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里面的很多诗词更是值得玩味。而第四十八回中“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更是融教与学于一体,该章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更是把诗歌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段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本是出身于官宦世家,骨子里流淌着诗学的才情。但是不幸年幼被拐,后被薛蟠买去做妾,无缘学诗、写诗。当薛蟠因被打而以学习经商为由外出避羞时,香菱有幸随宝钗进入诗情画意的大观园,她的才情被激发,于是才出现了“苦吟诗”的场景。
一、教之有道
黛玉是这一章节中的关键人物,通过指导香菱学诗,她的形象更加丰满,才情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甚至有点尖酸刻薄是林黛玉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但是通过香菱学诗,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
首先,学习信心的培养。“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先把学诗这极其高雅复杂的事情化繁为简,然后又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学习不能一气呵成,要运用规律。而黛玉在这方面表现了她高超的智慧。
第一步,打好基础,广泛涉猎。“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王维、杜甫、李白都是遣词造句的高手,代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学好他们就学到了真正的诗歌精髓。角度准确,夯实基础,不可不妙。
第二步,讲究讨论,自主探究。“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让香菱先谈体会,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受。香菱谈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妙处,黛玉适时点拨:“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师生在讨论中逐步展开了关于诗歌传承、练字、意境等的学习,步步深入,有条不紊。
第三步,学练结合,鼓励原创。香菱以“月”创作诗歌,第一首黛玉不很满意,却说“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鼓励在此刻效果立显,香菱又接连做了两首,在第三首中能结合自己的处境写月,“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得到了大家的首肯。
在日常教学中,作文的写作也可以遵循上述的过程,达到理想的效果。林黛玉在此间表现了非同一般的教学过程,也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热情、有耐心、有创造、有生机和活力的黛玉,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
二、学之用心
只有好老师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学。香菱在此时给了我们很多学习上的启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学习首先要确定目标和理想。前面讲到,香菱本是官宦之女,骨子里流淌着诗学的才情,之前就常弄一本旧诗偷空看一两首,也喜欢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类的诗句,对作诗充满着激情。到了诗情画意的大观园,她就迫不及待地拜师学艺,这是对理想的坚持和守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理想,学习定会事半功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激情没有努力是不行的,香菱的苦学令我们汗颜。“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第一首被要求重写,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第二次诗作不佳时,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觅得了佳句。作者用“疯”、“痴”、“魔”等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能达到这种状态,何愁不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是在自己苦心孤诣基础之上的。香菱从读诗、悟诗、谈诗到作诗,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没有因为目标有难度就自乱手脚。她的咏月诗共作了三次,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作诗的规律、找到自己的不足。那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更让我们认识了香菱这一人物。她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可悲可怜的人物,但是面对多舛的命运,她痴心不悔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根并荷花一茎香”,终究“精华难掩”,完成了一个女子对理想的痴心追求!读罢,我们心潮起伏。
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段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本是出身于官宦世家,骨子里流淌着诗学的才情。但是不幸年幼被拐,后被薛蟠买去做妾,无缘学诗、写诗。当薛蟠因被打而以学习经商为由外出避羞时,香菱有幸随宝钗进入诗情画意的大观园,她的才情被激发,于是才出现了“苦吟诗”的场景。
一、教之有道
黛玉是这一章节中的关键人物,通过指导香菱学诗,她的形象更加丰满,才情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多愁善感、体弱多病甚至有点尖酸刻薄是林黛玉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但是通过香菱学诗,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
首先,学习信心的培养。“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先把学诗这极其高雅复杂的事情化繁为简,然后又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学习不能一气呵成,要运用规律。而黛玉在这方面表现了她高超的智慧。
第一步,打好基础,广泛涉猎。“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王维、杜甫、李白都是遣词造句的高手,代表了不同的诗歌风格,学好他们就学到了真正的诗歌精髓。角度准确,夯实基础,不可不妙。
第二步,讲究讨论,自主探究。“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让香菱先谈体会,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受。香菱谈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妙处,黛玉适时点拨:“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师生在讨论中逐步展开了关于诗歌传承、练字、意境等的学习,步步深入,有条不紊。
第三步,学练结合,鼓励原创。香菱以“月”创作诗歌,第一首黛玉不很满意,却说“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鼓励在此刻效果立显,香菱又接连做了两首,在第三首中能结合自己的处境写月,“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得到了大家的首肯。
在日常教学中,作文的写作也可以遵循上述的过程,达到理想的效果。林黛玉在此间表现了非同一般的教学过程,也让我们读到了一个热情、有耐心、有创造、有生机和活力的黛玉,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
二、学之用心
只有好老师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学。香菱在此时给了我们很多学习上的启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学习首先要确定目标和理想。前面讲到,香菱本是官宦之女,骨子里流淌着诗学的才情,之前就常弄一本旧诗偷空看一两首,也喜欢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类的诗句,对作诗充满着激情。到了诗情画意的大观园,她就迫不及待地拜师学艺,这是对理想的坚持和守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理想,学习定会事半功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激情没有努力是不行的,香菱的苦学令我们汗颜。“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第一首被要求重写,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第二次诗作不佳时,她“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终于觅得了佳句。作者用“疯”、“痴”、“魔”等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能达到这种状态,何愁不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是在自己苦心孤诣基础之上的。香菱从读诗、悟诗、谈诗到作诗,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没有因为目标有难度就自乱手脚。她的咏月诗共作了三次,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作诗的规律、找到自己的不足。那第三次的诗作看似梦中偶得,实是多次锤炼苦心孤诣的结晶。
“香菱学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更让我们认识了香菱这一人物。她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可悲可怜的人物,但是面对多舛的命运,她痴心不悔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根并荷花一茎香”,终究“精华难掩”,完成了一个女子对理想的痴心追求!读罢,我们心潮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