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与和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审判活动与调解活动的结合,即“调判结合”。在司法改革中,此亦作为一项司法政策被强化,最高人民法院把“能调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作为新时期民商审判工作的重要原则。“调判结合”,不仅适应我国经济政治的客观发展需要,也符合审判工作活动的自身规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但在审判实践中,“调判结合”的办案方式还存在不足之处,应加以完善。
  
  一、“调判结合”办案方式的实施现状
  
  虽然,“调判结合”办案方式源自古代西周,已发展到今天,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操作不合理,执行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判结合”的办案功效。
  
  (一)程序不分,调解程序融于审判程序,调解贯穿于审判活动全过程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随时调解,即开庭前可以调解,在开庭审理中可以调解,在判决做出前也可以调解。而且,一审、二审程序中可调解,再审程序中亦可调解。这种全程调解,带来了调解程序和审判程序没有界限,其优势是可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等。但调解毕竟不是裁判,各自的特点决定了调解程序不能等同于裁判程序,二者融合有许多不足。一是不利于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我国民诉法强调,调解是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而调解贯穿全程,忽视了当事人处分中权利的保护,是对当事人在庭前放弃调解所作处分的干涉,从而使得当事人对裁判过程中的调解行为产生怀疑。二是不利于合意自由形成。诉讼调解是在法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有时审判程序的介入,法官过多的疏导,并不利于当事人做出协调意见。三是不利于公正性的实现。我们知道,调解体现法律柔性一面,调解程序多样、灵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而裁判体现法律的刚性一面,裁判程序规范、严肃,具有很强的震慑力。两种不同的风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程序特色,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规范要求。而将这两种程序混合一起,由法官一人操作,不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不利公正裁决。
  
  (二)角色不分,调解法官和裁判法官混同合并
  在诉讼活动中,法官始终居主导地位是个不争的事实。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让法官既当诉讼调解的主持人,又当庭审裁判的主持人,角色竞合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首先,角色定位冲突。法官作为调解员,他要帮助当事人疏导争议,钝化矛盾。此时,他是沟通协调的中介人。而法官作为审判者,他可以认定或否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支持或驳回一方的主张。此时,他是非黑即白的裁判人。两者角色是绝对反差的,其次,角色地位冲突。我们知道,法官是消极、被动参与到当事人诉讼中,居中裁判是对他的基本要求。而调解的本质需要法官积极主动参与到当事人纷争中,帮助澄清事实,促成合意。两者地位是绝对反差的;最后,运作方式冲突。诉讼调解基于其目的和特色,在运作上灵活、多样,程序上设计以开放性为主要特征。而庭审裁判以规范化和严肃性为特征,以确保裁判结果的公正。法官一人适用二种方式,产生的直接不良后果是无法体现法律的严肃性。现实中,有些当事人在法庭上讨价还价,法官似“和事老”从中调解,这与法律的严肃性不相融合。有些法官在调解时先入为主,产生了“先定后审”的裁判文书,或以判压调、以判拖调,这与法律公正性又相抵触。
  
  (三)审判权和处分权主次不分,淡化了当事人的自愿原则
  我国所主张的诉讼调解制度,是建立在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基础之上的。调解,是法官职权和当事人私权的交汇点,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结合。理解两者关系上,不能推导出法官职权高于当事人处分权的结论。但是,受到中国数千年来义务本位观念的影响,法官职权主义色彩浓厚,常常以审判权替代当事人处分权,挤压当事人放弃在诉讼中享有的权利。具体表现为:首先,法院调解本身隐含着强制性。调解是被定性为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法官主宰、控制和支配着调解全过程,调解的方式、时机基本上由法官决定,甚至可以依职权否定当事人的和解意见。而当事人则置于被劝说者的地位,基本上否认了当事人的自己选择参与和决定的权利。其次,调解人和裁判人身份的竞合,又使调解人具有潜在的裁判权。当法官摆出裁判者的身份进行调解时,或明或暗的强制就会在调解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强制力的作用下,自愿原则不得不变形、虚化。审判权挤压处分权。诉讼调解为促使当事人解纷止争,需要双方相互让步。司法实践中,调解成功往往是以权利人放弃部分权利为代价,虽冠以“自愿”,但这种自愿并非是诉讼的初衷,当事人的权利存在保护不足的现状。所以,有学者认为:调解本质特征即在于当事人部分地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调解方式违反了受到国家强制力保护的利益的本质。调解的结果虽然使争议解决,但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当事人合法权利,违反了法制的一般要求。
  
  二、民事案件调判结合办案方式的完善
  
  现代司法的法治主义本质要求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必然走向程序化、制度化。民事案件调判结合的办案方式的运作也正走向规定化、制度化,逐渐纳入程序保障的轨道。如何规范“调判结合”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审判工作,解决纷争。针对上述存在的相关问题,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调解程序与裁判程序相分立
  即把调解程序从裁判程序中分立出来,使之相对独立。调解程序前置是较好的运作模式,符合民诉法基本原则的,这也是理论界认同的我国法院民事调解模式改革的走向,有利于法院调解公正性的实现和当事人民事权利的自由形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指导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调解规定》),已对此作出了肯定。目前,许多国家也是这种调解运作方式。如加拿大,其就将民事调解制度作为诉讼前置程序,规定除少数案件外,必须先进行调解,未经调解的案件不能直接进入审判程序。调解程序前置的具体操作上,应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而启动,这是充分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具体落实。人民法院可在案件受理后,在送达通知书、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发出征求调解意愿函,如双方当事人均同意接受调解,则向法庭提交申请。主持调解的法官可结合庭前准备工作择期召集双方当事人调解,帮助他们权衡利弊,撮合达成协议。另外。可结合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促使当事人在得到充分的信息基础上进行调解,以减少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
  
  (二)调解员与裁判员相分离
  根据调解和裁判的特色,重构调解组织,确立调解法官与审判法官分离制度,使这些人员“只调不审”或“只审不调”,避免角色竞合带来双重身份的偏差。应重新划分法官的职责,庭前调解可由立案庭法官或业务庭组织证据交换的法官来执行,他们以调解者的身份介入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积极沟通劝说,促成当事人冰释前嫌,达成合意。当然,这是理想的运作状态。在人民法院审判任务日益繁重的现状下,应调动基层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到调解格局中,开展调解工作。这不仅有助于找准纠纷症结,钝化矛盾,也有助于法官集中精力审理疑难复杂案件,提高审判质量。
  
  (三)完善调解制度相关立法
  应对调解有关原则、制度予以完善,以保障调解活动与审判活动有机统一。1.定位调解原则。对现行的诉讼调解三项基本原则,更多的观点认为:事实是基础,自愿是条件,合法是关键,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随着法律制度的发展,应重新定位三者关系,作到“一严二松”,即严格执行自愿原则,放宽执行其他两项原则。具体是:首先,要全面落实“自愿原则”。即当事人有决定是否调解的自愿,有决定调解开始的自愿,有决定是否达成调解协议的自愿,有决定调解协议是否超出诉讼请求范围的自愿等。也就是说,自愿是全方位的,包括程序上和实体上的自愿。其次,“合法原则”应为“自愿原则”的底线。即以调解内容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不损失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为前提。否则,司法权可干预。最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要宽松执行,甚至放弃。人民法院裁判案件,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法律事实。如果诉讼调解时以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为基础,实际是以裁判的标准来进行调解,变相地否认当事人合意的调解行为,无疑是对私权的干涉。《民事调解规定》规定庭前调解合法化,在一定程序上对调解这一原则的否定。2.划定调解适用范围。我国民事调解经历了“调解为主”到“着重调解”至“自愿调解”的发展历程,在民诉法修改中,除强调婚姻案件必须进行调解外,其他案件适用调解范围并没有相关规定。最高院《民事调解规定》对此进一步扩大了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大量民事纠纷诉讼于基层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使法官疲惫办案,短期内还无法解决这一现状。因而,应进一步扩大调解适用范围,对那些事实较清楚、争议不大的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规定必经庭前调解程序,尽可能保纠纷调和于庭前。3.限定调解期限。我国司法规定了坚持调解自愿原则,强调调解贯穿于诉讼始终,但对案件调解时限并未作具体规定。目前,相关司法解释对当事人申请调解时限做了一定规定,可扣除审限,但对法官调解期限无相应约束,尚不能抑制一直为理论界抨击的久拖不结、久调不判等不正常现象。为此,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建议十五天答辩期为法官召集和当事人申请调解的时限。对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三十日举证期限为调解的时限。调解次数以二次为宜,如调解不成,及时移交裁判法官审理,以便及时做出判决。裁判法官在庭审中,一般不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但以当事人共同申请为例外。
  
  三、民事案件调判结合办案方式中不可偏废之处
  
  (一)当事人申请启动调解程序,并不排斥法官的引导义务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法律应用水平逐渐提高,但这并不代表每位个体的水准。故,对当事人申请启动调解程序尚不能机械地执行,还需要法官主动去引导。毕竟,法官每年处理大量纠纷,具有一定的调解经验。如果放任由当事人申请而不予适时指导,可能错过调解的好时机,不仅不能化解矛盾,甚至导致矛盾扩大。
  
  (二)法官主持调解,并不排斥第三方的参与
  应扩大主持调解主体的范围,除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调解外,对涉及专业性矛盾的案件可委托专家和行家参与调解,通过多元化机制化解纷争。另,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允许当事人的亲戚、朋友、同事等参与调解,争取化解纠
  纷的合力。
  
  (三)依法裁判,不排斥当事人调解意见的纳入
  在庭前调解中,当事人虽就纠纷未达成调解协议,但双方就某些争议形成了一致意见的,可将这些一致意见采纳到实体裁判中,减小矛盾面,以不违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七条为底限。
其他文献
摘要2005年修正的《公司法》在立法上认可了已经在经济领域大量存在的一人公司。然而,一人公司的特殊性,不但打破了传统公司社团性理论,更由于其运行中易出现的公司股东人格混同,滥用股东有限责任等问题,而对公司债权人构成潜在威胁。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一人公司立法现状及缺陷的阐述,提出完善我国一人公司法律规制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一人公司法律规制有限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在7.15世界青年技能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技工教育人,回顾技工教育的发展历程,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痴情不改,初心未变。结合自己担任校长20年来的切身体会,本人深刻认识到:一部技工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工教育对社会对经济的贡献史。  一、“六个坚持”是中国技工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胜法
摘要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外交经历了重要的战略调整,外交战略由“两个拳头打人”转变为“一条线、一大片”。这一转变对日后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具体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早前学者较多以史实分析的方法从国际层面得出结论。本文认为该方法不适于分析这一问题,而试图运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论证通过这一视角能够有效解释这一战略调整的原因,证明60年代末、70年代初外交战略调整主要缘于领导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严峻而艰巨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变化,青少年犯罪又呈现一些新特点,总结这些特点,分析原因,探索预防与矫正的措施对于打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现象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14-01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与此同时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重大责任事故背后渎职犯罪行为,特别是过失类渎职犯罪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多为多因一果的关系,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刑法上要求的因果关系,行业主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对此颇有争议。本文拟从刑法条件说的因果关系理论出发,经过一系列论证,得出“有了渎职行为才有危害结果,没有渎职就没有危害结果”的一般性判断标准,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重大责任事故 因果关系 渎职 多因一果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
摘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国内市场,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取决于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多少,那么与人们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缺陷的基础上阐述其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而建议借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使其向前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摘要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等许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一国经济也有着重大影响。在各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中,融资困难如同人类缺乏血液般突出。本文主要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契合性,最后提出一些完善民间金融的措施使得民间金融可以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 民间金融 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
一、行政裁量权控制的原则    (一)公共利益原则  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是行政权存在的基础和基本价值追求。国家公务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必须遵循公共利益至上原则,以是否为公共利益所需要,是否有利于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是否行使自由裁量权,以及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根本标准。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体现与要求。但一定要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保障因保护公共利益而牺牲的合法公民个人利益。    (二)行政正义原则  
摘要本文指出鉴定意见作为鉴定人提供的科学证据,具有很强的专门性,因此有必要聘请专家辅助人协助进行法庭质证。  关键词鉴定结论专家辅助人质证  中图分类号:D91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045-02    任何证据都必须经过法庭质证才能被用作定案的根据。鉴定结论虽是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但并不具有当然的证据效力,不能必然地约束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质证是当事人
摘要 本文首先从“三鹿奶粉事件”出发,阐述了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性,然后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健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对策。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法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33-02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重视食品安全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