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意识到家委会的正常运作需要资金的投入、制度的支持、专业人士的引导等内外在条件的保障,才会愿意为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才会有意识地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宣传,号召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颁布之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备受关注。作为“沟通家校的桥梁”,其职能定位得到了家长、学校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推进进程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面临诸多困境。
一、问题探究
为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家长委员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B市某区域15,362名家长、13,621名学生、1,8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深入分析数据发现如下问题:
(一)家长委员会产生的过程民主公开体现不足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由此可见,家委会成员的产生过程,民主程序是必不可少。为了解学校实践情况,笔者设计了“孩子所在学校家长委员会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
根据调查,23.02%的家长选择“自荐”,18.10%的家长选择“民主选举”,3.03%的家长选择“校长指定”,55.85%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产生。结果说明,家委会的产生过程,民主体现不充分,没有充分听取家长意见,在程序的规范性上有問题,公正、公平、公开体现不足。
(二)家长委员会的履职过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三个方面,其中沟通家长与学校包括: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了了解此工作职责是否落实了,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孩子所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工作有没有向其他家长和社区人员征求反馈意见?”
根据调查,26.45%的家长选择“是”,5.53%的家长选择“不是”, 9.11%的家长选择“还没有成立执行委员会”,58.91%的家长不知道所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在工作中征求其他家长、社区人员的意见及建议。这说明家委会的工作没能很好地实现促进家校沟通、达成学校和家庭相互理解的目的,家委会职责的落实有欠缺。
(三)学校没有为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为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呢?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是保障家长委员会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条件,为家长委员会提供活动的房间和报刊书籍也是必要条件。实际情况如何呢?
根据调查,53.74%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学校是否给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仅有18.71%的家长表示,学校提供专门的房间,除此之外,给家委会提供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报刊和书籍。13.85%的家长表示没有考虑这些,说明家长自身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区域的家长委员会在组建、职责落实、工作保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可能是由于缺少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宣传,致使很多家长不了解、不知情,从而导致出现问题。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出家长委员会没有发挥其建立起家校之间的联系、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作用。有人会问,是否是由于区域教育部门不重视,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经深入调研,发现其实不然。此区域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早在2011年就制定并印发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组织和管理办法》,还通过印发实施手册等多种方式推进工作落实。
既然区域非常重视,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为何还会出现以上三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来找原因。
(一)学校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委员会能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教师群体对家长委员会的认识与态度。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对家委会工作的认识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学校的认识有偏差
学习领导者若能认识到家长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敞开大门,欢迎、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就会出台一系列利于家校沟通的政策,开辟相应渠道,举办相关活动。而家长也会乐于与学校配合,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资源不足,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管理的开放度、包容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如何提高学校内部资源的效益,对于家长委员会所代表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民主监督、社会参与重视不够。很多领导认为家长委员会主要是为学校服务,协助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家长委员会是附属于学校而存在的。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家长委员会对学校事务不完全了解,若是他们介入学校事务的决策,势必会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家长委员会扮演好旁观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就好,这样才能确保家校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没有引起学校领导者足够的重视,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2.教师的认识存在误区
教师群体,特别是班主任群体,是与家长、家长委员会接触最直接的群体,他们的认识与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农村,教师属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教师会不自觉地认为,家长的文化水平低,不具备参与教育决策的能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动机是为了监督和挑毛病。家长委员会一旦介入自己的班级管理,便会你一言我一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口难调。这会扰乱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自己添麻烦。而且,若是家长参与了学校管理,时不时对自己的工作指指点点,再或是在家长群体中广泛传播,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和其他家长心目中的威信,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教师对家长委员会的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无疑不利于家长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
(二)家长因素
若只是单方面从学校寻找原因,肯定是不周全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家长群体的诸方面素质亟待提升也确实是制约家长委会员建设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
1.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相关研究证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在家校合作中更积极,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往往对自己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向教师们请教,在参加学校活动或者和教师打交道时会产生自卑感。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
根据笔者的调查,孩子父亲的文化程度,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86%,大专或大学本科的占24.43%,高中或中专的占36.40%,初中及以下的占38.31%。孩子母亲的文化程度,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55%,大专或大学本科的占23.93%,高中或中专的占34.61%,初中及以下的占40.91%。由上面两项统计可知,40.00%左右的孩子父母是初中以下学历。由于自身知识层次上的欠缺,他们在与教师交流时会受困于教师的权威,不敢也不愿意参与学校事务。同样在此区域,经济条件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群体构成的名校,其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落实得较好。这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看来,家长文化水平低导致的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家长委员会工作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
由于地处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低、经济水平差等因素的影响,其民主意识有待增强。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参与学校管理是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与自己孩子利益相关的事情,对学校的其他事情漠不关心,更别说积极参与为学校建言献策了。更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对家校合作持有消极、冷漠的态度,不配合、不支持、不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更别提参与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了。
由此可见,家长参与意识不强,也是家长委员会工作不被广泛了解、认同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找到农村地区推进家长委员会工作遭遇瓶颈的原因了。面对家长群体的现状,指责与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作为学校,只有主動作为才能破解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一)提升学校对农村家委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学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只靠学校单打独斗,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追求,必须调动各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而家长委员会在沟通家校关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家长委员会建设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多个文件都明确指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农村学校的领导才会敞开胸襟、开放办学,立足学校长远发展,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意识到家委会的正常运作需要资金的投入、制度的支持、专业人士的引导等内外在条件的保障,才会愿意为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才会有意识地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宣传,号召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转变农村学校教师对家长的态度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农村地区家长文化水平等状况,正因如此,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交流时是有顾虑的。若教师以俯视的姿态,对家长指手画脚,势必会造成家长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回避与漠不关心。为此,身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要作出改变,用真诚理解叩开家长的心扉。
为此,教师要转变态度。不能一味指责抱怨家长水平低,甚至是看不起个别身处困境的家长,这样只能把家长越推越远,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多困扰。要发自内心地相信每一名家长身上都有向上、向好的力量,期待与教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在交往时发现其闪光点,才能在家委会建设时有的放矢。有了好的态度,教师还要加强学习。面对农村家长委员会建设中遇到的诸多棘手问题,如:如何抓住起始年级的关键时期夯实家委会建设?如何调动广大家长积极性,使其愿意参与到学校或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如何选择出能力强、又有公共服务精神的家委会代表?这些个性化的问题等待教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在实践中加以破解。
(三)夯实农村家长委员会建设的规范
农村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不被广大家长所熟知,与其自身建设的规范性直接相关。为此,加强其规范化建设首当其冲。
首先,农村家长委员会的组建要充分体现民主。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建家长委员会要尊重家长意愿,充分听取家长意见,按照规范的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规避由领导教师指派问题。民主选举出热心学校工作、办事公道、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能代表广大家长意愿的家委会成员。
其次,完善家委会的制度建设。很多农村学校的家委会缺少必要的制度规范,家长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时会出于好心做了错事,比如为教师策划感恩活动等,激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影响了家长委员会真正价值的实现。为规避这些问题,就要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建设,明确其权利与义务,划定职责边界。
结合农村地区家长实际情况,其决策权应定义为:在配合、支持学校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学校应不定期征求家长意见,并及时反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针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应作出充分的解释说明,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才会乐于参与。
总之,农村地区在家长委员会建设中面临着更多问题,同时也有着更多发展机遇。身处这样区域的干部、教师,唯有跳出固有思维,拓宽思路,真正把其作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去破解,才能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蔡春梅,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秦 岩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颁布之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备受关注。作为“沟通家校的桥梁”,其职能定位得到了家长、学校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推进进程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更是面临诸多困境。
一、问题探究
为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家长委员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B市某区域15,362名家长、13,621名学生、1,8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深入分析数据发现如下问题:
(一)家长委员会产生的过程民主公开体现不足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由此可见,家委会成员的产生过程,民主程序是必不可少。为了解学校实践情况,笔者设计了“孩子所在学校家长委员会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
根据调查,23.02%的家长选择“自荐”,18.10%的家长选择“民主选举”,3.03%的家长选择“校长指定”,55.85%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产生。结果说明,家委会的产生过程,民主体现不充分,没有充分听取家长意见,在程序的规范性上有問题,公正、公平、公开体现不足。
(二)家长委员会的履职过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三个方面,其中沟通家长与学校包括: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了了解此工作职责是否落实了,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孩子所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工作有没有向其他家长和社区人员征求反馈意见?”
根据调查,26.45%的家长选择“是”,5.53%的家长选择“不是”, 9.11%的家长选择“还没有成立执行委员会”,58.91%的家长不知道所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在工作中征求其他家长、社区人员的意见及建议。这说明家委会的工作没能很好地实现促进家校沟通、达成学校和家庭相互理解的目的,家委会职责的落实有欠缺。
(三)学校没有为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为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呢?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是保障家长委员会有效参与学校管理的条件,为家长委员会提供活动的房间和报刊书籍也是必要条件。实际情况如何呢?
根据调查,53.74%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学校是否给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仅有18.71%的家长表示,学校提供专门的房间,除此之外,给家委会提供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报刊和书籍。13.85%的家长表示没有考虑这些,说明家长自身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区域的家长委员会在组建、职责落实、工作保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可能是由于缺少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宣传,致使很多家长不了解、不知情,从而导致出现问题。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出家长委员会没有发挥其建立起家校之间的联系、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作用。有人会问,是否是由于区域教育部门不重视,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经深入调研,发现其实不然。此区域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早在2011年就制定并印发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组织和管理办法》,还通过印发实施手册等多种方式推进工作落实。
既然区域非常重视,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为何还会出现以上三个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来找原因。
(一)学校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委员会能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教师群体对家长委员会的认识与态度。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对家委会工作的认识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学校的认识有偏差
学习领导者若能认识到家长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敞开大门,欢迎、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就会出台一系列利于家校沟通的政策,开辟相应渠道,举办相关活动。而家长也会乐于与学校配合,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资源不足,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在管理的开放度、包容度、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如何提高学校内部资源的效益,对于家长委员会所代表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民主监督、社会参与重视不够。很多领导认为家长委员会主要是为学校服务,协助学校开展一些活动,家长委员会是附属于学校而存在的。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家长委员会对学校事务不完全了解,若是他们介入学校事务的决策,势必会影响和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家长委员会扮演好旁观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就好,这样才能确保家校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没有引起学校领导者足够的重视,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2.教师的认识存在误区
教师群体,特别是班主任群体,是与家长、家长委员会接触最直接的群体,他们的认识与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农村,教师属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教师会不自觉地认为,家长的文化水平低,不具备参与教育决策的能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动机是为了监督和挑毛病。家长委员会一旦介入自己的班级管理,便会你一言我一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口难调。这会扰乱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给自己添麻烦。而且,若是家长参与了学校管理,时不时对自己的工作指指点点,再或是在家长群体中广泛传播,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和其他家长心目中的威信,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教师对家长委员会的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无疑不利于家长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
(二)家长因素
若只是单方面从学校寻找原因,肯定是不周全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家长群体的诸方面素质亟待提升也确实是制约家长委会员建设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
1.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相关研究证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在家校合作中更积极,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往往对自己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缺乏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向教师们请教,在参加学校活动或者和教师打交道时会产生自卑感。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地区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
根据笔者的调查,孩子父亲的文化程度,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86%,大专或大学本科的占24.43%,高中或中专的占36.40%,初中及以下的占38.31%。孩子母亲的文化程度,研究生及以上的占0.55%,大专或大学本科的占23.93%,高中或中专的占34.61%,初中及以下的占40.91%。由上面两项统计可知,40.00%左右的孩子父母是初中以下学历。由于自身知识层次上的欠缺,他们在与教师交流时会受困于教师的权威,不敢也不愿意参与学校事务。同样在此区域,经济条件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群体构成的名校,其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落实得较好。这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看来,家长文化水平低导致的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也是家长委员会工作不能很好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
由于地处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低、经济水平差等因素的影响,其民主意识有待增强。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参与学校管理是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与自己孩子利益相关的事情,对学校的其他事情漠不关心,更别说积极参与为学校建言献策了。更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对家校合作持有消极、冷漠的态度,不配合、不支持、不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更别提参与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了。
由此可见,家长参与意识不强,也是家长委员会工作不被广泛了解、认同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找到农村地区推进家长委员会工作遭遇瓶颈的原因了。面对家长群体的现状,指责与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作为学校,只有主動作为才能破解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一)提升学校对农村家委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学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只靠学校单打独斗,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追求,必须调动各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而家长委员会在沟通家校关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家长委员会建设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多个文件都明确指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治教、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农村学校的领导才会敞开胸襟、开放办学,立足学校长远发展,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只有学校重视了,才会意识到家委会的正常运作需要资金的投入、制度的支持、专业人士的引导等内外在条件的保障,才会愿意为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提供人、财、物的支持,才会有意识地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宣传,号召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转变农村学校教师对家长的态度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农村地区家长文化水平等状况,正因如此,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交流时是有顾虑的。若教师以俯视的姿态,对家长指手画脚,势必会造成家长对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回避与漠不关心。为此,身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要作出改变,用真诚理解叩开家长的心扉。
为此,教师要转变态度。不能一味指责抱怨家长水平低,甚至是看不起个别身处困境的家长,这样只能把家长越推越远,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多困扰。要发自内心地相信每一名家长身上都有向上、向好的力量,期待与教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才能在交往时发现其闪光点,才能在家委会建设时有的放矢。有了好的态度,教师还要加强学习。面对农村家长委员会建设中遇到的诸多棘手问题,如:如何抓住起始年级的关键时期夯实家委会建设?如何调动广大家长积极性,使其愿意参与到学校或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如何选择出能力强、又有公共服务精神的家委会代表?这些个性化的问题等待教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在实践中加以破解。
(三)夯实农村家长委员会建设的规范
农村家长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不被广大家长所熟知,与其自身建设的规范性直接相关。为此,加强其规范化建设首当其冲。
首先,农村家长委员会的组建要充分体现民主。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组建家长委员会要尊重家长意愿,充分听取家长意见,按照规范的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规避由领导教师指派问题。民主选举出热心学校工作、办事公道、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能代表广大家长意愿的家委会成员。
其次,完善家委会的制度建设。很多农村学校的家委会缺少必要的制度规范,家长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时会出于好心做了错事,比如为教师策划感恩活动等,激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影响了家长委员会真正价值的实现。为规避这些问题,就要加强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建设,明确其权利与义务,划定职责边界。
结合农村地区家长实际情况,其决策权应定义为:在配合、支持学校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学校应不定期征求家长意见,并及时反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针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应作出充分的解释说明,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才会乐于参与。
总之,农村地区在家长委员会建设中面临着更多问题,同时也有着更多发展机遇。身处这样区域的干部、教师,唯有跳出固有思维,拓宽思路,真正把其作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去破解,才能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蔡春梅,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秦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