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模式下的检测认证市场演变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整合业务相近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之后随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全国首个“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市闸北区,闸北区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和对市场化、平台化的变化尝试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以此为契机,之前由政府及其下属检验检测机构承担的检测任务将有望逐步向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开放,这将为国内不断升级的检验检测市场带来无限机遇。作为以高技术服务行业的检测认证业,其综合实力的提升及充满活力的市场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国内制造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新政实施以来,践行成果已受到市场的热烈期待。放眼全球,亚洲是全球检验检测市场的驱动力,欧洲仍然是行业支柱。新政所遵循的市场开放、政企分离等理念及采取的相应举措在全球的确有成功的先例与经验可以借鉴——二战以后,正是借助市场开放及政企分离,德国政府逐步将监督职能授权给第三方机构而形成先进的监管体系,这也促进了德国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之列的步伐,其工业产品和消费品也随之以“质量”和“信誉”闻名全球。
  自150年前诞生以来,Tü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üV SüD”)一直在德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20多年前,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而今,其大中华区域管理总部正坐落于上海市闸北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CEO范华德(Dirk von Wahl)先生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德国国内检测认证管理体制的演变之路,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市场监督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他表示:“德国几十年来不断寻求创新与变化,并始终以最严格的标准对产品实施检测认证,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对外出口的竞争力。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赢得世界尊重,同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都密不可分。”
  从外部环境来看,欧洲国家在二战后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在历经几十年的研讨协商下最终实现了产品标准及认证体系的统一,消除了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在过去,欧共体国家对进口和销售的产品要求各异,CE新方法指令和CE标识制度的实施实现了欧盟对大多数安全、环保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的统一。而GS认证是以德国产品安全法(ProdSG)为依据,按照欧盟协调标准(EN标准)或德国工业标准(DIN标准)进行自愿性检测认证,是欧洲市场公认的德国安全认证标志,某些要求比CE指令的要求更严格,拥有忠实的顾客群,在欧洲尤其是德国消费者中具有极高的认可度。至1992年底,各成员国除了协调标准和等效法律外,还必须互认测试结果和认证证书。CENELEC认证协议(CCA)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制造商由此可以按照简化的CCA程序在所有欧盟成员国内申请相应的国家标志认可。除CCA外,国际互认的CB体系(Certification Body)在欧盟当然也适用。制造商只需在一家测试机构测试产品,只要该机构为CB成员,则制造商在获得CB测试报告和证书的前提下,不必在其它机构重复进行测试。
  从内部因素来看,德国政府在产品质量监检领域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演变模式,不断强化监管机构的职能与角色,大力引进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以提高监管效率并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在德国的消费品市场,政企分离的独立模式驱动人们对质量和安全的需求。在德国模式下,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技术技能的独立第三方机构,经由认可机构认可和/或政府部门授权,对企业进行产品的质量测试与认证(见图1)。
  先以食品为例,早前疯牛病在欧洲的发现、爆发、蔓延对欧洲的消费者和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带来了严重的挑战。21世纪初,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和政府监管成了欧洲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2002年8月,联邦议会颁布了明确规定,组建风险评估机构,以及赋予该机构相关任务。本着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构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了涉及食品、原料和产品安全的独立风险评估机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该所涉及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在机构上相分离,以便与政治、经济和集团利益脱钩,以体现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增强消费者信心(见图2)。
  范华德先生指出:“在德国市场监管体系不断成熟、检测市场不断开放的过程中,TüV SüD也实现了自我成长,逐渐发展成为德国实力品牌并获得了德国及欧美消费者与企业的广泛认可。”
  “如今,我们将凭借150年的国际领先经验,致力于为中国市场的演变转型作出贡献,在助力制造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将加强与国内检测机构的通力合作以寻求突破创新。”范华德先生提到。中国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变革的步伐已势不可挡,市场各方应该积极应对,更新理念和思路,把握发展契机,迎接行业及机构自身发展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啤酒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追溯其历史可以发现,啤酒的起源与谷物的起源密切相关,人类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啤酒最早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根据英语Beer译成中文“啤”,被称为“啤酒”并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啤酒生产大国。  随着人们对啤酒的分析逐渐深入,相关研究发现,由于啤酒以大麦芽、大米、酒花、酵母和
期刊
2014(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酒、饮料制造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于10月13~16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两年一届的CBB展会针对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酒、饮料、乳品等液态食品市场,展示了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工艺、包装和设备。据悉,CBB 2014展览会作为液态食品制造及液体包装行业的专业展会,得到了中国商务部的特别扶持,已列入商务部2014年重点引导和支持的中国品牌展会。  在本届展会中,食品饮料行
期刊
随着国际食品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全球化问题并愈发引起重视,农药残留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判定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重要依据。当今日益严格的限量值既保护公民健康又是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因此各国纷纷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制修订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允许限量(MRLs)。  为了提供最准确的信息咨询服务,按客户所需,我们将各主要
期刊
过去几年,在每一次重大的民生新闻事件当中,食品问题总是让人无法忽视,也总会留下一些让人疑惑的思考点,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自2009年国家《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艺康看到了中国食品安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公众获得的食品安全信息更为透明,更多企业将食品安全视为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食品行业的交流及互动更为频繁。  2014年食品安全法的修改,机构的合并以及政府的主动出击让整个市场有了更多的变化。但从
期刊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乳制品安全检测有了好消息。10月8日,全球知名生物分析领域检测服务供应商欧陆分析在苏州开设出乳制品实验室,将提供婴幼儿配方奶粉等食品的全套检测,让乳制品拥有安全屏障。据悉,这是苏州第一家全外资独立第三方乳制品检测实验室。  欧陆分析科技集团是一家在法国上市的欧洲企业,是全球知名生物分析领域检测服务供应商,在欧洲环境检测领域排名第一。欧陆分析苏州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集团在中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孟雯)近日,世界胃肠道组织(WGO)携手达能乳品于正在上海召开的2013年世界/亚太消化病大会(WCOG/APDW)上召开新闻发布会,世界胃肠道组织理事会(WGO Foundation)主席Eamonn Quigley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消化内科专科中心主任、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与达能乳品公司事务与健康事务总监徐杰先生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世界
期刊
本刊讯(记者 逯文娟)随着“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被曝光,践行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成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话题,网民率先发起“今天不剩饭,从我做起!”的光盘宣言,由此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光盘行动”。9月22日,由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承办的2013第十届北京高校健康环保周活动,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拉开帷幕。  北京高校健康环保周是面向高校大学生开展的环保公
期刊
从食品安全专题研讨会分享食品安全管理技术  马 东  华通联食品安全服务技术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总经理;食品安全管理专家,IRCA ISO9000主任审核员,ISO22000主任审核员,BRC审核员。在大学从事食品教学多年并参与多项食品科研工作,拥有11年跨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经验。  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是更好了,还是更糟?如果单从技术角度看,过去5年,政府的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用于食品
期刊
30多年前,诺和诺德公司(诺维信前身)将工业化微生物酶产品引入啤酒工业,推出了第一代蛋白酶和α-淀粉酶产品。从那时起,诺维信陆续推出针对啤酒工业的全系列酶产品及全方位解决方案,以此来满足客户的各方面需求,包括帮助客户优化产品与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帮助客户开发创新产品。诺维信酶制剂解决方案一直秉承将盈利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减少生产工艺流程,同时获得质量稳定的高品质啤酒。  在CB
期刊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制冰业的应用越来越广,人造工业冰块、食用冰块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食用冰的安全问题。“某些餐饮店冰块不如马桶水”、“黑冰场做出恶心冰”、“黑冰厂猖獗,成本低廉细菌超标严重”等事件屡次见诸报端,食用冰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不禁发问:“冰”怎么了?  目前,食用冰安全问题多出现在商家自制冰使用环节和“黑冰厂”无照生产环节。作为食用冰的源头,如果设备行业不主动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