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实施管控的过程中都存在弊端,单位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内部规章缺乏严谨性,内部控制意识不强,甚至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现象,由此引发了单位内部的很多问题。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必须增强内部控制与管理,有效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解决措施;有效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1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了国家财政上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有些事业单位成立时间较早,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管控能力普遍较差,再加上一些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其与简单的资金和财务规划混为一谈。目前,市场经济全面推行,原有的管理对策中的很多弊端依次暴露。例如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内部管控不严谨,财务控制松散,记账单账实不符。从本质上而言,内部控制是单位管理的核心,与资金、财务、政策等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暴露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经营,影响整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为了有效缓解这一不足,完善事业单位的经营建设,相关部门一定要找到其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措施进行控制,做到科学决策,促进单位可持续运转。
1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也影响着单位的运行效率,与现代化管理和科教文卫的需要不相适应。现如今,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开展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并且不断强化管理能力,内部管控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能力的限制,使得其在实施内部管控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相关解决对策也缺乏完善性。因此,探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非常有必要。
首先,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执行国家相关制度的基础。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内控体系,明确规定了制度政策。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在财务管理上保证合理利用,完善单位的自我约束力。
其次,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完善的相应业务处理程序使会计信息资料在相互牵制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预防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事业单位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造成某些重要会计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因此,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供可靠、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
最后,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协调高效运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的事项众多,与人员协调应用、资金管理、财务控制、政策规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做好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在实施管控过程中有据可依,从而保证各方面协调运转,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
2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但许多事业单位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只能凭个人经验做事,随意性较大。还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和办法,但对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職权、贪赃舞弊等现象造成可乘之机。
第二,内部控制观念薄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观念是实施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内部控制发挥效力的核心。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将其与财务管理或者人事控制混在一起,没有认识到它是一项综合管控的内容。这样一来,事业单位缺乏动态管理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就成为了空谈,不利于单位的建设。
第三,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人控,人员的素质水平与单位建设能力息息相关。不过,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都不具备较好的管控能力,对内部控制认识欠缺,甚至不知道何谓内部控制,给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强化和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多个角度完善他们的水平,做好人员选用、选拔工作。
3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单位负责人更是掌握着关键作用。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单位内部还要搞好培训教育,优化管控氛围,配置好人们的权限,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作铺垫。
3.2 协调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
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应用方面忽视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功能,更多地关注营利组织的会计控制,强化其作为制度审计的基础,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管理功能。内部控制的核心应该是组织内部全面管理控制,尤其是当前我国各类组织形式极其多样化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功能,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我国现行相关内部控制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调整、补充、规范相关内部控制法律制度,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协调配合。
3.3 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就是事业单位实现良好经营的基础。对此,各事业单位要在明确自身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完善制度规章,建立控制体系,规范操作程序,从组织上协调管理,明确内部控制的标准,树立岗位责任制,做好审批和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单位还要提升内部控制的成效,将管控工作融入单位的各个环节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单位控制方向,讲求管控方式,并做好风险的防范,从资金、财务、人员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避免出现重大错误。
3.4 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方面着手,是强化单位管控能力的基础。对此,单位要严格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和能力检测。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培训,建立从业人员自我培养与事业单位在职培养相结合的体系。从根本上不断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准和道德认知,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单位服务。
3.5 强化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奖惩制度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奖惩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实行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将个人工作表现、单位业绩等因素纳入员工的薪酬范围内,培养员工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增强专业技术能力。根据考核的项目内容,检查员工任务完成的程度与效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针对员工在绩效考评中的成绩,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绩效评分较高的员工应予以物质奖励,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对于评分较低的员工坚决给予处分,或者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职称评定挂钩,产生震慑力。
4 结 论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是我国最基本的经营管理机构,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内部管理方式较为薄弱,没有认识到协调运转以及做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对此,我国事业单位首先应明确内部控制的意义,然后从制度建立与创新、人员素质培养、工作环境的营造和协调管理上入手,强化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从而保证单位更好的运转。
参考文献:
[1]柴大江,李继民.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7):93-94.
[2]王玮.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3-25,31.
[3]陈丽萍.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106-10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解决措施;有效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16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了国家财政上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有些事业单位成立时间较早,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管控能力普遍较差,再加上一些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其与简单的资金和财务规划混为一谈。目前,市场经济全面推行,原有的管理对策中的很多弊端依次暴露。例如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内部管控不严谨,财务控制松散,记账单账实不符。从本质上而言,内部控制是单位管理的核心,与资金、财务、政策等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的暴露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经营,影响整个国家的基础建设。为了有效缓解这一不足,完善事业单位的经营建设,相关部门一定要找到其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措施进行控制,做到科学决策,促进单位可持续运转。
1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也影响着单位的运行效率,与现代化管理和科教文卫的需要不相适应。现如今,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开展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并且不断强化管理能力,内部管控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及管理能力的限制,使得其在实施内部管控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相关解决对策也缺乏完善性。因此,探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非常有必要。
首先,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执行国家相关制度的基础。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内控体系,明确规定了制度政策。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在财务管理上保证合理利用,完善单位的自我约束力。
其次,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完善的相应业务处理程序使会计信息资料在相互牵制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预防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事业单位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造成某些重要会计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失真。因此,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供可靠、准确会计信息的基础。
最后,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协调高效运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涉及的事项众多,与人员协调应用、资金管理、财务控制、政策规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做好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在实施管控过程中有据可依,从而保证各方面协调运转,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
2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行之有效的组织、分工、方法、标准、守则和规程,但许多事业单位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只能凭个人经验做事,随意性较大。还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和办法,但对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職权、贪赃舞弊等现象造成可乘之机。
第二,内部控制观念薄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观念是实施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内部控制发挥效力的核心。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将其与财务管理或者人事控制混在一起,没有认识到它是一项综合管控的内容。这样一来,事业单位缺乏动态管理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就成为了空谈,不利于单位的建设。
第三,相关人员的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人控,人员的素质水平与单位建设能力息息相关。不过,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都不具备较好的管控能力,对内部控制认识欠缺,甚至不知道何谓内部控制,给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强化和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多个角度完善他们的水平,做好人员选用、选拔工作。
3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相关人员的素质水平,单位负责人更是掌握着关键作用。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单位内部还要搞好培训教育,优化管控氛围,配置好人们的权限,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作铺垫。
3.2 协调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
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应用方面忽视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功能,更多地关注营利组织的会计控制,强化其作为制度审计的基础,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管理功能。内部控制的核心应该是组织内部全面管理控制,尤其是当前我国各类组织形式极其多样化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功能,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我国现行相关内部控制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调整、补充、规范相关内部控制法律制度,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协调配合。
3.3 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就是事业单位实现良好经营的基础。对此,各事业单位要在明确自身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完善制度规章,建立控制体系,规范操作程序,从组织上协调管理,明确内部控制的标准,树立岗位责任制,做好审批和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单位还要提升内部控制的成效,将管控工作融入单位的各个环节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单位控制方向,讲求管控方式,并做好风险的防范,从资金、财务、人员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避免出现重大错误。
3.4 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方面着手,是强化单位管控能力的基础。对此,单位要严格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和能力检测。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培训,建立从业人员自我培养与事业单位在职培养相结合的体系。从根本上不断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准和道德认知,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单位服务。
3.5 强化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奖惩制度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奖惩制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实行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将个人工作表现、单位业绩等因素纳入员工的薪酬范围内,培养员工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增强专业技术能力。根据考核的项目内容,检查员工任务完成的程度与效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针对员工在绩效考评中的成绩,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绩效评分较高的员工应予以物质奖励,鼓励员工的积极性。对于评分较低的员工坚决给予处分,或者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职称评定挂钩,产生震慑力。
4 结 论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是我国最基本的经营管理机构,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内部管理方式较为薄弱,没有认识到协调运转以及做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对此,我国事业单位首先应明确内部控制的意义,然后从制度建立与创新、人员素质培养、工作环境的营造和协调管理上入手,强化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从而保证单位更好的运转。
参考文献:
[1]柴大江,李继民.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7):93-94.
[2]王玮.浅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23-25,31.
[3]陈丽萍.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2(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