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可靠脊梁”卡尔斯鲁厄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_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斯鲁厄王宫广场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宪法作为现代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19年的12月4日是中国第六个国家宪法日。但早在2011年,在纪念德国宪法法院成立60周年活动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就表示:“那些创制我们宪法的人们从历史中得到两个关键教训—法律先于政治,以及通过法律对政治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她把宪法法院称为新的德国民主政治的“可靠脊梁(Verlassliches Ruckgrat)”。

“可靠脊梁”在哪里?


  很多人以为,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如果不是在德国首都柏林,就是在法兰克福、汉堡、慕尼黑等一线城市。但令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可靠脊梁”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居然设于德国西南部城市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属巴登-符腾堡州的一部分。该城非但不如柏林、法兰克福名声在外,而且排在斯图加特、曼海姆之后,居该州第三位。相当于中国的最高法、最高检不在北上广深,而设于武汉、成都一样。
  事出必有因,德国人为何让自己的“可靠脊梁”如此低调?1951年,联邦宪法法院成立之时,之所以特意选址于卡尔斯鲁厄(后称“卡市”),就是要避开当时的西德首都波恩(Bonn),以免遭政治“辐射”。也就是说,德国人从一开始,就强调宪法法院的独立性。时至今日,该法院“宪法守护者”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其作为“人民的法院”深受德国民众信赖。
  2011年,德国出版了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宪法法院史著作,作者是《明镜》周刊驻卡尔斯鲁厄30年之久的专栏记者罗尔夫(Rolf Lamprecht),他这本书的标题就叫《我要走向卡尔斯鲁厄》。由此可见,“走向卡尔斯鲁厄”已成为德国人对宪政和法治的信仰。

“可靠脊梁”多可靠?


  虽然德国有“联邦宪法法院”,但德国宪法却被更多人称为“德国基本法”,其特点有四。
  一是突出对人权的保护。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德国议会通过《德国航空安全保障法》,其中允许联邦国防军在民航客机被劫持并用于恐怖袭击时,可以击落民航客机。该法案于2005年1月15日实施,但一年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便宣布其違宪,认定以牺牲无辜者生命而使另一群体受益的做法,违反了基本法第一条关于人的尊严之条款。
  二是实行联邦与各州的分权体制,给予各州较多的自治权;三是削弱总统权力,把实权总统变为虚位元首;四是明确禁止对外侵略和对内施行法西斯统治。
  1949年5月8日,德国基本法得到占领德国的盟国认可及各州批准后,于当年5月23日正式实施。也就是说,从其根源上看,这部基本法并不能代表德国民众的意志,它更像一个“占领者宣言”。因此很多人以为,这部法律的出台,不过是权宜之计。但谁也没想到,该法居然“超期服役”至今。
  伦敦六国会议后,德国朝野对成立联邦德国的动议充满恐惧,他们生怕两德分立的事实得到宪法层面的认可。然而,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下,德国作为战败方,基本上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并无多少话语权。美、英、法、苏四大战胜国才不在乎德国人的民族感情,德国分裂已箭在弦上。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标志

  联邦宪法法院,特意选址于卡尔斯鲁厄,就是要避开当时的西德首都波恩。

  于是,联邦德国宪法的起草者们,只好尽可能地发挥其政治智慧,以便让这部根本大法“临时化”—他们在词汇上做足了功夫,如使用了德语中的“基本法”(Grundgesetz),而非“宪法法”(Verfassung);由各州代表组成的议会委员会通过该法,而非由制宪大会批准。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德国基本法就“上梁不正”,设计者希望它“早死早投胎”。
  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几十年来,基本法很快“与时俱进”—在实施过程中,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变再变,多次修改。据统计,截至2009年,该法已修订58次之多;最初通过时的146个条款,“原汁原味”的只有81条,其余65个条文及序言,均已摇身一变,“判若两人”。当然,经历多次修订后,如今基本法的篇幅,已是其最初的两倍还多。
  1956年,德法两国政府签署了《萨尔条约》,萨尔州成为联邦德国的一州,自然也成为基本法的实施区域。到了1990年两德统一时,基本法在修改序言及删除了第23条、第146条后,适用全德。时至今日,德国民众对该法的认同感与日俱增,普遍认为这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宪法”。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基本法亦成为苏东剧变后中东欧各国制宪之范本。

漫游卡尔斯鲁厄


  从我所在地弗洛伊登市出发去卡尔斯鲁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城际列车。驱车穿行于两座城市之间,清凌凌的山溪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民房掩映于茂林修竹之内,虽然大多是两层小楼,但各具特色。
  目前,德国铁路总长4.35万公里,高速公路1.28万公里,路网密度高居世界前列,有力地支撑了德国多中心的居住结构,避免了“大城市病”。总人口8300万的德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4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指出,得益于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德国有一半的居民生活在与城镇相邻、车程少于半小时的乡村地区。
  卡尔斯鲁厄的交通网络虽然覆盖了本市及周边城市,有轨电车甚至通到了法国最东北的城市威桑堡(Wissembourg)。同行的朋友介绍,卡市的交通网之所以厉害,主要得益于其全球首个“电车/火车轨道共享”模式。该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可让周边小城的居民只需乘坐电车,便能到达卡市中心,在方便了居民出行的同时,也增加了贸易机会。这个模式也因此被称为“卡尔斯鲁厄模式”,被不少欧洲城市借鉴。

  总人口8300万的德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4个。
卡尔斯鲁厄王宫前的雕塑
卡尔斯鲁厄市宪政纪念碑

  卡尔斯鲁厄位于上莱茵谷地,在莱茵河的支流阿尔伯河和普芬茨河边,东面就是黑森林,周边被布鲁赫萨尔、埃特林根、施图登湖等城市环绕,犹如众星捧月。如此独特的位置并非天生,而是人力使然。
  早在17世纪下半叶,由于战事频仍,巴登-杜拉赫边区经常有法国军队来“拉壮丁”;加上该区没有自己的武装,所以在1689年的奥尔良战争中,杜拉赫城被摧毁,只有9岁的卡尔三世·威廉(Karl III. Wilhelm)与家人成功逃亡。等巴登-杜拉赫地区终于迎来平静的生活后,重建该区的任务就落在了已35岁的卡尔三世·威廉肩上。
  据说,威廉在一次打猎时睡着了,梦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太阳同时出现在他居所的位置,阳光沿着街道四处辐射。醒来后,威廉就派人草拟了其梦想之城的蓝图,并在1715年6月17日这天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基石。
  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威廉想用一个地标性建筑来标新立异。1714年,他听从了别人的建议,在一座位于哈耳特森林中的狩猎房里破土动工—狩猎房四周已有现成的街道,连接周边,交通便利。
  時至今日,人们仍能从地图上分辨出向四处散射的“太阳光线”。宫殿位于一个圈的中心,从“圈”里出发,街道分别以网格状往南向城内、往北向森林中延伸—卡尔斯鲁厄的“网状之城”即由此而来。

夜幕下的王宫


  我们到了卡尔斯鲁厄火车站后,一下子就钻进了这个车站的“肚子”里。其占地之大,就连圆滚滚的鸽子,也可以直接从穹顶飞到行人的脚下,毫不怕人。出了车站,我们沿着“辐射”的“阳光之街”向卡尔斯鲁厄王宫进发。
卡尔斯鲁厄街景一角

  快到卡尔斯鲁厄王宫时,眼前出现了一座方尖碑,怪兽附体,底座的人像浮雕处,还镶嵌了四行蓝字:卡尔斯鲁厄是联邦宪法法院所在地,感谢卡尔斯鲁厄这座宪法城市!
  如果说卡尔斯鲁厄是周边卫星城的中心,那么卡尔斯鲁厄王宫就是中心的中心。在这个“扇形城市”里,其中心就是巴洛克式宫殿的王宫塔楼、街道和卡尔斯鲁厄王宫林荫道等,都像光线一样从里向外辐射开去。我们在街头问路时,当地人总忘不了多说一句:“其实你们不管走哪条道,只要向北走,就能到达王宫。”颇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味!
  拐个弯,喧嚣电车的叮叮当当声骤然消失,卡尔斯鲁厄王宫迎面而来。其占地之大,面容之整洁,气质之庄重,犹如步入圣地。
  王宫广场前伫立着一座威严的雕像,已近黄昏,雕像面目不清。周围游人三三两两,深蓝的天幕下,几只乌鸦呱呱叫着,慢慢飞过辉煌的王宫大顶,让整个王宫愈显肃穆。这座巴洛克式的宫殿分为王宫花园和巴登州博物馆两大部分,都是这座城市的奠基人边疆伯爵威廉以凡尔赛宫为样板建造的。由于当时选址于森林中心的一片空地上,所以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并融为一体。
  又大又圆的月亮升起来时,我们进入了王宫花园。遗憾的是,花园不像中国的公园那样明亮,再加上古木参天,周遭漆黑一团,园区种植的6000种郁金香、890种风信子、600种夹竹桃自然也无缘一睹芳容。所幸卡尔斯鲁厄年均气温为10.7℃,是德国最温暖的城市之一。尽管从弗洛伊登市出发时,尚觉春寒料峭,但在这里,并不觉得冷。
  由于天色已晚,王宫已不对外开放。我只在耳房拍摄了一个台灯灯柱。虽然它不是威廉伯爵时代的产物,但精雕细刻,凸凹有致,充满金属质感。
  出了广场准备返程,抬头仰望天空,一架飞机掠过。“此时的我,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迷失在风沙与星辰中的凡人,呼吸着天地间的温柔。”法国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风沙星辰》中的这句话,一下子撞进我的脑海。
其他文献
2011年4月开播,长达8季的经典美剧《权力的游戏》终于在近期迎来完结篇。虽说大结局还算圆满,尤其史塔克家族都获得了不错的结局,但该剧的口碑在最终季还是“崩塌”了。  在烂番茄网上,相较于前七季每季都在90%以上的“新鲜指数”来说,最终季的“新鲜指数”只有67%。在舆论场上,最后三集几乎被“万人唾弃”,网上甚至有超过20万人请愿重拍。胡万程  一代神剧沦为“烂尾剧”,主要是因为编剧要让故事在有限集
电影《海洋奇缘》的女主人公莫阿娜不仅是迪士尼电影中第一个波利尼西亚公主,也是第一个身材非常普通的公主,和以前迪士尼电影中总是腰肢纤细、四肢修长的公主形象很是不同。电影《海洋奇缘》,中间持船桨女孩为女主人公莫阿娜  对此,有人称赞说,莫阿娜公主的外形转变绝对体现了一种进步,因为让银幕上的女主角回归普通身材至关重要。作家海恩斯就说道:“我们现在遇到很多想成为公主的女孩,有的只有两三岁。她们对迪士尼创作
2月9日,军警在泰国呵叻府枪击事件现场护送民众撤离  在中国以外最早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泰国,疫情数据一向平稳,可3月15日却创下单日新增纪录:32例。新增者大多为输入性病例和集群感染病例,包括游客、出入境官员,以及在拳击馆和酒吧感染的人。  相比起全國长期仅1例确诊患者死亡的新冠肺炎疫情,今年1月以来的枪击案已在泰国夺命数十人。  最早是1月9日,中部华富里府一名学校校长抢劫金店,枪杀3人,其中包
据法国《海军新闻》网站4月1日报道,俄海军光荣级导弹巡洋舰将进行魔改—使其能搭載一种新型大杀器“波塞冬”核鱼雷,这也是该鱼雷首次被公开报道配备在某种特定战舰上。  这种核鱼雷究竟有多恐怖?一句话:核动力推进下,只要无故障,“波塞冬”鱼雷几乎能从海洋一端打到另一端!“波塞冬”在被发射后,可在1公里深度下以200千米/时的速度机动,意味着美军任何现役的鱼雷都无法对其有效拦截。而且,“波塞冬”若携带15
3月8日,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送走最后一批痊愈患者,正式休舱。随后,舱内进行全面消毒工作。新德里騷乱  2月26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一名准军事人员走过在冲突中被烧毁的车辆。持续数日的印度首都地区骚乱28 日基本平息,骚乱已造成43 人死亡,另有350多人受伤。
Roc挂载效果图  4月13日,美国加州莫哈韦空港的跑道上,一架造型奇特的飞机缓缓飞向天空,持续飞行了两小时以上。试飞期间,它的最高时速约为每小时304千米,最高飞至5182米高空之后顺利降落。  这架飞机的代号叫“Roc”,由平流层发射系统(Stratolaunch Systems)公司设计制造,本次起飞是它的初次试飞。Roc的成功首飞,宣告了它将取代安-225运输机,成为世界最大飞机。  “R
温泉撑起日本旅游业半边天美《财富》3月号  日本人泡温泉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1964年东京第一次主办奥运会,星野集团的创始人兼CEO表示:“我们必须告诉全世界东京在复苏。”年销售额超4亿美元的日本星野集团,在很多天然温泉附近经营度假村,其关于泡温泉的宣传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星野集团现在的营销策略是,鼓励游客去探索富士山山麓附近的小镇。预计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将会迎来400
猴面包树大道  1935年,一位法兰西航空的飞行员试图在70小时内完成巴黎到西贡的航程,以此打破记录赢得15万法郎的奖金。航行中,飞机发生故障,飞行员落难,在南非的沙漠中跋涉五天五夜,最终被一支路过的商队搭救。  以这段真实发生的沙漠历险记为灵感,安托万创作了今天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童话作品《小王子》。书中,作者虚构了小王子的故乡B612星球,上面有一种象征欲望与野心的可怕植物—猴面包树,如
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舆论冲突激化下,世界卫生组织的应对措施广受关注,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也站上了风口浪尖。  在常见的对于谭德塞的质疑当中,除了特朗普批评其支持中国外,就是质疑他在担任埃塞俄比亚(下称埃塞)卫生部长期间掩盖霍乱疫情,以及任命津巴布韦时年93岁的总统穆加贝担任世卫亲善大使。由于穆加贝长达37年的独裁统治广受批评,世卫组织后来在舆论压力下,改任命一名印度影星为亲善
一个帖子比政府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要发人深思得多。    本来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主题,在苹果手机论坛上有个网友发了个帖子《在美国生活的朋友进来聊聊,关于100美元》,因为这位仁兄心里很纠结:苹果公司很快就要出IPad(相当于平板电脑)了,而它的16GB、32G、64G三个容量的价格相差都是100美元,他突然想问一个问题:100美元对于老美来说,算不算大钱?  很快,一大帮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回帖了,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