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嵩山,属于伏牛山的一支余脉,主体在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以嵩山位居中央,定嵩山为中岳。它与山东的东岳泰山、陕西的西岳华山、湖南的南岳衡山、山西的北岳恒山并称为“五岳”。嵩山绝顶,即峻极峰,是中岳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哪座山像嵩山一样特殊,是儒、释、道三教的策源地。它还被史学界赞为“文化圣山”,因为它处在黄河和洛河交汇之地,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河洛文化即诞生于此。
这副绝顶亭联是一副描绘中岳嵩山绝顶风光的对联,上下联分别从近瞰、远眺的角度描摹登上中岳绝顶所见的风物景象。读此联令人感受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能让人眼界、胸怀和气概都有开张之感,展现出一种峻奇雄伟之美。
仔细玩味,就不难发现,这副对联具有不凡的气度、高超的技巧,乃是名胜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笔力雄健、气魄宏伟,上联“翠色千重包楚塞”,取居高临下之势,从鸟瞰的角度,描绘高山绝顶处于郁郁苍苍的众山群峰簇拥环绕之中,突显峰顶之高峻雄奇。这里的“楚塞”,是指古楚国北边的边界险要之处,现在在河南南阳一带。下联“黄河一线下秦川”则取由近而远眺望北国之势,极目所见,一瀉千里的黄河,只不过是若隐若现的明灭一线,由此,可以想象高山绝顶是何等的高耸险峻。无怪乎千百年来,人们将嵩山称为中岳,封为名山。登峰顶,目望神驰,正如前人所说:“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开编相对,恍在目前。”
本联特别注重炼字。全联本是一幅无生命的风景画,但是对联作者运用比拟手法,在上下联中分别用“包”和“下”两个动词,使“翠色”“黄河”具有了生命,景物具备了动感,使本来是“静物写生”的风景画,变成了动静结合的山水诗。
嵩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哪座山像嵩山一样特殊,是儒、释、道三教的策源地。它还被史学界赞为“文化圣山”,因为它处在黄河和洛河交汇之地,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河洛文化即诞生于此。
这副绝顶亭联是一副描绘中岳嵩山绝顶风光的对联,上下联分别从近瞰、远眺的角度描摹登上中岳绝顶所见的风物景象。读此联令人感受到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能让人眼界、胸怀和气概都有开张之感,展现出一种峻奇雄伟之美。
仔细玩味,就不难发现,这副对联具有不凡的气度、高超的技巧,乃是名胜联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笔力雄健、气魄宏伟,上联“翠色千重包楚塞”,取居高临下之势,从鸟瞰的角度,描绘高山绝顶处于郁郁苍苍的众山群峰簇拥环绕之中,突显峰顶之高峻雄奇。这里的“楚塞”,是指古楚国北边的边界险要之处,现在在河南南阳一带。下联“黄河一线下秦川”则取由近而远眺望北国之势,极目所见,一瀉千里的黄河,只不过是若隐若现的明灭一线,由此,可以想象高山绝顶是何等的高耸险峻。无怪乎千百年来,人们将嵩山称为中岳,封为名山。登峰顶,目望神驰,正如前人所说:“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开编相对,恍在目前。”
本联特别注重炼字。全联本是一幅无生命的风景画,但是对联作者运用比拟手法,在上下联中分别用“包”和“下”两个动词,使“翠色”“黄河”具有了生命,景物具备了动感,使本来是“静物写生”的风景画,变成了动静结合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