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了编制就好像少了光环。”这是不少编外教师的同感。
编外教师,是相对于在编教师而言的,指的是“在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不受稳定财政供养、未被纳入编制保障的一类教师群体”。编外教师的存在由来已久,数量庞大,积弊亦深。但长期以来,编外教师这一群体的现实处境、利益诉求以及引发的教育问题等,并未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然而,从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公办中小学发布的教师招聘公告来看,编外教师需求总量仍然庞大。如福建泉州某县公开招聘编外合同教师1200人、湖南长沙某区招聘400人、河北秦皇岛某区招聘110人。另据相关教育研究人员透露,东南某省部分县市的公办学校编外教师占比超一半。
“编外教师问题是由诸多方面原因导致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称,主要原因一个是学校结构性缺编,在教学任务重但没有多余编制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通过聘请编外教师来解决;另一个是有编不补,有的地方不按编制来补充教师,而是以招聘临聘教师或合同教师的方式,来减少对教师队伍的财政投入。
“事实上,编外教师是过去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编外教师的产生與编制管理体制不灵活、教师扩编速度追不上人口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关,并指出当下编外教师多存在于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区域,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的城乡接合部。
中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名校长李响(化名)印证了这一说法。李响学校所在区人口净流量排名全省第一,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现有98名教师,其中,56个是教育局聘请的人事代理教师,11个是学校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招聘的教师。李响坦言,按照现有编制的师生比,学校是不缺编甚至超编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教师生病、生孩子等一些动态的状况,造成教师缺岗。因此,聘请编外教师是学校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
编外教师的存在,给教育事业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一是同工不同酬带来公平问题。熊丙奇表示,虽然国家强调要对非在编教师实行同工同酬,但现实却差强人意。记者调研同样发现,在中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同等劳动强度下,编外教师的收入比在编教师少一半或者更多,有的甚至刚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有的地方虽名义上实现编外与编内“同工同酬”,但在财政专项补贴、住房公积金和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根本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同工不同酬,给编外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剥夺感,有违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是编外教师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编外教师多数属于临聘性质,聘用周期较短,没有稳定保障,使得编外教师没有安定感和归属感,很多人成为编外教师的初衷多是“骑驴找马”,以此为跳板考取事业编制或行政编制,几乎是“有考必应”。李响提到,即便签订了劳动合同,临聘教师也可能违约走人,甚至不辞而别,校方很难对其进行实质性管理。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是编外教师成长受限。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编审钟建林等人做的一项城市中小学编外教师现状调研显示,城市编外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绝大多数编外教师能够胜任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一般的编内教师不存在显著性水平差异”,并且他们多有志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然而,“编外”的身份常常使编外教师在继续教育、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方面受到限制,从而使其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内在动力难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在中小学教师成紧缺职业的背景下,作为重要的人力补充资源,有教育人士呼吁,应从顶层设计上,将编外教师纳入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深化用人评价改革,让留住人才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编外教师,是相对于在编教师而言的,指的是“在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不受稳定财政供养、未被纳入编制保障的一类教师群体”。编外教师的存在由来已久,数量庞大,积弊亦深。但长期以来,编外教师这一群体的现实处境、利益诉求以及引发的教育问题等,并未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然而,从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公办中小学发布的教师招聘公告来看,编外教师需求总量仍然庞大。如福建泉州某县公开招聘编外合同教师1200人、湖南长沙某区招聘400人、河北秦皇岛某区招聘110人。另据相关教育研究人员透露,东南某省部分县市的公办学校编外教师占比超一半。
“编外教师问题是由诸多方面原因导致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称,主要原因一个是学校结构性缺编,在教学任务重但没有多余编制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通过聘请编外教师来解决;另一个是有编不补,有的地方不按编制来补充教师,而是以招聘临聘教师或合同教师的方式,来减少对教师队伍的财政投入。
“事实上,编外教师是过去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编外教师的产生與编制管理体制不灵活、教师扩编速度追不上人口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有关,并指出当下编外教师多存在于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区域,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的城乡接合部。
中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名校长李响(化名)印证了这一说法。李响学校所在区人口净流量排名全省第一,学生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现有98名教师,其中,56个是教育局聘请的人事代理教师,11个是学校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招聘的教师。李响坦言,按照现有编制的师生比,学校是不缺编甚至超编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教师生病、生孩子等一些动态的状况,造成教师缺岗。因此,聘请编外教师是学校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
编外教师的存在,给教育事业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一是同工不同酬带来公平问题。熊丙奇表示,虽然国家强调要对非在编教师实行同工同酬,但现实却差强人意。记者调研同样发现,在中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同等劳动强度下,编外教师的收入比在编教师少一半或者更多,有的甚至刚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有的地方虽名义上实现编外与编内“同工同酬”,但在财政专项补贴、住房公积金和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根本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同工不同酬,给编外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剥夺感,有违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是编外教师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编外教师多数属于临聘性质,聘用周期较短,没有稳定保障,使得编外教师没有安定感和归属感,很多人成为编外教师的初衷多是“骑驴找马”,以此为跳板考取事业编制或行政编制,几乎是“有考必应”。李响提到,即便签订了劳动合同,临聘教师也可能违约走人,甚至不辞而别,校方很难对其进行实质性管理。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是编外教师成长受限。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编审钟建林等人做的一项城市中小学编外教师现状调研显示,城市编外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绝大多数编外教师能够胜任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一般的编内教师不存在显著性水平差异”,并且他们多有志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然而,“编外”的身份常常使编外教师在继续教育、评优评先、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方面受到限制,从而使其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内在动力难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在中小学教师成紧缺职业的背景下,作为重要的人力补充资源,有教育人士呼吁,应从顶层设计上,将编外教师纳入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深化用人评价改革,让留住人才不再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