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反思

来源 :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新教育,中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存在着那些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制,人的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学习那些相关的知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度思考。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转型;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教学目标;人才培养
  
  从清末派幼童去美国留学开始至今,我国教育百余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八年来,培养了成千上万优秀的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振兴、建设、富强,综合国力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我国教育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重新定位,确定新的培养模式,培养研究性综合性人才是当务之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集中体现在: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了领导意识、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教育者过分注重知识的单项传授,过分强调授课知识的系统性等等,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专才教育,强调分门别类培养,这种专业设置非常单一,知识结构单一,重理轻文,人文素质有明显缺陷(最近从学生所写的毕业论文就可以看出),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和适应性,在教学实践中究竟有哪些困难和因素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①传统文化中求“中庸”求“平衡”的思维方式,制度的死板,教育的专制,思想的封闭,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个性创新思维的发展;②人才流失,如清华北大一些优秀人才50%或出国或进三资企业,尤其在西部高校客观条件缺少对拔尖人才的吸引力,孔雀东南飞,从而造成人才的流失,并存在隐性流失,由于待遇问题,现在有很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例如举办各种考研培训班,课外创收,致使在本校教学上投入过少,这种高校教师兼职“精力外流”的问题在高校并不鲜见,所以现在任何学校存在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问题。③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以及考核体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脱节;社会机制中缺乏创新能力和强大的驱动力;我国教育界各院校普遍缺乏学术带头人缺乏将帅级的人才,缺乏学术梯队,使科研难以走进世界的前沿。④“近亲繁殖”,多数教师“同出一师”,例如,我们学校80%的教师就同出一个学校,使教师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不甚合理,现在还有许多学校存在领导满天飞,一般教师却很少有机会出去接触了解国内国外教育现状,知识面相对狭窄,眼界不开,比较闭塞,视野和思路不开阔,不利于教师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队伍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专业知识陈旧,高端实验设备少,技术落后,社会实践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习陈旧重复过时的知识。我曾多次参加监考时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两门课的考试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公共课与专业课重复上课,选修课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学到的是过时重复甚至是无用的知识,学习过时重复无用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摧残,我个人认为必修课程考试是必要的,有些只是需要了解的知识,可以做一些专题学术报告,根本不必考试,一般如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电教管理、教与学原理等这样的课,我个人认为应当是开卷考试。⑤高校连年扩招已使学生人数由1999年的108.4万人上升到今年2000万人,十几倍的扩招致使生源质量下降,师资力量匮乏,办学条件不足,质量把关不严,结构不尽合理,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现象导致的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应引起关注。所以目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应该停止扩招,在如何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和质量上狠下功夫。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有问题,整体教育学科课程太多,应试教育太注重记忆的东西,课程太难,难题怪题也太多,课业压力太大。例如,我的儿子从一上学起,最大的感觉是作业永远也作不完,每晚都要做作业,暑寒假也要做作业,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厌学的时候他甚至问我你把我生下来干什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心里非常难过,使我不得不反思一下今天的教育制度。
  在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应该是幸福的,金色的童年少年应该是美好快乐的,可是我们天真、活泼的孩子,却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我们的孩子却感觉不到什么是幸福与欢乐。是欣喜还是忧伤?谁之过?整个社会沉重的生存压力,导致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扭曲、畸形、错位,造成了孩子们沉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上的压力。透过孩子们十几斤重的书包,我们看到的是生存压力下导致的教育观念的扭曲和畸变。看到的是孩子们学习的困苦和压力。使孩子们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沉重。初高中的学生就要学习十几门课程,中国教育的特点就是死记硬背,对学习毫无兴趣,孩子们被应试教育压的太苦太苦了,以至出现学生厌学出走迷恋网吧自杀等触目惊心的现象,这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应该使我们惊醒。
  现在的教育体系是使得孩子困苦,家长无奈。多年来父母都感到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前途,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着学生头上压着的三座大山,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面对着学生、老师、家长、全体教育工作者对新教育的声声呼唤,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机制,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怎样建立一个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相结合的终身教育体制,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学习与他工作相关的知识,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怎样改革现行的高考测评体系,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忧国必须忧教,为了新教育,为了对孩子们教育的深切关心,我也非常希望就这个问题能与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在全国进行教育大讨论,能够真正看到教育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真正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模式,据我调查现在70%的教师,80%的学生渴望教育方式课程的改变,更让人震惊担忧的是现在60%的初高中学生厌学。在调查中很多中学生对我说现在课程太难不说,学习的很多知识与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毫无关系,有的学生对我说今后从事计算机专业为什么要去学习化学去背那复杂讨厌的分子式,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去背讨厌的人类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求解规律,有的学生今后去从医,有必要去学习高深的物理和数学吗,有很多家长也这样问过我。高中学生为什么学的语外数理化的课程是那样的难,那些知识对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用吗。强迫一个人去学习他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就是在摧残人。
  现在大学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我认为目前作为一个重大教育改革把报考专业提到高中时期,尽快在高 中时期就推广学分制,首先要降低高中的学习难度。初中打基础学一点人生存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就行了,高中粗分,大学细分,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在高中时期就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确立他的职业学习目标,人的知识储备应该与他今后的工作应用密切相关,在高中时期就应该把学生所要准备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如金融、化工、生物、计算机软硬件、数学、物理、中文、美术、音乐、建筑等专业。只有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在高中时期就由学生自己报喜欢学习的专业。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让一个学生去苦学他一生都用不到的知识。面对着在课程上存在过难的问题,现在在初高中应尽早推行课程改革实现学分制是多么重要,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学到与他们今后从事的工作相关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知识,这就是我们首先要降低初高中各科课程的难度,加强实验环节,提高动手能力,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做到和必须要做到的,为什么做到这一点就这么难呢。
  还有学生考大学时,对专业不了解,(尤其西部贫穷地区的学生)一报定终生,第一志愿没有录取,第二三志愿录取,这二三志愿一般是学生为了能够上大学的保底专业,有时录取单来时,往往专业不对口,心中不愿意还要去上学,这样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校应该给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增加学生调整专业,跨专业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与兴趣,为了学分硬着头皮学下去,学生就会开始厌学,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还存在不少。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满堂灌,会考试就行。好的教学体系应该重在互动和学生的参与,进行通识教育,积极与学生对话,只有吸引才能传授知识,采用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习模式也该是多种多样,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倡论证式的写作,参观博物馆,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学生通过不同领域的学习,学会思维,学会研究性学习,才能够充分认识到各个领域存在何种知识,它们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并如何展示的,它们的价值何在,以及各门学科之间彼此相通的思考方式,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启蒙与训练,让学生懂得自信心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和知识,更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展示才能个性多元的学习空间,创造出他们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成为自由思考独立人格的人,才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以至用,使学生质疑一切独立思考终身学习,成长在一个创新时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在这里我们不妨看一个美国教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Cedar在一所高校教写作和美国文化,作为一个教中国学生的美国人,对中国的国情有更多的了解。她的感觉是中国教育太强调应试教育,考试又太注意记忆的东西。她说,美国学生大学入学考试只考英语与数学,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入学的总成绩的25%左右,建议中国也考虑降低大学的门槛,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在美国学生平时成绩的纪录(相当于我们的毕业会考成绩)也是申请入学时一个重要的录取参量。再加上自己的论文(论证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将要学习的专业,准备如何去学习)其中自荐的内容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如体育、艺术、参加的社会活动等都是学校考虑的因素。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健身强体,更可以培养出人的坚强的信念和团队精神,学会如何和他人协作。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比较薄弱的环节。教育不应该太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应注重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主张,这些东西不一定非得有老师来传授,可以从平时的生活中获得。一个优秀的学生不能只会答题,只会选A、B、C、D,而应是一个有独立健全人格的独立人。她认为现在的中国学生太辛苦,学习的科目太多。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的办法就是减少入学考试的科目,如果一个人的专业是化学,相应入学考试的科目是化学,英语,数学。她认为生命太短暂,一个人除了学习还有其它好多事等你去做,与其学一堆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东西,还不如学一点实用的东西(这些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高考方面,她认为中国人口太多,采用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有不得已的地方。但她建议不应该有那么多的学生去挤大学的校门,即使扩招,也只有部分学生升入大学。所以她建议从初中毕业,部分学生应理性面对现实,选择职业教育,然后就业。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年薪10万企业却招不到技工的现象。
  在这里我们也不妨拿我国的教育同美国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比较。美国教育被认为本世纪最好的教育,也是当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从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就可以看出),但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则有着较大的分歧。和美国相比一个无法回避的反差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每年的数学、物理在国际奥林匹克赛上得奖都超过了美国,但我们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900年至2003年,美国共有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有650万人口的瑞士,也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我们获得诺贝尔奖是零,想一想我国建国五十八年来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不能不说是人才培养的一大缺憾,也是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偏重学科本位,忽视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偏重模仿。忽视创新,偏重教师传授,忽视学生主动学习,偏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偏重个体学习,忽视合作与交流,而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的高钢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高钢曾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弗丝老师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 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具有这种创造性教育理念并付诸教育实践的老师,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是最好的教育。
  现在美国本土文盲率下降为0,美国的高中毕业学生毕业率保持在90%,而美国儿童95%以上都能接受高质量、具有适度开放性的学前教育,为上学做好准备,所有学生都有条件参与促进个人品德良好发展的活动,参加促进身体健康的社区志愿服务的活动和培养个人责任感的活动,接受体育卫生教育,从业教师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有坚实基础的超过总数的50%。美国的大学现已发展到2600多所颁发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四年制大学,而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则多达3400所。建立了民主、开放,自由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最紧密的一体化开放式教育。
  美国教育的特点是:最有效的学习应该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存在一个必须加以认识的整体。那就要打破分科模式,开展综合课程教学。并认识到,由此去获得学识,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回答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去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探究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类似科学探讨、研究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由此获得良好的素养和能力。
  而目前中国教育所存在的严重弊端,应该说从上到下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撼动当前应试体系的程度,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普及,教育评价和高考标准没有制度意义上的根本改变。
  从1998年到今年,短短5年时间里,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已经下滑了12位;连续6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竟一直空缺,这与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难道没有关系吗?据调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15.8%;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63.2%。中美存在的教育差异,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
  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以数学为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上官木子认为;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地提取。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从小就让学生论证某个观点,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美国并不比我国重视数学。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低于中国学生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国际中学生数奥竞赛中,出风头的总是中国而不是美国。然而,距离是不难看出的,美国是数学创造获奖的大国,而我国只是数学竞赛获奖的大国。显而易见的是,竞赛能力不是创造能力。中国人是个擅长数学的民族,但却缺乏数学大师和世界水平的数学成果,美国学生体现出“天无我大”的自信心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而具有强烈的自信和创造欲望,正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却是在“音体美”中培养出来,美国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合作精神的培养无所不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贡献等做法,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更利于引导学生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培养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习惯品质和探索精神。而中国教育观念的陈旧,却存在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发问精神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剥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我国各种学习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不再是培养爱好兴趣的活动。现在很多学生学的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根本不会灵活运用,即便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的,无用还必须要学这正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是不是应该这样理解基础知识的概念?重要的不是会背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教育不看重会背多少公式,而是会用多少公式。由于我国的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技能,所以我国的教育环境适合产生数学高材生和数学神童,但不适合产生大师级的科学家;适合竞技型的数学人才快速崛起,但不适合创造型的数学人才长远发展。学习的兴趣源自探索欲与好奇心,这是学习无穷的动力,兴趣的萌芽往往产生于闲暇性、随意性的思考之中,刻板的要求,强化型的训练是兴趣的大敌,而这正是我国教学的传统。
  首当其冲的是,教育体制对学生兴趣才能导向、导向的制约与误导:当学习与升学挂钩时,对学生个体来说,学习首先是出于升学的需要,而不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当择校是以成绩作为选拔、录取标准时,学生们是为了能进好学校、迫于择校的要求而不得不扎进数学题海之中。由此,我们的升学体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超数学解题技能,但却厌倦乃至仇视数学的数学高材生。这种类型的数学高材生,只是为了能拥有未来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利用数学作敲门砖,他们即使是选择了数学作为专业,也不会选择数学作为职业,更不会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教育目前的状况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层次上,按产品划分学科还没有完全改变。跨学科的教育还刚刚开始,自觉运用创造性的思考工具来从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只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过分强调基础会不会妨碍创新?我们有没有必要反思?集中体现在:为什么我们基础好,创新少?为什么我们赢在起点却输在终点?微软副总裁李开复曾说:“让人最痛心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滞后,无法提供给学生需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知识。中国的师资与美国的师资有相当大的差距。我认识很多中国的老师,他们大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他们的知识比较陈旧,为了生存,计划课程中无用陈旧的知识也要去教,误人子弟。有的教师对怎样教学只理解一半,学生对怎样学习只理解一半,这种半生不熟的教育对于我们的伤害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现在有些学生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其实他们吸取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更有学生完全迷失方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什么。该知道什么。”
  很多学生多次对我说过,他们学习有时非常痛苦,他们在高中或者大学,学的很多抽象模棱两可空洞无物的“死知识”根本没用,完全为了毕业应付考试 挣学分,考完就忘,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些无用的“死知识”让我们必修非学不可呢,为什么我们希望上的选修课却又选不上呢,为什么不多增加选修课程?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不是进入了一个误区,或者说一太重基础导致迷信权威一太重基础导致负担过重一太重基础导致把旧的、不利于技术创新的东西承传下来。我们要思考要反思:开拓创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过分强调基础会不会妨碍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一个学生一生到底要学那些知识?我想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应把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学生勤奋、踏实、谦虚,与美国教育注重智力开发、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兴趣广、视野宽、胆子大、敢冒险结合起来;把中国教育强调知识的严密、完整、系统,与美国教育注重掌握知识的内在精神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把中国教育强调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与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自立、开拓结合起来;把中国教育强调求实的作风与美国追求浪漫的风格结合起来;把中国教育“学多悟少”与美国教育“学少悟多”结合起来。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出路的所在。
  目前我们的知识结构很多方面都比美国差。或许在一些考试方面我们的学生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但要谈到创新,或者是设计什么新东西,我们和他们有相当的差距。其实应该这样考虑这个问题,只有很好地把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创新。这说明创新能力强的美国孩子,基础知识是掌握得非常好的。我们对基础知识这个概念可能也有误解,认为基础知识就是掌握的书本知识有多少,其实基础知识应该包括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的个性教育,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进行有效学习,让学生“悟出”道理和知识,主要是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沈阳师范大学做演讲时说过,中国的教育态度与美国的教育态度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中国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对天资高的人,美国教育会好一些,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基本上讲,中国的教育是比较好的,对于体制存在的缺点有修正的方法,对于上了大学的学生,尤其是那些特别聪明的学生要允许他、鼓励他创新跳跃式地发展。如何建立良好的秩序,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如何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的另一方面是教育资金投入过少问题,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去年毛入学率已达20%,高等教育实现其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这是历史的进步。但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与国际水平比较偏低,中国教育投资平均水平为4.0%,亚洲各国平均水平为5.0%。2001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4.8%,而OECD国家在1998年就达到了5.8%的平均水平,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了6%,甚至达到7%;低于美国1997年2.2个百分点。由于中国GDP的总量与美国差距悬殊、人口又是美国的近5倍,所以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就更为明显。即使与1998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4.63%、4.49%、4.7%的财政投入相比,我国1995年教育投资为1878亿,人均25元,2003年教育投资为3911亿,人均60元,年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也存在巨大差距,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致使我国有700万人不能进初中,50%不能进高中,80%不能进入高等教育而只有20%进入高等教育,所以也要积极扶持扩大民办教育,尤其要加重职业教育的投资,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解决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
  目前加大教育的投资是当务之急,当我校的校长王嘉毅对我说,他只有八百元钱的审批购买权时,这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令人费解的是现在有很多学校搞教育没钱,但搞形象工程校庆重修校门装修礼堂办公室等却很有钱。)。近几年我们在教育科学投入上虽有很大增加,但从科学投入占GDP的比例来看,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不够的。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教育大国,我认为教育资金应采用政府投入,学生学费,教育贷款,发行教育彩票,社会参与投资这五种形式来加大投入,缩小城乡教育投资差别,尤其要加强中国中西部农村的两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投资,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争取教育资金将来能达到6.7%或7.5%这样才能叫教育优先。
  人的价值才能最大的体现是什么?真正的人才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路甬祥在中国《新闻周刊》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学生超过先生,论资排辈,这肯定是束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他同时指出,科学人才、科学思想比钱更重要。如果人才没有培养起来,没有卓越的科学思想、科学目标,基础研究的作用在于发现新知识,积累新知识,培养创新人才,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发明打好基础,开辟道路。基础研究的投人并不是马上能出效益的,而是综合的、长期的。国家和科技发展管理部门应该根据科学发展的态势、国家社会的需求,来考虑一些战略布局。政府层面的选择不能过于具体和微观,而应容许创新。在政府之外,大学的科研团体、基金会,都应增设一定的资金鼓励有独创思想的科学家进行探索。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世界性的创新活动,引进已经成名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年轻、更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现在要求中国用美国的待遇来吸引海外学者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人们回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国内的优秀团队为基础,与国外优秀团队联合搞科学研究。可以使我们能够得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一生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包括营造社会大环境、校园内的环境和充分利用好国际竞争的大环境。
  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才首先应该具有综合学习应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学业精通是最基本的要求,还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外语、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水平,真正的人才是技术和人文素质的结合体。学生只有到社会中去锻炼,到实践中去培养,加强情商的培养,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崇尚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高尚道德,发展他们智力的激情,增强学生的勇气,毅力,勤奋,自信心,善于向别人学习,才能使专业素质变成综合能力,成为一名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人的能力、价值观和人生志趣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其中能力和价值观是可以培养和 改变的。现在大学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培养一些有真才实学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复合应用性大学生,提倡高校与社会相结合,借鉴国外“合作教育(CO-OP)”的模式,让学生就学期间分阶段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工作,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专业,特别要注意职业目标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目前每年大学生毕业生已达500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技能主动精神和生存能力,要使学生人人有技能,人人有工作,这是目前我们最关心的中心问题(据我所知,现在有35%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不仅仅是就业者,而重要的是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我国,今后应树立创业最光荣的观念,去西部创业、去三产创业、去中小企业创业、去社区创业。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当勇敢面对新世纪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慎重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严肃反省和思考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各院校人才采取引进和培养双重模式方法,以人为本解决引进培养使用的问题。以教育创新来实现理念、体制和教学体系的创新教育,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应办的专业,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教师必将承载着更多的教育责任,教育转型势在必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讲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变革。社会呼唤先进的教育体制理念的创新,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温家宝最近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说,中国的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第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第二是发展职业教育;第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靠什么?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件事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在讲到第二件事时,温家宝郑重倡议,教授、名师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希望把这样的传统在各个高等学校推广下去。第三件事,教书育人。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单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温家宝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在毕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授业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本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杰出人才;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解疑释惑。解疑释惑要有方法,要摆脱那些生硬的、死板的、教条的方法,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耐心的、细致的方法。而做好这三点,一定要以德为先。最近温家宝又宣布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全部减免,必将使师范教育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现在如何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创新教育的难点,面对全国的三亿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目前1300万教师重新制定职业化标准,使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终身化,整体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这是创新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若想成为科技强国,中国的下一代一定要赶上国外,而若想有出色的下一代,中国一定要有一流科学的教育体系。我们现在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行动,培养创新人才一个艰巨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办学思路问题,尽快找出最适合中国的教育体系。然而,创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能否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政府决策者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而且取决于国家教育部及各省领导和每个校长每个教师对教育关心的程度和观念的转变,取决于学校教育系统自身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及其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包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专业设置,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学科融合,人才发展,研究基金,师生比例,硬件设备的量与质,毕业生的声望与成就,学校的学术声望等,这些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前途中华民族教育的未来。
  因此,我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专家学者应该全方位扫描各国教育制度,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调研和论证,从中找出最好的人才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的课程体系,为我所用,建设世界级一流的大学,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在教育部网络中心要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形成以独立的中介评估机构和学校教学质量认证为核心,国家,区域和高校有机结合的全方位、主体化的评估监控网络。构建新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在当前的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专业结构应该每五至十年修改调整一次,探索多样化的复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学分制度,坚持五年一次的教学评估,才能使我国的教育达到科学规范高效。
  当前,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教育在跨世纪的价值,必须对我国现行教育的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与办学模式、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科研与教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时代反思与历史性超越!告别旧教育,迎接新教育,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优秀的课程体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与社会需要同步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和团队精神,激励探索未知,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只有尽快使我国教育系统在改革和创新方面走到时代前列,并真正起到影响和带动全局的巨大作用,中国的教育战略地位和价值才能真正为国内外教育界所公认,推动社会文化经济的进步历程,科技才能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真正实现人才强国的目的,这才是“教育先行、科教兴国”的本意和真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我的教育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471——496
  [2]上官来子.中黄教育比较.南方周末,2002.11.29
  [3]李开复.我的人才观.中国青年报.2003.12.2
  [4]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8.1
其他文献
结合萧山三中校园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特点,以园林艺术理论为指导,采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具有引导功能的轴线处理手法,阐述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尊崇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环境育
期刊
为解决因热力管道散热带来的绿地草坪死亡问题,采取对长安街沿线绿地内地下热力管道铺设聚苯乙烯隔热板。试验结果表明,隔热板铺设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均降温明显,草坪返青期延后
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灵感在语言之中的结晶,也是一个人性格、思维、文化修养的综合反映.本文试从英语幽默语言入手,从语义特征,语体特征,还有语用特征三个方面,探析英语
目的:观察氨基胍(AG)对内毒素(ET)诱发的兔急性肺损伤(ALI)血流动力学及肺血管壁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被均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ET组、AG组和ET+AG组.ET+AG组先
本文分析了网络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及沉溺网络催生的负面情绪,指出了网络沟通存在的问题。认为,在当今的网络沟通中,常常会出现被人强行拉入群中、过度沟通、炫耀等问题,也造
也许女人不懂音响和技术,也许女人从不谈论音质,但这并不代表女人会放弃购买音箱的决策权。    西方人说:“男人的爱情用眼睛,女人的爱情用耳朵。”男人是由理性支配,他们喜欢分析事物,过滤各种主观与客观的条件,最终作出决定。而女人与男人相比,就显得不那么理性,却要感性得多,事物给予她们感官的刺激将左右她们的决定。以购买音响为例,男人购买一件东西,喜欢去了解很多事情,比如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去认知所心仪的产
目的:对缺血预适应(IP)第一保护窗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采用TUNEL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测定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
目的:探索水稻苯丙氨酸氨解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规律,为治疗苯丙酮尿症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潲2苯丙氨酸氨解酶的cDNA(rPAL-1-cDNA)重组入大肠杆菌高效表达质粒pET_28c,通过异丙基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