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打印,这个已经发展超过20年的技术,最近两年突然成为热得发烫的名词。它已经从极客(技术狂人)在实验室里的玩具,进入正儿八经的制造业。而它的身后,4D打印也要来了。
3D的意思我们都懂,就是三维立体。3D打印直观上的解释就是打印出一件立体的东西。4D呢?三维再加一维。这一维可以是很多东西,通常指的是时间。问题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一切都没什么变化,你甚至无法感知时间。所以当我们谈时间时,谈的其实是变化。关于时间的恰当解释是:宏观上物质状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那么,4D打印的意思就是先用复合材料进行3D打印,对于打印出来的物品,我们赋予它一种新的能力——这就是变化。这是4D打印概念的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科学家斯凯拉·蒂比茨(Skylar Tibbits)给出的解释。
3D打印+自组装=4D打印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美国TED (技术·娱乐·设计)演讲中,蒂比茨首次提出4D打印概念。他说的变化能力,叫做自组装(Self-Assemble),也就是物体不经过人为控制,自动变成预先设计好的形态。不过,光有概念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到底他说的自组装是什么意思?3D打印出来的物品究竟会怎样自组装呢?
在演讲中,蒂比茨演示了两个已有的4D打印成果,帮助观众理解自组装是怎么回事。第一个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模型。该模型放在瓶子里,蒂比茨晃动瓶子,剧烈的震动让“病毒”散架了。但当他停止晃动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本来已经散架的模型又慢慢回到原来的样子。
可能有人要问:不是说好无人干扰吗?晃动瓶子可不算啊。好吧,说的也在理儿,但恢复成蛋白质结构时确实没有人为干扰。蒂比茨接下来给出的一个例子或许更有说服力——这是一条看起来像链子的东西。把链子放进水里后,它变成了连在一起的“MIT”字母形状,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蒂比茨所任职大学)的英文缩写。另一个演示是把链子浸在水缸里,它自动折叠成了一个三维立方体。这些过程没有任何人为干扰,这条链子自发变成了一个人为设计的形态。显然,它肯定经过事先的“编程”处理。
对于这种“编程”,蒂比茨没有在演讲中透露更多细节,但从他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为了完成自组装,我们首先需要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很可能是纳米级别,它对某种外界影响非常敏感,比如重力、压力、热量、磁性或者水之类的具体物质,再通过模拟程序,演算出现实环境中材料的变化情况,以此调整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于是当它遇到敏感源时,就能与之互动,最终变成事先设计好的形态。
目前,4D打印还是一个概念,并且这个概念并不新。实际上它的核心技术——“自组装”,在自然界里随处可见。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RNA(核糖核酸)转录、合成蛋白质,这些生命的延续过程,实际上都是自组装,而且非常精密,和计算机有得一拼,远不是目前纳米材料的特性所能比的。
先让水管智能起来
在TED发布4D打印的演讲视频后,很多人在讨论自组装的技术原理是什么,但更多的人可能会说:“一根自动变成MIT字母的链子?嗯,这听起来很酷。但,它能帮我干什么呢?”只需要想象一下,你从“宜家”买回一把椅子(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是一堆零件),当你拆开包裹后,它就开始自己组装,然后慢慢变成一把真正能让你坐上去的椅子。而整个过程,你只需要当一名合格的观众,站在一旁观赏即可。
当然现实还没发展到这一步。目前蒂比茨的计划是与波士顿的Geosyntec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型水管。这种水管可以根据水流变化自发膨胀或者收缩,改变流量,甚至可以通过蠕动来推动水流。这意味着,它可能不需要管道疏通,也无需水泵或者阀门,这是一个完全可程序化和自我调节的水管。想想现实中那些脆弱的管子吧,如果能让它们不那么容易出状况,就足够让人兴奋了。
3D打印目前相比传统制造技术,并无特别巨大的优势。但在极端环境下,我们现有的制造技术则劣势明显。它所需的设备可能过于庞大、危险、昂贵或太过复杂,而升级到4D打印技术就会有明显的好处。太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制造技术在太空中极难发挥应有的功效,但那里却是自组装技术的好舞台。无重力是一个很好的激活环境。蒂比茨声称自己正在针对太空环境设计可以自组装成型的结构,进而转化成各种功能强大的系统。
如果我们想得更远,会发现自组装技术会让物流成本直线下降。“宜家”每次都寄一堆零件让我们自己组装,原因就是这样节省运输成本,并且在运输过程中货物不易损坏。但如果货物都实现了自组装,它们就可以非常规则地装箱,甚至就是一块平板。这时体积就不再是限制,集装箱可以成倍输送货物。结果就是快递费大减,这可能远比制造业革命更让普通消费者关心。再远一点,钢铁侠的变形盔甲?终结者里的液态机器人?好吧,有点想太多了。
重塑这个世界
在科学界,模仿生物自组装的研究很常见。
至少在6年前,同样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同样站在TED演讲舞台上的科研人员尼尔·格申费尔德(Neil Gershenfeld),就介绍过类似于自组装的研究,其间他也用特制材料自动组成了字母MIT。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中心”的头儿,来头远比蒂比茨大。他和同事成立了一个微观装配实验室,对特质材料的零件实施编码和模版构建,使其完成自我复制,而生成物的尺寸,可以小到纳米大到房子。后来格申费尔德还开了一门课叫“怎样制作任何东西”……
这样看起来,4D打印似乎一点儿不特别,那它的要点在哪儿?
这个点在3+1。所谓的自组装,也就是4D里的第四维,是建立在前三维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已经有了成型的3D制品,才在它身上加上变化的能力。蒂比茨没有做概念上的创新,但他做了一个组合。这个组合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改变制造业——“重塑这个世界”,这是蒂比茨喊出的最响亮口号。
如何重塑世界?改变制造业?怎样改变制造业?降低制造的复杂度。4D打印也许能做到。当今制造业残酷的现实是,组装零件和制造流程非常复杂,以至于任何一张工业设计图纸都不是“正常”人类能看懂的。其实很多构造都是为了满足复杂的现实情况而设计的,是为了让产品在现实世界里更可靠,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能够让材料自动适应环境,则制造工艺的复杂度很可能大幅降低。这才是4D打印概念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很多科研人员跟进了这个研究。美国军方似乎也看到了前景。最近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就资助了一个研究团队关于4D打印的研究,团队成员是分别来自匹兹堡大学、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各领域专业人士。
想象一下,军方的需求可能是一种装甲车涂料,适应潮湿环境,保护车体免受腐蚀,也可能是一种军服,可以根据环境有效伪装,或者更有效地防御毒气攻击。而研究团队的解决方案则是,运用内含“刺激敏感型”水凝胶的响应填料,加上精确的3D打印技术,制造一种感光后能改变颜色、根据温度可改变透气性的衣料。在烈日下的森林,这件衣服接收到绿光后即变成绿色,加强了伪装,并且分子变得稀疏,衣服变得很透气……让人不禁感叹美国大兵的日子越过越舒服。
假如4D打印技术最终能从象牙塔中大规模走上应用前台,它将使硬件得到更多创新性应用,使产品随机应变地满足更多极端要求,未来将有种种神器“想我所想、急我所急”。
(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
3D的意思我们都懂,就是三维立体。3D打印直观上的解释就是打印出一件立体的东西。4D呢?三维再加一维。这一维可以是很多东西,通常指的是时间。问题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一切都没什么变化,你甚至无法感知时间。所以当我们谈时间时,谈的其实是变化。关于时间的恰当解释是:宏观上物质状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那么,4D打印的意思就是先用复合材料进行3D打印,对于打印出来的物品,我们赋予它一种新的能力——这就是变化。这是4D打印概念的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科学家斯凯拉·蒂比茨(Skylar Tibbits)给出的解释。
3D打印+自组装=4D打印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美国TED (技术·娱乐·设计)演讲中,蒂比茨首次提出4D打印概念。他说的变化能力,叫做自组装(Self-Assemble),也就是物体不经过人为控制,自动变成预先设计好的形态。不过,光有概念是无法打动人心的,到底他说的自组装是什么意思?3D打印出来的物品究竟会怎样自组装呢?
在演讲中,蒂比茨演示了两个已有的4D打印成果,帮助观众理解自组装是怎么回事。第一个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模型。该模型放在瓶子里,蒂比茨晃动瓶子,剧烈的震动让“病毒”散架了。但当他停止晃动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本来已经散架的模型又慢慢回到原来的样子。
可能有人要问:不是说好无人干扰吗?晃动瓶子可不算啊。好吧,说的也在理儿,但恢复成蛋白质结构时确实没有人为干扰。蒂比茨接下来给出的一个例子或许更有说服力——这是一条看起来像链子的东西。把链子放进水里后,它变成了连在一起的“MIT”字母形状,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蒂比茨所任职大学)的英文缩写。另一个演示是把链子浸在水缸里,它自动折叠成了一个三维立方体。这些过程没有任何人为干扰,这条链子自发变成了一个人为设计的形态。显然,它肯定经过事先的“编程”处理。
对于这种“编程”,蒂比茨没有在演讲中透露更多细节,但从他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为了完成自组装,我们首先需要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很可能是纳米级别,它对某种外界影响非常敏感,比如重力、压力、热量、磁性或者水之类的具体物质,再通过模拟程序,演算出现实环境中材料的变化情况,以此调整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于是当它遇到敏感源时,就能与之互动,最终变成事先设计好的形态。
目前,4D打印还是一个概念,并且这个概念并不新。实际上它的核心技术——“自组装”,在自然界里随处可见。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RNA(核糖核酸)转录、合成蛋白质,这些生命的延续过程,实际上都是自组装,而且非常精密,和计算机有得一拼,远不是目前纳米材料的特性所能比的。
先让水管智能起来
在TED发布4D打印的演讲视频后,很多人在讨论自组装的技术原理是什么,但更多的人可能会说:“一根自动变成MIT字母的链子?嗯,这听起来很酷。但,它能帮我干什么呢?”只需要想象一下,你从“宜家”买回一把椅子(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是一堆零件),当你拆开包裹后,它就开始自己组装,然后慢慢变成一把真正能让你坐上去的椅子。而整个过程,你只需要当一名合格的观众,站在一旁观赏即可。
当然现实还没发展到这一步。目前蒂比茨的计划是与波士顿的Geosyntec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型水管。这种水管可以根据水流变化自发膨胀或者收缩,改变流量,甚至可以通过蠕动来推动水流。这意味着,它可能不需要管道疏通,也无需水泵或者阀门,这是一个完全可程序化和自我调节的水管。想想现实中那些脆弱的管子吧,如果能让它们不那么容易出状况,就足够让人兴奋了。
3D打印目前相比传统制造技术,并无特别巨大的优势。但在极端环境下,我们现有的制造技术则劣势明显。它所需的设备可能过于庞大、危险、昂贵或太过复杂,而升级到4D打印技术就会有明显的好处。太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制造技术在太空中极难发挥应有的功效,但那里却是自组装技术的好舞台。无重力是一个很好的激活环境。蒂比茨声称自己正在针对太空环境设计可以自组装成型的结构,进而转化成各种功能强大的系统。
如果我们想得更远,会发现自组装技术会让物流成本直线下降。“宜家”每次都寄一堆零件让我们自己组装,原因就是这样节省运输成本,并且在运输过程中货物不易损坏。但如果货物都实现了自组装,它们就可以非常规则地装箱,甚至就是一块平板。这时体积就不再是限制,集装箱可以成倍输送货物。结果就是快递费大减,这可能远比制造业革命更让普通消费者关心。再远一点,钢铁侠的变形盔甲?终结者里的液态机器人?好吧,有点想太多了。
重塑这个世界
在科学界,模仿生物自组装的研究很常见。
至少在6年前,同样是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同样站在TED演讲舞台上的科研人员尼尔·格申费尔德(Neil Gershenfeld),就介绍过类似于自组装的研究,其间他也用特制材料自动组成了字母MIT。这位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中心”的头儿,来头远比蒂比茨大。他和同事成立了一个微观装配实验室,对特质材料的零件实施编码和模版构建,使其完成自我复制,而生成物的尺寸,可以小到纳米大到房子。后来格申费尔德还开了一门课叫“怎样制作任何东西”……
这样看起来,4D打印似乎一点儿不特别,那它的要点在哪儿?
这个点在3+1。所谓的自组装,也就是4D里的第四维,是建立在前三维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已经有了成型的3D制品,才在它身上加上变化的能力。蒂比茨没有做概念上的创新,但他做了一个组合。这个组合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改变制造业——“重塑这个世界”,这是蒂比茨喊出的最响亮口号。
如何重塑世界?改变制造业?怎样改变制造业?降低制造的复杂度。4D打印也许能做到。当今制造业残酷的现实是,组装零件和制造流程非常复杂,以至于任何一张工业设计图纸都不是“正常”人类能看懂的。其实很多构造都是为了满足复杂的现实情况而设计的,是为了让产品在现实世界里更可靠,不得已而为之。但如果能够让材料自动适应环境,则制造工艺的复杂度很可能大幅降低。这才是4D打印概念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很多科研人员跟进了这个研究。美国军方似乎也看到了前景。最近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就资助了一个研究团队关于4D打印的研究,团队成员是分别来自匹兹堡大学、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各领域专业人士。
想象一下,军方的需求可能是一种装甲车涂料,适应潮湿环境,保护车体免受腐蚀,也可能是一种军服,可以根据环境有效伪装,或者更有效地防御毒气攻击。而研究团队的解决方案则是,运用内含“刺激敏感型”水凝胶的响应填料,加上精确的3D打印技术,制造一种感光后能改变颜色、根据温度可改变透气性的衣料。在烈日下的森林,这件衣服接收到绿光后即变成绿色,加强了伪装,并且分子变得稀疏,衣服变得很透气……让人不禁感叹美国大兵的日子越过越舒服。
假如4D打印技术最终能从象牙塔中大规模走上应用前台,它将使硬件得到更多创新性应用,使产品随机应变地满足更多极端要求,未来将有种种神器“想我所想、急我所急”。
(本文作者为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