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银行业合规经营是其长足发展的保证。而违规现象对操作风险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某国有银行二级分行辖区各网点机构四年多来的内外部审计成果的归纳与研究,对普遍性违规现象、表现形式及产生环境和根源这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建议。
关键词:银行;违规;防范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普遍性违规的内涵及特点
普遍性违规是指经营单位或个人在业务决策、经营、管理、操作、监管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易发性、同质性、重复性违犯规章制度行为的现象反映。它受管理决策水平、内控执行力、风险防范意识、员工职业操守、个人能力素质、内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具有多发、易发和高频率的特点。四年来对某国有银行二级分行辖区通过内、外部审计累计发现违规32类,违规问题2706个,其中普遍性违规数量达26类2251个,占比高达83%。综观普遍性违规的具体表现,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一是发生问题网点覆盖率高,100%的经营网点都发生过类似问题;二是占审计发现问题总数的比率高,虽然近几年违规现象大幅下降,但普遍性违规占比仍在80%以上;三是问题重复发生率高,尤其是习惯操作性违规问题每次检查都有所发生。“三低”:一是问题整改率低。由于普遍性违规现实性风险表现不足,所以往往以处罚代整改,不能引起领导层和业务部门在业务流程和制度上的重视;二是处理处罚率低。50%以上的违规问题属于制度性和环境性的缺陷,找不到相对应的处理处罚条款。即使有处罚条款的也因过去因此类问题处罚过而免于处罚;三是审计成果运用率低。由于普遍性违规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公众包容度,不易激发自律监管部门和责任人的风险责任意识。因此,难以延伸利用审计成果。
二、普遍性违规的表现形式
通过调查分析归类,普遍性违规应分为决策管理性违规、利益驱动性违规、习惯操作性违规、履职尽责性违规、素质能力性違规及环境条件性违规六种类型。
(一)决策管理性违规
主要存在于信贷和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占普遍性违规总和的7%。其决策行为上,片面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重发展、轻管理,内控手段滞后,在决策阶段和管理运行中留下深层风险隐患。其表现形式有:一是决策管理层在贷款营销决策上合规意识淡薄,偏重于发展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忽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至出现违规办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和虚假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二是用违规手段解决违规问题。个别领导和管理人员为逃避已发生违规责任,采取不正当手段掩盖违规事实;三是在管理决策中害怕承担历史责任而“新官不理旧账”。
(二)利益驱动性违规
主要存在于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占普遍性违规的24%,其具体表现形式:一是为提升业绩而导致的弄虚作假行为。个别管理人员在经营行为中,不是千方百计提升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而是寻找管理和制度漏洞,做数字文章;二是为拓展业务、抢占市场而打“擦边球”行为。一些经营单位为了业务竞争和提高市场份额,以开拓创新为名,寻找制度的边缘政策而不顾法律风险,为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三是为应付任务考核而导致的违规行为。有的柜员为了追求自身代理业务手续费,在为客户办理保险、基金业务时,未按规定向客户详细介绍有关业务品种的有关条款内容,夸大收益,违规办理代理保险业务;四是为争取费用、奖金而导致的违规操作行为。
(三)习惯操作性违规
集中反映在信贷、财务、柜面操作等业务领域,占普遍性违规的38%。具体反映在:开户资料缺失、授权审查不认真、登记不规范、库存超限额、碰库不落实、对账不达标、抹账不合规、大额支付不执行双热线查证等。具体表现形式有:一是不少营业网点为了拉存款或顾于人情,以违规办理业务来满足客户需求;二是对于习惯性违规表现出不以为然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三是“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传统违规文化。
(四)履职尽责性违规
重点反映在贷后管理、自律监管与会计操作上,占普遍性违规的12%,主要问题有:一是因制度执行意愿差造成的违规。二是因履职意识不强造成的违规。三是管理人员无视职工利益而造成违规。在财务管理方面擅自提高开支成本,扩大开支范围,甚至为了掩盖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惜牺牲员工利益,挤占员工绩效工资列支费用。四是管理和操作人员因对业务流程重要环节不重视而造成违规。
(五)素质能力性违规
主要反映在行为管理、队伍素质和资源结构方面,占普遍性违规的7%。表现形式有:一是执行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不完整而违规。如在网银业务专项审计中,发现许多新文件、新制度没有在一线柜员中得到及时学习传达,导致网银业务在柜员操作环节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从而造成被动的违规操作。二是业务流程得不到全面系统的掌握而违规。三是柜员队伍因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原因而违规。
(六)环境条件性违规
主要存在于岗位设置、资源分配、网络设施、物防技防等方面,占普遍性违规的13%。其表现形式有:一是业务量大与人员少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违规。人员不足与业务量大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柜面服务的僵化和授权监管质量的下降,引发操作风险;二是受制度缺陷和网络缺陷制约而造成的难以尽职的违规行为;三是会计主管因疲于授权、登记各类账簿、迎接各类检查,无暇对本机构会计工作进行细致的规范管理。
三、普遍性违规的产生环境和根源
(一)业绩观、价值观偏离导致决策管理性违规
调研中发现,基层行重业务发展、轻经营管理,重产品拓展、轻内控防范,重市场营销、轻合规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行领导及管理人员发展观、政绩观错位,片面追求个人经营业绩和指标考核,忽视了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统一,在业务经营中钻制度的空子。因而在内控工作中不能做合规经营和执行制度的表率,决策管理性违规的“窗洞”效应导致普遍性违规的发生。 (二)内控考核指标缺失导致利益驱动性违规
在目前各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只规定了出现案件实行一票否决权,但内控管理指标并未与基层行的资源分配、绩效工资、干部使用和业绩考评挂钩。弱化了风险控制的导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绩效分配不公,影响了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三)风险意识不足导致习惯操作性违规
高管人员思想上对内控工作的疏忽,引发行动上对习惯操作性违规行为的宽容,从而客观上纵容了习惯操作性违规的屡查屡犯;员工思想上的风险意识不强,引发行为上的信任让位制度、习惯让位制度,从而在业务操作中对制度不以为然,对违规视而不闻,对风险见怪不怪,对监管心怀不悦。
(四)责任心不强导致履职尽责性违规
该行在历经十多年的机构撤并和人事改革中,部分注重了改革成果,而忽视了对改革的正面引导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爱岗敬业教育,一些员工感到这个家庭缺少温暖和关爱,从而导致履职尽责性违规的发生。
(五)教育培训滞后导致素质能力性违规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省、市行加大了对各岗位人员的学习培训,但金融产品种类的陆续开发、业务操作流程的不断更新、各项新的制度的相继出台,仅靠省、市的专项培训已满足不了经营转型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不了适应各基层行经营特点和一线柜员操作特点的经常性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一线柜员的老龄化客观上存在培训的效果问题、观念转换问题、风险意识问题和学习主动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与该行改革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
(六)制度机器制约导致环境条件性违规
一是营业场所办公设施相对老化。现有网络系统软硬件及柜员所用其它机具等设施跟不上高业务量与高效率的需求,客观上使柜员在具体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身份证联网核查受到网络局限性的限制,导致柜员违规行为的被动发生;二是制度控制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三是财务资源较为匮乏。
四、防范普遍性违规的建议
针对上述普遍性违规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消除决策管理性违规
首先,要在全体高管人员中继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荣誉观,从源头上防止违规、杜绝违规,教育全体高管人员为全行员工树立规范决策、合规管理的典范;其次,要把强化内控管理的基础工作放在一级支行领导班子的建设上。着重培养、选拔、使用那些合规意识、执行能力强的干部,从决策、管理两个层面遏制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其三,将内控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培养、选拔、考核范畴,从根本上杜绝决策性违规的先决环境。
(二)完善内控考核体系,从机制上防范利益驱动性违规
一是将内控管理质量指标纳入各部门、各岗位联酬考核。特殊管理岗位还应同时建立合理的崗位补贴和经济损失个人比例赔偿制度;二是要针对重要岗位的工作特殊性建立一套科学、精细、系统、规范、务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将会计主管及柜面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操作规范及对岗位贡献度作为柜员的主体考核指标,突出重要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责任;三是对临柜人员出现的不遵守劳动纪律、违反规章制度、工作差错给该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及由于主观原因引起的客户投诉等现象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以合理评价其内控执行情况,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收入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强制度执行力教育,从行为上遏制习惯操作性违规
首先,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忧患意识。通过积极培育符合银行系统实际的内控文化、合规文化、家园文化,让风险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深处,使执行制度、规范操作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努力培养员工执行制度的习惯。其三要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开展行史教育、荣辱观教育、愿景教育以及开展对员工关爱活动、为基层办好事活动,培养全体员工的家园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对单位的忠诚度。
(四)落实自律监管措施,从责任上杜绝履职尽责性违规
一是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从严管理、规范管理的各项措施;二是要培育合规文化创造合规氛围,培养员工按章操作、按规办事的制度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诸如违犯岗位轮换制度、贷款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制度、自律监管制度等履职性违规问题的发生;三是要落实监督检查责任制,凡因检查走过场,出现应检查未检查、应发现问题未发现、应上报未上报的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责任,以此增强自律监管部门履职履责意识和监督检查人员揭示违规违纪问题的履职行为;四是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一把手”向专业部门问责制,主管行长要组织所负责专业部门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逐项落实整改措施,严肃处理造成重大风险和经济损失的相关责任人。
(五)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从技能上避免素质能力性违规
首先教育培训要形成一种长期机制,经常性地向员工灌输总、分行党委倡导的一系列经营理念,传达新制度、新规程,确保员工及时熟知和掌握各项制度、流程;其次,要加强风险知识学习。采取以会代训,长会短训的形式,加强对员工操作风险教育,将员工行为的定期排查和《员工守则》教育纳入其中,切实增强员工防范意识;其三,要落实持证上岗,根据不同时期的业务和管理需求进行定期培训,使达标者上岗,不达标者待岗;在此基础上,坚持定期开展年度业务技术竞赛活动,培养技术标兵。
(六)解决科学制约问题,从基础上防御环境条件性违规
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统合力。建议在银行自下而上全面开展一次规章制度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与网络系统设置合理性专题调研,重点解决规章制度与现实操作脱节、服务质量与制度执行冲突、服务效率与防范风险相背离的矛盾,提高制度执行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建议提高当前会计监管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率。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广泛征求基层建议,改进其对基层操作不适应的程序和内容;三是建议上级行对全辖网点电子监控系统进行一次普查,对于系统损坏、监控分辨率低、内存不足或记录留存周期较短的网点查清原因,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研.银行违规揽储为何屡禁不止[J].新财经,2010.
[2]刘永明,李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夏志琼.金融营销,飘浮着泡沫[J].金融经济,2005.
作者简介:张新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级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银行;违规;防范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普遍性违规的内涵及特点
普遍性违规是指经营单位或个人在业务决策、经营、管理、操作、监管过程中具有普遍性、易发性、同质性、重复性违犯规章制度行为的现象反映。它受管理决策水平、内控执行力、风险防范意识、员工职业操守、个人能力素质、内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具有多发、易发和高频率的特点。四年来对某国有银行二级分行辖区通过内、外部审计累计发现违规32类,违规问题2706个,其中普遍性违规数量达26类2251个,占比高达83%。综观普遍性违规的具体表现,呈现出“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一是发生问题网点覆盖率高,100%的经营网点都发生过类似问题;二是占审计发现问题总数的比率高,虽然近几年违规现象大幅下降,但普遍性违规占比仍在80%以上;三是问题重复发生率高,尤其是习惯操作性违规问题每次检查都有所发生。“三低”:一是问题整改率低。由于普遍性违规现实性风险表现不足,所以往往以处罚代整改,不能引起领导层和业务部门在业务流程和制度上的重视;二是处理处罚率低。50%以上的违规问题属于制度性和环境性的缺陷,找不到相对应的处理处罚条款。即使有处罚条款的也因过去因此类问题处罚过而免于处罚;三是审计成果运用率低。由于普遍性违规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公众包容度,不易激发自律监管部门和责任人的风险责任意识。因此,难以延伸利用审计成果。
二、普遍性违规的表现形式
通过调查分析归类,普遍性违规应分为决策管理性违规、利益驱动性违规、习惯操作性违规、履职尽责性违规、素质能力性違规及环境条件性违规六种类型。
(一)决策管理性违规
主要存在于信贷和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占普遍性违规总和的7%。其决策行为上,片面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重发展、轻管理,内控手段滞后,在决策阶段和管理运行中留下深层风险隐患。其表现形式有:一是决策管理层在贷款营销决策上合规意识淡薄,偏重于发展业务和抢占市场份额,忽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至出现违规办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和虚假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二是用违规手段解决违规问题。个别领导和管理人员为逃避已发生违规责任,采取不正当手段掩盖违规事实;三是在管理决策中害怕承担历史责任而“新官不理旧账”。
(二)利益驱动性违规
主要存在于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占普遍性违规的24%,其具体表现形式:一是为提升业绩而导致的弄虚作假行为。个别管理人员在经营行为中,不是千方百计提升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而是寻找管理和制度漏洞,做数字文章;二是为拓展业务、抢占市场而打“擦边球”行为。一些经营单位为了业务竞争和提高市场份额,以开拓创新为名,寻找制度的边缘政策而不顾法律风险,为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三是为应付任务考核而导致的违规行为。有的柜员为了追求自身代理业务手续费,在为客户办理保险、基金业务时,未按规定向客户详细介绍有关业务品种的有关条款内容,夸大收益,违规办理代理保险业务;四是为争取费用、奖金而导致的违规操作行为。
(三)习惯操作性违规
集中反映在信贷、财务、柜面操作等业务领域,占普遍性违规的38%。具体反映在:开户资料缺失、授权审查不认真、登记不规范、库存超限额、碰库不落实、对账不达标、抹账不合规、大额支付不执行双热线查证等。具体表现形式有:一是不少营业网点为了拉存款或顾于人情,以违规办理业务来满足客户需求;二是对于习惯性违规表现出不以为然而导致的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三是“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传统违规文化。
(四)履职尽责性违规
重点反映在贷后管理、自律监管与会计操作上,占普遍性违规的12%,主要问题有:一是因制度执行意愿差造成的违规。二是因履职意识不强造成的违规。三是管理人员无视职工利益而造成违规。在财务管理方面擅自提高开支成本,扩大开支范围,甚至为了掩盖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惜牺牲员工利益,挤占员工绩效工资列支费用。四是管理和操作人员因对业务流程重要环节不重视而造成违规。
(五)素质能力性违规
主要反映在行为管理、队伍素质和资源结构方面,占普遍性违规的7%。表现形式有:一是执行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不完整而违规。如在网银业务专项审计中,发现许多新文件、新制度没有在一线柜员中得到及时学习传达,导致网银业务在柜员操作环节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从而造成被动的违规操作。二是业务流程得不到全面系统的掌握而违规。三是柜员队伍因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原因而违规。
(六)环境条件性违规
主要存在于岗位设置、资源分配、网络设施、物防技防等方面,占普遍性违规的13%。其表现形式有:一是业务量大与人员少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违规。人员不足与业务量大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柜面服务的僵化和授权监管质量的下降,引发操作风险;二是受制度缺陷和网络缺陷制约而造成的难以尽职的违规行为;三是会计主管因疲于授权、登记各类账簿、迎接各类检查,无暇对本机构会计工作进行细致的规范管理。
三、普遍性违规的产生环境和根源
(一)业绩观、价值观偏离导致决策管理性违规
调研中发现,基层行重业务发展、轻经营管理,重产品拓展、轻内控防范,重市场营销、轻合规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行领导及管理人员发展观、政绩观错位,片面追求个人经营业绩和指标考核,忽视了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统一,在业务经营中钻制度的空子。因而在内控工作中不能做合规经营和执行制度的表率,决策管理性违规的“窗洞”效应导致普遍性违规的发生。 (二)内控考核指标缺失导致利益驱动性违规
在目前各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只规定了出现案件实行一票否决权,但内控管理指标并未与基层行的资源分配、绩效工资、干部使用和业绩考评挂钩。弱化了风险控制的导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绩效分配不公,影响了管理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三)风险意识不足导致习惯操作性违规
高管人员思想上对内控工作的疏忽,引发行动上对习惯操作性违规行为的宽容,从而客观上纵容了习惯操作性违规的屡查屡犯;员工思想上的风险意识不强,引发行为上的信任让位制度、习惯让位制度,从而在业务操作中对制度不以为然,对违规视而不闻,对风险见怪不怪,对监管心怀不悦。
(四)责任心不强导致履职尽责性违规
该行在历经十多年的机构撤并和人事改革中,部分注重了改革成果,而忽视了对改革的正面引导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爱岗敬业教育,一些员工感到这个家庭缺少温暖和关爱,从而导致履职尽责性违规的发生。
(五)教育培训滞后导致素质能力性违规
一方面虽然近年来省、市行加大了对各岗位人员的学习培训,但金融产品种类的陆续开发、业务操作流程的不断更新、各项新的制度的相继出台,仅靠省、市的专项培训已满足不了经营转型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不了适应各基层行经营特点和一线柜员操作特点的经常性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一线柜员的老龄化客观上存在培训的效果问题、观念转换问题、风险意识问题和学习主动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与该行改革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
(六)制度机器制约导致环境条件性违规
一是营业场所办公设施相对老化。现有网络系统软硬件及柜员所用其它机具等设施跟不上高业务量与高效率的需求,客观上使柜员在具体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身份证联网核查受到网络局限性的限制,导致柜员违规行为的被动发生;二是制度控制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三是财务资源较为匮乏。
四、防范普遍性违规的建议
针对上述普遍性违规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消除决策管理性违规
首先,要在全体高管人员中继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荣誉观,从源头上防止违规、杜绝违规,教育全体高管人员为全行员工树立规范决策、合规管理的典范;其次,要把强化内控管理的基础工作放在一级支行领导班子的建设上。着重培养、选拔、使用那些合规意识、执行能力强的干部,从决策、管理两个层面遏制违规行为和风险隐患;其三,将内控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培养、选拔、考核范畴,从根本上杜绝决策性违规的先决环境。
(二)完善内控考核体系,从机制上防范利益驱动性违规
一是将内控管理质量指标纳入各部门、各岗位联酬考核。特殊管理岗位还应同时建立合理的崗位补贴和经济损失个人比例赔偿制度;二是要针对重要岗位的工作特殊性建立一套科学、精细、系统、规范、务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将会计主管及柜面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操作规范及对岗位贡献度作为柜员的主体考核指标,突出重要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责任;三是对临柜人员出现的不遵守劳动纪律、违反规章制度、工作差错给该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及由于主观原因引起的客户投诉等现象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以合理评价其内控执行情况,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收入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强制度执行力教育,从行为上遏制习惯操作性违规
首先,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忧患意识。通过积极培育符合银行系统实际的内控文化、合规文化、家园文化,让风险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深处,使执行制度、规范操作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努力培养员工执行制度的习惯。其三要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开展行史教育、荣辱观教育、愿景教育以及开展对员工关爱活动、为基层办好事活动,培养全体员工的家园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对单位的忠诚度。
(四)落实自律监管措施,从责任上杜绝履职尽责性违规
一是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从严管理、规范管理的各项措施;二是要培育合规文化创造合规氛围,培养员工按章操作、按规办事的制度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诸如违犯岗位轮换制度、贷款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制度、自律监管制度等履职性违规问题的发生;三是要落实监督检查责任制,凡因检查走过场,出现应检查未检查、应发现问题未发现、应上报未上报的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干部的责任,以此增强自律监管部门履职履责意识和监督检查人员揭示违规违纪问题的履职行为;四是落实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一把手”向专业部门问责制,主管行长要组织所负责专业部门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逐项落实整改措施,严肃处理造成重大风险和经济损失的相关责任人。
(五)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从技能上避免素质能力性违规
首先教育培训要形成一种长期机制,经常性地向员工灌输总、分行党委倡导的一系列经营理念,传达新制度、新规程,确保员工及时熟知和掌握各项制度、流程;其次,要加强风险知识学习。采取以会代训,长会短训的形式,加强对员工操作风险教育,将员工行为的定期排查和《员工守则》教育纳入其中,切实增强员工防范意识;其三,要落实持证上岗,根据不同时期的业务和管理需求进行定期培训,使达标者上岗,不达标者待岗;在此基础上,坚持定期开展年度业务技术竞赛活动,培养技术标兵。
(六)解决科学制约问题,从基础上防御环境条件性违规
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统合力。建议在银行自下而上全面开展一次规章制度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与网络系统设置合理性专题调研,重点解决规章制度与现实操作脱节、服务质量与制度执行冲突、服务效率与防范风险相背离的矛盾,提高制度执行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建议提高当前会计监管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率。建议在使用过程中广泛征求基层建议,改进其对基层操作不适应的程序和内容;三是建议上级行对全辖网点电子监控系统进行一次普查,对于系统损坏、监控分辨率低、内存不足或记录留存周期较短的网点查清原因,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研.银行违规揽储为何屡禁不止[J].新财经,2010.
[2]刘永明,李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夏志琼.金融营销,飘浮着泡沫[J].金融经济,2005.
作者简介:张新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级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