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 极具个性, 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72-01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 富有情感, 极具个性, 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 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 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質疑, 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 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善思、多疑、好问, 喜欢尝试, 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1 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 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 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 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 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 都很有学问, 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 进行创新教育。
1.2 通过优化教学过程, 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 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 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 要求有独到的见解, 不人云亦云, 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 要求思路开阔, 敢于突破传统定势, 善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因此, 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 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 最终实现创新。
2.1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 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 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 《称象》中的求异思维, 《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 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 看似很平常,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 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 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 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 《比尾巴》一课, 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 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2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 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我们要允许求异, 鼓励质疑。 四是突破定势, 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 老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 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 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 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 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3 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 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 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 其功能发挥的好, 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 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 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塔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 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 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 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
因此, 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 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72-01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 富有情感, 极具个性, 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 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 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質疑, 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 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善思、多疑、好问, 喜欢尝试, 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1 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 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 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 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 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 都很有学问, 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 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 进行创新教育。
1.2 通过优化教学过程, 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教学方法, 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 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 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 要求有独到的见解, 不人云亦云, 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 要求思路开阔, 敢于突破传统定势, 善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因此, 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 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 最终实现创新。
2.1 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 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 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 《称象》中的求异思维, 《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 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 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 看似很平常,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 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 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 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 《比尾巴》一课, 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 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2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 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我们要允许求异, 鼓励质疑。 四是突破定势, 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 老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 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 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 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 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3 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 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 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 其功能发挥的好, 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 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 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塔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 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 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 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
因此, 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 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