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重大决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对于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培养法治中国人才的立场出发,探析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培养法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与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相结合,探求现阶段大学生法制观念和契约精神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哈佛大学教授哈罗德·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近几年来,大学这块圣地,作为“象牙之塔”,总是会传来一些有关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实例。这些悲剧的发生都在警醒着世人,大学生法律意识过于淡薄,法治教育落后。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那么其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必然是高于常人的,其本身应该成为将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以及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统一体。然而,很多大学生将法律的学习当作是知识的迁移,在整个学习法规的过程中还没有将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带进自己的大脑。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为大学生确立法律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
1.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
在当前高等院校法治教育中,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首先要明确的便是法治观念。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引导下,才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就是怎样去认识依法治国,对依法治国的规律性进行有效掌握。
一般情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性质、作用以及实效持有的内心观念,从具体实施上来看,法治理念指导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设计,是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以及主导价值追求。
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高校的法治理念教育重点在于法律条文的理解、法律体系以及程序等,只有理解了以上几项内容才能建立基本原则。针对此类学生而言,他们的法治教育应该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法律。
2.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的法律制度下,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学科规范化要求,进一步提升法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具体的实施细则,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
现阶段,教育部规定的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就包含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与之前的传统教学相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基础”是作为两门课程在学生中开展的。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提升以及培养大学生法律观念,才能将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相结合,这也是与我国当前的高校现状相符合的。然而,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多样化的信息充斥着现代大学生的生活,那么,当今大学生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习成长,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感到迷茫,并受到多元化的信息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社会探究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深刻,那么如何准确地认识信息,合理地采取行动,这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具有一定风险。
众所周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新时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不仅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可执行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
人类法治文明的历史以及实践足以证明,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法治理念的培养也已经成为我国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守一定的法律规范,进一步深化其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1.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培养是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是一个思想还不够成熟的群体,其人生价值理念还不稳固,他们对于世界的态度总会受到社会外界的影响,会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很多大学生犯罪的事例,这些事例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此类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缺失的警醒,还体现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所以,应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以及契约精神,更好地推动法治教育进程。
2.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时代意义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所以,大学生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培养是社会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现实可知,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力以及潜力的群体,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以及法治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在传承法治观念,更是人类社会不断创新进步的标志。
人类的法治文明以及历史的实践证明,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的养成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现实路径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的欠缺、法律情感的消沉、法律意志淡薄、法律态度的扭曲等。 所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一定要针对各项问题,依照“理性法律中国人”的主要原则,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才能达到最终的现实效果。
1.将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治精神的培养、法律信仰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门艺术,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述以及教师的口头说教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现阶段,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便是,在教学各种法律课程的众多教师中,拥有法学学历以及学位的教师很少,具有一定法律实践经验的人就更少了,这就形成了法律知识传授与法律实践过程脱节的现象,也导致了对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说服力还不是很强,该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高等院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的路径。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方法,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法律教育体系,才能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教学工作。
2.营造大学生法治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和谐的法治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养成,高校应该把工作要点放在营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上,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在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更好地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工作。
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养成是民主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让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多去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 ,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对法律有属于自己的认知,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做一名文明的法律人。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理念还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去掌握一些必备的法律常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法律知识体系,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实践经验,规范监督自己的言行举止,保证不做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另外一个弱点就是情感过于脆弱,经不起社会打击和诱惑,很容易被人左右。因此,当代大学生还要增强自身的判断能力,在面对一些已经触犯法律问题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大学生不仅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还应该多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在的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磨炼自身,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之前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所描述的我国的法治蓝图已经基本呈现,属于我国的法治春天也已经到来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一定能成为法治春天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利用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也是法治春天里的内容之一。
要明确的是,现阶段的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内涵的掌握,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以及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进一步实现,推进中华法治文明进程。
当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已经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培养是当代法治社会构建必不可少的部分。
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步的必要手段,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一个正在积极向上发展的群体,是一个对于社会具有很大意义和影响的群体,更是一个社会的希望。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法治进程建设尤为重要,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0-24.
[2]贺 莉.牢牢抓住培育全民法治观念的几个重要环节[N].西安日报,2014-11-10.
[3]蔡蓉英.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
哈佛大学教授哈罗德·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近几年来,大学这块圣地,作为“象牙之塔”,总是会传来一些有关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实例。这些悲剧的发生都在警醒着世人,大学生法律意识过于淡薄,法治教育落后。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那么其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必然是高于常人的,其本身应该成为将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以及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统一体。然而,很多大学生将法律的学习当作是知识的迁移,在整个学习法规的过程中还没有将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带进自己的大脑。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为大学生确立法律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
1.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涵
在当前高等院校法治教育中,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首先要明确的便是法治观念。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引导下,才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就是怎样去认识依法治国,对依法治国的规律性进行有效掌握。
一般情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性质、作用以及实效持有的内心观念,从具体实施上来看,法治理念指导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设计,是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以及主导价值追求。
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高校的法治理念教育重点在于法律条文的理解、法律体系以及程序等,只有理解了以上几项内容才能建立基本原则。针对此类学生而言,他们的法治教育应该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法律。
2.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的法律制度下,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学科规范化要求,进一步提升法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具体的实施细则,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
现阶段,教育部规定的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中,就包含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与之前的传统教学相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基础”是作为两门课程在学生中开展的。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提升以及培养大学生法律观念,才能将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相结合,这也是与我国当前的高校现状相符合的。然而,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多样化的信息充斥着现代大学生的生活,那么,当今大学生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习成长,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感到迷茫,并受到多元化的信息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社会探究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深刻,那么如何准确地认识信息,合理地采取行动,这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次挑战,具有一定风险。
众所周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新时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手段。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不仅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可执行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
人类法治文明的历史以及实践足以证明,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法治理念的培养也已经成为我国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现阶段,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已经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严格遵守一定的法律规范,进一步深化其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1.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培养是大学生民主法制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是一个思想还不够成熟的群体,其人生价值理念还不稳固,他们对于世界的态度总会受到社会外界的影响,会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很多大学生犯罪的事例,这些事例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此类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缺失的警醒,还体现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所以,应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念以及契约精神,更好地推动法治教育进程。
2.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时代意义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所以,大学生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培养是社会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现实可知,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无限活力以及潜力的群体,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的培养以及法治知识的教育不仅仅是在传承法治观念,更是人类社会不断创新进步的标志。
人类的法治文明以及历史的实践证明,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的养成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
三、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现实路径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的欠缺、法律情感的消沉、法律意志淡薄、法律态度的扭曲等。 所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一定要针对各项问题,依照“理性法律中国人”的主要原则,积极采取以下措施才能达到最终的现实效果。
1.将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治精神的培养、法律信仰的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门艺术,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述以及教师的口头说教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现阶段,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便是,在教学各种法律课程的众多教师中,拥有法学学历以及学位的教师很少,具有一定法律实践经验的人就更少了,这就形成了法律知识传授与法律实践过程脱节的现象,也导致了对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不到位,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说服力还不是很强,该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高等院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的路径。只有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方法,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法律教育体系,才能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法律法规知识教学工作。
2.营造大学生法治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和谐的法治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养成,高校应该把工作要点放在营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上,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在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更好地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工作。
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养成是民主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让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多去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 ,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对法律有属于自己的认知,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做一名文明的法律人。
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理念还不到位,法律意识淡薄,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去掌握一些必备的法律常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法律知识体系,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实践经验,规范监督自己的言行举止,保证不做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事。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另外一个弱点就是情感过于脆弱,经不起社会打击和诱惑,很容易被人左右。因此,当代大学生还要增强自身的判断能力,在面对一些已经触犯法律问题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大学生不仅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还应该多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现在的社会,大学生只有不断磨炼自身,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之前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所描述的我国的法治蓝图已经基本呈现,属于我国的法治春天也已经到来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一定能成为法治春天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利用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也是法治春天里的内容之一。
要明确的是,现阶段的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内涵的掌握,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以及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进一步实现,推进中华法治文明进程。
当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已经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的培养是当代法治社会构建必不可少的部分。
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步的必要手段,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一个正在积极向上发展的群体,是一个对于社会具有很大意义和影响的群体,更是一个社会的希望。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法治进程建设尤为重要,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0-24.
[2]贺 莉.牢牢抓住培育全民法治观念的几个重要环节[N].西安日报,2014-11-10.
[3]蔡蓉英.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陈大文,刘一睿.从普及法律常识到提升法律素质的教育——改革开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