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农村贫困人群生活的重要部分,改善农村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意义重大。通过对南川区三泉镇风吹村的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农村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单一枯燥的情况,需要我们挖掘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提高。
关键词:农村;贫困户;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建议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应该摆在重要位置上。而农村的贫困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关注改善他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应该也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截止目前三泉镇风吹村拥有建卡贫困户54户共177人,其中,因学32户,因病15户,因残6户,其他原因1户。这54户177人建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是否达到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农村贫困户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习总书记在2017年12月江苏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农村贫困户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将为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巨大动力和精神力量。以三泉镇风吹村为例,该村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仰摇摆,价值观认知不清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每个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观是在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一个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有将近80%的贫困户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源自相信党、相信政府),有15%左右的贫困户有宗教信仰,剩下的就是没有信仰的。从调研结果的数据中看,结果还算比较乐观。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贫困户的信仰更多的源自物质利益的获取情况,当被问及是否真正的明确自己的信仰时,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印象就比较模糊了。
(二)知识量大,辩伪意识能力较差。
风吹村已经实现贫困户有线电视、网络信号户户通。而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除了60岁以上的贫困户使用老人机,其余贫困户使用的是智能机,知识的获取途径已便捷化。但是,九成以上贫困户摄取的知识信息来源于朋友圈、抖音、快手等软件,信息海量但过于碎片化,且价值信息并不多,并且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更有甚者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或者成为错误信息的扩散者。
(三)精神文化生活的“瘸腿”,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风吹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里各项经济发展已步入正轨,但是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现状。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村民的精神食粮以“麻将”为主,其次就是耍手机、看电视。对于村里的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极低。由于受地形限制,风吹村内较大的平坝极少,所以没有条件像城里人一样有更多的活动场所,也没有条件建设健身器材。但是,贫困户渴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精神文化层面短板的呼声还是很高的。
(四)渴望参加针对性培训,提升自身能力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很多贫困户,讲的最多的就是“我们上学少,没文化,很想参加点种植啊、养殖呀等等的培训,学点技术,多挣点钱”。从中,可以看出,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内心很渴望参加一些提高自身技能的培训,无论是对于发展产业,还是外出务工,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实际情况是,培训是有的,但更多的停留在科普式、大水漫灌式的宣传上,实操型的、特色型的、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少之又少。
二、满足贫困户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几点建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精神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创新宣传方式,融入农村自有精神文化内容
首先,信仰的认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需要改变灌输式,运用贫困户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结合村里的历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等等。其次,基于贫困户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现状,采用情景剧、小品、歌舞等形式代替长篇大论的文字宣传;再者,充分调动贫困户家庭里小輩的力量,通过小手牵大手,形成良好的价值风向和社会氛围。
(二)强化教育引导,提高贫困户的文明素质
首先,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其次,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党校等平台,上好农村大党课,提高农村贫困户知识的认知能力,防止“文化垃圾”在农村蔓延;再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贫困户向先进学习,与等靠要思想拜拜,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物质丰产、精神富裕的生活。
(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贫困户的幸福感
广泛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比如才艺展示、农活手艺比拼等等,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一方面可以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鼓励区级文艺团体下基层演出,把贴近农民生活的、反映时代现实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带到农村,为贫困户输送寓教于乐的精神大餐。
(四)开办特色培训班,让贫困户学有所获
采取村镇系统性培训机制,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除了传统的科普下乡、田间地头指导外,村里要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优势,农闲时刻组织村民进行培训学习。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相关培训进行考核,对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培训结业证书,调动贫困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贫困户参与培训的成就感。多管齐下,让贫困户通过培训,实现学有所值、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黄金凤.《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 发展趋势与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
[3]叶海燕,许正松.《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改善措施 — 基于六安市的调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
关键词:农村;贫困户;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建议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应该摆在重要位置上。而农村的贫困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关注改善他们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应该也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截止目前三泉镇风吹村拥有建卡贫困户54户共177人,其中,因学32户,因病15户,因残6户,其他原因1户。这54户177人建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但是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是否达到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农村贫困户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习总书记在2017年12月江苏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农村贫困户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将为整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巨大动力和精神力量。以三泉镇风吹村为例,该村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仰摇摆,价值观认知不清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每个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观是在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一个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有将近80%的贫困户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源自相信党、相信政府),有15%左右的贫困户有宗教信仰,剩下的就是没有信仰的。从调研结果的数据中看,结果还算比较乐观。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贫困户的信仰更多的源自物质利益的获取情况,当被问及是否真正的明确自己的信仰时,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印象就比较模糊了。
(二)知识量大,辩伪意识能力较差。
风吹村已经实现贫困户有线电视、网络信号户户通。而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除了60岁以上的贫困户使用老人机,其余贫困户使用的是智能机,知识的获取途径已便捷化。但是,九成以上贫困户摄取的知识信息来源于朋友圈、抖音、快手等软件,信息海量但过于碎片化,且价值信息并不多,并且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更有甚者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或者成为错误信息的扩散者。
(三)精神文化生活的“瘸腿”,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风吹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里各项经济发展已步入正轨,但是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现状。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村民的精神食粮以“麻将”为主,其次就是耍手机、看电视。对于村里的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极低。由于受地形限制,风吹村内较大的平坝极少,所以没有条件像城里人一样有更多的活动场所,也没有条件建设健身器材。但是,贫困户渴望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精神文化层面短板的呼声还是很高的。
(四)渴望参加针对性培训,提升自身能力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很多贫困户,讲的最多的就是“我们上学少,没文化,很想参加点种植啊、养殖呀等等的培训,学点技术,多挣点钱”。从中,可以看出,对于贫困户而言,他们内心很渴望参加一些提高自身技能的培训,无论是对于发展产业,还是外出务工,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实际情况是,培训是有的,但更多的停留在科普式、大水漫灌式的宣传上,实操型的、特色型的、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少之又少。
二、满足贫困户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几点建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精神文化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创新宣传方式,融入农村自有精神文化内容
首先,信仰的认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时,需要改变灌输式,运用贫困户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结合村里的历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等等。其次,基于贫困户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现状,采用情景剧、小品、歌舞等形式代替长篇大论的文字宣传;再者,充分调动贫困户家庭里小輩的力量,通过小手牵大手,形成良好的价值风向和社会氛围。
(二)强化教育引导,提高贫困户的文明素质
首先,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其次,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党校等平台,上好农村大党课,提高农村贫困户知识的认知能力,防止“文化垃圾”在农村蔓延;再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贫困户向先进学习,与等靠要思想拜拜,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物质丰产、精神富裕的生活。
(三)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贫困户的幸福感
广泛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比如才艺展示、农活手艺比拼等等,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一方面可以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贫困户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鼓励区级文艺团体下基层演出,把贴近农民生活的、反映时代现实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带到农村,为贫困户输送寓教于乐的精神大餐。
(四)开办特色培训班,让贫困户学有所获
采取村镇系统性培训机制,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除了传统的科普下乡、田间地头指导外,村里要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优势,农闲时刻组织村民进行培训学习。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相关培训进行考核,对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培训结业证书,调动贫困户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贫困户参与培训的成就感。多管齐下,让贫困户通过培训,实现学有所值、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黄金凤.《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 发展趋势与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
[3]叶海燕,许正松.《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改善措施 — 基于六安市的调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