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舞台美术手段之一的舞台服装,它和化妆、道具、布景等部门一样,都是运用造型艺术手段来表现和创作的。它们之间紧密结合,特别是舞台服装与化妆、灯光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与化妆的关系
人物造型里,舞台服装与化妆两者关系是一个整体,互为补充,密不可分。它们同样影响着角色的外部形象,以直观的方式,来揭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例如:三十年代的女性穿着旗袍是当时流行的时尚服装,所用的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除了服装外,所用的配饰首饰也很有特色,颈间多挂有项链,吊坠被制作为心形小匣子,内嵌玉照,耳际则悬挂这耳环、耳坠,大多是珍珠所制。弯弯细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是这个时代的妆容特点。服装与化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共同为角色外貌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服装的样式和色彩直接影响化妆的设计风格和体现。尤其在写实风格的作品中,服装和化妆都是根据剧本所描述和设计者对人物的理解后,再创作出来的,因此,两者都是一个整体的表现。在舞剧《徽班》中,整体舞台服装表现的比较写实,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吸收了生活服装,后进行了艺术加工,融入剧中。演员造型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都具有,那个时期的时代特征,而化妆上要与服装整体配合,上半场是光绪末年,男演员都要剃顶,带着假发套,留着长长的辫子,给观众一个时代的信号。下半场军阀混乱时期,观众可以看到男演员的发型大多变了,长长的辫子有的已经不见了。演员的服装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舞台服装和化妆在塑造角色的形象中,手法上有一定的差异,舞台服装是以包装演员的形体为条件,而化妆主要是以演员的面部为主要范围。从人物造型的整体角度来看,舞台服装往往能让观众很快就能判断出,该人物的性格角色的定位。化妆则是在演员的面部,描绘角色的形象,以诱发演员心理神态的变化。舞台服装可以根据剧本的需要,对演员进行不同形态的改变,也就是通过服装工艺上进行改变,比如:矮子可以穿高跟鞋,胖子可以利用直线来改善,不仅要考虑到演员的形态美,还要不影响演员的行动。化妆所服务的是演员的须发、头饰、面型以及身体裸露的部分,对他们进行一些修饰。舞台服装主要通过一些面料和装饰辅料,通过一些工艺来完成,贯穿了戏剧知识、服装材料、服装史和服装人体工学等。化妆的工具是粉底、眼影、腮红或油彩等化妆品,以及一些毛发材料。在戏剧的一整套工作程序中,化妆必须现场操作,且根据导演或演员、观众等反馈意见,进行合理的修改。舞台服装必须在演出前就要根据剧本要求完成设计、制作等基本任务,在试装后稍作修改即可。
二、与灯光的关系
在舞台美术的范畴中,舞台服装与灯光的关系甚为密切,没有灯光的配合,整个舞台将会黯然声色,舞台服装也变得平淡无味。舞台布景需要用灯光来渲染气氛,舞台服装同样也需要灯光的点缀与配合。舞台灯光是靠色纸来改变光源的颜色,一般黑色的服装在红光下会显紫黑色,在绿光下会呈现深橄榄绿,而黄色的服装若是在紫光下,会完全失真,颜色会变成暗红色。紫色系的服装是最难配合灯光的,在红光下是红棕色,黄光下又变成红褐色,绿光下显成熟褐色了。在舞台灯光中与舞台服装关系最为密切的,所属光的颜色和角度。众所周知,我们看到的颜色,并非物体客观的色彩,而是由于光线刺激视神经产生的不同感觉。灯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会使舞台服装的色彩,呈现给观众多样的视觉感受。明亮强烈的灯光,能大大提升服装色彩的明度,相反昏暗微弱的灯光,则会降低服装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有色光源是改变舞台服装色彩的常用工具,在有色光源下服装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白色的荧光灯下,红橙色系和褐色系服装的色相基本不变,但明度和饱和度明显减弱;冷黄色系的服装加强冷色的倾向,而暖黄色系的饱和度会大幅度下降。在暖黄色灯光下,红黄色系的服装饱和度升高,色彩更明艳;相对蓝紫色系服装的饱和度降低。所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布置灯光,并且协调灯光的强弱色彩。当演员处在不同的位置时,服装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另外,灯光也是配合舞台服装色彩的最佳搭档。如果要是观众沉浸在热烈火辣的氛围中,可以利用金黄色的灯光,配合红黄色系的服装;若要形成凄冷悲凉的场面,就可以用冷色的灯光,搭配蓝紫色系的服装。例如:芭蕾舞剧《天鹅湖》一剧中,女演员穿着一套,白色带有羽毛装饰的芭蕾舞裙,需随着剧情的需要,依靠灯光的明暗强弱变化,冷暖灯光的变色,塑造故事形势及人物的情绪都起着不同的微妙变化。当灯光只给予照明,冷色系的灯光,就会使羽毛变得平和,惨淡,角色塑造的白天鹅,看起来比较凄惨。当给予暖色系的灯光时,就赋予了白天鹅的生命力,使舞台服装看起来,充满活力,变成了一只完美无瑕的白天鹅。灯光是依靠光来创造空间、分割空间、渲染空间氛围和情绪的。
舞台服装有演员形体的制约,只有与舞台美术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在舞台上表现的完美。为了避免舞台服装和舞台美术各部门的不匹配,舞台服装设计需要与各部门加强沟通,积极关注各部门的进度,及时调整舞台服装与各部门不匹配的部分,保证舞台整体形象的完美。
(作者单位:安徽省歌舞剧院)
一、与化妆的关系
人物造型里,舞台服装与化妆两者关系是一个整体,互为补充,密不可分。它们同样影响着角色的外部形象,以直观的方式,来揭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例如:三十年代的女性穿着旗袍是当时流行的时尚服装,所用的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除了服装外,所用的配饰首饰也很有特色,颈间多挂有项链,吊坠被制作为心形小匣子,内嵌玉照,耳际则悬挂这耳环、耳坠,大多是珍珠所制。弯弯细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红红的嘴唇是这个时代的妆容特点。服装与化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共同为角色外貌服务的性质决定了,服装的样式和色彩直接影响化妆的设计风格和体现。尤其在写实风格的作品中,服装和化妆都是根据剧本所描述和设计者对人物的理解后,再创作出来的,因此,两者都是一个整体的表现。在舞剧《徽班》中,整体舞台服装表现的比较写实,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吸收了生活服装,后进行了艺术加工,融入剧中。演员造型在每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都具有,那个时期的时代特征,而化妆上要与服装整体配合,上半场是光绪末年,男演员都要剃顶,带着假发套,留着长长的辫子,给观众一个时代的信号。下半场军阀混乱时期,观众可以看到男演员的发型大多变了,长长的辫子有的已经不见了。演员的服装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舞台服装和化妆在塑造角色的形象中,手法上有一定的差异,舞台服装是以包装演员的形体为条件,而化妆主要是以演员的面部为主要范围。从人物造型的整体角度来看,舞台服装往往能让观众很快就能判断出,该人物的性格角色的定位。化妆则是在演员的面部,描绘角色的形象,以诱发演员心理神态的变化。舞台服装可以根据剧本的需要,对演员进行不同形态的改变,也就是通过服装工艺上进行改变,比如:矮子可以穿高跟鞋,胖子可以利用直线来改善,不仅要考虑到演员的形态美,还要不影响演员的行动。化妆所服务的是演员的须发、头饰、面型以及身体裸露的部分,对他们进行一些修饰。舞台服装主要通过一些面料和装饰辅料,通过一些工艺来完成,贯穿了戏剧知识、服装材料、服装史和服装人体工学等。化妆的工具是粉底、眼影、腮红或油彩等化妆品,以及一些毛发材料。在戏剧的一整套工作程序中,化妆必须现场操作,且根据导演或演员、观众等反馈意见,进行合理的修改。舞台服装必须在演出前就要根据剧本要求完成设计、制作等基本任务,在试装后稍作修改即可。
二、与灯光的关系
在舞台美术的范畴中,舞台服装与灯光的关系甚为密切,没有灯光的配合,整个舞台将会黯然声色,舞台服装也变得平淡无味。舞台布景需要用灯光来渲染气氛,舞台服装同样也需要灯光的点缀与配合。舞台灯光是靠色纸来改变光源的颜色,一般黑色的服装在红光下会显紫黑色,在绿光下会呈现深橄榄绿,而黄色的服装若是在紫光下,会完全失真,颜色会变成暗红色。紫色系的服装是最难配合灯光的,在红光下是红棕色,黄光下又变成红褐色,绿光下显成熟褐色了。在舞台灯光中与舞台服装关系最为密切的,所属光的颜色和角度。众所周知,我们看到的颜色,并非物体客观的色彩,而是由于光线刺激视神经产生的不同感觉。灯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会使舞台服装的色彩,呈现给观众多样的视觉感受。明亮强烈的灯光,能大大提升服装色彩的明度,相反昏暗微弱的灯光,则会降低服装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有色光源是改变舞台服装色彩的常用工具,在有色光源下服装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白色的荧光灯下,红橙色系和褐色系服装的色相基本不变,但明度和饱和度明显减弱;冷黄色系的服装加强冷色的倾向,而暖黄色系的饱和度会大幅度下降。在暖黄色灯光下,红黄色系的服装饱和度升高,色彩更明艳;相对蓝紫色系服装的饱和度降低。所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布置灯光,并且协调灯光的强弱色彩。当演员处在不同的位置时,服装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另外,灯光也是配合舞台服装色彩的最佳搭档。如果要是观众沉浸在热烈火辣的氛围中,可以利用金黄色的灯光,配合红黄色系的服装;若要形成凄冷悲凉的场面,就可以用冷色的灯光,搭配蓝紫色系的服装。例如:芭蕾舞剧《天鹅湖》一剧中,女演员穿着一套,白色带有羽毛装饰的芭蕾舞裙,需随着剧情的需要,依靠灯光的明暗强弱变化,冷暖灯光的变色,塑造故事形势及人物的情绪都起着不同的微妙变化。当灯光只给予照明,冷色系的灯光,就会使羽毛变得平和,惨淡,角色塑造的白天鹅,看起来比较凄惨。当给予暖色系的灯光时,就赋予了白天鹅的生命力,使舞台服装看起来,充满活力,变成了一只完美无瑕的白天鹅。灯光是依靠光来创造空间、分割空间、渲染空间氛围和情绪的。
舞台服装有演员形体的制约,只有与舞台美术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在舞台上表现的完美。为了避免舞台服装和舞台美术各部门的不匹配,舞台服装设计需要与各部门加强沟通,积极关注各部门的进度,及时调整舞台服装与各部门不匹配的部分,保证舞台整体形象的完美。
(作者单位:安徽省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