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推进智慧教师培养的探索

来源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xu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教师智慧的内涵,智慧教师应该具备三个品性,即高尚人格、善于思辨、创新能力,其中,高尚人格是智慧教师之基础,善于思辨是智慧教师之动力,创新能力是智慧教师之核心。在创新教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培养模式培养智慧教师。同时,这些创新智慧更好地指引教师在学生成长、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育人理念、核心素养和人格修养。
  关键词: 教师发展模式;智慧教师;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四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攻关计划”基地课题(项目编号:SMGC-201904-B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厉笑影,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特级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教师教育研究。
  随着信息化社会、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教育改革也面临深刻转型。教师如何应对日益变化的智能化时代的挑战,成为摆在当代学校面前的一个十分迫切的命题。面对开放多元的社会,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以下简称“世外中学”)一直在思考:教师能否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指导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前,随着AI时代的到来,学习的时空发生了改变,学习的方式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世外中学的课堂如何吸引学生?教师能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如何才能具备新时代背景下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具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文章以教师智慧的理论结合实践,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三个板块构建教师发展机制,尝试探索一种智慧教师培养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教师智慧”与“智慧教师”的解读
  传统的、低效的教师发展模式侧重知识习得,而不是问题解决;强调的是手段和方法的改进,而缺少对教育思想的关注;强调的是学习结果,而对学习的过程和成效缺少真正的研究;强调的是自上而下、从外至内的外力驱使,而对于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关注太少。这种教师培养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能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和问题。
  何为教师智慧?有些学者将教师智慧称为教育智慧、教师教学智慧。总而言之,都可以归纳为教师的教育智慧。国内最早提出教育智慧观点的是田慧生,他指出:“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51页。]田慧生是从内在和外显两部分来诠释教师智慧内涵的。其后的学者无不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解读教师教育智慧,例如,“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质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完善自身的教育认知、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直觉等,体悟生成的教育适切性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教育境界”。[文雪,林叶舒:《教育智慧的内涵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4期,第52页。]最近几年,教师智慧趋向于实践研究,更有学者提出了教师实践智慧的观点。[何二毛:《教师实践智慧:理解、建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关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178-181页。]
  本研究指向于世外中学的教师发展建设。笔者认为,基于教师智慧的内涵,智慧教师应该具备三个品性,即高尚人格、善于思辨、创新能力。首先,高尚人格是智慧教师之基础。世外中学一贯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强调以教师自身的言行教育培养学生,使之成为全面发展、有社會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其次,善于思辨是智慧教师之动力。未来学生面临的世界、社会将更加开放、多元,教师唯有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拥有自己的教育理解和主张,才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人”素养。最后,创新能力是智慧教师之核心。今天的世界面临着急剧的转型需求,教师既应做好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对自我的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不同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进行融通,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其中,勇于创新是智慧教师成长的主要路径。其核心是要更加主动地创新教师发展模式,激发教师学习成长的需求,进一步引导教师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成为个人发展的自觉参与者和促进者,提高教师学习的效能。
  二、学校培养智慧教师的探索
  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工程。只有创新教师发展模式,才能更好推动教育现代化。学校为了推动教师发展模式的创新,首先应该深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和策略,特别是要研究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突破口,研究如何通过任务驱动带动队伍建设,研究如何将教师发展转化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此,必须让教师增强发展自主性,既要通过机制的设计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让每位教师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还要建立高效完整、公平公正的教师发展机制,让每位教师有动力、有机会获得尊重、获得发展。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发展的有效性,学校应积极推动如下四项“匹配”:学校师资发展目标与教师发展内在需求之间的匹配;团队建设与个人成长及层次化发展之间的匹配;学校师资发展内涵与满足课堂和课程的更好转型之间的匹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境界之间的匹配。
  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师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世外中学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将教师培训、评估和激励三个板块工作纳入教师发展规划的体系中,分别对应“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通过整体化设计,三个系统精准对接,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其中,课程系统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通过校本的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为智慧教师的发展提供学习平台和资源;评价系统是催化剂,是系统的桥梁,评价的多元化和教师主体化,让校本研修更加符合教师发展需求,成为智慧教师的专业自觉;保障系统提供重要的支持,促使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稳定发展,也激励更多教师成为智慧教师。教师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机制保障,信息化平台提供技术保障,师资发展部分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1.课程系统
  (1)建构基于教师需求分析的分层分类培训课程内容
  为了更好地满足每一位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世外中学努力提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基于调研的课程,增强实效性。世外中学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师对于课程需求的分析,然后根据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要求形成合理的内容设计。为了更适切地开发每学期的教师培训课程,世外中学师资发展中心提前进行需求调研,课程内容涵盖教育前沿知识、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技术、信息化手段、人文素养等方面,供教师选择。在几次调研中,世外中学发现需求量最大的是“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师有迫切的学习意愿,希望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基于调研结果,世外中学加强该板块的内容设计,引进有益的课程,以更好地满足教师需求。如:正面管教的课程培训——让教师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习得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智慧;心理咨询师培训——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化及其成长的规律。在参与调研的过程中,学校准确地把握教师的发展需求,教师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加自主的意识和状态。
  第二,基于选择的课程,增加自主性。世外中学以“分层分类”的模块化课程丰富其体系,课程分为“培训类”“实践类”“研究类”三个模块,以“必修和限定选修”提供菜单式选择。以培训类课程为例,该类课程关注教师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科教师在专业之外关注时事前沿、教育前沿、人文素养、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每个板块核心主题作为必修内容,相关领域内容供教师选修。如:人文素养板块既提供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必修课程,也提供阅读鉴赏、音乐品鉴、电影鉴赏等多板块;实践类、研究类模块根据教师发展的规律设立必修项目,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提供选修项目,满足教师自主的选择。
  第三,关注课程的评价,不断提升其价值。只有在评价方式的促使下,学校才会逐渐从培训的时间和容量的实现,转向关注其品质和内涵的提升。近年来,世外中学坚持完善培训课程设置,让教师参与到评估的环节中。世外中学培训课程的主题、内容、授课方式等皆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广泛的意见调查。师资发展中心结合数据调查,形成反思,并为下阶段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当教师成为课程的评估主体,教师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
  (2)建构凸显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的课程模式
  为了更好滋养、成就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更加主动而开放的生态环境,其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培训主体更加开放多元。每一次教师集中学习和培训,世外中学的培训者除了教育界内部的专家、教授,还有来自各领域的权威人士,培训内容涉及时事政治、金融經济、社会民生和企业管理等。这些培训带来多元化的视角,让教师有机会站在更加宽泛的角度思考问题,构建更加思辨的观点。此外,学校鼓励教师从被培训者到培训者转型,在学习蜕变的过程中,教师的学习思考变得更加深入。教师也会作为培训者,不少教师除了分享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外,还跨界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主动开设各类教师培训课程。例如,引进的正面管教课程大力探索教师成为培训者的模式,培养20多位种子教师,再通过他们向全校教师进行辐射。这种模式的创新促使教师更加注重知识拓展,也让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师建立更多的沟通和联系,获取自信心和成就感。
  第二,培训平台更加开放自主。各教研组经常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培训主题围绕教研组的重点或疑难问题展开,鼓励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主张,并在组内互动分享。教师通过专题聚焦、同伴互助、自主研修的方式,在头脑风暴、共同切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策略。各教研组坚持每学期一次主题研修开放活动,参与研修的主体不仅仅是组长,而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可能成为组内的分享者、培训者。公开的教研方式也让各学科组相互借鉴,更好地传递自我自觉成长的文化,教师的状态更加积极,其探索力和理解力进一步增强。
  第三,培训系统更加灵活高效。当前,民办学校教育改革任务愈加艰巨,国际课程本土化探索的任务亦愈加艰巨,在挑战面前,学校的重中之重是培养一批主动面对变革、具有自身实力、具有话语权的骨干教师团队,他们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了促成这个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世外中学打造平台,多维历练,多方提升。学校认为唯有通过骨干教师团队引领带动同伴的成长,投身学校课程的改革,投身学校创新改革项目的探索,才能进一步促进骨干教师更加全面、主动和个性化发展。世外中学开设了以五位骨干教师命名的个人工作室,包括班主任工作室、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工作室、生涯规划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等;学校鼓励20多位教师参与市、区及学校各类课题和项目研究;学校每年举办学术节,50位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开展为期一周的公开教学展示及交流。通过辐射,促使骨干教师主动思考个人专业发展,并将自我个人的经验加以辐射,使每位教师都能更快地走向成熟、优秀和卓越。
  2.评价系统
  (1)在教师培训中探索学分制的评估办法,将量化的学分与教师成长指标相关联
  学分制主要针对教师职业热情、专业水平和发展潜能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包含课程与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学思想与辐射影响水平、团队引领和发展水平等具体项目的考核评估。世外中学以学分制为驱动,依托过程性、发展性评估,激励教师在专业成长、专业探究、自主学习等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世外中学特别给予担当培训者的教师一定的学分肯定,不仅肯定其开放分享的精神,更是对其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断进取的一种认可。
  (2)构建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的评估结构,给予教师激励性、成长性评价
  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公正、可激励的评估体系,世外中学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教师工作实绩评价,注重同行之间及教师自身个人素养、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聚焦“三点三个层面”,“三点”指的是“德”“能”“勤”。“三个层面”指的是“学生和家长面”“学习与成长面”“素养和能力面”,“学生和家长面”指向学生及其家长的评估,“学习与成长面”指向师资发展中心的评估,“素养和能力面”指向年级组、教研组及相关部门等工作团队的评估。通过多维的评估,教师的素养和能力都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呈现,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引领教师做好其发展的定位和规划。   3.保障系统
  世外中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制订各层面教师发展目标和规划,形成完善有序的工作体系。为了配合师资发展,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网的功能,开发了多种软件,以便于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教师之间的顺畅沟通。在保障系统中,大家特别关心的还是绩效奖励,作为民办学校,世外中学存在一定的自主空间,坚信最大的公平就是让每一名劳动者得到其相应的报酬。所以,学校通过评估系统加大对智慧教师指标的认可力度,而绩效则充分体现智慧教师主动成长的成果,突出真正的激发效能的价值体现,反对绝对的平均。
  教师发展的保障系统应是明晰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我们坚持以五年一度的师资发展规划为引领,保障教师发展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形成较强的引领和激励性。通过第一轮五年发展规划的引领,教师的专业自觉性、专业研究能力、专业成长潜力等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激发。下一阶段会继续加强教师师德水平、育德能力、研究能力、反思与学习能力等,为学校新一轮改革创新保驾护航。
  第一,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教师师德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习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目标: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要成为学生“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坚持“四个统一”:教书和育人统一,言传和身教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统一。“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统一”是对教师素养、角色、行为的全新概括。学校要持续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引导教师不仅要成为专业上的追求者,更要成为良好的师德规范、生活态度的拥有者和影响者。
  第二,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遭遇的不少难题源于对学生问题的了解不深入、不专业。而其中核心问题是缺少对学生心理认知理论的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为了普遍增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学校进一步指导全体教师学习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更加有效落实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学校以开展全员心理教育能力提升为主题,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改造教育教学理念与策略,深入学生成长与生活,帮助学生把握自身心理、情绪。
  第三,夯实教师研究能力。“阅读、反思、写作”是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的最佳路径。通过机制建设推动教师阅读习惯和能力提升,加强阅读后反思、交流,通过撰写课后反思、教育叙事、教学案例等引导教师思考。通过校级课题的引领,带动一批教师做课题、学理论、再實践、深反思;通过课题分级研究、项目分工协作,快速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在学分制绩效评估系统构建过程中,在推进教师研修能力的过程中,引入理论学习的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微项目与小课题研究,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第四,支持骨干教师成长。骨干教师率先成长,探索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引领全体教师发展。对此,学校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培养,还从教师的发展愿景、心理、生活等层面给予支持。引导教师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愿景,制订符合自身实际、具体可行的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协助教师通过自我规划和学校发展体系,明晰自我发展的定位路径。
  第五,加大教师个性化培养力度。关注不同生涯周期内的教师群体,为新教师、五年内职初期教师、六年以上成长期教师、成熟期骨干教师、高端期优秀教师,设立专项培训、主题培训、个性化需求培训。针对新教师,入门培训重在历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学习实践能力;针对青年教师,入行培训重在锤炼教育教学、反思调整能力;针对成长期教师,培训注重优化教育教学策略、初步构建教育思想;针对骨干教师,培训强调提炼内涵特色和个人亮点;针对优秀教师,培训则是凝练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
  三、智慧教师对学校教师发展模式的创新
  在创新教师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学校一贯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参与式、体验式的培养模式催生有激情、善思辨、充满创新活力的智慧教师。教师从课程的参与者、学习者到课程的评估者,主体地位慢慢凸显,开始逐步深入反思自我个性及价值,建立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成为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和源动力:它引领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教育本质需求和价值追求的过程;教师由此更善于在教育中洞悉学生的内心需求。至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两者之间心灵相通,甚至达成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教师对自我和学生内心的发掘转化为无穷的创新智慧,更好地指引教师在学生成长、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育人理念、核心素养和人格修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收获了智慧,也提升了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个人身份与职业角色被紧密结合起来。世外中学智慧教师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智慧教师与学生成长
  世外中学坚持“积极参与、努力实践”的理念和“开放、公平、包容、担当”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育人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教师。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如何将育人文化转化为看得见、可操作的育人行动。教师不断地通过自身实践丰富其内涵。世外中学形成了学生发展序列化的体系,并深入进行初高中学生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德育有效性研究、学科德育研究及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投身于教育序列成长平台,如“世外达人秀、音乐会、大别山支教、内蒙古植树”等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将学生与自我的成长融合在一起;而教师的育人智慧通过学校培训、教师论坛、班主任沙龙等活动不断涌现。如贾丽浈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室,通过共同学习和探索,已经形成十几万字的生动案例集,诠释共同凝聚的育人智慧。世外中学教师的《耕耘集》已经编辑数年,其中收纳了大家的教育思想,也汇聚了智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学校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智慧教师的经验在各层面不断推广和深化。
  2.智慧教师与教学改革   世外中學教师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培训模式的改变,通过主体性的参与、体验和学习,深刻领会学习只有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才最为积极有效。在此背景下,世外中学教师树立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彰显出教师人格的魅力。世外中学以营造活力课堂为目标,创设思维活跃、观点碰撞、平等对话的氛围;教师摒弃单一的知识传授方法,更加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角色转为引领者或启发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中心。这些改革促使学生以更加主动和深入的方式习得各学科的核心素养。
  3.智慧教师与课程创新
  世外中学总有一批有追求、有思想的教师参与开发更有特色、更多元、更具时代性的校本课程。他们愈加重视中西方文化融通背景下的文化习得;愈加强调探索中外融通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如历史、公民和心理等人文学科不断转型,着力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和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历史组正在开发初中学生辩论课程,让更多学生在思辨中寻找真知。以心理教师领衔的团队已启动初中学生的职业与生涯规划探索。世外中学推出一系列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高阶思维、价值观培养的精品课堂。语文、英语、体育、艺术等各学科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和改革,并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形成一系列优质课和精品课。世外中学的英语特色学科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率先探索写作教学的策略、英语教学与多元文化有机融合的路径。学校平均每年新增由教师主动申报的项目或课题20多个,目前正在研究的论文近百篇,已经立项的各级课题和项目研究达59项,涉及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学策略、育人智慧等多个领域。
  当前形势下,随着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教师个人发展的诉求有增无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在长期的教师发展的实践探索基础之上,世外中学清醒地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教育教学快速转型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差距,培训还要在凸显教师个人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等方面继续改进,更要配合教师寻找未来发展的精准定位,“用未来引领当下的发展”才是启动教师发展内动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世外中学要进一步利用学校学术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更好地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情感需求,让更多教师在变革中找到自己更深层次的责任和使命。
  Systematic Promotion of Cultivating Smart Teachers
  —Take 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LI Xiaoying
  (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Academy, Shanghai,20023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wisdom, smart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three qualities, namely, noble pers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mong them, noble person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smart teachers,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driving force, and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core.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teacher development models, schools train smart teachers through participatory and experiential training models. Meanwhile, such innovative wisdom help guide teachers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student growth, teaching reform,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enhance teachers’ education concepts, core qualities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Key words: teacher development model,smart teachers,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Academy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三科全面推行背景下,学科之间交叉的部分越来越多,这让学科融合有了更高的可行性。文章以“比较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先秦诸子学”一课为例,将思想政治学科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进行教学实践,并提出了实现学科融合教学的路径: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基于本学科主题,适当选择教学资源;利用活动课程,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课堂实践,在运用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科融合;统
期刊
摘 要:单元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欣赏论证艺术的能力,而学生的学习困惑在于哲学概念与哲学观点的深奥,学习的兴趣在于历史上的写作背景与论证素材中的历史人物。文章尝试以高中语文第一课“社会历史的决定基础”的教学实践为例,依托学生已有的“形式逻辑”学习经验,立足“概括”“抽象”“判断”“推理”四项逻辑思维的培养,弥合单元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起点、学习期待之间客观存在的缝隙,达成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文本
期刊
摘 要: 研究发现,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的整个过程,从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及评价到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因此,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可进一步丰富专业技能的考查方式,统一考核设置与培养目标,结合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以此加强考查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提升美育意识及美育能力。  关键词: 音乐教师资格认证;比较研究;认证制度;音乐学科考试  2015年,國家颁布
期刊
摘 要: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美育已经有40年的历程,经过“以美辅德”“德美一体”和“以美育人”三个阶段。学校一开始注重育德于美,以美养德,将美育作为德育的一种手段。之后学校开始越来越关注人,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人的核心素养,提出德美一体。目前,学校的美育探索的重点是以美育人,素养为重,即以审美教育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意识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美育;德育;以美养德;德美一体;以美育
期刊
摘 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要改变结果性评价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即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非预期的活动结果,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遵循过程性评价原则,各年级开展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注重活动前的任务安排、活动中的量表记录和活动后的反思总结,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性评价;“雏鹰假日小队”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
期刊
摘 要: 学科融合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趋势。研究性阅读可通过对素材提供的内容进行衍生学习和深度理解,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因此,研究性阅读有助于改变人文学科独立分离的状态,促进学科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科融合:找到恰切的融合点,促使不同学科内容互动;采用主题式设计,实现有限课堂中“由点到面”的研究性阅读;把握学科的“分”来实现内涵的“合”;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丰富研究性
期刊
摘 要: 学术著作中运用的诸多概念,在保持其学术性、专业性的同时,也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突破口。概念的梳理、整合可以提供概念性视角。结合概念性视角,以《乡土中国》为例,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从概念走向理解可以采取以下实施路径:以单元为整体的“逆向化”设计,以概念为本的梳理和整合,以任务为驱动的阅读活动,以理解为目标的结构化迁移,从而让阅读真实地发生,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学术著作
期刊
摘 要: 学校美育强调通过审美、艺术实践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美术教育是学校美育中的重要一环。而“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技法教育,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赏析”也是美育。针对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写意性”油画教学为例,提出教学策略:认知“写意性”油画的概念及文化内涵,探索“写意性”油画的教学方法,导入“写意性”油画的作品赏析,以期对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方案以及大规模学生课程表调查为基础,依据古德莱德和布罗菲的课程实施层级理论,构建本土化的课程实施层级分析框架,剖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实施产生落差的过程。调查显示:国家与省级之间落差微弱,极少数省级课程方案突破国家方案;但省级方案与学校课表之间落差较大,部分班级课时严重不足。基于此,应增强学校课程管理人员的法规意识,规范艺术课程名称及地位;构建艺
期刊
2020年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医科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新时代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