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增强幼儿教师的课程游戏化意识,是当前幼儿园优化教师队伍所要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改变幼儿园教师保教观念相对落后的现状,我们通过课程游戏化网络培训、邀请专家入园指导、走进高水平幼儿园观摩学习、定期与项目园互动交流等方式,在学习与思考中增强教师们的课程游戏化意识,明晰他们的课程游戏化理念,并结合园所实际,启动和实施了幼儿园“邮之路”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挖掘资源,让“邮之路”上的足迹“多”起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园坐落在美丽的高邮湖畔,水乡高邮文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取名为“高邮”,亦称“秦邮”,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长期以来,高邮在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和独特的“邮文化”魅力,如“邮乡名胜”古盂城驿、古文游台、明清运河故道等,“邮乡名人”秦少游、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汪曾祺等,“邮乡特产”秦邮董糖、双黄鸭蛋、界首茶干等,“邮乡风情”劳动号子、家乡歌谣、民间游戏……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土特名产、饮食文化等,都是我们进行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最好资源。
“邮之路”课程是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邮之路”文化启蒙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我园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以生成游戏活动为载体,寻找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家乡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幼儿的合作探究,家长的主动参与,项目园的互动交流,使“邮之路”上的足迹“多”起来,生成了适合教师发展、幼儿发展及幼儿园发展的游戏化课程内容。
二、利用资源,让幼儿的户外活动“亮”起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园在购置大、中、小型体育器械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全园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动手动脑创造,主动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游戏器械,使更多的民间体育游戏能够在户外活动中开展起来。例如,将废旧报纸和挂历卷起来做成一个纸棒,再将旧床单作为包裹,可以玩彰显“邮文化”特色的“骑马送信”游戏;用碎布头、沙子等制成沙包,可以玩“掷沙包”“打妖怪”“顶沙包过独木桥”游戏;用废纸箱、旧条幅制作成龙舟,可以玩“赛龙舟”游戏;用奶粉罐、木棍制成推车,可以玩“推着小车送货忙”游戏;将废旧轮胎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玩“滚轮胎”“钻轮胎山洞”“爬轮胎山”游戏;用透明胶带将易拉罐包裹住,再将旧布条搓成一根绳子,做成一个打硪工具,幼儿可以一边念着《打硪歌》,一边玩“打硪”游戏,操场上号子声、应和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成为了幼儿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在制作运动器材的过程中,我们会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全体幼儿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例如,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废旧拖鞋的鞋底两边穿上小孔再套上绳子,即成为他们都喜欢玩的高跷;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在高约5厘米的铁质易拉罐上套上绳子,做成一个简易的高跷;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则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回家与父母一起用奶粉罐或小木桩来制作高跷。由于这些运动器材是孩子与父母、教师共同完成的,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玩起来更加有劲了,也更加懂得爱惜自己的“玩具”。
三、呵护童心,让幼儿的教学活动“乐”起来
(一)做做玩玩,让幼儿“乐”起来
教师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开展游戏活动,是促使幼儿园课程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有效策略之一。这些活动可以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进行,也可以作為集体教育活动的拓展延伸。如科学活动“家乡的陀螺”,孩子们玩陀螺、观察陀螺、尝试做陀螺,玩得不亦乐乎;音乐活动“邮乡的餐具会唱歌”,教师引导孩子们听一听、猜一猜、敲一敲、说一说身边的各种餐具,充分发挥想象力;体育活动“好玩的拼板”,孩子们一会儿把拼板当作“蹦蹦床”,一会儿把拼板拼成“小河”,一会儿把拼板拼成“风火轮”,一会儿又把拼板拼成“小火车”,大家一起合作游戏;美术活动“鸭蛋宝宝的笑脸”,幼儿洗蛋壳、备材料,看表情、画笑脸,用牛奶杯、旧毛线等装饰蛋宝宝。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做做玩玩,个个兴趣盎然。
(二)组织比赛,让幼儿“乐”起来
教师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有效手段。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组织中,我们经常会利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为了锻炼幼儿的动作发展,组织幼儿开展“荷叶圆圆青蛙跳”“快马传书到驿站”“小熊走过运河桥”“划船钻过芦苇荡”等活动。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使得一些原本单调枯燥的活动充满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乐”起来
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来组织教学活动,使教育活动游戏化。例如,中班开展主题活动“好吃的双黄蛋”时,教师可以创设“汪曾祺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加深对高邮双黄蛋的了解。又如,在幼儿学习分类及点数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创设“小小美食城”的情境,分层次设计不同难易度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动手操作,积极投入。
四、关注发展,让幼儿的生活活动“趣”起来
小班幼儿正处于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能力初步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
(一)童谣激趣,快乐喝水
由于幼儿的运动量较大,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多数幼儿不喜欢喝白开水,这让老师比较头疼。于是,教师们开动脑筋,根据孩子们每天给自然角里的植物浇水,创编了儿歌《快乐喝水》。当教师组织幼儿喝水时,就用游戏的口吻念儿歌:“小苗苗,口渴了,喝喝水,长得好。咕噜,咕噜,喝下去,苗苗长得快又好。”孩子们听了都高兴地喝起水来,争当健康的小苗苗。 (二)图片提示,练习洗手
幼儿每次洗手都是最积极的,却也是最马虎的。于是,教师让孩子边看洗手步骤图边念儿歌:“开龙头,湿湿手。擦擦皂,搓搓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再用清水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小手干净变小花。”每次洗手时,孩子们就会开心地边唱儿歌边洗手,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三)儿歌引路,学习穿衣
随着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教师及时抓住契机,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相关生活技能。例如,用形象的儿歌帮助幼儿熟悉穿衣步骤:“捉领子,盖顶子。小老鼠,找洞子。东钻钻,西钻钻,吱吱吱吱上房子。”在形象生动的儿歌声中,孩子们渐渐学会了正确穿衣服的方法。
五、丰富内涵,让幼儿的区域环境“活”起来
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区域研究越来越全面深入了,因此,我园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面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让空间规划更具合理性
在各班创设的区域中,由于不同的区域同时设置在一个班级里,因此教师在创设之前要考虑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阅读区、美工区和益智区需要設置在相对安静一些的地方,以供幼儿独立思考;而建构区和角色区则可以靠得相对近一点,方便幼儿相互交往合作,进行横向互动游戏,发展游戏情节。
(二)让材料投放更具层次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创设区域环境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教师为幼儿个体学习提供支持性环境的重要措施。我们尝试在益智区的材料袋上贴上不同数量的苹果标签,以区分材料的不同难易度。例如,串珠是小班孩子都喜欢的活动,我们在串珠材料上贴上不同难易度的标签,规律有“红—黄”两色和“红—黄—蓝”三色,甚至还有更复杂的规律标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游戏活动,共同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三)让环境创设突出主体性
我们在区域环境布置中努力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前,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中,教师先观察后指导;活动后,幼儿主动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活动过程,教师再引导幼儿展开自我评价。然后,教师再将幼儿的活动作品进行展示,既体现了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又让他们体验到了活动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这种安全、开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能极大地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持续游戏愿望。
童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将在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提高和完善,让课程游戏化积淀邮城孩子的精神底色,让他们在有情、有爱、有乐的游戏活动中度过幸福的童年。P
一、挖掘资源,让“邮之路”上的足迹“多”起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园坐落在美丽的高邮湖畔,水乡高邮文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取名为“高邮”,亦称“秦邮”,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长期以来,高邮在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和独特的“邮文化”魅力,如“邮乡名胜”古盂城驿、古文游台、明清运河故道等,“邮乡名人”秦少游、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汪曾祺等,“邮乡特产”秦邮董糖、双黄鸭蛋、界首茶干等,“邮乡风情”劳动号子、家乡歌谣、民间游戏……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土特名产、饮食文化等,都是我们进行园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最好资源。
“邮之路”课程是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邮之路”文化启蒙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我园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以生成游戏活动为载体,寻找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家乡教育资源。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幼儿的合作探究,家长的主动参与,项目园的互动交流,使“邮之路”上的足迹“多”起来,生成了适合教师发展、幼儿发展及幼儿园发展的游戏化课程内容。
二、利用资源,让幼儿的户外活动“亮”起来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园在购置大、中、小型体育器械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全园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动手动脑创造,主动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游戏器械,使更多的民间体育游戏能够在户外活动中开展起来。例如,将废旧报纸和挂历卷起来做成一个纸棒,再将旧床单作为包裹,可以玩彰显“邮文化”特色的“骑马送信”游戏;用碎布头、沙子等制成沙包,可以玩“掷沙包”“打妖怪”“顶沙包过独木桥”游戏;用废纸箱、旧条幅制作成龙舟,可以玩“赛龙舟”游戏;用奶粉罐、木棍制成推车,可以玩“推着小车送货忙”游戏;将废旧轮胎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玩“滚轮胎”“钻轮胎山洞”“爬轮胎山”游戏;用透明胶带将易拉罐包裹住,再将旧布条搓成一根绳子,做成一个打硪工具,幼儿可以一边念着《打硪歌》,一边玩“打硪”游戏,操场上号子声、应和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成为了幼儿园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在制作运动器材的过程中,我们会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全体幼儿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例如,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废旧拖鞋的鞋底两边穿上小孔再套上绳子,即成为他们都喜欢玩的高跷;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在高约5厘米的铁质易拉罐上套上绳子,做成一个简易的高跷;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则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回家与父母一起用奶粉罐或小木桩来制作高跷。由于这些运动器材是孩子与父母、教师共同完成的,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玩起来更加有劲了,也更加懂得爱惜自己的“玩具”。
三、呵护童心,让幼儿的教学活动“乐”起来
(一)做做玩玩,让幼儿“乐”起来
教师让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开展游戏活动,是促使幼儿园课程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有效策略之一。这些活动可以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进行,也可以作為集体教育活动的拓展延伸。如科学活动“家乡的陀螺”,孩子们玩陀螺、观察陀螺、尝试做陀螺,玩得不亦乐乎;音乐活动“邮乡的餐具会唱歌”,教师引导孩子们听一听、猜一猜、敲一敲、说一说身边的各种餐具,充分发挥想象力;体育活动“好玩的拼板”,孩子们一会儿把拼板当作“蹦蹦床”,一会儿把拼板拼成“小河”,一会儿把拼板拼成“风火轮”,一会儿又把拼板拼成“小火车”,大家一起合作游戏;美术活动“鸭蛋宝宝的笑脸”,幼儿洗蛋壳、备材料,看表情、画笑脸,用牛奶杯、旧毛线等装饰蛋宝宝。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做做玩玩,个个兴趣盎然。
(二)组织比赛,让幼儿“乐”起来
教师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有效手段。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组织中,我们经常会利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例如,为了锻炼幼儿的动作发展,组织幼儿开展“荷叶圆圆青蛙跳”“快马传书到驿站”“小熊走过运河桥”“划船钻过芦苇荡”等活动。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使得一些原本单调枯燥的活动充满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乐”起来
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来组织教学活动,使教育活动游戏化。例如,中班开展主题活动“好吃的双黄蛋”时,教师可以创设“汪曾祺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加深对高邮双黄蛋的了解。又如,在幼儿学习分类及点数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创设“小小美食城”的情境,分层次设计不同难易度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动手操作,积极投入。
四、关注发展,让幼儿的生活活动“趣”起来
小班幼儿正处于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能力初步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生活,在生活中快乐地游戏。
(一)童谣激趣,快乐喝水
由于幼儿的运动量较大,因此,及时补充水分是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多数幼儿不喜欢喝白开水,这让老师比较头疼。于是,教师们开动脑筋,根据孩子们每天给自然角里的植物浇水,创编了儿歌《快乐喝水》。当教师组织幼儿喝水时,就用游戏的口吻念儿歌:“小苗苗,口渴了,喝喝水,长得好。咕噜,咕噜,喝下去,苗苗长得快又好。”孩子们听了都高兴地喝起水来,争当健康的小苗苗。 (二)图片提示,练习洗手
幼儿每次洗手都是最积极的,却也是最马虎的。于是,教师让孩子边看洗手步骤图边念儿歌:“开龙头,湿湿手。擦擦皂,搓搓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再用清水洗一洗。一、二、三,甩三下,小手干净变小花。”每次洗手时,孩子们就会开心地边唱儿歌边洗手,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三)儿歌引路,学习穿衣
随着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教师及时抓住契机,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相关生活技能。例如,用形象的儿歌帮助幼儿熟悉穿衣步骤:“捉领子,盖顶子。小老鼠,找洞子。东钻钻,西钻钻,吱吱吱吱上房子。”在形象生动的儿歌声中,孩子们渐渐学会了正确穿衣服的方法。
五、丰富内涵,让幼儿的区域环境“活”起来
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区域研究越来越全面深入了,因此,我园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方面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让空间规划更具合理性
在各班创设的区域中,由于不同的区域同时设置在一个班级里,因此教师在创设之前要考虑到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阅读区、美工区和益智区需要設置在相对安静一些的地方,以供幼儿独立思考;而建构区和角色区则可以靠得相对近一点,方便幼儿相互交往合作,进行横向互动游戏,发展游戏情节。
(二)让材料投放更具层次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创设区域环境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教师为幼儿个体学习提供支持性环境的重要措施。我们尝试在益智区的材料袋上贴上不同数量的苹果标签,以区分材料的不同难易度。例如,串珠是小班孩子都喜欢的活动,我们在串珠材料上贴上不同难易度的标签,规律有“红—黄”两色和“红—黄—蓝”三色,甚至还有更复杂的规律标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游戏活动,共同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三)让环境创设突出主体性
我们在区域环境布置中努力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活动前,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中,教师先观察后指导;活动后,幼儿主动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活动过程,教师再引导幼儿展开自我评价。然后,教师再将幼儿的活动作品进行展示,既体现了对幼儿劳动成果的尊重,又让他们体验到了活动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这种安全、开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能极大地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持续游戏愿望。
童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将在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提高和完善,让课程游戏化积淀邮城孩子的精神底色,让他们在有情、有爱、有乐的游戏活动中度过幸福的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