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的《元日》,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人回忆起儿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贴年画时的热闹场景。就在梁平县屏锦镇芋禾村二组的一个老式农家宅院里,六间平房的门上,规规矩矩地贴着图案华美,色彩艳丽的年画,有《五子登科》,有《麒麟送子》。这里,是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徐家辉的家,墙上贴着的,正是他亲手印制的木版年画。
徐氏家族,是当年梁平木版年画的出产大户。在木版年画的黄金时期,徐家的作坊内百十来号人从早忙到晚,一天要生产成百上千幅年画。然而到了徐家辉出生的年代,梁平年画早已停止生产。也许是忘不了记忆中那线条分明,刻痕苍劲的雕版,又也许是初识年画时被那华丽的色彩所惊艳,在外打工的徐家辉决心返乡置业,传承木版年画的技艺。用打工的积蓄在镇上开了一个门面,再将家中老屋改为印制作坊,徐家辉就这样开始了恢复木版年画印制的探索与实践。
“手艺不养人,不能指望它养家,现在没几个人贴年画了。”从长辈手里接过“德和泰”的印鉴,徐家辉已经坚守了十一年。从而立到不惑,这段岁月着实不轻松。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身为传承人的他带来不少社会效益,然而这仍然未能给曲高和寡的木版年画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带着按传统工艺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徐家辉开始参加各种全国及国际性的交流与展览活动。当他终于意识到家家户户贴年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他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年画已经变成了艺术品,现在愿意购买年画的人不会再把他贴门上,而是拿回去收藏。”说到这,徐家辉拿出手机:“你帮我看看这个微信,有人要看看我的作品,我不知道怎么发,是不是还可以照了照片发上去给别人看看?”
一把雕刀,一套木版,一卷画稿,承载着徐家辉的十年传承之梦。梦想并不简单,但它其实离徐家辉,也并不遥远。
徐氏家族,是当年梁平木版年画的出产大户。在木版年画的黄金时期,徐家的作坊内百十来号人从早忙到晚,一天要生产成百上千幅年画。然而到了徐家辉出生的年代,梁平年画早已停止生产。也许是忘不了记忆中那线条分明,刻痕苍劲的雕版,又也许是初识年画时被那华丽的色彩所惊艳,在外打工的徐家辉决心返乡置业,传承木版年画的技艺。用打工的积蓄在镇上开了一个门面,再将家中老屋改为印制作坊,徐家辉就这样开始了恢复木版年画印制的探索与实践。
“手艺不养人,不能指望它养家,现在没几个人贴年画了。”从长辈手里接过“德和泰”的印鉴,徐家辉已经坚守了十一年。从而立到不惑,这段岁月着实不轻松。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身为传承人的他带来不少社会效益,然而这仍然未能给曲高和寡的木版年画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带着按传统工艺制作的梁平木版年画,徐家辉开始参加各种全国及国际性的交流与展览活动。当他终于意识到家家户户贴年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他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年画已经变成了艺术品,现在愿意购买年画的人不会再把他贴门上,而是拿回去收藏。”说到这,徐家辉拿出手机:“你帮我看看这个微信,有人要看看我的作品,我不知道怎么发,是不是还可以照了照片发上去给别人看看?”
一把雕刀,一套木版,一卷画稿,承载着徐家辉的十年传承之梦。梦想并不简单,但它其实离徐家辉,也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