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编辑都认为做电子书是加重负担?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台北公开分享数字出版的经验时,台下总会碰到几个苦恼的同业,他们很认同我说的事情,也很希望尽快在自己编辑部推动适合数字出版的流程改造,但他们总会遭遇编辑部怨声载道的反弹,或者消极的不配合。
  我实际追踪过这样的案例,结果会发现,这些编辑部反弹的原因通常也很单纯,就是公司设计的电子书流程,确实都增加了编辑的麻烦。出版社现在绝大部分的营收来自纸书,编辑的工作流程完全针对纸张而来,这已经是有几百年的传统了。不只编辑部,包括外部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如何为出版纸本书而写作。这个从作者起头,一直到出书上市的流程,要改动起来,绝对不是自己编辑部做好就行的。
  电子出版作业流程如果不考虑前端的作者,不考虑后端的排版,最后的结果就是苦了中间的编辑。现在典型的数字出版流程,大部分都不理会编辑现有的流程,而是在正常作业之外,另外要求编辑重新在电子化平台上“再处理”一次编辑部已经完成的稿子。这意味着,一份稿子,要做两遍工。这样要编辑不反弹,不怨声载道,也未免太强人所难了。
  而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完全没有必要,完全可以避免的。现在无法避免,原因是设计流程的人,没有真正了解编辑的工作。适合数字出版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档案的结构标记。白话一点说,就是如何在稿子上标记“这是大标、这是小标、这是图说、这是内文、这是第一章、这是第二节……”的工作。
  在传统流程里这是下编辑指令,下排版指令,或者下段式的范围;在电子出版,则是下标签或下 tag 的范围。纸书下编辑指令,电子书下 tag,两者是完全相同的,应该做一次就好,但现在大部分公司的流程,都把这两件事分开做。一件事分两遍做,当然是做重工,编辑当然会不高兴。
  最有效率的工作流程是在编辑下标的正常作业里,嵌上可以自动转为数字卷标的标记。编辑并不需要直接处理数字标记,新流程要做的事情是,确保编辑的标记可以自动转换为有结构意义的数字信息(通常就是转化为xml)。有结构意义的数字信息,不只可以进入新的数字出版流程,被应用程序(例如电子书阅读器)正确读取,也可以进入传统的纸张书排版软件(例如 InDesign),被排版程序直接处理。
  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新流程不知道如何把编辑下标转成数字结构信息,结果在后续的编排流程里,这些辛辛苦苦下的标,竟然会被辛辛苦苦地删除(如果你的标记不是结构信息的话,美编一定会被迫非要删除不可,因为那些标记不应该出现在印刷成品上)。还不只这样,等到你要做数字出版的时候,这些辛苦删除的标记,还得再辛辛苦苦地手动重建一次。这绝对是全世界最荒谬的。
  所以良好的电子书流程只有一个关键,就是你要确定只花一次力气下编辑指令(段式、卷标或tag),并让这个工作成果可以被所有后续应用直接套用,包括电子书应用,也包括印刷排版。错误的流程规划,既浪费成本,导致组织抗拒,做出来的东西效率慢,质量也差。如果你的数字化出版流程需要为后续每个应用重新下标签,简单说,这个流程必然是错的。如果你的新流程会引来编辑部的强力抱怨,不要觉得编辑部太保守,先问问你的流程是不是做了重复的白工吧。
  好的流程可以减少错误,让编辑不会做白工,同时让整体效率提升。这是规划数字出版新流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事情。毕竟大部分出版社的业务来源还是纸张书,你没办法抛弃纸张流程,就应该直接从零开始规划完全适合数字出版的流程。
其他文献
人生有时会因某次看似忽然做出的决定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广告公司工作八年之后的出走,开启了纪玉君人生的一段奇妙之旅。  那是十年前的深秋,在薪水与位阶都要往上走时,纪玉君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生活中除了广告之外什么都没有,连朋友都是广告圈的,她决定辞职,带上四十几万台币的积蓄进行一趟环球之旅。旅行的起点是在新买的世界地图上划定的,选的是纬度和台北差不多,对其了解仅限于1992
期刊
今年2月1日受邀参加“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论坛,发现原来“文化部”打算推动图书的“公共出借权”制度,让图书馆里面的书,每借出一次,就补贴某个金额给作家或出版社(如果以英国为例的话,每借出一次,就补贴作家约二点八元新台币)。 这实在是个很棒的政策方向,值得在此大敲边鼓。  公共出借权(Public Lending Right)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现在全世界大约有三十几个国家推行。制度的好处,是对作者更
期刊
施宏俊 北京世纪文景总经理  力争成为“阅读推广者”  2012年的图书市场确实没有大的起色,没有超级畅销书,实体书店不断萎缩,很多大众类的出版社依靠政府补贴、合作出书、馆配团购求得生存。而世纪文景2012年的新书品种也减少到了100种之内,但是出书规模和销售规模比去年增长20%,主要是重印的比例提高了,新书的平均销量也在提高。我们减少品种的原因,一方面是看到图书市场的大环境低迷,实体书店式微;另
期刊
抱歉是这样的私人时刻  我却擦身过你的日常  像个匆忙的观光客  原谅我好吗,我忙着爱人  忙着吸吮世界的蜜  在“将要”和“意志”难分的瞬间  能使不消失的方法太少  唯有继续相信  直到相信将我吞噬  “爱就是生着一样的病”  我又忙着从热度中退却  像一块迷路的冰  摘了一首诗,想当作孙梓评第四本诗集的封底文案,诗名叫《使景迁》,一如他热爱谐音的写诗习惯,给旧的惯用的词新生命。他的诗有一种透
期刊
出版《最后的手稿》,就和出版《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故事一样——没有故事。恕我揣摩,严搏非先生(上海季风书园董事长,三辉图书总策划人)从版权书讯的海洋里拾捡起的小说,都有些许这样的气质:在文学价值以外,它们都有更多历史和现实的指向。  于是,《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在喜剧爱好者眼里是昏庸老头和波霸少妇的老少婚姻引发的家庭闹剧,在知识人读者那里则看出了东欧巨变和苦难的家国历史。《最后的手稿》亦如是。这部小
期刊
“若我不能遗忘/这纤小躯体/又怎载得起如许沉重忧伤?”这首钟梅音作词、黄友棣作曲的老歌《遗忘》,唱出面对伤感的过去,无计可消除,只求遗忘的渴望。然而若无法遗忘,只能设法疗伤,让伤口结痂。对写作者来讲,或许“伤痛书写”是最好的模式。  都说写作如同宗教的告解,自有疗效,但赖香吟在挚友邱妙津自杀后,身为幸存者兼其遗稿的托孤者,事件之后,她陷入不能写作的失语状态,形同缴械,将近二十年来,在心灵炼狱里轮回
期刊
这是出版长夜漫漫的一年,却也是温暖的一年。长夜漫漫来自冷咻咻的市场,年底博客来网络书店推出城邦、时报、远流、联经、三采、圆神等十大出版社“连手庆年终”活动,49折起跳,景气越冷,折扣越低。而温暖,来自官方与民间为推动阅读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由编辑出马带领阅读活动;新出版社不畏景气进场;日月出版集团捐赠五万五千册图书给屏东偏远地区;爱智图书雇用四名身心障碍者已十年之久;台北市立图书馆在台北车站成立了
期刊
近现代以降,推动阅读成为众多国家力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书籍被证明事关个人的修养、城市的文明、国家的凝聚力以及民族的创造力。然而,现代社会太多闪烁在屏幕上的文字、影像让我们的视网膜无比忙碌,对于个人,一盏清茶、一卷书香构成的幽静时光再次变得“奢侈”;对于国家,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数量的减少、阅读习惯的改变、阅读内容的碎片与浅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许多国家为此开始重新呼唤阅读、推动阅读——  2
期刊
博客来繁体书推荐  泪流域  作者:柏妮丝·麦费登  出版社:杏仁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故事一开始作者便详述起自身的过往,尤其着重在身处黑人、白人交界处的地理位置,开宗明义道出自己的尴尬处境,随后透过一名妓女鬼魂的流转,不着痕迹地埋下真实历史事件以及魔幻写实想象的种子,两种元素交会后,萌发出一段融合的历史。而历史,向来是一道伟大的命题,《泪流域》作者信手拈来,历史成了一段宽容的过
期刊
王思迅 如果出版总编辑  出版回归日常耕耘  2012年的台湾出版市场,从经营的角度看,有三个特点。一是超级畅销书越来越少。过去动辄十万本以上的畅销书,现在能达到三、五万本以上,就足够让编辑喜出望外,开香槟庆祝。这代表了三件事:一是出版回归日常耕耘。必须累积众多的安打,才能慢慢取得分数,而不是挥出万人瞩目的一棒,决定全局胜负。二是营销回归稳健。减少犯错,降低失败率,确保毛利,比冒险押宝,企图大赢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