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病者进行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最终通过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确诊率明显提高。掌握CT技术能够更准确的治疗有关疾病。
关键词 CT技术 螺旋CT 检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46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多依赖各种辅助检查。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3月~2007年3月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72例,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平均58~20岁。72例患者中,乙、丙、丁、戊型肝炎者56例,AFP>500者42例。主要症状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清瘦,偶有黄疸,眼睑、面部黄等。病程3个月~2年。
方法:采用GE-Hispeed NX/I双排CT机,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层厚5mm,层距5mm,并结合高压注射器,采用速率2.8~3ml/秒,压力150kV,造影剂碘海醇总量为80~100ml,分别行肝动脉期(延时25秒),肝静脉期(延时70秒),平衡期(延时180秒)进床式动态扫描,根据病变大小、平扫影像学特点采取延时7~15分钟或更长延时扫描,同层或动态扫描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
结 果
72例行CT下多期增强检查,检出病灶共132个,最大者21cm×18cm×15cm,最小者5cm×5cm×4cm,病变位于肝左叶外侧段者15个,肝左叶内侧段者17个,肝右叶前上、下段者37个。肝右叶后上、下段者63个,其中门静脉左右支和主干癌栓者37例,肝静脉癌栓者22例,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如下:
CT平扫肝左右叶见低、等密度肿块,较大者可显示“晕圈征”,钙化灶呈局限性或散在斑点、斑片状。较小的等密度肿块说明供血良好。个别肿瘤发生于肝被膜下者,肿块可突向肝被膜生长,形成肝被膜突起,偶可引起肝被膜破裂。肝癌CT值28.56Hu,肿块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生长。
CT多期增强扫描分为肝动脉期、肝静脉期、平衡期和延时期。各期影像学表现如下:肝动脉期进一步可分为肝动脉早、中、晚期。①肝动脉早期: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经小循环、大循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肝动脉显影-肝内左右主动脉显影-肝内左右主动脉分支显影。肿瘤血管显影不明显,肿瘤强化不明显;②肝动脉中期:肿瘤供血血管显影,肿瘤开始逐渐强化。肿瘤血管开始显示受侵和受压情况。肝内动脉癌栓开始显影其走形呈不规则增粗,边缘呈锯齿状;③肝动脉晚期。肿瘤明显不规则不均匀或均匀强化,肿瘤边界开始逐渐清楚。较大肿瘤边缘“晕圈征”更为明显,肝动脉癌栓显示更为清楚,肿瘤CT值明显上升,增强的肿瘤CT值比平扫相比明显增加10~15Hu,肿瘤呈现速升速降型改变。
肝静脉期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开始下降,较大肿瘤内部变性,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后,该部分不强化,其形态显影更为清楚。此期肿瘤边缘“晕圈征”更为明显,门静脉、肝静脉的癌栓开始显示清楚,范围、粗细、长短及边缘情况充分显示,边缘虫蚀样、锯齿样改变明显。
肝平衡期肿瘤密度逐渐下降,CT值进一步降低,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癌栓密度迅速降低,肿瘤边缘“晕圈征”比静脉期降低。
进一步延时扫描对于三期肿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不清者,可进一步延时7~15分钟后扫描。根据肿瘤密度、边缘及供血情况确定肿瘤性质。
讨 论
原发性肝癌病理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最多见。占肿瘤70%~80%,混合型肝癌次之。影像学分为巨块型、弥漫型、结节型、浸润型、小肝癌及少见纤维板层样肝癌等。近年来,螺旋CT下多期增强技术,并与高压注射器配合使用,使肿瘤的影像增强特点进一步显示清楚,提高了鉴别诊断和肿瘤的准确诊断率,对进一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之,CT多期增强更能充分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密度、边缘、癌栓情况及对周围组织的侵及情况。
参考文献
1 罗静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07,4(2l).
关键词 CT技术 螺旋CT 检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46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多依赖各种辅助检查。本文收集我院2005年3月~2007年3月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72例,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平均58~20岁。72例患者中,乙、丙、丁、戊型肝炎者56例,AFP>500者42例。主要症状有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清瘦,偶有黄疸,眼睑、面部黄等。病程3个月~2年。
方法:采用GE-Hispeed NX/I双排CT机,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层厚5mm,层距5mm,并结合高压注射器,采用速率2.8~3ml/秒,压力150kV,造影剂碘海醇总量为80~100ml,分别行肝动脉期(延时25秒),肝静脉期(延时70秒),平衡期(延时180秒)进床式动态扫描,根据病变大小、平扫影像学特点采取延时7~15分钟或更长延时扫描,同层或动态扫描及CT血管造影(CTA)技术。
结 果
72例行CT下多期增强检查,检出病灶共132个,最大者21cm×18cm×15cm,最小者5cm×5cm×4cm,病变位于肝左叶外侧段者15个,肝左叶内侧段者17个,肝右叶前上、下段者37个。肝右叶后上、下段者63个,其中门静脉左右支和主干癌栓者37例,肝静脉癌栓者22例,CT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如下:
CT平扫肝左右叶见低、等密度肿块,较大者可显示“晕圈征”,钙化灶呈局限性或散在斑点、斑片状。较小的等密度肿块说明供血良好。个别肿瘤发生于肝被膜下者,肿块可突向肝被膜生长,形成肝被膜突起,偶可引起肝被膜破裂。肝癌CT值28.56Hu,肿块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生长。
CT多期增强扫描分为肝动脉期、肝静脉期、平衡期和延时期。各期影像学表现如下:肝动脉期进一步可分为肝动脉早、中、晚期。①肝动脉早期: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经小循环、大循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肝动脉显影-肝内左右主动脉显影-肝内左右主动脉分支显影。肿瘤血管显影不明显,肿瘤强化不明显;②肝动脉中期:肿瘤供血血管显影,肿瘤开始逐渐强化。肿瘤血管开始显示受侵和受压情况。肝内动脉癌栓开始显影其走形呈不规则增粗,边缘呈锯齿状;③肝动脉晚期。肿瘤明显不规则不均匀或均匀强化,肿瘤边界开始逐渐清楚。较大肿瘤边缘“晕圈征”更为明显,肝动脉癌栓显示更为清楚,肿瘤CT值明显上升,增强的肿瘤CT值比平扫相比明显增加10~15Hu,肿瘤呈现速升速降型改变。
肝静脉期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开始下降,较大肿瘤内部变性,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代替后,该部分不强化,其形态显影更为清楚。此期肿瘤边缘“晕圈征”更为明显,门静脉、肝静脉的癌栓开始显示清楚,范围、粗细、长短及边缘情况充分显示,边缘虫蚀样、锯齿样改变明显。
肝平衡期肿瘤密度逐渐下降,CT值进一步降低,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癌栓密度迅速降低,肿瘤边缘“晕圈征”比静脉期降低。
进一步延时扫描对于三期肿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不清者,可进一步延时7~15分钟后扫描。根据肿瘤密度、边缘及供血情况确定肿瘤性质。
讨 论
原发性肝癌病理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最多见。占肿瘤70%~80%,混合型肝癌次之。影像学分为巨块型、弥漫型、结节型、浸润型、小肝癌及少见纤维板层样肝癌等。近年来,螺旋CT下多期增强技术,并与高压注射器配合使用,使肿瘤的影像增强特点进一步显示清楚,提高了鉴别诊断和肿瘤的准确诊断率,对进一步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总之,CT多期增强更能充分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密度、边缘、癌栓情况及对周围组织的侵及情况。
参考文献
1 罗静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07,4(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