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云作为党内少有的工人、店员出身的领袖之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关键时期都做出过突出贡献。在新中国的史册上,陈云是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党内著名的理财专家,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陈云曾先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纪委第一书记、中顾委主任等党和国家重要职务。
陈云同志的体质本来就比较弱。早在延安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身体比作“木炭汽车”,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感冒发烧是常事。1959年,他患了冠心病,后来经过治疗,有所恢复,但冠心病的帽子没有摘掉。1979年,他又患直肠癌,成功地做了手术切除。1984年,又发现他患有帕金森氏病。陈云同志工作十分繁忙,新中国成立后,他担子重,工作忙,经常是上午、下午开会,或者看文件、处理问题,晚上8点钟到周总理那里,12点钟到毛主席那里。但陈云同志都能有条不紊,从容应对,而且工作出色,陈云以并不强壮甚至是羸弱的身体,顽强而又出色地工作,支撑着共和国的经济大厦,直到晚年依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而且能够享年90岁,真是不容易,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先进的医学科学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外,同时也和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这当中,陈云同志的人生哲学和养身之道确实很值得我们借鉴。陈云何以享年90岁?下面还是让我们一起探索研究一下陈云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吧。
遇事沉稳,处变不惊
陈云同志的长寿之道首推遇事沉稳,处变不惊。国有难事念陈云!陈云是党内出了名的处理棘手问题的专家,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业绩,特别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他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和党内许多同志是十分清楚的,而且是深有体会的。每逢党和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想念陈云同志,都希望知道他有什么意见。而陈云在关键时刻总是能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善于转危为安,表现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
陈云受家境所限,只读完了小学,靠辛勤自学成才。他通过工作实践,了解了中国最近代化的城市;在长期农运斗争中,他又懂得了中国的乡村;后来又与国外的学习考察相结合,终于使他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一次又一次飞跃,成为解决难题的能手。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遇事沉稳,处变不惊,多谋善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使自己的身心总是处于良好的状态,泰山压顶脸不变色,为他的长寿之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胸怀坦荡,情为民系
陈云分管的工作主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工作。大家都知道,理财是一个十分伤脑筋的工作,尤其要当好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千疮百孔的管家,真是不容易,稍有不慎,可以说得上是“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由于所从事的工作事关重大,所以陈云同志十分强调求真务实的作风,主张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陈云同志历来坚持由实践来验证真理,反对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段广为人知的话,即出自陈云之口,也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
陈云同志提出要周密地搞好调查研究,把90%以上的时间用在调查研究上,然后以不到10%的时间用于决策。 为此,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先问粮、油、煤等物资供应的实际问题,很少讲空洞的教条。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上,陈云有时跟中央的主要领导意见相左,却能率真直言。
陈云同志还十分重视农业问题,坚持“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观点。建国初期,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现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关键,就是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第二是防止水旱灾害。“水利建设是治本的工作,是百年大计。”水利工作“从长远看,要以蓄为主,蓄泄兼顾。以后我们要重视蓄水,许多地方要修水库,筑塘堰,山区更要注意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对水一定要好好利用。”第三“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布局,要在西南和西北修铁路。”
在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陈云同志历来主张应先对全国人民生活作适当安排,再考虑对经济建设应如何部署。当然这两方面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因此陈云同志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在这里吃饭是必须首先考虑的,是第一位的,但为了人民生活能够逐步改善,国防力量能够不断壮大,也就是说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就必须努力从事经济建设。
专家点评:正是陈云同志在经济工作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和富有成效的工作,才使共和国的巨轮在风雨飘摇中得以艰难地前进。俗语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陈云同志心中装着人民,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说话,因而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使他胸怀坦荡,心胸开阔,目标远大,激励他始终保持乐观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境界。
淡泊名利,坚持原则
陈云同志一生淡泊名利。他曾经书写过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陈云同志非常谦虚,历来不愿意宣传自己,但对党的事业则看得重似千钧,即使自己有身败名裂的风险也坚持原则。陈云同志主持全国经济工作多年,成就巨大,功勋卓著。解决初期,陈云认为:无产阶级领导全国政权以后,必须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国民经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要使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全局观点和长远观点出发,实行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区分轻重缓急;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重视工业的主导作用;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积累与消费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要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个文明一起抓;要培养造就各种人才,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资源;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陈云经济思想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实践经验证明,当陈云经济思想能够成为党和政府安排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得就比较迅速、顺利、效益较好,例如50年代大部分时间和60年代前期的经济调整时期。这些事实都是有目共睹的。
陈云同志居功不自傲,不愿多谈及自己的功绩,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是挺身而出,即使是“禁区”也是敢闯敢冲。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不看重个人名利,因而可以一身轻松地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一事当前,不会受到名利的过多困挠,因而也就能作风果敢,善出奇谋,专治经济顽疾,促进国家发展。同时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对他个人的健康也很有裨益。
生活简朴,注意睡眠
陈云和其他中国革命领袖一样,他们的饮食习惯与他们的凌云壮志之间有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关系,那就是,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吃好饭”,而自己,则吃得简单。陈云在这方面就可谓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时,陈云的一日三餐的伙食标准是:早饭稀饭,面包、牛奶、奶油、果酱、咸菜;午饭一个蔬菜、一个荤菜、二两米饭;晚饭为一个豆制品(即豆腐、豆腐干等)和一个蔬菜、一两半米饭。陈云同志始终严于律己。有一年的11月10日左右,北京的气温骤降。周恩来去陈云那里,发现陈云正拥着棉被坐着办公,仍抵御不住寒气。周总理看着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烧暖气。陈云却坚持道:11月15日供暖的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到八、九十年代了,国家的经济开始好起来了,陈云的伙食有所改善,但依然很简单,他一日三餐是:早饭豆浆、面包、果酱和稀饭;午饭,一荤一素;晚饭,一个炒素,炒素主要就是烧豆腐,主食则为大米饭。陈云吃饭总是细嚼慢咽,不急不忙,他对主食是“讲究”的,因为是上海青浦人,他只爱吃大米饭,为了定量准确,每次做饭都要称重,中饭100克、晚饭75克大米。每餐的米饭都吃完,一粒米也不剩。他每餐配有水果,经常是香蕉。他的这些食谱,是常年不变的,即使逢年过节和过生日也不改变。他从来不请人吃饭,也从来不接受别人的宴请,总是自己吃自己的饭。他吃饭,不慌不忙,不与人谈话,细嚼慢咽。
陈云饮食简朴,荤素兼顾,以素为主,除了他一向的节约朴素作风外,还有一层意思是他比较注意饮食结构平衡的内容,从不大吃大喝,更不用说暴饮暴食了,在中共领导人中,他是少数几位90多岁高寿去世的健康老人。而他在青壮年时期出生入死,身患多种疾病,晚年时期得过癌症,如果没有均衡的健康的饮食调理,他能高寿是不可想像的。
陈云的生活哲学是“睡眠第一,吃饭第二”。他非常重视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充足的睡眠,这是长期战争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他说,“在长征途中,在遇到后有追兵,前有敌人堵截时,往往需要急行军,必须绕道走很多路,才能躲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但当部队找到了宿营地后,许多人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设法找地方睡觉。因为,只有恢复体力,才有胃口吃饭,即使吃不上饭,也会有体力走路。”但事实上,他睡眠并不充足,建国初,他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陈云当时对苏联朋友说:“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4小时都保证不了。”
专家点评:淡泊可以养生,宁静能够致远。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要合理使用,及时修理,方能用得持久。我们应该从陈云同志简朴的生活中学到点什么。
兴趣广泛,善于休息
陈云同志在工作之余,或者同疾病斗争之时,能够静下心来得到休息,就是得益于听评弹。评弹是流行于江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陈云同志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听评弹,先是跟他舅舅在当地镇上的茶馆里听书,后来听上瘾了,有时大人不去就自己去,靠在墙边站着听。他风趣地说,这叫听“壁书”。后来由于从事革命活动,听评弹就中断了。
1959年,他患心脏病休养期间,开始重新听评弹。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听的评弹书目之多,在全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评弹界尊称他为“老听客”。陈云同志还广泛接触过各种流派的评弹艺人,同他们一道研究发展评弹艺术的问题。他鼓励评弹界要“出人、出书、走正路”。
陈云还多才多艺,除了评弹之外,他还会吹箫、吹笛,也会拉二胡,在繁忙工作之余以此自娱。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晚年的陈云用牛皮纸包书、用绳子捆扎仍很利索,连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他的毛笔字很好,也得益于年轻时当店员的经历,因为往外寄书,包要包得结实,地址也要用毛笔写得端端正正。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很注意休息,每到外地,从来不准当地领导干部到机场迎接或者送别。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不接不送”。“不请不到”是陈云同志会客的一条规定,即使春节老朋友来拜年也不例外。他说,电话拜年最好,既省时又省力。如果都来登门拜年,大家都受不了。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送往迎来等繁文缛节以及交际应酬,使自己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国家大事,同时也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家有贤妻,悉心照料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贤慧的女人。陈云同志能够以多病之躯寿至90岁,并能卓有成效地管理国家大事,这与其夫人于若木女士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于若木女士是中国著名的营养专家,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会长。她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的书香门第家庭,父辈是教授、学者,于若木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35年,年仅16岁的于若木就在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第二年她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革命的大熔炉里,于若木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深造。
于若木女士来到陈云同志身边工作之后,开始为陈云的起居饮食操劳。为了陈云的健康,她首先要求陈云戒烟,陈云也深知吸烟对健康的危害,1952年,他戒掉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抽香烟的习惯,而且说戒就戒,一点也不含糊。
于若木作为营养专家,对食疗很有研究,我国是“食疗古国”,又是“食疗大国”,中国食疗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西周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记载,并把食医列为四医之首,唐代孙思邈主张有病“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神农本草》所载365种药中,一半以上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本草纲目》中收载的食疗药物达数百种,仅药粥一项有62方;古人云:“三分治病,七分调养”,调养就是食疗,“医膳同源,药食两用”,“医疗不如食补”,是祖国医学的光辉成就,食疗是中国的国宝,而于若木女士把这些理论结合陈云同志的身体情况,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食疗方法,并获得很大的成功。
陈云同志身体不好,但他给人的感觉总是身材适中,步履轻盈,目光有神,气定神闲,即使是七、八十岁高龄依然还思维敏捷,精神健朗,在这当中,于若木女士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于若木女士根据陈云身体的情况制定了的十分普通但又有效的食谱,早餐:面包,果酱,黄油,豆浆;午餐:一荤一素;晚餐:豆制品,蔬菜,主食是大米。正如前面所提到,陈云之所以有称米定量吃饭这种与常人不同的饮食方式,其实就是夫人于若木的功劳,也是中国食疗实践的具体表现。
此外,于若木女士还一贯主张 “水果为助”的原则,让陈云同志坚持饭后坚持吃两条香蕉或一个苹果、雪梨等水果,于女士认为香蕉富含钾,有平衡体内钠的作用,缺乏钾会导致虚弱失眠,严重的会使人心律失常,陈云同志工作忙,睡眠少,常吃香蕉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这也与陈云同志的“睡眠第一,吃饭第二”的保健理念不谋而合。所以陈云同志很乐于接受,积极配合。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还听从夫人的建议,坚持饮茶,但要饮淡茶,所以,陈云同志终身坚持饮淡茶,每次只放3片茶叶。长期饮用淡茶,既可以提神醒脑,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又不致于过分刺激兴奋神经,有效避免浓茶对体内器官的伤害,确实是保健长寿的一个好窍门。
遇事沉稳,处变不惊,胸怀坦荡,情为民系,淡泊名利,坚持原则,生活简朴,注意睡眠,兴趣广泛,善于休息,家有贤妻,悉心照料……这些只能算是沧海一粟。陈云同志的一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和借鉴。
陈云同志的体质本来就比较弱。早在延安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身体比作“木炭汽车”,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感冒发烧是常事。1959年,他患了冠心病,后来经过治疗,有所恢复,但冠心病的帽子没有摘掉。1979年,他又患直肠癌,成功地做了手术切除。1984年,又发现他患有帕金森氏病。陈云同志工作十分繁忙,新中国成立后,他担子重,工作忙,经常是上午、下午开会,或者看文件、处理问题,晚上8点钟到周总理那里,12点钟到毛主席那里。但陈云同志都能有条不紊,从容应对,而且工作出色,陈云以并不强壮甚至是羸弱的身体,顽强而又出色地工作,支撑着共和国的经济大厦,直到晚年依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而且能够享年90岁,真是不容易,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先进的医学科学和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外,同时也和他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这当中,陈云同志的人生哲学和养身之道确实很值得我们借鉴。陈云何以享年90岁?下面还是让我们一起探索研究一下陈云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吧。
遇事沉稳,处变不惊
陈云同志的长寿之道首推遇事沉稳,处变不惊。国有难事念陈云!陈云是党内出了名的处理棘手问题的专家,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业绩,特别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他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和党内许多同志是十分清楚的,而且是深有体会的。每逢党和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想念陈云同志,都希望知道他有什么意见。而陈云在关键时刻总是能高瞻远瞩,把握大局,善于转危为安,表现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
陈云受家境所限,只读完了小学,靠辛勤自学成才。他通过工作实践,了解了中国最近代化的城市;在长期农运斗争中,他又懂得了中国的乡村;后来又与国外的学习考察相结合,终于使他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一次又一次飞跃,成为解决难题的能手。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遇事沉稳,处变不惊,多谋善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使自己的身心总是处于良好的状态,泰山压顶脸不变色,为他的长寿之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胸怀坦荡,情为民系
陈云分管的工作主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工作。大家都知道,理财是一个十分伤脑筋的工作,尤其要当好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千疮百孔的管家,真是不容易,稍有不慎,可以说得上是“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由于所从事的工作事关重大,所以陈云同志十分强调求真务实的作风,主张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陈云同志历来坚持由实践来验证真理,反对盲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段广为人知的话,即出自陈云之口,也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
陈云同志提出要周密地搞好调查研究,把90%以上的时间用在调查研究上,然后以不到10%的时间用于决策。 为此,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先问粮、油、煤等物资供应的实际问题,很少讲空洞的教条。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上,陈云有时跟中央的主要领导意见相左,却能率真直言。
陈云同志还十分重视农业问题,坚持“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观点。建国初期,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现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关键,就是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第二是防止水旱灾害。“水利建设是治本的工作,是百年大计。”水利工作“从长远看,要以蓄为主,蓄泄兼顾。以后我们要重视蓄水,许多地方要修水库,筑塘堰,山区更要注意种树种草,保持水土,对水一定要好好利用。”第三“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布局,要在西南和西北修铁路。”
在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陈云同志历来主张应先对全国人民生活作适当安排,再考虑对经济建设应如何部署。当然这两方面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因此陈云同志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在这里吃饭是必须首先考虑的,是第一位的,但为了人民生活能够逐步改善,国防力量能够不断壮大,也就是说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就必须努力从事经济建设。
专家点评:正是陈云同志在经济工作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和富有成效的工作,才使共和国的巨轮在风雨飘摇中得以艰难地前进。俗语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陈云同志心中装着人民,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说话,因而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使他胸怀坦荡,心胸开阔,目标远大,激励他始终保持乐观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境界。
淡泊名利,坚持原则
陈云同志一生淡泊名利。他曾经书写过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陈云同志非常谦虚,历来不愿意宣传自己,但对党的事业则看得重似千钧,即使自己有身败名裂的风险也坚持原则。陈云同志主持全国经济工作多年,成就巨大,功勋卓著。解决初期,陈云认为:无产阶级领导全国政权以后,必须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国民经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要使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全局观点和长远观点出发,实行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区分轻重缓急;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上,同时重视工业的主导作用;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积累与消费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要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两个文明一起抓;要培养造就各种人才,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资源;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陈云经济思想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实践经验证明,当陈云经济思想能够成为党和政府安排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得就比较迅速、顺利、效益较好,例如50年代大部分时间和60年代前期的经济调整时期。这些事实都是有目共睹的。
陈云同志居功不自傲,不愿多谈及自己的功绩,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是挺身而出,即使是“禁区”也是敢闯敢冲。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不看重个人名利,因而可以一身轻松地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一事当前,不会受到名利的过多困挠,因而也就能作风果敢,善出奇谋,专治经济顽疾,促进国家发展。同时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对他个人的健康也很有裨益。
生活简朴,注意睡眠
陈云和其他中国革命领袖一样,他们的饮食习惯与他们的凌云壮志之间有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关系,那就是,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吃好饭”,而自己,则吃得简单。陈云在这方面就可谓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时,陈云的一日三餐的伙食标准是:早饭稀饭,面包、牛奶、奶油、果酱、咸菜;午饭一个蔬菜、一个荤菜、二两米饭;晚饭为一个豆制品(即豆腐、豆腐干等)和一个蔬菜、一两半米饭。陈云同志始终严于律己。有一年的11月10日左右,北京的气温骤降。周恩来去陈云那里,发现陈云正拥着棉被坐着办公,仍抵御不住寒气。周总理看着于心不忍,马上表示特许这里提前几天烧暖气。陈云却坚持道:11月15日供暖的时间是我定的,我不能破这个例。
到八、九十年代了,国家的经济开始好起来了,陈云的伙食有所改善,但依然很简单,他一日三餐是:早饭豆浆、面包、果酱和稀饭;午饭,一荤一素;晚饭,一个炒素,炒素主要就是烧豆腐,主食则为大米饭。陈云吃饭总是细嚼慢咽,不急不忙,他对主食是“讲究”的,因为是上海青浦人,他只爱吃大米饭,为了定量准确,每次做饭都要称重,中饭100克、晚饭75克大米。每餐的米饭都吃完,一粒米也不剩。他每餐配有水果,经常是香蕉。他的这些食谱,是常年不变的,即使逢年过节和过生日也不改变。他从来不请人吃饭,也从来不接受别人的宴请,总是自己吃自己的饭。他吃饭,不慌不忙,不与人谈话,细嚼慢咽。
陈云饮食简朴,荤素兼顾,以素为主,除了他一向的节约朴素作风外,还有一层意思是他比较注意饮食结构平衡的内容,从不大吃大喝,更不用说暴饮暴食了,在中共领导人中,他是少数几位90多岁高寿去世的健康老人。而他在青壮年时期出生入死,身患多种疾病,晚年时期得过癌症,如果没有均衡的健康的饮食调理,他能高寿是不可想像的。
陈云的生活哲学是“睡眠第一,吃饭第二”。他非常重视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充足的睡眠,这是长期战争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他说,“在长征途中,在遇到后有追兵,前有敌人堵截时,往往需要急行军,必须绕道走很多路,才能躲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但当部队找到了宿营地后,许多人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设法找地方睡觉。因为,只有恢复体力,才有胃口吃饭,即使吃不上饭,也会有体力走路。”但事实上,他睡眠并不充足,建国初,他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左右,陈云当时对苏联朋友说:“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4小时都保证不了。”
专家点评:淡泊可以养生,宁静能够致远。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要合理使用,及时修理,方能用得持久。我们应该从陈云同志简朴的生活中学到点什么。
兴趣广泛,善于休息
陈云同志在工作之余,或者同疾病斗争之时,能够静下心来得到休息,就是得益于听评弹。评弹是流行于江南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陈云同志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听评弹,先是跟他舅舅在当地镇上的茶馆里听书,后来听上瘾了,有时大人不去就自己去,靠在墙边站着听。他风趣地说,这叫听“壁书”。后来由于从事革命活动,听评弹就中断了。
1959年,他患心脏病休养期间,开始重新听评弹。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听的评弹书目之多,在全国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评弹界尊称他为“老听客”。陈云同志还广泛接触过各种流派的评弹艺人,同他们一道研究发展评弹艺术的问题。他鼓励评弹界要“出人、出书、走正路”。
陈云还多才多艺,除了评弹之外,他还会吹箫、吹笛,也会拉二胡,在繁忙工作之余以此自娱。据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晚年的陈云用牛皮纸包书、用绳子捆扎仍很利索,连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他的毛笔字很好,也得益于年轻时当店员的经历,因为往外寄书,包要包得结实,地址也要用毛笔写得端端正正。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很注意休息,每到外地,从来不准当地领导干部到机场迎接或者送别。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不接不送”。“不请不到”是陈云同志会客的一条规定,即使春节老朋友来拜年也不例外。他说,电话拜年最好,既省时又省力。如果都来登门拜年,大家都受不了。这样,减少了不必要的送往迎来等繁文缛节以及交际应酬,使自己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国家大事,同时也为自己争取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家有贤妻,悉心照料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贤慧的女人。陈云同志能够以多病之躯寿至90岁,并能卓有成效地管理国家大事,这与其夫人于若木女士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于若木女士是中国著名的营养专家,曾担任中国营养学会会长。她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的书香门第家庭,父辈是教授、学者,于若木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革命思想。1935年,年仅16岁的于若木就在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第二年她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革命的大熔炉里,于若木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共中央党校、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深造。
于若木女士来到陈云同志身边工作之后,开始为陈云的起居饮食操劳。为了陈云的健康,她首先要求陈云戒烟,陈云也深知吸烟对健康的危害,1952年,他戒掉了在革命战争年代抽香烟的习惯,而且说戒就戒,一点也不含糊。
于若木作为营养专家,对食疗很有研究,我国是“食疗古国”,又是“食疗大国”,中国食疗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西周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记载,并把食医列为四医之首,唐代孙思邈主张有病“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神农本草》所载365种药中,一半以上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本草纲目》中收载的食疗药物达数百种,仅药粥一项有62方;古人云:“三分治病,七分调养”,调养就是食疗,“医膳同源,药食两用”,“医疗不如食补”,是祖国医学的光辉成就,食疗是中国的国宝,而于若木女士把这些理论结合陈云同志的身体情况,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食疗方法,并获得很大的成功。
陈云同志身体不好,但他给人的感觉总是身材适中,步履轻盈,目光有神,气定神闲,即使是七、八十岁高龄依然还思维敏捷,精神健朗,在这当中,于若木女士确实花费了不少心血,于若木女士根据陈云身体的情况制定了的十分普通但又有效的食谱,早餐:面包,果酱,黄油,豆浆;午餐:一荤一素;晚餐:豆制品,蔬菜,主食是大米。正如前面所提到,陈云之所以有称米定量吃饭这种与常人不同的饮食方式,其实就是夫人于若木的功劳,也是中国食疗实践的具体表现。
此外,于若木女士还一贯主张 “水果为助”的原则,让陈云同志坚持饭后坚持吃两条香蕉或一个苹果、雪梨等水果,于女士认为香蕉富含钾,有平衡体内钠的作用,缺乏钾会导致虚弱失眠,严重的会使人心律失常,陈云同志工作忙,睡眠少,常吃香蕉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这也与陈云同志的“睡眠第一,吃饭第二”的保健理念不谋而合。所以陈云同志很乐于接受,积极配合。
专家点评:陈云同志还听从夫人的建议,坚持饮茶,但要饮淡茶,所以,陈云同志终身坚持饮淡茶,每次只放3片茶叶。长期饮用淡茶,既可以提神醒脑,促进新陈代谢,有效排出体内有害物质,又不致于过分刺激兴奋神经,有效避免浓茶对体内器官的伤害,确实是保健长寿的一个好窍门。
遇事沉稳,处变不惊,胸怀坦荡,情为民系,淡泊名利,坚持原则,生活简朴,注意睡眠,兴趣广泛,善于休息,家有贤妻,悉心照料……这些只能算是沧海一粟。陈云同志的一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