在不受外来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重要的个人决定的能力。
  经济自由:即什么样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自由。
  ——根据《美国自由的故事》第13-14页整理
  提出两个核心问题:
  问题1:根据美国大事年表,你认为在美国追求自由的历程中哪些是关键事件。
  问题2: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人心中的“自由”有何不同?
  借助史料,呈现三个历史时段美国人对“自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在美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内涵。
  时段一:独立战争至建国初期
  史料一: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年《独立宣言》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时期美国《独立宣言》表达了当时美国人争取怎样的自由?其思想来源是什么?1787年宪法实现了《独立宣言》中所有人的“平等”“自由”吗?由此初步理解“政治自由”的内涵。
  时段二:大萧条至新政
  史料二:每个人都有获得私人财产的权利……如果要与这个原则相一致,我们就必须限制投机者、集权者甚至金融家的行动。
  ——罗斯福1932年的演讲[4]
  史料三:如果普通公民享有政治上的平等,那么他们也必须享有经济上的平等。……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要看我们是否为那些穷困贫寒的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罗斯福1936年两次演讲[5]
  胡佛及前任总统对经济“自由放任”,使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深陷经济大萧条。那么,罗斯福新政时期表达的“经济自由”含义与胡佛总统时“经济自由”有何不同?到二战时期,罗斯福对“自由”给出了更全面的思考。
  时段三:二战期间
  史料四:我们期待着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世界:第一是言论自由——在世界任何地方;第二是宗教信仰自由——在世界任何地方;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在世界任何地方;第四是免于恐惧的自由——就全球范围来讲,是一种世界性的裁军,要以一种彻底的方式把军队裁减到一定程度——在世界任何地方。
  ——罗斯福1941年1月6日国情咨文[6]
  在全世界面临法西斯的威胁下,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与以往“自由”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根据上述美国三个历史时段不同维度的“自由”内涵,能更清晰认识美国历史发展的逻辑。
  第一时段侧重认识政治自由,通过解读《独立宣言》得出政治自由始于北美人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争取政治自决并维护政治民主是政治自由的主要内涵,并在1787年宪法构建的政治体制中得以维护,其思想来源于启蒙思想,其蕴含的天赋人权思想又成为黑人、妇女等争取政治自由的武器。
  第二时段侧重阐释经济自由,通过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经济自由的看法,可见经济自由的内涵发生了转变,大萧条以前主张有限政府、自由放任,大萧条以后强调政府承担经济保障的责任,并在新政中积极实践,这一“经济自由”的转向对二战后美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时段以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为核心来认识自由内涵,其中“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是对“公民自由”“个人自由”的延续与强调,“免于匮乏的自由”是对新政“经济自由”思想的延续,“免于恐惧的自由”则是对法西斯侵略的反抗。“四大自由”表明美国关注的视角从自身扩展到世界,并意图在二战后政治和经济领域输出美国的“自由”,如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
  时序观念的培养要求在时间背景下把握历史变迁与延续。三个时段勾勒了美国不同维度的“自由”,使学生认识到美国自由的内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历史看,有的群体侧重政治自由,有的群体则强调经济自由;有的时期个人自由居于核心位置,在另一些时期则以公民自由为主要诉求。
  第三层次:回归现场,在情境中体悟
  培育学生的时序观念,就要让学生在具体时间境遇中体验历史的发生与流变,而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神入历史,回到历史时间,从而进行历史同情之理解,感受历史当事者的困惑与决策,辨识历史的源流、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分析历史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学中用美国二战时的语音和图片等一手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穿越到二战时期的美国。
  史料五:1941年美国战争新闻局制作的征兵宣传画
  史料六:1941年1月6日罗斯福总统国情咨文演讲音频
其他文献
黄河滩区,是指黄河堤坝与黄河水之间的滩涂部分,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  在山东省,黄河滩区范围内居住着60余万人。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受汛期洪水威胁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山东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块硬骨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黄河滩区陆续实施就地就近筑村台迁建、外迁安置、防洪撤
截至2月3日12时,山东省滨州市新增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11例。  疫情发生以来,滨州市第一时间建立疫情防控应急指挥机制,启动联防联控工作。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京东“ABCDE”技术全面对接滨州,政企合作共同抵御疫情。  多年来,通过发挥自身在技术、供应链、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京东形成了由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云计算)、Devices(IoT)和Exploratio
笔者查阅资料时,偶然读到曹立群老师的《谁消耗了这么多棉纱?》一文(《历史教学》2016年上半月刊第1期),其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表现是手工棉纺织业日渐衰落,并开始了纺与织分离、耕与织的分离进程。”对于这一说法,笔者心存狐疑,拟结合现行教材及学界观点,从学术史的角度作一辨析,不当之处,敬请诸位同仁斧正。  一、教科书的叙述和学术界的观点  中国自然经济何时开始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再提问。课堂教学中追问权不仅属于老师,也属于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高效,对课堂秩序要求过高,学生被要求在课堂上严守规矩,即便对知识点有所疑问也时常不允许在课堂提问,更不允许在课堂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这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实现,久而久之,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也减弱,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有的老师有时也会
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更好。因为“经过了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1]。解释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又是所有能力的最高表现”[2]。纸笔测试要求学生写下对史事的理解和解释,很强调成文能力。“表达”的成果则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讲多写,细化评价找准改进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一、例题与评价工具简析  例题改编自2
大概念、跨单元是当下教学一线研究的热点,这是“课程建设的需要、是高效使用教材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1]。新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出台要求历史课堂新一轮的变革,如何在“双新”背景下去落地核心素养,如何在一节课中呈现课改的理念,都是一线老师亟需关注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它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也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
阅读下面短文, 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 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标号为31~40的相应位置上。(注:题目编号与高考题相同)  记叙文  幽默故事  (1)  短文长度:79个词  难度:易 建议时间:5分钟  Once upon a time,there lived a rich man,but he didn’t know_
【背景材料】  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奥地利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法国戛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本次峰会以“新世界、新思维”为主题。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中国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强劲增长,为促进有关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叙述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1]对此,笔者认为政治协商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提法,并不是出現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先
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史学研究不能终止于唯物史观、时空结合和史料实证,应在它们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做进一步的解释,因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1]笔者认为,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尝试提供同一问题的冲突性解释。同一问题,一时代的解释与他时代的解释也不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