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已经成为一个常态,而面试是公选的重要环节,如何审题、答题是过好面试关的重要方面。
一、立足给定材料,要有全面分析问题的视野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笔试中的案例题目、策论题目、作文题目,还是面试中的结构化面试题目、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人机对话题目等,都离不开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问题分析。出这样的题目,着重看考生的判断力、鉴别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一个问题来说,考生分析越全面、越透彻,越能够看清其领导力;如果一个考生就问题分析问题,不能够从一个问题,分析出另一个问题,只能说明他思想狭隘、知识面狭窄,缺少实际工作能力。
譬如公选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有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就是加强社会控制,控制好了,社会就稳定了;也有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重要的是加强社会服务,突出以人为本,服务才是根本。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题,也是一道观点辨析类型题,还是一道时事类型题。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反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社会管理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需要研究的一大新课题。这道题可以考察考生对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认识,发现他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没有群众意识、有没有管理能力、有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就这一道题的回答,考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对上述两种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肯定这两种观点是正确的,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补充的关系,缺一不可的关系。就当前来说,重点是突出以人为本,加强社会服务,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丢掉社会控制。二是从社会管理这一职能来讲,必须要把社会控制、社会服务两个轮子同时抓住,一个也不能放松。因为对人民群众来说,需要加强社会服务,而面对突发事件,甚至敌对破坏势力,则必须加强社会控制。三是从我国发展阶段来说,过去在阶级斗争年代,突出加强社会控制。但是,在和平发展年代,必须突出加强社会服务。四是要从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机制、体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去做好服务,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度是检验的标准。五是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平时抓服务、应急时抓控制。考生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形势和自己竞争的职位特点举例加以说明,并就如何改进社会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说,这就是一个完整和完美的回答。但是,不同的职位、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把握的重点是不同的,需要考生正确对待。
二、结合题目要求,要有相应理论体系支撑的高度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每一道题目,都是实际与理论的结合,只不过是将理论具体化了。
譬如某高校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于近日公布,根据调查结果,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较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幸福指数较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时事政治类型题,也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题。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当前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的了解情况。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需要考生能够对什么是“幸福”下个定义,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就很难回答这一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留意这方面的文章。考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作出以下回答:一是说出中央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幸福指数”的定义,在人们心目中,幸福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幸福又是什么?二是能够回答题目所问的问题,这个结果说明,在城市生活的市民,向往的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包括城市宜居、环境优雅、文化丰富、精神愉快等。三是就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来说,人们最大的不满意在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的空气质量明显很差、居民生活节奏明显过快、人们精神疲惫、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让许多人感到抑郁,有超过人的生理极限的感觉。四是能够回答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当如何定位,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还要同时考虑到人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生活悠闲,安逸舒适等,这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各级政府领导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当前就显得非常突出和必要。把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升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人们关心的高度来认识,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这一道题的理论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三、结合基层实际,要有自己破解问题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干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能够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因此,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是最重要的。
前不久,安徽省滁州市进行市、县联合公选,出了这样一道面试题:某县正在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活动,组织上安排你带队到某村走访,群众向你们反映了许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有的桥梁年久失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村民组电路严重老损,一到夏天就无法用电。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去处理?
这既是一道情境模拟类型的题目,也是一道组织与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群众观念,政策法律意识,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是要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央对领导干部“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理解,通过“访、摸、办”真正体验到农村工作的艰难、农民的艰辛、农业生产的艰苦,更加重视和关注“三农”问题。过去我们常说:“群众事无小事”,那么,涉及农民、农业、农村的每一件事,都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考生通过自己的回答,体现出对“三农”的关心与关注。回答好这个问题,可以说,对多数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了解。因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事是常常发生的,要能够面对,更要敢于面对。
考生在回答这一道题时,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熟悉上级政策和相关要求。究竟什么是政策能够解决的,什么是政策不能够解决的。二是带着感情下去,真正把农民当亲人。只有当亲人,才能体会到农民朋友的“难”。三是摸清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状况,给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或建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四是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供电、交通、水利、乡村建设等部门的支持。毕竟这几年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有许多项目资金等待投入。五是要主动帮助基层组织编制项目,同他们一道跑部门,争取项目支持。“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落脚点就是“办实事”,解决群众的需要是活动的目的,也是关键。
作者单位:领导科学杂志社
(责编/于亚博)
一、立足给定材料,要有全面分析问题的视野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笔试中的案例题目、策论题目、作文题目,还是面试中的结构化面试题目、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人机对话题目等,都离不开考生对给定材料进行问题分析。出这样的题目,着重看考生的判断力、鉴别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一个问题来说,考生分析越全面、越透彻,越能够看清其领导力;如果一个考生就问题分析问题,不能够从一个问题,分析出另一个问题,只能说明他思想狭隘、知识面狭窄,缺少实际工作能力。
譬如公选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有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就是加强社会控制,控制好了,社会就稳定了;也有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重要的是加强社会服务,突出以人为本,服务才是根本。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题,也是一道观点辨析类型题,还是一道时事类型题。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反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社会管理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需要研究的一大新课题。这道题可以考察考生对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认识,发现他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没有群众意识、有没有管理能力、有没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就这一道题的回答,考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对上述两种观点作出正确的判断。肯定这两种观点是正确的,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补充的关系,缺一不可的关系。就当前来说,重点是突出以人为本,加强社会服务,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丢掉社会控制。二是从社会管理这一职能来讲,必须要把社会控制、社会服务两个轮子同时抓住,一个也不能放松。因为对人民群众来说,需要加强社会服务,而面对突发事件,甚至敌对破坏势力,则必须加强社会控制。三是从我国发展阶段来说,过去在阶级斗争年代,突出加强社会控制。但是,在和平发展年代,必须突出加强社会服务。四是要从科学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机制、体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去做好服务,让群众满意。群众满意度是检验的标准。五是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平时抓服务、应急时抓控制。考生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形势和自己竞争的职位特点举例加以说明,并就如何改进社会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说,这就是一个完整和完美的回答。但是,不同的职位、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把握的重点是不同的,需要考生正确对待。
二、结合题目要求,要有相应理论体系支撑的高度
从命题者的角度来讲,每一道题目,都是实际与理论的结合,只不过是将理论具体化了。
譬如某高校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份《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于近日公布,根据调查结果,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较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幸福指数较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时事政治类型题,也是一道综合分析类型题。旨在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当前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的了解情况。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需要考生能够对什么是“幸福”下个定义,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就很难回答这一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留意这方面的文章。考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作出以下回答:一是说出中央相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幸福指数”的定义,在人们心目中,幸福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幸福又是什么?二是能够回答题目所问的问题,这个结果说明,在城市生活的市民,向往的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包括城市宜居、环境优雅、文化丰富、精神愉快等。三是就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来说,人们最大的不满意在于深圳、北京、上海三地的空气质量明显很差、居民生活节奏明显过快、人们精神疲惫、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让许多人感到抑郁,有超过人的生理极限的感觉。四是能够回答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应当如何定位,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是,还要同时考虑到人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生活悠闲,安逸舒适等,这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各级政府领导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当前就显得非常突出和必要。把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升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人们关心的高度来认识,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这一道题的理论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三、结合基层实际,要有自己破解问题的独到见解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关键。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干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能够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因此,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力是最重要的。
前不久,安徽省滁州市进行市、县联合公选,出了这样一道面试题:某县正在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活动,组织上安排你带队到某村走访,群众向你们反映了许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有的桥梁年久失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有的村民组电路严重老损,一到夏天就无法用电。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去处理?
这既是一道情境模拟类型的题目,也是一道组织与协调类型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的群众观念,政策法律意识,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从出题者的思路来看,是要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央对领导干部“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理解,通过“访、摸、办”真正体验到农村工作的艰难、农民的艰辛、农业生产的艰苦,更加重视和关注“三农”问题。过去我们常说:“群众事无小事”,那么,涉及农民、农业、农村的每一件事,都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考生通过自己的回答,体现出对“三农”的关心与关注。回答好这个问题,可以说,对多数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必须要了解。因为一旦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事是常常发生的,要能够面对,更要敢于面对。
考生在回答这一道题时,必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熟悉上级政策和相关要求。究竟什么是政策能够解决的,什么是政策不能够解决的。二是带着感情下去,真正把农民当亲人。只有当亲人,才能体会到农民朋友的“难”。三是摸清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状况,给上级领导机关提出意见或建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四是主动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供电、交通、水利、乡村建设等部门的支持。毕竟这几年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有许多项目资金等待投入。五是要主动帮助基层组织编制项目,同他们一道跑部门,争取项目支持。“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落脚点就是“办实事”,解决群众的需要是活动的目的,也是关键。
作者单位:领导科学杂志社
(责编/于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