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对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被审计方的研究,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改善审计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跳出就审计论审计的思路。一是审计系统应花大力气从宏观面研究各种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微观面可能诱发的问题,从而有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安排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预测性,在违纪违规面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具体应分析宏观面和各行各业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体制、机制运转等方面的缺陷和负面效应,以及微观面可能有的对策和行为。二是对主要的审计对象从整个系统、行业的动态进行跟踪和研究,从而掌握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内部的管理状况、主要当事人的从业记录。等等。中省两级审计机关应由专门机构和人对主要审计对象进行跟踪和研究。注意搜集深度行业分析报告,应定期或不定期出行业研究报告,以使审计人员掌握情况。必要时还应建立审计机关的情报系统,努力改变审计与被审计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三是注重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工作,应将干着、想着、研究着结合起来。扩大审计工作的视野和提高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重点研究各类审计的深入问题,解决相当多的审计中存在的揭示问题不到位不到底的问题,解决审计在一些领域审的皮毛、浅层次。把被审计单位搞不疼问题。应注意从方案、过程、现场验收、结果复核等环节入手控制。
二、从审计内容的重心上移方面改进为宏观服务工作
观察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会发现审计人员更多地习惯于在被审计方,特别是大的行业和部门既有的体制、规制、机制、政策前提下进行审计,发现具体问题并就在此基础上发现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做出宏观建议。而事实是,在改革发展的年代,在执政能力有待于提高的情况下,上述的前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会出问题,有些前提产生和存在可能是某些部门利益、垄断寡头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前提往往以合法的身份存在,但它损害的是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或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应该说,这些前提有问题所导致的损失、浪费、不良影响的后果远远比微观具体问题来的巨大。在这样的前提下,审计如果只审具体问题,不审视前提的合理性的话,其审计作用和效应可想而知,客观上还强化和肯定了这种前提的合法性。例如,若审计信息产业部或中国移动等大型电信公司时。只查其在既有规制和产业组织格局下存在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问题。而不查规制的合理性和此行业存在的过度竞争、重复建设、损失浪费等系统性问题,那么可以说审计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没有起到为宏观服务的应有作用。再例如,在审计社保、医疗、住房基金等关系百姓利益的项目时,如果仅查了具体资金管理和财务收支的问题,而不关注整个制度安排和政策方面缺陷以及系统性问题,那么,就谈不上审计很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在审计教育部时,教育经费在高校之间分配是否合理就是一个高层次的前提性问题,如果不去查,那肯定是极其不够的。
审计既应注意查既有前提下的具体问题,还应审视前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审计部门的层次越高,越应审后者,即应将审计重心上移。这样,审计才能更好地从高层次超脱地发挥作用,起到维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作用。
三、适当调整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适当扩展政府审计职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以往的审计工作在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全部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尽管这种监督是外置的,但又是一种事后的以及一定程度滞后的监督。它受独立性和信息充分性的不足、资源的有限性、组织、管理及人力的道德风险与水平的某些缺失、缺位等因素的制约,其效率和绩效是相当有限的。各级审计机关近乎疲于奔命的辛勤努力下在查揭问题方面成绩不菲,但是,被监督一方仍然是屡查屡犯。而且问题还层出不穷。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基本关系下,在审计力度加大、审计地位和环境改善的情况下,监督对被监督构成进一步威严和威力的情况下,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的对立性和博弈性更加强化。在无奈之下,被审一方在内心一般是不喜欢审计,甚至是恐惧和厌恶审计,在行为上对付审计,甚至是反审计。这种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在审时,被审计一方对审计有一定重视,过后,则恢复原态。被审计方对审计的投机心理、扭曲的心态和异常的行为,往往使被审计方较少有自觉主动遵章守法之动力。加之审计的监督面和力度的有限性,使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打了折扣。
在保持监督与被监督的基本关系基础上将两者之间关系调整为监管关系,即在审计监督的职能上,增加对被审计的教育、预防及必要的管理的职责。这一关系的调整将审计工作任务变为教育、预防与管理和揭查并重,事前的预防、平时的教育与管理和事后的查揭结合,查处与激励相结合,从而构筑一个查防并举,尽可能减少违纪违规的工作体系和多道防线,从而更好地达到审计工作目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以上思路的要点和操作建议是:一是建立教育工作体系。对主要的被审计方的主要领导和主管人员以多种方式开展财经法规和纪律教育。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并将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二是建立预防工作体系。对主要被审计方的财务运行尽可能实行经常性监控。建立向审计方进行财务工作述职、年度报告财务信息制度等。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预告。三是对被审计方进行必要的管理。按其管理水平、遵章守纪的记录和业绩情况,分类分别予以享受一定期限的免审、部分审、重点审等待遇。如此,既可将有限审计资源施予重点审计内容上,又可改善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有一举两得之效。调整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的现实条件是:一要补充审计法或实施细则:而要建立较为充分的审计与被审计的信息系统。其它操作性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开展审计双向问责
对全系统审计质量和过错问责。问责方式可是多样。训诫、批评、黄牌等。
对被审计单位审计出的重大问题的当事人进行问责。法理上可问责,但潜规则不问责。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习以惯之、见怪不怪的不问责做法构成了现代政府审计活动的一个重大弊端,其弊有:使财务收支审计的威力大打折扣,使被审计单位的纠正力度大打折扣,甚至同一问题屡查屡犯。其原因是这种做法与旧体制下形成的、并在新旧体制转换下还盛行的、烙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责权不清的行政文化大有关系。在那种氛围下审计机关不是不想,而是不具备问责的气候。问责逐渐形成风气的背景下。在财务收支审计中问责不仅有了气候,而在十六大强调审计对权利l的制约和监督的要求下更是十分必要和有实际的意义。问责于财务收支审计既有利于问题的改正有力,也有利于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
问责不是问法律责任,而是问行政责任和管理责任。问责的范围和内容涉及财务收支审计中揭示的重要的和重大的违纪、违法、违规问题。涉及移交事项的重大的违纪、违法问题应尽可能问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或管 理责任,也就是说对审计查出违纪、违法事实严重、情节清楚的事项除对当事人移交有关有权单位处理外,审计还应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问责不应用于一般性和琐碎问题。一般情况下,对财务收支审计中揭示的金额较大的盈亏不实、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账外资产行为、恶意逃、偷、骗税且数额较大行为。以及其他行为均应在按相应法规做出处理、处罚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相关责任人责任。相关法规有追究到人的处理、处罚的条款的,如遇有相应情节问题,必须处理、处罚到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相应其他责任人责任。如相关法规不涉及到人的处理、处罚条款。如遇重大情节。在作出对单位的处理、处罚后。仍要明确指出相关责任人责任。问责的客体和依据。问责的客体可以是单位的法人代表,主管人员,职能机构负责人、专业人员及相关经办人。审计机关可根据查出问题所涉及环节和人员分别指出他们对问题的产生应负的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审计问责仅到此而已,而不涉及根据这些责任对责任人的行政或党纪处理、处罚。审计机关在财务收支审计中的问责仅限于提出问责意见,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机关是否利用审计问责结果则不取决于审计机关。这一点同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问责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不是处理、处罚,而是使问题的责任到人,促进被审计单位行政问责。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被审计的对象是单位,处理、处罚的对象是单位。向责具体到人,因只是明确责任,而不涉及对人的处理、处罚,故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性质、范围不相悖。相反,还深化了财务收支审计,加大了其威力,使财务收支审计更有效、到位。问责的依据是揭示问题所处当事环节及其当事人在当事时限中的职责和有关法律法规。因客观原因,如体制、政策漏洞及缺陷,或规定不清者不问责。
五、在现有审计体制下应进一步增强审计独立性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
应从审计机关领导班子配置和管辖、审计职业化、经费保障等方面解决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具体意见是:审计机关负责人在级别上高配半格且省级以下机构管辖上移至上一级审计机关;审计从业人员应尽快职业化并配置较优厚的待遇,增强从业人员的优越感和责任心;审计经费自理应在财政预算单列。
审计计划管理的改进应在增强计划的系统性、连续性、及时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尽可能减少盲目性、滞后性和零敲碎打。要珍惜宝贵的审计资源,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建议是:审计年度计划应与年度政府的经济工作计划和财政年度计划在时间上错位半年;制定跨年度的滚动计划。
六、采取有效审计组织方式
注意在审计组织上采用游击战和大兵团作战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方式,形成审计阵势:注意多兵种整合协同及内外部协同(职能监管机构、社审、内审);注意视审计对象的特点分别采用数据式审计、立体式审计、实时审计,一体化审计等创新性审计模式。
创新审计模式和组织方式要在改进审计规划、计划、项目管理等环节下功夫,以有效解决力量分散,一个时期审计目标不统一问题。建议采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七、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
审计好坏得失应有反思、有总结、有评价、有记录、有挂钩(应分别在审计组、业务处、业务综合处、厅等层面开展)。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本身也是培训过程、研究过程、改进提高过程,是防止重复犯低级错误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改进审计好坏一样的状况。具体可采取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等方法。优秀项目评审应改进,应采取精评,答辩方式。优秀项目要介绍经验。
八、建立涉及多个专业审计由审计系统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库
这是适应效益审计、宏观调控任务审计、政府效能审计任务,以及审计为宏观服务所必须的做法。也是审计增强科学性、开放性的一个内容。其实质是借外脑。专家咨询库应由审计涉及领域的权威或较权威专家(超脱的专家型官员、行会的高层人士、行业分析师、三长或三总)、知名学者、审计资深专家组成。
改善审计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跳出就审计论审计的思路。一是审计系统应花大力气从宏观面研究各种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微观面可能诱发的问题,从而有重点和有针对性的安排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预测性,在违纪违规面前能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具体应分析宏观面和各行各业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体制、机制运转等方面的缺陷和负面效应,以及微观面可能有的对策和行为。二是对主要的审计对象从整个系统、行业的动态进行跟踪和研究,从而掌握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内部的管理状况、主要当事人的从业记录。等等。中省两级审计机关应由专门机构和人对主要审计对象进行跟踪和研究。注意搜集深度行业分析报告,应定期或不定期出行业研究报告,以使审计人员掌握情况。必要时还应建立审计机关的情报系统,努力改变审计与被审计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三是注重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工作,应将干着、想着、研究着结合起来。扩大审计工作的视野和提高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重点研究各类审计的深入问题,解决相当多的审计中存在的揭示问题不到位不到底的问题,解决审计在一些领域审的皮毛、浅层次。把被审计单位搞不疼问题。应注意从方案、过程、现场验收、结果复核等环节入手控制。
二、从审计内容的重心上移方面改进为宏观服务工作
观察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活动,会发现审计人员更多地习惯于在被审计方,特别是大的行业和部门既有的体制、规制、机制、政策前提下进行审计,发现具体问题并就在此基础上发现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做出宏观建议。而事实是,在改革发展的年代,在执政能力有待于提高的情况下,上述的前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会出问题,有些前提产生和存在可能是某些部门利益、垄断寡头或利益集团的利益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前提往往以合法的身份存在,但它损害的是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或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应该说,这些前提有问题所导致的损失、浪费、不良影响的后果远远比微观具体问题来的巨大。在这样的前提下,审计如果只审具体问题,不审视前提的合理性的话,其审计作用和效应可想而知,客观上还强化和肯定了这种前提的合法性。例如,若审计信息产业部或中国移动等大型电信公司时。只查其在既有规制和产业组织格局下存在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问题。而不查规制的合理性和此行业存在的过度竞争、重复建设、损失浪费等系统性问题,那么可以说审计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没有起到为宏观服务的应有作用。再例如,在审计社保、医疗、住房基金等关系百姓利益的项目时,如果仅查了具体资金管理和财务收支的问题,而不关注整个制度安排和政策方面缺陷以及系统性问题,那么,就谈不上审计很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在审计教育部时,教育经费在高校之间分配是否合理就是一个高层次的前提性问题,如果不去查,那肯定是极其不够的。
审计既应注意查既有前提下的具体问题,还应审视前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审计部门的层次越高,越应审后者,即应将审计重心上移。这样,审计才能更好地从高层次超脱地发挥作用,起到维护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作用。
三、适当调整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适当扩展政府审计职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以往的审计工作在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全部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尽管这种监督是外置的,但又是一种事后的以及一定程度滞后的监督。它受独立性和信息充分性的不足、资源的有限性、组织、管理及人力的道德风险与水平的某些缺失、缺位等因素的制约,其效率和绩效是相当有限的。各级审计机关近乎疲于奔命的辛勤努力下在查揭问题方面成绩不菲,但是,被监督一方仍然是屡查屡犯。而且问题还层出不穷。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基本关系下,在审计力度加大、审计地位和环境改善的情况下,监督对被监督构成进一步威严和威力的情况下,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的对立性和博弈性更加强化。在无奈之下,被审一方在内心一般是不喜欢审计,甚至是恐惧和厌恶审计,在行为上对付审计,甚至是反审计。这种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往往是,在审时,被审计一方对审计有一定重视,过后,则恢复原态。被审计方对审计的投机心理、扭曲的心态和异常的行为,往往使被审计方较少有自觉主动遵章守法之动力。加之审计的监督面和力度的有限性,使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打了折扣。
在保持监督与被监督的基本关系基础上将两者之间关系调整为监管关系,即在审计监督的职能上,增加对被审计的教育、预防及必要的管理的职责。这一关系的调整将审计工作任务变为教育、预防与管理和揭查并重,事前的预防、平时的教育与管理和事后的查揭结合,查处与激励相结合,从而构筑一个查防并举,尽可能减少违纪违规的工作体系和多道防线,从而更好地达到审计工作目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以上思路的要点和操作建议是:一是建立教育工作体系。对主要的被审计方的主要领导和主管人员以多种方式开展财经法规和纪律教育。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并将教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二是建立预防工作体系。对主要被审计方的财务运行尽可能实行经常性监控。建立向审计方进行财务工作述职、年度报告财务信息制度等。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预告。三是对被审计方进行必要的管理。按其管理水平、遵章守纪的记录和业绩情况,分类分别予以享受一定期限的免审、部分审、重点审等待遇。如此,既可将有限审计资源施予重点审计内容上,又可改善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有一举两得之效。调整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的现实条件是:一要补充审计法或实施细则:而要建立较为充分的审计与被审计的信息系统。其它操作性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开展审计双向问责
对全系统审计质量和过错问责。问责方式可是多样。训诫、批评、黄牌等。
对被审计单位审计出的重大问题的当事人进行问责。法理上可问责,但潜规则不问责。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习以惯之、见怪不怪的不问责做法构成了现代政府审计活动的一个重大弊端,其弊有:使财务收支审计的威力大打折扣,使被审计单位的纠正力度大打折扣,甚至同一问题屡查屡犯。其原因是这种做法与旧体制下形成的、并在新旧体制转换下还盛行的、烙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责权不清的行政文化大有关系。在那种氛围下审计机关不是不想,而是不具备问责的气候。问责逐渐形成风气的背景下。在财务收支审计中问责不仅有了气候,而在十六大强调审计对权利l的制约和监督的要求下更是十分必要和有实际的意义。问责于财务收支审计既有利于问题的改正有力,也有利于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
问责不是问法律责任,而是问行政责任和管理责任。问责的范围和内容涉及财务收支审计中揭示的重要的和重大的违纪、违法、违规问题。涉及移交事项的重大的违纪、违法问题应尽可能问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或管 理责任,也就是说对审计查出违纪、违法事实严重、情节清楚的事项除对当事人移交有关有权单位处理外,审计还应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问责不应用于一般性和琐碎问题。一般情况下,对财务收支审计中揭示的金额较大的盈亏不实、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账外资产行为、恶意逃、偷、骗税且数额较大行为。以及其他行为均应在按相应法规做出处理、处罚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相关责任人责任。相关法规有追究到人的处理、处罚的条款的,如遇有相应情节问题,必须处理、处罚到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相应其他责任人责任。如相关法规不涉及到人的处理、处罚条款。如遇重大情节。在作出对单位的处理、处罚后。仍要明确指出相关责任人责任。问责的客体和依据。问责的客体可以是单位的法人代表,主管人员,职能机构负责人、专业人员及相关经办人。审计机关可根据查出问题所涉及环节和人员分别指出他们对问题的产生应负的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审计问责仅到此而已,而不涉及根据这些责任对责任人的行政或党纪处理、处罚。审计机关在财务收支审计中的问责仅限于提出问责意见,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机关是否利用审计问责结果则不取决于审计机关。这一点同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问责在财务收支审计中不是处理、处罚,而是使问题的责任到人,促进被审计单位行政问责。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被审计的对象是单位,处理、处罚的对象是单位。向责具体到人,因只是明确责任,而不涉及对人的处理、处罚,故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性质、范围不相悖。相反,还深化了财务收支审计,加大了其威力,使财务收支审计更有效、到位。问责的依据是揭示问题所处当事环节及其当事人在当事时限中的职责和有关法律法规。因客观原因,如体制、政策漏洞及缺陷,或规定不清者不问责。
五、在现有审计体制下应进一步增强审计独立性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
应从审计机关领导班子配置和管辖、审计职业化、经费保障等方面解决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具体意见是:审计机关负责人在级别上高配半格且省级以下机构管辖上移至上一级审计机关;审计从业人员应尽快职业化并配置较优厚的待遇,增强从业人员的优越感和责任心;审计经费自理应在财政预算单列。
审计计划管理的改进应在增强计划的系统性、连续性、及时性和前瞻性上下功夫,尽可能减少盲目性、滞后性和零敲碎打。要珍惜宝贵的审计资源,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建议是:审计年度计划应与年度政府的经济工作计划和财政年度计划在时间上错位半年;制定跨年度的滚动计划。
六、采取有效审计组织方式
注意在审计组织上采用游击战和大兵团作战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方式,形成审计阵势:注意多兵种整合协同及内外部协同(职能监管机构、社审、内审);注意视审计对象的特点分别采用数据式审计、立体式审计、实时审计,一体化审计等创新性审计模式。
创新审计模式和组织方式要在改进审计规划、计划、项目管理等环节下功夫,以有效解决力量分散,一个时期审计目标不统一问题。建议采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技术解决上述问题。
七、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
审计好坏得失应有反思、有总结、有评价、有记录、有挂钩(应分别在审计组、业务处、业务综合处、厅等层面开展)。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本身也是培训过程、研究过程、改进提高过程,是防止重复犯低级错误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改进审计好坏一样的状况。具体可采取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等方法。优秀项目评审应改进,应采取精评,答辩方式。优秀项目要介绍经验。
八、建立涉及多个专业审计由审计系统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库
这是适应效益审计、宏观调控任务审计、政府效能审计任务,以及审计为宏观服务所必须的做法。也是审计增强科学性、开放性的一个内容。其实质是借外脑。专家咨询库应由审计涉及领域的权威或较权威专家(超脱的专家型官员、行会的高层人士、行业分析师、三长或三总)、知名学者、审计资深专家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