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石化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低碳转型,以技术引领低碳发展,注重低碳技术创新优化布局,加大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党建引领保障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其他文献
在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数字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当下,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缺失与日益尖锐的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在一起,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面临着严重的赤字:一边是数字时代的潜在发展机遇,一边是网络空间失序的巨大风险.在这个虚拟与现实属性交织的空间里,任何国家既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独自应对所有挑战.为此,要在平等开放与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进各方在网络空间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合作新格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人脸识别应用为公共安全、法律执行及社会管理带来诸多便利,但其也可能对个人隐私与自由、人格尊严、人身及财产安全带来风险.因此,这一技术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上仍存在争议.基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不宜采取一刀切式禁止,而应充分考虑其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由法律进行严格规制.
在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跨境数据的管辖及控制问题催生了数据主权诉求.美国、欧盟和中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数据主权战略部署,法律与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司法管辖权和数据控制权等方面的争端.我国应当积极为制定国际协议建言献策,推动数据主权治理的国际合作,完善本国数据主权战略,在捍卫国家数据主权与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的同时寻求创新发展.
技术发展史也是文化符号生成、创新和演进的历史,技术的变迁与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彼此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意义.技术对文化塑造的演进轨迹呈现出应用新技术与漠视新技术截然不同的新旧格局.网络文化符号的发展成为牵引和倒逼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其高度依赖新技术的现实,客观上给予技术创新更普遍、更持久的激励,推动着技术创新扩散潜能的持续释放.
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对数字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数字经济的平稳运行需要通过包容完备的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进行保障.目前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是较为零散且相对孤立的,甚至存在着冲突与割裂.数据的“流动性”、数字经济市场空间的“共通性”和数字经济发展机会的“共享性”决定了数字经济规则和治理体系的包容性构建.包容性的数字经济规则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发挥其示范性的作用,既要充分尊重数字经济主体的差异性,也要实现数字经济规则的普遍适用,最大限度保障各方主体平等参与数字经济的治理、共享数字经济发
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实质的物质效益,更具有深刻的伦理蕴涵.面对数字化浪潮对国际伦理规范的冲击所引发的全球性伦理难题,数字命运共同体以新的高度对现有国际伦理观念和伦理规则进行重塑,回应人类社会数字转型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使其在新的伦理道德框架内实现数字向善,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拉动乡村区域经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蕴涵出发,引入当前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三种发展模式,分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发展困境,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提出合理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问题.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中国国情的显著特征,“瑷珲—腾冲线”是标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性的“基本国情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直面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不平衡”引发并加剧的“不充分”两大问题.“瑷珲—腾冲线”两侧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倒置与错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的根本之道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客观上也具备了延续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和资源,
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在强力督查的同时,每年对大督查中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公共管理称之为“最佳实践”,释放政策信号,激发创新动力,助推政策扩散,逐步形成了一套促进治理创新的中国方案.文章分析了七次大督查所设立的最佳实践,阐释了最佳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其背后的创新逻辑.
社会组织既是党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坚实纽带,也是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社会组织应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凸显自身的社会公益属性;通过“法规群”与“标准群”建设,提升组织运转的规范性、系统性;完善内部治理,防范杜绝内部舞弊行为,增强服务社会的自律意识;健全惩罚与说服两种手段相结合的监管体制,避免回应性监管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