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反调的正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效课堂赛课,虽未进入决赛,被后浪拍在了沙滩上,但心里十分高兴。本着取长补短的心理,认真听了学校文科组决赛的六堂课,听完后有一些感悟。
  一、高效课堂的模式化
  “高效课堂”赛课首先就要求要像,什么是高效课堂,早有大量的文章去论述。本次《伶官传序》一课,主导思想体现在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学生展示。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整节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讲解的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先自学,然后课堂展示,互相质疑,所以大家说很像高效课堂。
  但有一个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即导学案的内容。为了便于学生分组展示,适于板书,适于学生讲解,于是,导学案的内容就必须分成多板块,便于落实。如此一来,“导学”成为了导“知识”。至于文本的思想、文化、文明、情感、艺术等可能更为珍贵的东西,不太好上“导学案”,不太好课堂展示的,被忽略甚至完全省略了。
  这堂《伶官传序》,学生确实动得很欢,上台展示得很精彩。但可惜展示的几乎全是基础知识层面的东西,最多也不过是模拟的高考题,一堂课几乎完全是知识点的展示。这是高效课堂的固定模式,决定了课堂的模式化。
  当学生课堂展示的全是“文言实虚词”、“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是不是忘了“文”?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特别是理科)有很大的不同,语文的魅力在于知识的模糊性和情感的多元化。可不可以这么说,只有知识的肢解而没有艺术和情怀支撑的语文课绝不会是高效的语文课、成功的语文课,哪怕这样的课堂应付得了考试。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在不断的情感渲染和理性渗透的引领下,教师带领学生翻山越岭追寻美的过程。而高效课堂的模式化,一成不变的导学案,把学生的思维全然固定,把追寻美的过程变为做题,这是不是语文教学的僵化?
  二、教师课堂讲解的淡化
  听了高效课堂决赛的六节课,最突出的感受是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淡化。学生确实成为课堂的主体,接管了课堂。可教师呢?大部分时间是面无表情地站在讲台一角,看着学生“表演”。最多是起着一个串场的作用,极少有教师大段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更勿论有什么创造性的行为。
  这还是不能怪教师,“导学案”上教学程序一目了然,教学内容、重难点明明白白。学生几乎不用独立思考,所有内容“导学案”、“固学案”上全都有。学生只需要照搬过来,再板书上黑板即可上讲台表演。再加之40分钟的课堂时间极其珍贵,教师课堂讲解被淡化即是无奈,也成了自愿。
  确实,“高效课堂”不能教师一言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教师为主导,总之是讲得越少越好。据说好的高效课堂教师只讲不到十分钟,理科课这么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课堂完全试题化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高中阶段,理科就是解题。但语文呢?课堂上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点拨本就天然属于语文的一部分,教师讲得过多肯定不好,但完全不讲或者讲得不精彩,是对语文责任的推脱和逃避。特别是年轻教师长期把课堂让位给学生,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利的。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发展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来自于师生的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之后产生的美感。正是这个美感,让教师痴迷于课堂,痴迷于教育。
  教师讲与不讲,讲得多与少并不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讲到了学生的心中,点燃了学生的情怀和智慧。教师的讲,如果极富有个性和文才,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西南联大的国学大师刘文典,恃才傲物,不可一世。他曾和学生在三五月圆之夜,团团围坐在草坪上,吟诵《月赋》,那种情景,让钱理群先生思慕不已。同样是刘文典,有一次警报响起,他挟着一个破布包,往郊外逃窜,正好遇见沈从文夺路狂奔。刘文典火冒三丈,侧过身大骂沈从文:“我跑是为了庄子而跑,你这个年轻教师,你跑什么跑?”作为先生,首先是真性情,其次才是真学问。才高八斗的刘文典,自认为世界上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自己,另半个是冯友兰。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吴宓等西南联大几位重量级教授便前往听讲。刘文典旁若无人地闭目演讲,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抬头张目望着教室最后排的吴宓,慢条斯理地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呵?”吴宓闻听立即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吴宓号称清华四大教授之一,是钱钟书先生的授业恩师,尚且对其恭敬如此。
  这样的教师有真性情,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呈现一种自然生命的姿态。这样的教学,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和启迪。它给予学生的必然是生命的浸染、熏陶、舒展,传递的则必然是自由天性的裸露、个体生命的承担、独立人格的追寻。真实的生命,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教育也该如此,这样的教师,如果不讲,那该是学生多么大的损失啊。
  高效课堂如果要真正成为好东西,一定要解决课堂的模式化和教师课堂讲解的淡化。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语文高效课堂才能师生双赢。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发展,必须突出亮点,加强弱项建设。那么,幼儿园在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改革、全园总动员、大力推进课程游戏化方面,应该如何突出亮点,加强弱项建设呢?  一、呈现亮点,推动发展  (一)以点带面,促进活动室与专用室相融合。  1.空间设置:桌椅调整,打破排排坐的格局。尽可能地根据幼儿需要扩大空间,不刻意区分集体活动区,尽可能与区域相融。  2.专用活动室的调整:以点带面,以大六班和大七班为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
期刊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上,班级管理上,与家长的沟通上,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贯的做法是追根求源,找出问题所在,花了大把精力,收效甚微,而近几年渐渐热起“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就像一道亮光,给我们照亮了另一条解决之道。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妻子Inn Berg K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他们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地方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
期刊
一、与时俱进 文影相间  《雷雨》是一篇经典戏(话)剧,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它的授课方式我做了一定的思考。以前戏剧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他们在“角色化”过程中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发展,出现了有关戏剧作品的影视剧课件,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较之“土著语言”的表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
期刊
“错综”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是一种为了避免语句的单调重复、呆板无味而有意把词面相同、句式整齐的语言形式变换为词面别异、句式参差的语言形式,使词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从面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如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李有才板话》中的一段:  张得贵,真好汉,  跟著恒元舌头转?  恒元说个“长”,  得贵说“不短”;  恒元说个“方”,  得贵书“不圆”;  恒元说“沙锅能捣蒜”, 
期刊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究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就是要读,文章不要光用眼睛看,还要用口读,好文章还要多读,读到能够背诵,吟味出文章的旨趣。  诵读是口眼心手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研究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读的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语文教
期刊
小学语文老师都知道朱熹的《春日》这首诗吧!它选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尤其是后两句已经成为了千古名句。  作为一名长期任教中段语文的笔者,我教这首古诗时感觉是轻描淡写的,一来孩子们早就背的滚瓜烂熟了,二来字面的意思也比较容易理解。往往是一节课就把它搞定。  前段时间,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同行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朱熹【春日】
期刊
有人提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有教学内容的选择意识: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一堂课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能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如何做到内容选择简要化?这就要求教师先确定一个目标,再据此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内容选择的简要化,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挖掘教材价值,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的身上承载着很多使命:培养语感、提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教育的特点  当前农村教育具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义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