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爱情到哪里去了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我们的唱片工业产生了多少“为爱伤心欲绝的男人与女人”,也不管架上的流行书籍上提供了多少爱与性的技巧,我们得承认,我们的爱情正在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它正变得平庸化与技术化。爱情变成了我们忙碌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变成了一种有量无质的占有,变成了有点昂贵与费神的高级消费品。在这个时代,我们钟爱的对象,越来越失去其本应的丰满形象,而逐渐实利化了——他应该具有怎样的身高,怎样的收入,公司的名字是否带有“.com”的后缀……
  在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忘记了爱情的模样。我很愿意就此回顾一下爱情的历史,努力给读者呈现爱情最初的面目及其后来的流变,这种不无轻佻的回忆中充塞了我对于古典世界的有点变态的眷恋。
  爱情是一种高贵的形式主义,是我们文明的特定产物。德尼·德·鲁热蒙在《爱情与西方世界》中赋予了爱情一个特定的诞生时间与地点:12世纪的普罗旺斯。那个时代,风行的行吟诗人开始在诗篇中赞美伟大的爱情。形式感开始被引入男女之情中,按照约翰·赫伊津哈的观点,“将爱情形式化,是一种社会的需要,是随着生活的愈益严酷而愈益迫切的需要。爱情必须被提升到仪式的高度,充沛而暴烈的激情需要这一点。惟有强烈不羁的情感建立一套形式和规则,才能消除残暴……文学、时尚和谈话都成为调节和净化性爱生活的手段……”有了这段话的铺垫,我们可以进入现代淑女们渴望的爱情黄金阶段“骑士时代”。温文尔雅的骑士们和宫廷贵妇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不朽的传说,他们依靠一个眼神、一个隐喻或一句诗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颜色颂诗中》,一位叫吉约姆·德·马绍的骑士第一次与爱人约会时欣喜若狂,因为该姑娘头戴一顶天蓝色帽子。在此时,蓝色代表忠贞。在漫长的中世纪中,有关爱情的隐晦诗歌四处可见,而当时的流行小说几乎一律为骑士解救贵妇后,却最多仅吻一下手帕而已的禁欲模式。而当时最受欢迎的男人模式在下面这首诗中表露无遗:他受過真正的骑士教育,在德国和法兰西;他长久居留在伦巴底,为了学习文雅之礼……
  今天,我们可以声称中世纪爱情的虚伪。但我在这里如此啰唆地引用的惟一目的,是想强调最初爱情的非功利性,它不是为了迅速获得性的满足,也非通往财富与权利的手段,它更看重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优雅的形式主义。
  接下来的文艺复兴不留情面地冲击了这种形式主义。人们发现,像《十日谈》中奋不顾身的满足欲望,是件让人快乐的事。形式主义的爱情观开始受到实用主义的挑战。当然,在接下来的17、18、19世纪中,中世纪遗留下来的骑士精神爱情观并没有遭遇多么严重的挫折。因为,在这几百年间,人类文明依旧节奏缓慢地进展着。
  欧洲妇女们钟爱的对象,由穿着铠甲的骑士们转向了卢梭或者雪莱式的诗人,后者在对待爱情上尽管比前者更勇敢与放肆,但在这种放肆之下,却是一样的羞涩与浪漫。即使对于当时的浪荡子们,不管是拜伦还是卡萨诺瓦,他们的浪荡方式也几乎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最终结果。米兰·昆德拉在《缓慢》中引用的18世纪爱情小说,再鲜明不过地表现了当时的爱情观念,它是如此的缓慢与优美。
  20世纪几乎颠覆了我们习惯的一切观念,爱情成为这一切颠覆中最让人心痛的牺牲品。在20世纪大行其道的技术观念的篡改下,我们发现爱情抛弃了它含情脉脉的面纱,它变得目的分明,它似乎不再是一种心灵激情的需要,而变成一种人必需的权力与附属品。法国学生在街头叫嚷道:“要做爱,不要做战。”很显然,爱情与战斗并无分别了。而不管是在杂志、电视还是网络上放肆的色情物品,更是把爱情直接演化成一种追求数量的生理冲动。而此时,已经解放的妇女们渴望的男人是詹姆斯·邦德型的,他们无所不能,并且不需伟哥便性欲炽烈。
  而今天,在“.com”的刺激下,能够在NASDAQ上市的网络英雄们早巳让骑士精神黯然失色,比起充满隐喻的诗歌,姑娘们更加热爱直接的stockoption(点击)。到这里,我终于含含糊糊且断章取义地完成了我对于爱情历史的叙述。而现在,我对于你惟一的奢望是,能够合上你的眼睛,让自己暂时性地远离现实。你嗅到了12世纪的法国普罗旺斯的气息了吗?爱情从那里飘了出来……
  选自《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其他文献
对北方人来说,回家里吃饭,几近一种特指,是吃母亲的手擀面。这是一种不需注释的默契:在黄河以北的更为广泛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均是在中午的时候吃面,面为正餐。而早餐和晚餐则是吃稀饭。在豫东乡下,晚饭后的人们相互的问话是:“喝汤了吗?”晚上的时候,大多数人家喝的是一种面糊,或者煮几块红薯、南瓜。因为是稀汤,所以问话是诚实的。而早餐后的问语则更为简略,基本是两个字:“几碗?”因为豫
人为什么有故乡,是一个很容易有答案的问题。如《山海情》涌泉村的村民,无论新迁的闽宁镇水有多甜,地有多肥,涌泉村永远是他们的故乡。  也许多年以后,他们以及下一代的年轻人对故乡会模糊,城市化会改变故乡的样貌。但只要臊子面还在,故乡的食物还在,一切都不会变。  且想当然地肯定,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比故乡的更好吃。如咸鸭蛋之于汪曾祺,“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起。”  这种瞧不起,并非对他乡的贬义,只是根
在我们小时候,我妈每年都会养一群鸡,这样,全家能吃上鸡蛋。可以煮着吃,可以炒着吃,可以做鸡蛋饼吃,用热水烫一烫,直接喝鸡蛋汤也行。总之,鸡蛋是好东西,很有营养,怎么吃都行。  可是最有滋味的,还是腌咸鸡蛋。每次,我妈精挑细选几十个鸡蛋放进一个大肚坛子里,用粗盐水浸泡腌着。为了入味,要腌上一阵子。我们就一天天期盼着。忍不住了,就去偷偷挪开压在坛盖上的砖,打开坛盖,看看里面的鸡蛋,闻闻坛子里的味儿。 
作家贾平凹说:“惟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秦人严重的乡土观念,不仅是秦腔,连饮食文化亦是如此。家乡有一种美食叫咸汤面,它“始于清末,流芳华原”,是当地人舌尖上最贪恋的早餐美肴。这种味美价廉的小面,离了耀州,竟是哪里也寻它不到。在家乡,当晨曦微露,灯光闪烁热气袅绕中,吃上一碗油香热辣的咸汤面,真是舒心暖胃,连一天的心情都是酣畅舒坦的。记得学生时代,一次有幸在面馆与一位研究当地史志的老先生同桌
提起古代皇帝吃飯,可能很多人下意识就会想起“宫廷御膳”“满汉全席”这类的词语。其实从有详细文字记载的商朝开始,宫廷的饮食就已经逐渐形成独特的一派,区别于士大夫与百姓之家的饮食习惯。对于商朝,有一个十分贬义的词语形容为“酒池肉林”。这个成语是商朝最后一位国君腐化堕落的象征。而酒和肉恰恰反映了当时国君的特殊地位。在那个粮食与肉类相对短缺的时代,君王可以无限制地喝酒吃肉,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的象征。而且肉与
大年三十,一兄弟请我上他家过年。酒足饭饱之后,我俩便打开话匣子闲聊,聊着聊着,我的兄弟一声长叹:“越想越觉得鲁迅真伟大,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特地嘱咐儿子别做空头文学家。”鲁迅不让儿子“做空头文学家”的名言,见于他死前写的一篇杂文《死》:“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此文写于1936年9月5日,1936年10月19日先生就离开了人世,后由其夫人许广平收在
我们的聊天能力正在快速衰退中。我们聚会最常见的形式,是大家一起吃饭喝酒、一起看电视、一起到KTV唱歌,这些形式有个共同点——都不需要跟别人聊天。饭局上有人谈生意;咖啡厅里熟朋友可以交换心情与八卦消息。但这些都和(美国人的)派对聊天不一样。派对聊天是没有特定目的的,而且派对上很多时间是跟从来没见过的人聊天。问问对方从哪里来,聊聊自己的家乡,风土、美食、景点、趣事?不幸地,我们很容易遇到差不多出身经历
文化,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接过自卖菜小贩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文化其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九月,盛夏的阳光铺满天地,李绅到元稹的公馆里做客,元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少年初恋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有个柔软的名字,叫莺莺。故事并不长,几盏茶的功夫就讲完了,但是李绅却听得心潮起伏,起初是对艳情的好奇期待,后来听得提心吊胆,尔后扼腕叹息,继而又面红心跳,不一会又一脸羡慕,最后却悲伤不已,起身来回踱步,一边摇头一边叹息。元稹没想到平时不动声色温文尔雅的朋友却反应如此之大,
熙熙攘攘的百货超市门口,一位衣衫褴褛的耋耄老人蜷缩在一堆篾制品的中间,专心致志地编织着他的精致的艺术品。街上的人群摩肩接踵,老人的摊位面前却门庭寥落,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一件工艺品的诞生。一根又直又青的竹竿酣睡在老人的怀中,一把锃亮的镰刀将一根三五米长的竹竿逢中划破,伴随着竹节“嚓、嚓、嚓”的清脆响声,竹竿瞬间竟被均匀地一分为二。接着老人拿起其中的一块,左手举着,将竹块放置于镰刀内侧,右手握住镰刀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