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元曲调牌前多见宫调标示,这是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以来通行的观念,意味着该调牌与宫调存在隶属关系。但核查《全元散曲》所依据的元代文献,可以发现很多曲家作品所用调牌本无宫调标示,《全元散曲》中的宫调标示有很多乃是近人隋树森依据《中原音韵》等增补的。从金元之际的关汉卿到明初的朱有燉,其作曲与宋代词人填词一样,基本上是不必关心宫调的。周德清《中原音韵》建立的“北九宫”体系并非本已有之,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其所依据的文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元人杨朝英编辑的大型曲选《阳春白雪》。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北九宫谱系建构历程的文献学研究”(批准号:18BZW082)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曲调牌前多见宫调标示,这是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以来通行的观念,意味着该调牌与宫调存在隶属关系。但核查《全元散曲》所依据的元代文献,可以发现很多曲家作品所用调牌本无宫调标示,《全元散曲》中的宫调标示有很多乃是近人隋树森依据《中原音韵》等增补的。从金元之际的关汉卿到明初的朱有燉,其作曲与宋代词人填词一样,基本上是不必关心宫调的。周德清《中原音韵》建立的“北九宫”体系并非本已有之,而是人为建构出来的,其所依据的文献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元人杨朝英编辑的大型曲选《阳春白雪》。
其他文献
本雅明的《论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是其早期艺术批评学说的重要著作。通过对康德反思判断学说的改造,本雅明将德国浪漫派的“反思”概念作为其艺术批评概念的认识论基础;通过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自然认识论的阐释和改造,他将“观察”和“实验”概念引入其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批评学说的阐释,提出了艺术的“自身批评”“内在批评”和“可批评性”这三个关键概念,此三者最终成为本雅明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内在批评学说得以成立的基础。本雅明的内在批评学说并非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内部研究,而是一种打通艺术内部风格学要素和社会历史语境的全新
法曲与胡部合奏,向来被视为有关词乐兴盛的重要史实,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具体内容缺乏考索。考证《旧唐书·音乐志》所载赵方等、孙玄成所整理的太常雅乐所传《五调歌词》,实源于梁代三朝设乐第一种之《相和五引》,为此组《相和五引》之衍生。根据炀帝、玄宗喜法曲而加以改变的史实,炀帝时所制的《纪辽东》,很可能即是《相和五引》这个系统曲调的一种变化。词乐初兴于清商旧乐的新变,倚声填词的体制最初的发生亦源于清商旧乐。法曲与胡部合奏中法曲对词体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所思》本为汉乐府古题,其曲原为边地都鄙之谣,采入短箫铙歌,多用于军戎;歌辞以五言为主,三、四、五、七言相杂;内容表现女子爱情受挫,情感刚强果决。汉季之后,曲调由俗乐提升为雅乐,歌辞体制从杂言变为律诗,主题从爱情走向多元,与其初始音乐和歌辞文本形态相去甚远。汉乐府《有所思》的异代新生与蜕变,像一条贯穿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史的线索,藉此可以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音乐与文学的融合与分离、音乐与文学创作中雅俗的双向互动、诗歌创作中创新与复古的循环往复等重要论题获得更为切实的认识。
卢卡奇《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的观念论体系批判,直接启迪了本雅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本雅明于观念论批判语境中,借助自身早期语言哲学视野批判康德认识论,确立语言论的经验理论,并在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实现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先锋文体与唯物论立场的化合。因此,本雅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先锋姿态,超出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展示出与发端于维柯的精神科学传统的隐秘关联。从上述思想史视野出发,关于本雅明思想的流行理解,往往消解其彻底告别观念论的思想锋芒,忽视其前后期思想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总之,从本雅明的早期语言哲学出发重
1945年起由左翼阵营推动的纪念罗曼·罗兰活动,在反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化运动的现实诉求下,隐含着内部的不同声音:一方面是作为人道主义双重面向的“反战”与“崇力”自“五四”以来的延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罗曼·罗兰“左转”道路的表彰以及对《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个人主义思想的批判所传达的改造需要。针对来自后者的压力,胡风派借助对罗曼·罗兰的解释,捍卫其“主观战斗精神”的主张及其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而邵荃麟则通过对罗曼·罗兰的解读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靠拢,远离了胡风派理论,并汇入左翼阵营的主流论述。正是这些
编者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倡议下,2013年8月全国高校六家经济类学术期刊和部分学者在吉林召开了《经济学论文的思想性与技术性的关系》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针对当前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就经济学研究应从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坚持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经济类期刊应更好地发挥对经济学研究的引领作用等问题达成了共识。为响应此次研讨会精神,本刊特发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经济理论的自信与创新》一文。文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道路实践上的成就及自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五个部分。前三部分全面剖析俄罗斯文学。第一部分“精神气质与伟大传统”梳理出俄罗斯古典文学的内在精神传统,深入论述俄罗斯文学的宗教意识、批判精神、忏悔精神、文化教养、伦理境界等多方面特质;第二部分“文本解读与经验开掘”,通过对普希金、果戈理、阿克萨科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经典文本的解读,揭示了俄罗斯文学的伟大经验;第三部分“文学批评与理念建构”,更进一步对别林斯基、赫尔岑、杜勃罗留波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米尔斯基、纳博科夫等批评家、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与创作观念进行理性阐释。
本书中收入作者近年撰写的八篇研究高晓声的论文。文本细读,是作者研究高晓声的基本方法。通过对高晓声小说、散文的细心品味,作者突破了研究界对高晓声的固有认识,揭示了高晓声塑造人物、表达情思的特有手法;也通过作品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捕捉到作家现实批判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躲闪、顾忌。对高晓声的生平经历,此前的认识大都粗略,例如,认为高晓声回乡后的几十年间与文学完全隔绝,便很不符合实际。本书通过细致的资料梳理,还原了作家回乡二十几年间的生活情形,指出高晓声其实从未完全离开过文学。
抗战以后,沈从文逐渐从作家向学者转型,这使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出现了“跨界”现象。20世纪40年代,他的文论中出现有关文物的内容,显露了他后来身份转型的内在线索。50年代,他以实物材料进行文学研究,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断代与释读方面屡有创获,具有“文学考古”的鲜明特色。60年代,他开始创作五言古体诗,具有强烈的诗史意识,最后形成了70年代双溪时期创作的一组以文物为素材的“文化史诗”。这些诗作是交织着文学与学术双重色调的特殊文本,成为当代文学新的诗歌类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杜书瀛研究员注评《李笠翁词话》(附《耐歌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把《李笠翁词话》印成单行本,首次对《李笠翁词话》作了详细的注释和评析,其评析部分亦可视为一篇篇小的学术论文。该书还首次对李渔的词集《耐歌词》进行了注释,首次披露三百年前蒲松龄家藏《耐歌词》手抄本,手抄本中还有四段批语,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