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对译者视角的导向作用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8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篇是翻译的基本操作单位,语篇分析是解读原作内在特征的第一步,也是优秀译作的保证。但是微观和宏观的语篇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取舍和博弈,并在译作中兼顾语形和语义的对等表达。本文以语篇分析为视角,以英汉双语语篇中信息结构的差异作为切入点,对译者的翻译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翻译单位 语篇分析 语篇翻译
  一、翻译的操作单位
  从双语转换的形式上看,翻译的过程以两种语言作为操作对象,而从语义转移的角度上看,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的直接对象多是能表达一个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翻译的单位是能在两种语言之间为实现意义的传递而确定的操作和转换的单位。作为语义和结构的整体——语篇,在语法结构上具有衔接性、连贯性、层次性和整体性,能够很好地作为译者的操作单位。语篇这一翻译单位,能够为译者提供很好的翻译视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兼顾语形和语义的传达。
  鉴于这一点,本文以语篇分析作为视角,以英汉双语语篇中信息结构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来探索语篇分析和传情达意的平衡,并在语篇的背景下,对译者的翻译视角进行探讨。
  二、语篇分析的信息功能
  语篇分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吸收了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专门研究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情况。语篇分析又称为篇章分析或者语篇语言学,一般说来,英美国家的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篇章分析),而欧洲大陆的学者喜欢用“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黄国文,2001)
  对于语篇理论对翻译实践的作用,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立场。从翻译的总体策略来看,Snell-Hornby(1988)认为,翻译的出发点在于语篇分析,翻译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Hatim(1990)也强调自上而下的方式,主张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应以对语篇结构和语境的理解为依据。但是Baker认为,自上而下的方法,有很多局限性:
  1.可行性。许多从事翻译的人员并没有在语言学或者语篇理论上受过专门的训练,在相关理论的使用上可能不尽完美。
  2.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语篇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单位,如果译者对语言的具体形式缺乏深入的考虑,就没有办法把语言的整体意义解释清楚,因为每一个具体的遣词造句塑造了整个语篇的意义。
  (一)语篇内部结构
  对于语篇翻译来说,语篇的层级结构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译者到底应该采用由部分到整体的方法,从研读词组、分句和语段出发,从而进行对语篇结构的解读和语篇整体意义的转换,还是采用相反的模式,先分析语篇的衔接过渡关系,然后解读句子和词组在语篇中的具体意义,用对语篇宏观层面分析的结论来把握和指导每个微观部分的翻译活动?第二,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篇结构组织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到底应该更多关注原文的内容,还是更多注意它的形式特征?如果以语篇形式作为翻译中关注的焦点,那么译本会不会不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缺乏目标语应有的地道性特征?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语篇不是一个形式单位,而是一个意义单位。在语篇分析中,我们很难用分析语法时使用的“严谨的规则”等概念对语篇的整体意义做出明确的表述。语篇是一个层级结构,如果我们过多强调语篇的整体意义特征,就会忽视微观层面,即构成语篇中的具体词语、词组、分句、语法结构等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而这些部分是语篇整体意义产生的基础。
  任何语篇都有内部结构,内部结构不仅指语篇的表面形式,如:衔接过渡,而且还指深层的意义结构。语篇不是若干句子和段落的任意集合,它是基于整体性和连贯性上的意义单位。语篇都有一定的交际目的,都是为了完成语篇生产者的交际意图。语篇的句子组合都是按照本语言约定俗成的语法和规则特点构成的,只有在对比英汉语言的句子结构时,按照各自的语言习惯来处理词汇层面上的对等(word-level equivalence)和语法对等(grammatical equivalence),才相对容易。而由于语篇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同一语篇内容出于不同的交际意图可以用不同的语篇结构来表达,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取得语篇上的对等,是很大的难点。
  语篇分析的核心在于语篇的篇章结构和语境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创造语篇的过程。语篇分析的定义涉及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篇章(text)。通常指一段语言文字中的语言形式特征,而且对这些形式特征的解释不根据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2.语境(context)。从狭义上讲,语境指语篇之外的因素(语篇接受者能动的识解因素)。
  3.话语或语篇(discourse)。当篇章的生产者和接受者根据语境因素完成篇章的生产和解读后,这段文字就实现了从篇章向语篇的转化过程。话语或语篇是篇章因素和语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就是能动的意义产生过程。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英汉双语中的语篇是能够表达话语生产者的一个完整交际意图并有语境粘联的语义单位。所以,语篇不在于句子或者段落的长度,而在于语义的表达。
  (二)英、汉语篇信息结构差异
  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看,一个句子一般由两部分构成:1.话语的起点(point of departure),即陈述的对象;2.话语的目的(goal of discourse),即对陈述对象的说明。话语的起点通常呈现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是已知或共享的信息(shared know ledge),功能语法称之为主位(theme);话语的目的通常是表达新信息(new information),是说话人想让听话人知道的信息,被称为述位(rheme)。在连续的话语中, 信息的展现形式一般遵循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规律; 已知信息的交际价值小,往往出现在话语的前部;新信息交际价值大,往往出现在话语的后部。例如:   (1)为他人带去阳光的人,自己也会沐浴在阳光之中。
  (2)If everyone donates a bit of love,the whole world will become a paradise.
  这就是句子信息线性排列的尾重现象(end weight)原则。一般文体的单句都是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 句尾为信息焦点。英、汉语简单句的信息展开方式皆遵循上述这一规律。由于汉语语序相对固定,末尾焦点就更常见。
  三、语篇分析的核心
  语篇包含7个标准: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几方面的特点是语篇赖以成立的重要特质,只有满足这7方面的标准,一个语篇才是符合实际交际行为的语篇。
  解读语篇时,译者可能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语篇的不同侧面,但是解析语篇的哪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作为读者和译者的个体经验。语篇作为主观世界或者客观世界描述的结构,从人的认知途径上讲,译者和其他的读者与原作作者在个体经验上有共识,而这个共识程度有高低之分。共识程度高时,译者和作者的语篇认同同一性趋近,语篇整体意义能够较多地被解读出来;反之,就较少。这就在下一步的双语译文等值质量中起了决定作用。
  语篇分析是译者与语篇作者进行的互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篇及其内在的语篇结构、信息排布、交际意图等内部因素和语篇以外的因素,如译者的自身认知状态、阅读偏好、知识结构以及百科知识等构成的识解关系就是语篇分析的核心。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译者是个特殊的话语参与者,以某个已经成形的交际行为作为向导,创造出一个新的交际行为,并把一个语篇从一种社会文化转移到另一种社会文化中,在原作作者和译作读者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语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M.A.K.Halliday曾指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小句、词组、词和词素,但是各个基本单位的地位不同。句子由小句构成,小句由词组构成,词组由词构成,词由词素构成。句子作为语言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其各组成成分的地位不同,承载的信息状态就不同;信息状态不同,则其交际价值就有差异。在英语的复合句中,主句表达主要信息,与当前话题的关联程度高,因此构成话语的脊梁,是说话者要强调的信息,也是听话者特别期待的信息;从句表达次要信息,与当前话题的关联度相对较低,在交际中不起主导作用。
  2.任何语言都是借助一些结构来创造语篇的,这些手段可能是某些语言文化所专有的,可能是某种体裁的文章所要求的,也可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思维路径决定的。如:英语中的状语或者状语从句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如果被前置并放在句子主位(theme)位置,它可以把其中包含的信息背景化,为句子中其余信息的输出做铺垫,并成为理解述位(rheme)所表达内容的前提。这样,语篇的结构安排就成了传达话语生产者的意图并塑造接受者思维方式的手段。
  3.任何语篇,从形式上看,都是话语生产者——语言的组织结构——向话语接受者传递的过程,但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篇的创造还受到参与者人际关系的影响,反过来,在语篇的解读过程中也反映了接受者的人际关系。例如,以专业人员为阅读对象的语篇,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语篇的生产者是谁,语篇翻译的语言以及结构形式要适应并且塑造专业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4.话语以外的“世界”涉及到话语生产者和话语接受者的主观认知世界和百科知识。任何话语都依赖某段文字来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也是我们经验的反映。接受者已有的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新的话语,当然也可以造成误导,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对于新的语篇,译者可以使用语篇在体裁、结构以及风格上的相似性来理解,而直接或者间接的引用也加强了语篇之间的联系,构成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信息链,来给译者进行导航。
  四、译者的视角
  1.解读并准确传达语篇作者的意图
  语篇的意义是语篇的创作者和译者之间商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经过语言文化的转换传递给译作读者。译者必须要根据语篇创造者的用意(intended meaning)和隐含意义(implied meaning)等去确定翻译技巧和处理方式,而不应该孤立考察语篇的某一局部。英语中有些富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由于英汉语言表达的差异,翻译中要解读作者的意图,就要根据实际语境加以转译,如果一味地紧跟原文,形似忠实于原文,实则导致意义的偏离。例如,
  (3)Georgiana,the eldest,with her black ringlets,her flashing eyes,her noble aquiline profile;her swan-like neck,and sloping shoulders, was orientally dazzling.(A.Huxley:Come Yellow)
  译文:大小姐乔治亚娜乌发鬈鬈,双眸明亮,侧面看去,高高的鼻梁,显得颇为高贵,加上修长的柔颈,下削的玉楼,活脱脱一个令人炫目的东方美人。
  在例(3)中,原文描写的是一个颇有几分东方美人特征的西方美人。值得注意的是“aquiline”一词的翻译,这个词常与“nose”搭配,意为“鹰钩鼻”。在英语中,常用“an aquiline nose”来烘托一个人的高贵,但在汉语中,“鹰钩鼻”往往跟阴险奸诈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要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作者的文本意图。根据“aquiline”的意象特征,将其灵活处理为“高高的鼻梁”,而不可直译为“鹰钩鼻”,因为这在译语文化中会损害原文描写的美女形象。   2.分析语篇结构并在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这一结构
  英汉双语由于句法层面上的差异,我们很难确保双语在语篇结构和信息传递效果上完全对等。但是,作为人类交际的产物,任何语篇模式的使用都是为特定的交际目的服务的。译者应该对这种模式做出认真的解读,并在译文的处理中体现出来。例如,
  (4)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that they are among these are 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译文: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例(4)是引自《美国独立宣言》的段落,原文文本具有公文文本的特征,要求行文规范且语言生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译文保留原文的整体框架,依然采用主位到述位的语义演进方式,这样的语形是对等的。
  3.语篇内部深沉的逻辑关系能指示语篇细节的翻译
  语篇连贯是语篇的一个本质特征,主要包含逻辑关系的明晰,事件和情景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类经验的延续。例如:
  (5)She would not allow that any objections there had material weight with Mr.Darcy,whose pride,she was convinced,would receive a deeper wound from the want of importance of his friend’s connections,than from their want of sense.(J.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Ch.10,VII)
  译文:她认为,这些方面的不足对达西先生影响不大,因为她相信,达西先生觉得最伤他自尊的,是他的朋友跟门户低微的人家结亲,至于这家人有没有见识,他倒不会在意。
  例(5)中,“whose pride”引出一个定语从句,但是从语义逻辑关系看,这个定语从句在于说明主句的原因。在翻译中,“因为”明示了其中的关系,语义更加通畅;“than”引出比较对象,译文中,“他倒不会在意”与前文的“最伤他自尊”形成呼应,完成了“than”的对比结构,这就明确了原文存在的深层逻辑关系,而且符合汉语的习惯。
  五、结语
  英汉双语的语篇结构、信息排布原则都有很大的区别,而作为在两种语言间穿梭的译者需要跨越这一鸿沟,保留原文的语篇信息结构,尽可能实现语篇的对等翻译,尽管我们难以在形式上和效果上产出一个完全等同于原文的译文。从语篇分析的视角,我们可以得出原语语篇的内部结构特征、内在结构逻辑以及语义推进方式,作为下一步翻译的向导。但是,译者不能为语篇林林总总的微观特性所羁绊,过多沉浸于“木”,而忘乎于“林”。
  参考文献:
  [1]Baker,M.and Saldanha,G.(eds.).翻译研究百科全书(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3]Johnstone.B.Discourse Analysis(2nd Edition)[M].MA:Blackwell,2008.
  [4]Potter,J.and Wetherell,M.Discourse and SocialPsychology:Beyond attitudes and behavior[M].London: Sage,1987.
  [5]Anthony Pym.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Manchester:St.Jerome,1998.
  [6]王福祥,徐庆利.英语定语从句汉译的信息对等原则[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8)
  [7]陈德彰.英汉翻译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张磊 宋起慧 内蒙古 包头市 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014130)
其他文献
在"三期叠加"的经济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亟待解决,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融资担保行业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困难,对融资担保
摘 要:本文以留学生期末测试试卷和测试成绩为分析对象,采用SPSS软件对试卷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试卷结构、正态分布、信度、难度、相关性等,重点分析了试卷的结构、信度、相关度,目的是为了评估该试卷的质量及可靠性,也为反馈教学效果和科学编制试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试卷分析 信度 相关性  一、引言  语言测试与评估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之一,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测试成绩能够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