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为了保护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我们应该更多的给予鼓励和表扬。但,不分对错一味地表扬,只会让学生失去求知欲。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和表扬都必须具有针对性,必须让孩子明确对错。
[关键词] 评价 激励 针对性
作为一名80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变迁。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综合能力评定,用优良等第来取代具体的分数……这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促进基础教育的评价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并且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这些探索大部分仍然还处于表面。
一、课堂评价的现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模糊性特点。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往往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体验。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近几年,专家们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于是教师们纷纷采用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教育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激励性评价开始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生动、活泼、积极的课堂环境的形成。学生需要赏识,简而言之就是表扬,因为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既可以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要会赏识,任何孩子都有可凸显的优点。这样的教育看似优点多多,但却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激励性评价的误区
在备课、上课前我常常会思考: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要怎样才能把这课上好呢?所以听课时我也常常会观察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是却发现作为教师,我们似乎正在走入一个误区。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师表扬学生“你真棒”“你真聪明”,但是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聪明在上面地方?学生不得而知,我们也是雾里看花。这样不明所以的表扬其实不过是形式主义罢了。也有些老师觉得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有积极性,她们就自掏腰包买上一大堆的奖品,在课堂中加入了奖品作为激励。这样一堂公开课,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极高,看上去很让人满意,但是课后找个学生问一问、聊一聊,让他最激动、记忆最深刻的不过就是奖品而已,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早就没印象了。有没有人想过,这样的“激励”对学生而言只是因为物质的诱惑呢?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问学生:“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一个学生马上回答“狐狸很狡猾,你千万别上当了。”老师有些不满意:“可是它已经上当了,这时你想对它说什么?”刚才那位学生还来不及再说些什么,老师就让他坐下了,然后让另一名学生回答,另一名学生说:“乌鸦是因为听信了狐狸的好话才上当的。”那位老师得到了想要的关键词“听好话”,于是开始极力的表扬这位学生“你真是个天才!”可是,这第二位学生真的如老师所说那样是位“天才”吗?我倒是觉得他有点答非所问了。“你想对乌鸦说什么?”第二位学生什么也没对乌鸦说呀!夸大其词的激励评价会使学生忘却谦虚的美德,变得忘乎所以。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因为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出色,考试常常得100分,所以老师就一直极力地赞赏他,逐渐地让他开始变得种骄傲自大,尽管我一直努力的想把他拉回现实,但是他还是会在课桌上、地砖上写上“我是天才,我是神”的词句。
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有效评价方式。正确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指引的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恰当的评价结论,最后的激励评价只能是盲目的、无效的,没有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提升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评价时,要掌握好“度”。要看到学生的努力,根据问题的识记难度,进行适当的评价,并且要注意评价是否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不能让过高的评价、不切实际的评价使学生忘乎所以,也不能让学生“不明不白”,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如何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
1.激励是一种引导
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需要,通过这种需要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课堂思维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我觉得激励性评价更应该是用积极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不要急于失望,而是应该告诉他错在了哪里。例如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教学中,对第一位学生的回答老师只要稍加引导:“是的,狐狸非常狡猾看,它通过三次说好话让乌鸦放下了戒心,最后上了当。那么你还想对上当后的乌鸦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然就会知道要告诫乌鸦千万别听信好话了。
2.激励是一种赏识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被老师表扬,他们常常会把教师的表扬看成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受到表扬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这门功课,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一位好学生,因而产生自信心,增强对学习的内动力。
喜欢化学的人应该听说过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奥托·瓦拉赫。当瓦拉赫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可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于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后来瓦拉赫改学了油画,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给出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才。”在被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不可造之才”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中找到了他做事认真、谨慎的特点,并且指引瓦拉赫走上了化学的道路,从此以后,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点燃了,他的研究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10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瓦拉赫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可能是均衡发展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多发现学生值得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回答或提出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错误的就可以从思维等方面寻找可用之处并加以肯定,至于错误的内容,我们则应该及时予以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足,只要他能纠正对,还是应该表扬;回答正确的教师就可以表扬“你的想法居然和我一样”“你已经学会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了”;学生读书读得一字不差的可以称赞他“你读书真细心” ;读书读得有感情的可以称赞他“你读书像唱歌一样注意了轻重缓急真好听”;读书声音响亮的可以称赞他“每一位同学都听到了你的朗读”……
3.激励是一种尊重
在课堂评价中,除了教师的评价,教师还可以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评价。例如:一个学生读完一段话后,可以让其他同学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并且说明如此评价的理由;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个重点内容,光老师说,学生不太爱听,这时就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字展示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评价,说说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学生会评价他人也就对自己有了相应的要求,被评价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样评价的效果会更好。
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关键还是要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快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的主动意识。
[关键词] 评价 激励 针对性
作为一名80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变迁。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综合能力评定,用优良等第来取代具体的分数……这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促进基础教育的评价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并且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这些探索大部分仍然还处于表面。
一、课堂评价的现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模糊性特点。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往往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体验。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近几年,专家们越来越提倡赏识教育,于是教师们纷纷采用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教育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激励性评价开始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生动、活泼、积极的课堂环境的形成。学生需要赏识,简而言之就是表扬,因为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既可以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要会赏识,任何孩子都有可凸显的优点。这样的教育看似优点多多,但却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激励性评价的误区
在备课、上课前我常常会思考: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要怎样才能把这课上好呢?所以听课时我也常常会观察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但是却发现作为教师,我们似乎正在走入一个误区。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师表扬学生“你真棒”“你真聪明”,但是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聪明在上面地方?学生不得而知,我们也是雾里看花。这样不明所以的表扬其实不过是形式主义罢了。也有些老师觉得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有积极性,她们就自掏腰包买上一大堆的奖品,在课堂中加入了奖品作为激励。这样一堂公开课,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极高,看上去很让人满意,但是课后找个学生问一问、聊一聊,让他最激动、记忆最深刻的不过就是奖品而已,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早就没印象了。有没有人想过,这样的“激励”对学生而言只是因为物质的诱惑呢?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问学生:“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一个学生马上回答“狐狸很狡猾,你千万别上当了。”老师有些不满意:“可是它已经上当了,这时你想对它说什么?”刚才那位学生还来不及再说些什么,老师就让他坐下了,然后让另一名学生回答,另一名学生说:“乌鸦是因为听信了狐狸的好话才上当的。”那位老师得到了想要的关键词“听好话”,于是开始极力的表扬这位学生“你真是个天才!”可是,这第二位学生真的如老师所说那样是位“天才”吗?我倒是觉得他有点答非所问了。“你想对乌鸦说什么?”第二位学生什么也没对乌鸦说呀!夸大其词的激励评价会使学生忘却谦虚的美德,变得忘乎所以。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因为他的数学成绩比较出色,考试常常得100分,所以老师就一直极力地赞赏他,逐渐地让他开始变得种骄傲自大,尽管我一直努力的想把他拉回现实,但是他还是会在课桌上、地砖上写上“我是天才,我是神”的词句。
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有效评价方式。正确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一种指引的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恰当的评价结论,最后的激励评价只能是盲目的、无效的,没有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提升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评价时,要掌握好“度”。要看到学生的努力,根据问题的识记难度,进行适当的评价,并且要注意评价是否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不能让过高的评价、不切实际的评价使学生忘乎所以,也不能让学生“不明不白”,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
三、如何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
1.激励是一种引导
激励性评价是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需要,通过这种需要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课堂思维环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我觉得激励性评价更应该是用积极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不要急于失望,而是应该告诉他错在了哪里。例如在《狐狸和乌鸦》这一课的教学中,对第一位学生的回答老师只要稍加引导:“是的,狐狸非常狡猾看,它通过三次说好话让乌鸦放下了戒心,最后上了当。那么你还想对上当后的乌鸦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然就会知道要告诫乌鸦千万别听信好话了。
2.激励是一种赏识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被老师表扬,他们常常会把教师的表扬看成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受到表扬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这门功课,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是一位好学生,因而产生自信心,增强对学习的内动力。
喜欢化学的人应该听说过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奥托·瓦拉赫。当瓦拉赫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可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于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后来瓦拉赫改学了油画,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给出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不可造就的人才。”在被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不可造之才”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中找到了他做事认真、谨慎的特点,并且指引瓦拉赫走上了化学的道路,从此以后,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点燃了,他的研究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10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瓦拉赫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可能是均衡发展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多发现学生值得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回答或提出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错误的就可以从思维等方面寻找可用之处并加以肯定,至于错误的内容,我们则应该及时予以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足,只要他能纠正对,还是应该表扬;回答正确的教师就可以表扬“你的想法居然和我一样”“你已经学会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了”;学生读书读得一字不差的可以称赞他“你读书真细心” ;读书读得有感情的可以称赞他“你读书像唱歌一样注意了轻重缓急真好听”;读书声音响亮的可以称赞他“每一位同学都听到了你的朗读”……
3.激励是一种尊重
在课堂评价中,除了教师的评价,教师还可以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评价。例如:一个学生读完一段话后,可以让其他同学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并且说明如此评价的理由;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一个重点内容,光老师说,学生不太爱听,这时就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字展示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评价,说说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学生会评价他人也就对自己有了相应的要求,被评价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样评价的效果会更好。
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关键还是要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快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的主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