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低碳城市作为21世纪城市发展新的命名,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被认为是遏制全球气候问题的首要选择,而作为构建低碳城市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阐述了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规划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并结合国内外低碳城市规划实践及应用进行分析,为低碳城市规划的完善作出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实践;规划指标
引言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给城市居民的心身健康来来了危害。因此,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經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而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低碳化城市的目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及实践进行了研究。
1 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规划理论
1.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1)低碳的城市规划建设,包括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2)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的生产方式等;(3)低碳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等。
1.2 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使低碳城市由理念到实践的关键所在,也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构建指标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界定指标范围。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应重点关注是否做到了减碳和固碳,并应尽量简化。(2)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以实施。(3)注重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可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指导规划实施与成果检验。(4)注重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存在经济水平与资源环境的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地区应该划定不同的指标值。
1.3 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
在我国现有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础上,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有以下三种:(1)以专项规划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2)作为一种新型规划单独编制,在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之外;(3)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现行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各项中,并在各项城市规划中落实。
2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2.1 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2.2 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2.3 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广州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2.4 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3 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及建议
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指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 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的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有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气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
綜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有些城市现实现了低碳城市的应用,但低碳城市规划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也大多处于战略层面,仍存在诸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1)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度的确定。自紧凑城市空间布局理念提出后,城市紧凑度就成为城市规划师的讨论话题。目前,由于紧凑城市空间布局成为低碳城市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城市紧凑度又吸引了城市规划师的注意。对于低碳城市来说,紧凑和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出行,实现就近就业,从而可以减少碳的排放,但是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的后果,交通拥堵和昂贵的交通设施投入,都会增加城市的碳排放。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传统的城市紧凑度的测度方法要增加衡量城市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与指标。
(2)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
(3)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4 结论
总之,城市是碳排放量较多的地区,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当中,促进城市规划与时俱进,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参与等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物节能的研究、低碳产业体系及低碳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宜采用紧凑、组团式、混合和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规划师,2010(5).
[2]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实践;规划指标
引言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给城市居民的心身健康来来了危害。因此,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經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而低碳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实现低碳化城市的目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及实践进行了研究。
1 低碳城市的概念及规划理论
1.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1)低碳的城市规划建设,包括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低碳城市技术的运用等;(2)低碳的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居民低碳的消费理念、企业低碳的生产方式等;(3)低碳的城市运行系统,包括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等。
1.2 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使低碳城市由理念到实践的关键所在,也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构建指标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界定指标范围。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应重点关注是否做到了减碳和固碳,并应尽量简化。(2)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以实施。(3)注重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选取的指标必须可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指导规划实施与成果检验。(4)注重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存在经济水平与资源环境的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地区应该划定不同的指标值。
1.3 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
在我国现有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础上,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有以下三种:(1)以专项规划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2)作为一种新型规划单独编制,在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之外;(3)将低碳城市理念融入现行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各项中,并在各项城市规划中落实。
2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2.1 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2.2 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2.3 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广州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2.4 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3 低碳城市规划的实践及建议
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指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 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的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有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气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
綜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有些城市现实现了低碳城市的应用,但低碳城市规划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我国也大多处于战略层面,仍存在诸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1)城市空间布局紧凑度的确定。自紧凑城市空间布局理念提出后,城市紧凑度就成为城市规划师的讨论话题。目前,由于紧凑城市空间布局成为低碳城市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城市紧凑度又吸引了城市规划师的注意。对于低碳城市来说,紧凑和多功能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出行,实现就近就业,从而可以减少碳的排放,但是城市布局过于紧凑、人口密度过大也会产生“高碳”的后果,交通拥堵和昂贵的交通设施投入,都会增加城市的碳排放。低碳城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城市紧凑度的把握,因此传统的城市紧凑度的测度方法要增加衡量城市碳排放的测度方法与指标。
(2)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
(3)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4 结论
总之,城市是碳排放量较多的地区,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应对气候及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当中,促进城市规划与时俱进,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参与等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物节能的研究、低碳产业体系及低碳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宜采用紧凑、组团式、混合和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并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京祥.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规划师,2010(5).
[2]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