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周年。40年来,中国外交一直坚定地维护着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贡献。
重返联合国:“没有想到”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郑重昭告全世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1950年2月8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国政府决定,愿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如果是联合国会员国,必须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唯一合法代表,必须赞成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然而,联合国创立后,主要被美国等国操纵。有关国家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多次向联合国大会提出议案,却遭到美国等国的阻挠。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在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的情势下,在美国深陷侵越战争的困境中,他把目光投向中国。1971年7月9日至11日,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总理与他进行了会谈。基辛格告诉周总理:尼克松已经决定美国将走向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席位,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逐台湾的行动。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如果美国听任台湾失去联合国的席位,将使尼克松总统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周总理马上正告基辛格: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定公开批驳。
1971年10月25日夜,经过8个小时的马拉松式的会议,联大终于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两国缺席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即2758号决议。在表决之前,国民党的“外交部长”跑上讲台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然后匆匆离开会场。
在首都北京,10月26日显得很平静。晚上9点多。毛主席在中南海约见了周恩来、叶剑英、姬鹏飞、乔冠华、熊向晖、章文晋、王海容和唐闻生。
主席坐在沙发上,满面笑容。他指着在美国出生的唐闻生说:小唐呀,密斯南希·唐,你的国家失败了呀,看你怎么办哪?
在大家的欢笑声中,主席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情况,一面看,一面说: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个胜利我没有想到,美国的计算机失灵了。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那就没有道理了。不高兴的人也有,“蒋委员长”就是头一个。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开启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篇章,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4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发展、人权社会、军控裁军、条约法律等各领域工作,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显著变化,是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生动写照,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极大丰富了联合国的理念和实践,推动了联合国的进步。
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始终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二是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三是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四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建设性、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五是始终致力于推动多边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告别“革命外交”,转向“发展外交”
1978年到198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开启阶段,也是中国外交由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尊严而战斗的“革命外交”,向全力促进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外交”转变的阶段。
首先是宏观战略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尖锐对立,中美关系有所发展,但并不顺利。美国指望中国容忍其在台湾问题上的某些行为,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开始改善中苏关系,对过去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进行修正。1982年后,中国确立了不结盟的战略方针。1986年3月,中国领导人将这一方针阐述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外交路线方面,中国领导人重新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将之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总原则,并且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完善。
中国领导人紧紧把握当时世界范围内最根本的问题,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前瞻意义的外交理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可能打不起来;对战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两个超级大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改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与中国经济建设成就一样激动人心,取得累累硕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正式大使级外交关系。1989年5月,以戈尔巴乔夫访华为标志,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中国和重要战略力量的关系实现全方位改善的同时,中国对外交往得到极大扩展。到1989年5月,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为128个,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7个。
打破封锁,融入世界
1989年“六四”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全面制裁,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环境恶化,使中国外交受到严峻的挑战。
在历史变化的重要时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洞察力、驾驭全局的控制力,深刻而及时地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这就是: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在打破外交封锁的斗争中,中国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决不妥协,但同时注意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中国反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制裁,但不寻求与西方对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对苏东国家社会制度的改变,不以意识形态来决定亲疏,而是尊重这些国家人民自己的选择,继续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备受世界瞩目。中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改变得很快;在国际上,中国外交表现出的平等合作特点受到赞赏,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表现出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对合作共赢目标的追求,中国的和平国家形象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加深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以建设性姿态融入世界的进程开始提速。经过十几年的外交谈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外交影响不断扩大,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到2002 年底增加到167个。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经贸关系。
力推“民本外交”,促建“和谐世界”
进入新世纪,中国国力大增,对外关系大发展,中国和国际体系的融合前所未有,中国外交开始向“和谐外交”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内政和外交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内政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被写入《宪法》。外交上,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提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代表中国提出了新的世界发展观,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认同。
2007年,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被正式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展示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做负责任大国的信心和决心。
与经济发展成果交相辉映的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影响力。这一点在多边外交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世界上的主要问题,如经贸问题、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核问题、反恐等,都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亮相国际舞台,成为国际组织的高官。
这几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务实和注重人性,更加关切普通百姓的生计与愿望,更加适合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这一特点,可用8个字概括,即“以人为本,外交为民”。从2003年9月起,外交部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外交部官员多次在外交部网站上回答网民的提问,使网站成为点击率最高的部委网站之一;外交部多次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所罗门群岛、东帝汶、黎巴嫩和汤加等地实施撤侨行动!2007年8月,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被媒体誉为中国正在走向“一个以民为本的大外交时代”。
经过40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对联合国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中国对联合国的未来和双方合作充满信心。中国必将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
重返联合国:“没有想到”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郑重昭告全世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1950年2月8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中国政府决定,愿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如果是联合国会员国,必须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唯一合法代表,必须赞成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然而,联合国创立后,主要被美国等国操纵。有关国家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多次向联合国大会提出议案,却遭到美国等国的阻挠。
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在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的情势下,在美国深陷侵越战争的困境中,他把目光投向中国。1971年7月9日至11日,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总理与他进行了会谈。基辛格告诉周总理:尼克松已经决定美国将走向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席位,但不同意从联合国驱逐台湾的行动。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如果美国听任台湾失去联合国的席位,将使尼克松总统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周总理马上正告基辛格: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定公开批驳。
1971年10月25日夜,经过8个小时的马拉松式的会议,联大终于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两国缺席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即2758号决议。在表决之前,国民党的“外交部长”跑上讲台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然后匆匆离开会场。
在首都北京,10月26日显得很平静。晚上9点多。毛主席在中南海约见了周恩来、叶剑英、姬鹏飞、乔冠华、熊向晖、章文晋、王海容和唐闻生。
主席坐在沙发上,满面笑容。他指着在美国出生的唐闻生说:小唐呀,密斯南希·唐,你的国家失败了呀,看你怎么办哪?
在大家的欢笑声中,主席拿起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情况,一面看,一面说: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这个胜利我没有想到,美国的计算机失灵了。那么多国家欢迎我们,再不派代表团,那就没有道理了。不高兴的人也有,“蒋委员长”就是头一个。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开启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新篇章,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4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发展、人权社会、军控裁军、条约法律等各领域工作,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显著变化,是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生动写照,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极大丰富了联合国的理念和实践,推动了联合国的进步。
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始终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二是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三是始终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四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建设性、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五是始终致力于推动多边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告别“革命外交”,转向“发展外交”
1978年到198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开启阶段,也是中国外交由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尊严而战斗的“革命外交”,向全力促进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外交”转变的阶段。
首先是宏观战略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尖锐对立,中美关系有所发展,但并不顺利。美国指望中国容忍其在台湾问题上的某些行为,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开始改善中苏关系,对过去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进行修正。1982年后,中国确立了不结盟的战略方针。1986年3月,中国领导人将这一方针阐述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外交路线方面,中国领导人重新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将之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总原则,并且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完善。
中国领导人紧紧把握当时世界范围内最根本的问题,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前瞻意义的外交理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可能打不起来;对战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两个超级大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改革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与中国经济建设成就一样激动人心,取得累累硕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正式大使级外交关系。1989年5月,以戈尔巴乔夫访华为标志,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中国和重要战略力量的关系实现全方位改善的同时,中国对外交往得到极大扩展。到1989年5月,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为128个,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27个。
打破封锁,融入世界
1989年“六四”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全面制裁,加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国际环境恶化,使中国外交受到严峻的挑战。
在历史变化的重要时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洞察力、驾驭全局的控制力,深刻而及时地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这就是: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在打破外交封锁的斗争中,中国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决不妥协,但同时注意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中国反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制裁,但不寻求与西方对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对苏东国家社会制度的改变,不以意识形态来决定亲疏,而是尊重这些国家人民自己的选择,继续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
在这一阶段,中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备受世界瞩目。中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改变得很快;在国际上,中国外交表现出的平等合作特点受到赞赏,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表现出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对合作共赢目标的追求,中国的和平国家形象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加深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以建设性姿态融入世界的进程开始提速。经过十几年的外交谈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外交影响不断扩大,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到2002 年底增加到167个。中国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经贸关系。
力推“民本外交”,促建“和谐世界”
进入新世纪,中国国力大增,对外关系大发展,中国和国际体系的融合前所未有,中国外交开始向“和谐外交”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内政和外交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内政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首次被写入《宪法》。外交上,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提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代表中国提出了新的世界发展观,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认同。
2007年,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被正式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展示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做负责任大国的信心和决心。
与经济发展成果交相辉映的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影响力。这一点在多边外交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世界上的主要问题,如经贸问题、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核问题、反恐等,都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亮相国际舞台,成为国际组织的高官。
这几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务实和注重人性,更加关切普通百姓的生计与愿望,更加适合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这一特点,可用8个字概括,即“以人为本,外交为民”。从2003年9月起,外交部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外交部官员多次在外交部网站上回答网民的提问,使网站成为点击率最高的部委网站之一;外交部多次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在所罗门群岛、东帝汶、黎巴嫩和汤加等地实施撤侨行动!2007年8月,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被媒体誉为中国正在走向“一个以民为本的大外交时代”。
经过40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对联合国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中国对联合国的未来和双方合作充满信心。中国必将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责编/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