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科学是初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新课程下的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在科学教学中,有多种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也叫发现法,首先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的探索者,他们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态度是最为重要的.他所指的发现“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道的事物行为,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为了真正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际中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构建了优化问题教学法.
一、提出问题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围绕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学习活动的载体.在“问题教学法”中,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我认为要提出比较好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跳一跳”,即通过努力,“够得着”,即学生能最终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愉悦.
2.要有梯度,可层层推进
问题要有系统性,对于主问题,应作适当的分解,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形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的问题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发现问题或激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把其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问,按照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进行排列,写在黑板或幻灯片上,明确发现的目标.
这样,通过几个连贯的问题,使过渡显得自然,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又突破了难点,从而激发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问题要有开放性、拓展性
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要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跳出教材甚至学科,设置一些综合性问题.
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问题时,教师还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矛盾点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切入点有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认知的冲突点等.在具体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将两方面有机结合.
二、组织小组合作
同伴教学(生生互教)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它对互教双方都有好处.
在同伴教学中,学习者可以获得印象深刻的个人体验,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使个体更真实和更独立,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当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会非常兴奋,如果他们未达到目的地,他们会共同找原因,或求助其他组学生、老师.同时,由于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学生探索出了不少新的知识,新的方法.
这种问题解决方式的学习,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设互动氛围,互相交流
在明确问题后,教师应提供让学生探索研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习者创设互动氛围,创设学习者互动交流的空间,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根据问题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和讲述的时间,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并耐心倾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尽量由本小组或其他小组成员来评价,教师更多应充当聆听者的角色.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教师总结
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或小组合作生成的知识,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与补充.在此阶段,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也可以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五、知识、技能的运用
教师布置一些分层练习和变式练习,促进学生知识的类化和迁移.
总之,在使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再对学生的成果进行互相交流,然后总结出本堂课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和作业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在制定教学策略时,科学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学会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也叫发现法,首先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的探索者,他们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态度是最为重要的.他所指的发现“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道的事物行为,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为了真正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学实际中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构建了优化问题教学法.
一、提出问题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围绕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学习活动的载体.在“问题教学法”中,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我认为要提出比较好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跳一跳”,即通过努力,“够得着”,即学生能最终解决.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愉悦.
2.要有梯度,可层层推进
问题要有系统性,对于主问题,应作适当的分解,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形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的问题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发现问题或激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把其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问,按照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进行排列,写在黑板或幻灯片上,明确发现的目标.
这样,通过几个连贯的问题,使过渡显得自然,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又突破了难点,从而激发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问题要有开放性、拓展性
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要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跳出教材甚至学科,设置一些综合性问题.
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设计问题时,教师还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问题的切入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矛盾点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切入点有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认知的冲突点等.在具体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将两方面有机结合.
二、组织小组合作
同伴教学(生生互教)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它对互教双方都有好处.
在同伴教学中,学习者可以获得印象深刻的个人体验,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使个体更真实和更独立,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当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会非常兴奋,如果他们未达到目的地,他们会共同找原因,或求助其他组学生、老师.同时,由于每个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学生探索出了不少新的知识,新的方法.
这种问题解决方式的学习,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设互动氛围,互相交流
在明确问题后,教师应提供让学生探索研究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习者创设互动氛围,创设学习者互动交流的空间,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根据问题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探索学习.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思考和讲述的时间,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并耐心倾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尽量由本小组或其他小组成员来评价,教师更多应充当聆听者的角色.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教师总结
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或小组合作生成的知识,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与补充.在此阶段,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也可以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五、知识、技能的运用
教师布置一些分层练习和变式练习,促进学生知识的类化和迁移.
总之,在使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再对学生的成果进行互相交流,然后总结出本堂课的新知识,通过练习和作业使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在制定教学策略时,科学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学会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本堂课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