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时报》关于“中国养老现状”的一项调查曾显示,在参与调查的近1.5万人中,高达九成多人对目前的“中国式”养老现状并不满意,有着各种各样的忧虑。其中,1/4的人担心自己年老后“生病或不能自理时,没人照顾”,位居“养老最担心问题”的第一位。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中国伦理和养老方式,在时代变迁中已经悄然变化。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爱”一如既往的浓密;养老的“痛”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爸妈病了,子女急了
“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谁家孩子能牺牲工作,天天陪着生病的老人?我们这一代人想得很开,生病了就住院,自己不能料理生活了,就去养老院,反正不做子女的绊脚石。”今年59岁的李女士家住上海,独生女长期在北京工作,只有国庆节和过年时能回家住上四五天。平时给女儿打电话,李女士一向报喜不报忧。
2010年春节前,丈夫摔断了腿,李女士自己也摔伤了右手。可知道女儿忙于新房装修,她硬是一句没提。上医院检查时,夫妻俩一个拄着拐,一个用绷带吊着胳膊,招来路人频频侧目。直到丈夫拆了石膏,她才打电话给女儿,半开玩笑地说:“你爸爸为了省钱,非要一翘一翘跳回家。我打车,习惯性扬扬右手,脖子上绷带一勒,项链差点扯断了。”但她没说的是:因为受伤不便下厨,半只烤鸡、一碗肉丸粉丝汤、20个速冻饺子,是夫妻俩的年夜饭;到医院挂号,丈夫被人潮挤倒在地,自己的右手在推搡中被压得刺骨的疼;夫妻俩十几天没洗澡,丈夫每天早上还得拄着拐,站在洗手池边,等着为她揉毛巾。
李女士说,她看过一则新闻,非常羡慕那里面讲的一个广东厨师,放弃了在深圳万元月薪的工作,回家乡照顾六旬有余、身体孱弱的父母。但这话她从没在女儿面前提过。“孩子小时,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悉心照顾他们;孩子大了,表达爱的方式就该变成照顾好自己,不生病,不让子女着急。”
相对李女士的“自力更生”,王先生的父母则让他左右为难。2009年,母亲小中风,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一直有心脏病,在家什么活都不干。每天5点半,王先生就要起床,伺候二老洗漱、吃早饭。一下班,别人慢悠悠收拾东西,商量着晚上去哪儿消遣,他却要一路加速赶回家,买菜、做饭,收拾屋子,晚8点开始给母亲做复健训练。每隔两星期,他要请假半天,陪父亲去医院复查、配药。别人都盼着周末快点到,王先生却宁愿上班,这样至少能有喘口气的时间。2011年,王先生所在的小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医生上门给父亲检查,并为母亲做些护理工作,王先生才感觉轻松了些。他说:“小时候觉得独生子女好,吃的玩的都供着我一个人,全家人都宠着。长大才知道,遇事没人能商量,忙的时候也没兄弟姐妹搭把手,累着呢!”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蒋马伟看多了重症患者,有七八十的老翁,也有七八个月的幼婴,对此他感触颇深:“若病的是孩子,一般全家出动,床边围了一圈人;若病的是老人,就只有护工或老伴儿陪着,子女偶尔来了,只是坐着说两句话,几乎不干活。”子女无暇照顾,保姆、护工就成了“香饽饽”。山东滨海的周惠老人今年85岁。2009到2011年间,她换了28个住家保姆,最后不得不住进养老院。“那些保姆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没经过正规培训,连做饭少放盐、药不能用茶水送等常识都不知道;二是都能把地板擦得锃亮。后来我知道,这是家政公司不成文的规定:地板干净说明保姆勤快,雇主如果还挑剔,就会被扣上一顶‘毛病多’的帽子。”
老人增多,护工很少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预计到2015年,这类老人将达到4000万。“谁能代替子女照料生病老人”这一问题,已经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苦恼,更演变为社会难题,且日益突出。
子女没时间,普通保姆不可信,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的中国,需要大批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2002年,《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实施;2010年,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一个合格的护理人员应该懂得老年常见病的专科护理、用药方法及常识、常见急症的急救方法、老年人保健按摩、营养膳食及食品安全等。然而,这样的护理人员,我国目前只有2万余名,且大多在专业养老机构或医院工作。
在别人看来,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陈锡珠占着“近水楼台”之便,托她找保姆,应该没问题。但陈锡珠也很头疼:“现在是保姆荒,照顾老人的保姆更荒!”有统计表明,社会上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多是60后下岗人员,且逐步进入退休年龄,而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越来越少。记者联系了上海6家家政公司,每一家都提供月嫂、育儿嫂,但只有4家提供老人陪护,主要负责打扫、做饭、喂药等,若涉及专业医疗陪护,家政公司则建议聘用“医院护工”。而且,无论是给老人请陪护还是护工,都至少要等2周左右。
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保姆不是体面活儿”的陈旧观念,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照顾老人比其他家政服务工作的难度大、工作繁重,但薪水相对于月嫂、育儿嫂却没有优势,也让从业者少了坚持的动力。初级月嫂的月薪基本都在4000元,老人护理除了正常陪护,如聊天散步、洗衣做饭等,还要搀扶上厕所、做各种复健训练,甚至清理大小便,还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月薪却在2000—2500元之间。即使在北京专业养老院工作的“有证”护理员,每月薪金也仅2000余元。上海来邦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高级督导李荣还指出,有些老人病久了,性格暴躁、脾气古怪,家人都拿他们没办法,保姆们受了不少气,也干不长久。笔者以要聘请一位护工照料病人为由和一家政公司联系,对方一听说老人脾气不好,立马问“会打人吗?脾气不好不做的。”
即使能为老人找到保姆或护工,他们大多责任感、专业性都较差,也让子女难以完全放心。笔者询问了几位住家保姆,发现他们对“养老护理员”这一行业了解甚少。一位张姓保姆说:“做保姆不就是伺候人吗?不考也照样干!”蒋马伟解释,愿意做养老护理的,多是外来务工者,文化基础较差,通过考试的难度很大。在他供职的医院病房里,多数护工都没有参加过类似培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干部保健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江华介绍:“老人饮食要清淡、温软易下咽;生活上,要避免其摔跤、跌倒,诱发骨折。他们往往伴有多系统疾病或疾病后遗症,养老护理员需要对这些疾病有基本了解,不仅懂得正确用药,还要会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并且能帮老人做康复训练。一旦出现异样,养老护理员要有警惕意识,知道何时该送老人去医院。此外,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在老人中很多见。养老护理员必须能给予老人心理支持。可见,养老护理涉及多方面,不接受相关培训,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
政府帮忙,子女喘息
生病之后没人照顾,让中国老人离“健康、有保障、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还有一定距离。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指出,老龄化危机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如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
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介绍,欧美有些国家就为子女提供这种“喘息服务”。因为有研究发现,子女长年累月照顾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六成以上会出现抑郁倾向,因此只要他们提出申请,政府就会出钱派专业护理人员到家里提供护理服务,或让生病老人到专业服务机构养老。这样,子女不仅能得到纾解压力的机会,还可以获得专业护理员的指导和建议。韩国政府则是以休假的方式帮助子女照顾老人。从今年8月2日起,他们将施行《男女雇用平等与工作、家庭两立支援的相关法律》修订案。此后,韩国人因疾病、事故、老龄等原因,需要照顾家人时,可申请最长90天的休假。
除了为子女提供补贴,江华认为,中国当务之急还应完善老年社区卫生、护理服务网络。她说,老人就医有三大难: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因此,有必要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配置社区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看病。此外,有专家建议,政府应给予补贴,提高待遇,激励社区护士走进家庭提供护理服务,让养老护理员成为受人尊重、收入令人羡慕、入行门槛高的热门职业。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最后提醒所有子女:当父母老了,你们就是他们的主心骨。长期在外工作,偶尔回家更要细心观察父母的身体有无异常。“每年要带父母做次全身体检,注意观察他们的饭量、口味有没有变化,性情有无改变,会不会抑郁、失眠等,还要观察父母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帮老人把每天要吃的药名、服药时间和次数做成日历,挂在老人能看见的位置。爸妈病了,就算没有时间照顾,也应让他们感受到子女一份浓浓的亲情与爱意!
爸妈病了,子女急了
“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谁家孩子能牺牲工作,天天陪着生病的老人?我们这一代人想得很开,生病了就住院,自己不能料理生活了,就去养老院,反正不做子女的绊脚石。”今年59岁的李女士家住上海,独生女长期在北京工作,只有国庆节和过年时能回家住上四五天。平时给女儿打电话,李女士一向报喜不报忧。
2010年春节前,丈夫摔断了腿,李女士自己也摔伤了右手。可知道女儿忙于新房装修,她硬是一句没提。上医院检查时,夫妻俩一个拄着拐,一个用绷带吊着胳膊,招来路人频频侧目。直到丈夫拆了石膏,她才打电话给女儿,半开玩笑地说:“你爸爸为了省钱,非要一翘一翘跳回家。我打车,习惯性扬扬右手,脖子上绷带一勒,项链差点扯断了。”但她没说的是:因为受伤不便下厨,半只烤鸡、一碗肉丸粉丝汤、20个速冻饺子,是夫妻俩的年夜饭;到医院挂号,丈夫被人潮挤倒在地,自己的右手在推搡中被压得刺骨的疼;夫妻俩十几天没洗澡,丈夫每天早上还得拄着拐,站在洗手池边,等着为她揉毛巾。
李女士说,她看过一则新闻,非常羡慕那里面讲的一个广东厨师,放弃了在深圳万元月薪的工作,回家乡照顾六旬有余、身体孱弱的父母。但这话她从没在女儿面前提过。“孩子小时,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悉心照顾他们;孩子大了,表达爱的方式就该变成照顾好自己,不生病,不让子女着急。”
相对李女士的“自力更生”,王先生的父母则让他左右为难。2009年,母亲小中风,丧失了劳动能力。父亲一直有心脏病,在家什么活都不干。每天5点半,王先生就要起床,伺候二老洗漱、吃早饭。一下班,别人慢悠悠收拾东西,商量着晚上去哪儿消遣,他却要一路加速赶回家,买菜、做饭,收拾屋子,晚8点开始给母亲做复健训练。每隔两星期,他要请假半天,陪父亲去医院复查、配药。别人都盼着周末快点到,王先生却宁愿上班,这样至少能有喘口气的时间。2011年,王先生所在的小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医生上门给父亲检查,并为母亲做些护理工作,王先生才感觉轻松了些。他说:“小时候觉得独生子女好,吃的玩的都供着我一个人,全家人都宠着。长大才知道,遇事没人能商量,忙的时候也没兄弟姐妹搭把手,累着呢!”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蒋马伟看多了重症患者,有七八十的老翁,也有七八个月的幼婴,对此他感触颇深:“若病的是孩子,一般全家出动,床边围了一圈人;若病的是老人,就只有护工或老伴儿陪着,子女偶尔来了,只是坐着说两句话,几乎不干活。”子女无暇照顾,保姆、护工就成了“香饽饽”。山东滨海的周惠老人今年85岁。2009到2011年间,她换了28个住家保姆,最后不得不住进养老院。“那些保姆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没经过正规培训,连做饭少放盐、药不能用茶水送等常识都不知道;二是都能把地板擦得锃亮。后来我知道,这是家政公司不成文的规定:地板干净说明保姆勤快,雇主如果还挑剔,就会被扣上一顶‘毛病多’的帽子。”
老人增多,护工很少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余寿中,有2/3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预计到2015年,这类老人将达到4000万。“谁能代替子女照料生病老人”这一问题,已经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苦恼,更演变为社会难题,且日益突出。
子女没时间,普通保姆不可信,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的中国,需要大批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2002年,《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实施;2010年,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一个合格的护理人员应该懂得老年常见病的专科护理、用药方法及常识、常见急症的急救方法、老年人保健按摩、营养膳食及食品安全等。然而,这样的护理人员,我国目前只有2万余名,且大多在专业养老机构或医院工作。
在别人看来,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会长陈锡珠占着“近水楼台”之便,托她找保姆,应该没问题。但陈锡珠也很头疼:“现在是保姆荒,照顾老人的保姆更荒!”有统计表明,社会上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多是60后下岗人员,且逐步进入退休年龄,而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越来越少。记者联系了上海6家家政公司,每一家都提供月嫂、育儿嫂,但只有4家提供老人陪护,主要负责打扫、做饭、喂药等,若涉及专业医疗陪护,家政公司则建议聘用“医院护工”。而且,无论是给老人请陪护还是护工,都至少要等2周左右。
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保姆不是体面活儿”的陈旧观念,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后备资源严重缺乏。照顾老人比其他家政服务工作的难度大、工作繁重,但薪水相对于月嫂、育儿嫂却没有优势,也让从业者少了坚持的动力。初级月嫂的月薪基本都在4000元,老人护理除了正常陪护,如聊天散步、洗衣做饭等,还要搀扶上厕所、做各种复健训练,甚至清理大小便,还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月薪却在2000—2500元之间。即使在北京专业养老院工作的“有证”护理员,每月薪金也仅2000余元。上海来邦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高级督导李荣还指出,有些老人病久了,性格暴躁、脾气古怪,家人都拿他们没办法,保姆们受了不少气,也干不长久。笔者以要聘请一位护工照料病人为由和一家政公司联系,对方一听说老人脾气不好,立马问“会打人吗?脾气不好不做的。”
即使能为老人找到保姆或护工,他们大多责任感、专业性都较差,也让子女难以完全放心。笔者询问了几位住家保姆,发现他们对“养老护理员”这一行业了解甚少。一位张姓保姆说:“做保姆不就是伺候人吗?不考也照样干!”蒋马伟解释,愿意做养老护理的,多是外来务工者,文化基础较差,通过考试的难度很大。在他供职的医院病房里,多数护工都没有参加过类似培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干部保健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江华介绍:“老人饮食要清淡、温软易下咽;生活上,要避免其摔跤、跌倒,诱发骨折。他们往往伴有多系统疾病或疾病后遗症,养老护理员需要对这些疾病有基本了解,不仅懂得正确用药,还要会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并且能帮老人做康复训练。一旦出现异样,养老护理员要有警惕意识,知道何时该送老人去医院。此外,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在老人中很多见。养老护理员必须能给予老人心理支持。可见,养老护理涉及多方面,不接受相关培训,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
政府帮忙,子女喘息
生病之后没人照顾,让中国老人离“健康、有保障、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还有一定距离。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指出,老龄化危机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如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
浙江省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介绍,欧美有些国家就为子女提供这种“喘息服务”。因为有研究发现,子女长年累月照顾重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六成以上会出现抑郁倾向,因此只要他们提出申请,政府就会出钱派专业护理人员到家里提供护理服务,或让生病老人到专业服务机构养老。这样,子女不仅能得到纾解压力的机会,还可以获得专业护理员的指导和建议。韩国政府则是以休假的方式帮助子女照顾老人。从今年8月2日起,他们将施行《男女雇用平等与工作、家庭两立支援的相关法律》修订案。此后,韩国人因疾病、事故、老龄等原因,需要照顾家人时,可申请最长90天的休假。
除了为子女提供补贴,江华认为,中国当务之急还应完善老年社区卫生、护理服务网络。她说,老人就医有三大难: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因此,有必要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配置社区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看病。此外,有专家建议,政府应给予补贴,提高待遇,激励社区护士走进家庭提供护理服务,让养老护理员成为受人尊重、收入令人羡慕、入行门槛高的热门职业。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最后提醒所有子女:当父母老了,你们就是他们的主心骨。长期在外工作,偶尔回家更要细心观察父母的身体有无异常。“每年要带父母做次全身体检,注意观察他们的饭量、口味有没有变化,性情有无改变,会不会抑郁、失眠等,还要观察父母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帮老人把每天要吃的药名、服药时间和次数做成日历,挂在老人能看见的位置。爸妈病了,就算没有时间照顾,也应让他们感受到子女一份浓浓的亲情与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