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整合性开放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考试,是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日益受到关注的热门话题。考试的基本属性是一种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更加有效的教,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让语文课程更为有效的发展。这里,让我们试着审视当前如火如荼的语文考试改革,点击语文考试命题中出现的若干关键词,拨云见日,触摸课程改革的脉搏,看清有效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一:基础性
  
  夯实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当前的语文考试命题,非常注重夯实学生语文基础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和谐,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习惯的考查,以凸显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课程地位。
  [试题点击]
  题例1:请根据拼音,正确、工整地写出成语。
  题例2:你能正确分辨字音、字形、字义吗?在正确的序号上打“对”。
  
  郑人有且置(①放置②购置③位置)履者,先自度(①du②duo)其足而置之(①指鞋子②指鞋子的尺码③指鞋子的主人)其坐,至之市而(①望②忘)操之。
  题例3:你能根据要求,分别填上由“精”字组成的词语吗?
  勘测线路工作( ) 年轻小伙工作( )
  晚餐桌上碗碟( ) 世纪宝鼎工艺( )
  题例4: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完成相关的词语练习。
  1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楚人的第一句语,是在夸耀自己的盾________(用成语概括);楚人的第二句话,是在夸耀自己的矛________(用成语概括)。
  2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带点的成语,可以换成成语________、________……
  还可以换成歇后语________。
  [试题解读]
  语文考试在全面梳理某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地加强对语文基本功的考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题例1使传统的看拼音写词语的考查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是形式上出新,着重考查学生课内外成语的积累状况;二是内容上出新,给成语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情境紧紧依托课本。因此,学生答题的过程,不仅是调动语言积累的过程,也是再现文本内容的过程,更是感受语文魅力的过程。
  题例2意在考查学生对学过的文言短文的积累情况,有的考查写法,有的考查读音,有的考查意义。通过对音、形、义的巩固,促进对文言短文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这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
  题例3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给“精”组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地运用汉字及其组成的词语。
  题例4给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提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在阅读中积累——结合文本学习,积累相关语言;要在感悟中积累——结合阅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的确,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广泛的课内外积累。其实,课本是语言积累的最为基本的凭借,课堂是语言积累最为基本的渠道。这道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课本的“例子”作用。
  
  关键词二:整合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课程。语文素养的内涵是综合的,它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等: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综合的,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语文学习的资源是综合的。包括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等等。因此,当前的语文考试在尊重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基础上,往往注重整合,在考试命题与评价目标之间求平衡。
  1 整合语文知识,综合考查
  [试题点击]
  题例5:请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在我国文化长廊中,“梅”文化源远流长:
  1 诗句中,有梅的气节:诗人王冕在《墨梅》中用“_______,______”赞美梅的纯洁;伟人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用“______,_______”歌颂梅的顽强。
  2 耐联中,有梅的寓意:“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暗示我们要做像梅花一样________的人;“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配上横批“红梅报春”,流露出了撰联人_________的喜悦心情。
  3 课文中,有梅的化身:《_________》中的江姐、《___________》中的李大钊等革命者,就像梅花。有梅花的秉性!
  [试题解读]
  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学习目标整合知识点,尽可能少出单项孤立的题目,让每一道试题拥有尽可能多的考查点。这样,学生可以在知识融会贯通的综合运用中。显现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题例5以“梅花”为主题,以课本为基点,以整合为手段,打通了教材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多层次触摸教材里的“梅”文化:感受诗句中“梅”的气节,领悟对联中“梅”的寓意,亲近课文中“梅”的化身。于是,语文考试成为了整合语文积累、丰富学习资源的纽带,可谓匠心独运。
  2 整合三维目标。综合考查
  [试题点击]
  题例6:你会对对子吗?回忆课内外学习,调动课内外积累,试一试,你能行!
  1 对成语:
  螳螂捕蝉_________
  2 对课题:
  《向往奥运》____________
  3 对景区:
  野性十足索溪峪____________
  4 对事情: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________
  [试题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开展语文教学。毋庸置疑。语文考试命题也应关注三维目标,引领语文课堂教学。
  例题6是一道洋溢着浓浓文味的试题:文本之味充分体现——所有上联或源于课本(如成语、课题都直接取材自课本),或高于课本(如景区、事情都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浓缩);文法之味巧妙蕴含——选取了“对对子”这一独具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的考查至少包括——语言积累(语言素材的储存)、阅读感悟(文本内容的理解)、创意表达(掌握对对子的基本规律)三个层次。
  3 整合相关学科,综合考查
  [试题点击]
  题例7:请阅读《我爱米兰》这则歌词,完成练习。
  我爱米兰
  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啊。米兰!啊,米兰!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我爱——我爱——老师——老师——就像爱米兰!
  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小的黄花朴素又明朗。它 不是为了赞扬才开花,悄悄地用青春洒进我身边。啊,米兰!啊,米兰!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我爱——我爱——老师——老师——就像爱米兰!
  1 读着歌词,我们就想起了课文中,处处有我们的老师:
  《三克镭》中的居里夫人堪称老师,她教我们懂得了要大公无私、为大众谋利益的道理;
  《走向生活》中的——堪称老师,他教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的道理;
  《将相和》中的_________堪称老师,他教我们懂得了_________的道理。
  2 读着歌词,我们能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老师是无私奉献的,是默默无闻的。请在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歌词下面画上横线。
  3 读着歌词,我突然联想到:默默无闻的老师,不仅像可爱的米兰,还像_________,还像________,还像__________
  [试题解读]
  新课标注重语文学科与各科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因此,考试命题要考虑整合性,善于挖掘其他学科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全面考查。
  例题7把音乐学科的歌词作为语文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字与歌词相得益彰,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的灵感。这样的试题发挥了学科间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优势,借助音乐的形式恰到好处地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感悟,起到了妙趣横生的效果。
  
  关键词三: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语文课程是一个开放的课程框架。这就决定了语文评价也应关注开放性。努力通过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试题点击]
  题例8: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答题。
  神箭射苍穹,嫦娥游太空。
  飞天中国梦,高歌祝成功。
  读着这首小诗,看着新闻图片,让我想起了2007年我国的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及其重要新闻价值:_____________
  1 看到这幅漫画,让人想起“八荣八耻”之一:__________。
  2 展开想象,设计一段人物对话台词。
  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 ):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 ):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时,我的脑海里想起了关于勤俭节约的不少名句:( )____________
  题例10: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答题。
  莫露裁缝手段,当收剪刀功夫。
  眼观古今中外,耳需一时清静。
  1 我能读懂图书馆中张贴的这两句宣传语,第一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 ;第二句的用意是:_______。
  2 我也想为学校图书馆创作一句宣传语。
  宣传语内容:__________
  我的创作用意:___________
  [试题解读]
  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要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语文学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培养和提高。这就决定了语文试题也应该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上面的试题,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既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也散发出了浓浓的“生活味”,语文考试因为开放而精彩。
  题例8、9、10考查的是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完成这些题,需要较为丰厚的生活积累、较为真切的独特体验。的确,开放的语文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的,是将教材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的。
其他文献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不注意读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运用多种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
语文阅读不是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调动丰富的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充分的文本感知与必要的生活参与。失去坚实的基础支撑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
[作文内容]    毛泽东主席是同学们敬仰的伟人之一,大家都看过很多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对他的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根据你最近读的一本有关毛主席的书或看过的一场有关毛主席的电影,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想,要有真情实感,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毛泽东的画像和他的一些诗词,阅读有关毛泽东的书籍或文章,观看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
2008年初夏时节,我参加了市小学语文优课比赛,执教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如何让课堂“亮”起来?我与备课组的老师一起,一遍又一遍地推敲教法,制作课件。终于,一份凝聚着众人心血和智慧的教学预案出炉了。带着自信,我走进课堂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遭遇意外    预设和生成,实在是课堂教学一对永恒的矛盾。我的自信,就是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我从所期望的课堂的“亮  点”跌至了“冰点”。 
提倡作文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小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化,指的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个性化视角中的事物,表达个性化的感情和见解。而在现实中却较多的存在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现象,或题材单一,内容空洞;或缺乏主见,语言贫乏;或故作粉饰,言不由衷,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根源,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
语文教材孕育着丰富的情感,每一篇课文都有文理,即作者的思路、文路及其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情感参与加以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提供方法,帮助理出语言规律。无论是教材还是教与学,都要关注情理因素,唤醒情趣与理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怎样让“情趣”与“理趣”自然渗透,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呢?李伟忠老师的阅读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情理。    片断一  《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语不但决定了教学的走向,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更具有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那么,教师该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课堂评价语呢?    一、鼓励性评价——自然、真诚    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诸如“不错”、“很好”、“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的这首《池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孩子们读过两遍之后,基本上就能理解诗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讲什么。又应该怎样引导呢?以下是我教学《池上》的部分记录及体会。    一、以字带句,初步理解诗意    这首诗有4个生字,分别是“撑”、“艇”、“浮”、“萍”,还有一个多音字“解”。既然小诗学生一读就懂,能不能把字词教学和对诗句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写出真实体验。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其中廖必顺同学的一篇作文题目吸引了我的眼球:  一件有趣的事──青蛙“解剖”  今天是周末,我和妈妈一起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说,今天是我生日,中午饭桌上的菜由我做主。我走过一个个摊位,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群人围成一圈,好像在看什么。哇塞,原来是一位叔叔在活剥青蛙呢!旁边还放着一大网兜活蹦乱跳的大青蛙。只见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