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备耕
1. 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产量的实质就是对当地生态条件的综合适应性(特别是耐密性),更好的适应性就是更高的产量。高产应是在稳产前提下的相对高产,品种的高产潜力在一般生产田是很难达到的,高产潜力不等于高产。高抗品种一般不如中抗品种产量高。总之,应选综合性状最好而不是产量潜力最高的品种。玉米品种的发展方向是:耐密性强、中早熟、中秆或中高秆(株高2.0~2.7米为中秆)、中穗或中大穗型、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茎秆纤细坚韧、分蘖少、穗柄短、穗轴细、雄穗小等都是品种的良好性状。紧凑株型主要强调穗上叶坚挺上冲且窄短、叶距大、叶片少,茎秆下粗上细,雄穗小。耐密型是紧凑株型和生理耐弱光能力两方面的结合,更主要的是生理上耐密。除株型紧凑外,耐密型品种应长势清秀,结实性好(密植时空秆少、秃尖小、籽粒饱满,结实性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因素),根系发达(有的研究认为过分庞大的根系会减少产量),茎秆坚韧,低穗位,抗倒伏,抗病性好,生育期较短,耐肥性好,同时还具有低温下种芽拱土能力强、出苗快而整齐。果穗上部叶片宽大、穗部遮光严重的紧凑型品种一般不耐密植,果穗上节间长、叶小的半紧凑型品种也可能具有较好的耐密性。耐密型品种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肥、水充足的地块,宜种植紧凑或半紧凑型耐密品种。
一般高产田多用紧凑中穗或中大穗型品种;在高产突破中应选用紧凑大穗型品种;在瘠薄但土层深厚的土壤,应选用对肥力反应较为迟钝的紧凑小穗型品种,紧凑小穗型品种虽然根量少,但分布在土壤深层中的比率大,对高密度种植适应性强。同一个品种在同一块地连种不能超过3年,否则将导致品种退化、土壤瘠薄化。果穗越长,干旱造成的影响越严重,旱地种植玉米应选择果穗大小适中的品种比较稳妥。
玉米品种性状关联的基本规律:一般果穗以上各节间的长短与穗柄各节间长短呈正相关,穗柄长的品种,果穗苞叶松散,籽粒脱水快,但短穗柄吐丝性好;另外,植株上部叶片宽厚,则果穗苞叶厚、紧,籽粒脱水也慢。一般棒三叶的宽度与果穗的粗度呈正相关,棒三叶越宽,果穗往往越粗、行数越多(穗行多的品种具有丰产性,穗行数是穗部较为稳定的性状)。果穗穗轴的硬度与植株的抗倒性相关,穗轴硬,一般抗倒性强。果穗以上节间总长度与产量呈正相关,所以植株节间下短上长是高产长相。
2. 种子质量
测试发芽率时,要明确“萌动”和“发芽”两个概念的区别:萌动(俗称露白),是指胚根刚突破种皮露出;发芽一般指胚芽鞘至少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而且胚根、胚芽必须生长正常。种子活力代表的是在实际大田各种逆境条件下种子的真实发芽出苗能力,而种子发芽率则是在实验室最优的温、湿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因此,种子活力比发芽率更能准确地表示出种子质量的优劣。
3. 化肥选择及用量
玉米高产栽培应重施底肥,稳施拔节肥,猛施穗肥。没有条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化肥参考用量:①高肥力土壤:计划公顷产量1.2万千克左右,每公顷施纯N 200~225千克、P2O5 80~100千克、K2O 80~120千克;计划公顷产量1万千克左右,每公顷施纯N 150~200千克、P2O5 60~70千克、K2O 70~100千克。②中肥力土壤:计划公顷产量7000~8000千克的中产田,每公顷纯N 120~160千克、P2O5 60~70千克、K2O : 50~60千克。
氮素化肥施用分配比例:底肥∶拔节肥∶穗肥∶粒肥=3∶2.5∶3.5∶1。不提倡用尿素做种肥,尿素做种肥每公顷施用量不宜超过30千克。尿素做底肥每公顷不超过100千克,以免烧苗。磷肥除每公顷施用60千克左右磷酸二铵做种肥外,其余全部做底肥。钾肥全部做底肥。
高密度栽培应增加底肥的施氮比重,底肥深施,诱使增大深层根系比率,减缓上层土壤“根系拥挤效应”的压力。底肥氮肥,应选铵态氮肥;硝态氮肥易流失,不宜做底肥。连年大量施磷的土壤,磷肥可减量施用,在2~3年内是磷肥显著后效期。玉米是各种作物中对硫最敏感的作物,硫被列为玉米氮、磷、钾之后的第四大元素,长期施用氯基钾肥的地块,应改施硫基钾肥,玉米田施硫以S/N = 1/(12~15)为宜。氯化钾也可以做种肥。尿素和磷酸二铵适用于一切作物和土壤。玉米是对锌最敏感的大田作物之一,磷元素和锌有拮抗作用,磷肥用量大,更容易引起缺锌。每公顷用15千克硫酸锌做底肥,一般每2年施用1次,不可连年施用。水是肥料的“开关”,灌溉是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种植密度的基本前提,旱地应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种植密度。
二、整地
1. 地块选择
决定玉米高产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其中丰富的光资源是决定产量的第一要素。
甜菜、向日葵、荞麦和白菜茬不是种玉米的良好前茬。
东西行向种玉米比南北行向产量高。
2. 整地方法
秋整地最为理想,应做到翻、耙、压、耢连续进行,防止跑墒。翻后立垡越冬不可取,立垡越冬风化土壤所增加的养分十分有限,与风蚀跑墒相比得不偿失。一般伏翻或早秋翻的立垡,目的是为了接蓄雨水,雨季过后也应及时耙压保墒。间隔深松(深度35~40厘米)对打破犁底层的效果要优于全面深松,并可形成行间、行内虚实并存的优良土壤结构和开放式犁底层。旱作农田每3年深翻(松)1次,灌溉农田需每2年深翻(松)1次。砂壤土不宜打破犁底层,以防漏水、漏肥。
玉米高密度栽培,根系横向伸展受限,深翻(松)打破了坚硬的犁底层,极大地拓展了根系纵深发展空间,是解决“根系拥挤效应”的有效措施。
底肥(包括农家肥和氮、磷、钾化肥)秋施效果好,有利于土壤和施入的肥料充分相融。秋冬降水少,化肥不会流失;冬季土壤封冻,化肥也不会挥发损失。
底肥以施在种子下15厘米左右为宜。高肥力土壤,磷、钾肥在土壤中移动距离短且缓慢,撒施效果更好(因玉米根系有一定的向肥性,磷、钾肥撒施根系分布更均匀,而条施根系仅集中于施肥带附近)。在生产上,做底肥的氮、磷、钾化肥基本上都是条施,田间施用方便是其主因。 以肥调水是近年来旱作农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就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化肥底深施和增施有机肥等施肥措施,促进作物根系尽早下扎,吸收利用更深、更广范围的土壤水分。以及在作物拔节后需肥量大增时,化肥处在较深的有土壤水分的层次,可以随时吸收利用,以防因无雨而不能追肥。
早春顶凌耙耢整地(化冻5厘米深时抓紧进行)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保墒措施。旱地春旋耕灭茬,深度宜浅,不应超过播种深度,并及时压实。
三、种子处理
种子大小(粒度)和饱满度的差异,导致田间出苗及苗期生长不整齐,是影响群体整齐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把种子按大小分为2~3级,单独播种。播前晒种2~3天。晒种后包衣。
四、播种
玉米高产主要由种植密度、群体整齐度、结实性和籽粒成熟度这四方面决定。当代玉米栽培以播种技术为核心,简化田间管理,即所谓“七分在种,三分在管”,播种环节非常关键。
1. 播种期的确定
东北地区旱地抢墒播种可以在土壤5~10厘米地温稳定在8~10℃时进行,单粒播种坐水种宜适期晚播,可在地温稳定在12℃时进行。春玉米适期晚播显著增产,原因是:适期晚播温度高,使植株生长旺盛,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持续时间变长,缩短了抽雄前的营养生长期,延长了抽雄后的生殖生长期(春玉米不论播期早晚生育期总天数基本不变),也即延长了籽粒灌浆持续时间。
2. 合理密植的确定
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合理密植的原则是:大穗型品种宜稀,中、小穗型品种宜密;土壤肥力(土壤水、肥、气、热的综合协调和供应能力)高、施肥水平高宜密,否则宜稀,且适宜密度范围较窄;水浇地宜密,旱地宜稀;矮秆品种宜密,高秆品种宜稀;平地宜密,岗地和洼地宜稀(每公顷应比平地减少5000~7000株,原因是岗地土壤缺水,低洼地水分充足导致植株高大繁茂、通风差);向阳山坡地通风透光好宜比平地密;质地轻、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如砂土和砂壤土,营养分解快,利用率高,根系吸收好,植株矮促,穗位低,抗倒性强)宜密,黏重土壤植株较高宜稀。
在品种给出的适宜密度范围内,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种得密一些。紧凑耐密品种的适宜密度范围较宽,密度弹性大。紧凑大穗型品种的适宜密度范围比紧凑中、小穗型品种更宽。实践证明,高产的最可靠途径是在适宜密植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植株高度变化较小或略有降低。旱地大面积生产田,由于玉米在生长发育期间遇到阶段性干旱的概率比较大,密度大会加重干旱威胁,因此应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下限值。从实践来讲,高产田单穗粒重应控制在200克以内,超过200克,应通过加大密度进行调控。
3. 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远不如密度重要。在通常地力条件下,等行距种植方式优于宽窄行方式。垄作等行距栽培以60~65厘米行距为佳,垄距过大,不能合理密植,垄距过小,则耐旱和耐涝性差;高水肥高密度栽培,则光、气、热成了限制高产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均匀分布理论,采取宽窄行种植方式,可加强田间通风透光,提高产量。宽窄行种植应较等行距种植每公顷增加10%~15%的株数(4500~6000株)。
4. 播种
幼苗的群体整齐度尤为关键,空秆是高密度增产的严重障碍,一般空秆株率高的田块,小穗株率也高。一播全苗、齐苗起决定性作用的首要因素是足墒下种,种植耐密品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坐水种是一项比较理想的播种技术措施。应当注意:在土壤墒情、肥力较好的地块,播种过浅,将会产生大量分蘖,不利于次生根生长,耐旱性差,易倒伏和早衰。播后适时进行苗带重镇压。单粒播种实际播种粒数应比计划留苗株数多10%左右,以确保收获穗数。播种时种肥施在种子侧下方3~5厘米处。
5. 化学除草
40%乙·莠(1∶1)悬浮剂也可以在玉米苗后3叶期前茎叶处理,每公顷2250~3000毫升,对玉米及后茬作物安全。
五、田间管理
1. 苗期(出苗至拔节)
春玉米中耕宁早勿晚,第一次中耕深松垄沟25~30厘米深。多次中耕培土并不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且对抗倒伏不利,中耕以1~2次为宜。蹲苗以清晨叶尖不吐露珠,中午植株下部叶片出现萎蔫且傍晚仍不能复原时结束,蹲苗结束马上追肥、浇水,促地下迅速喷根和地上部生长。蹲苗一般不超过拔节期。苗期除非特别干旱,一般不进行灌溉。
针对苗期叶片生长缓慢的实际,要加大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促幼苗早发。每公顷可用2500克磷酸二氢钾对水喷施。
2. 穗期(拔节至抽雄)
大喇叭口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是农民总结生产经验并命名的指示追肥、浇水、防治玉米螟的外部形态标志。大喇叭口期的叶龄指数为60%~65%(对于穗位以下叶,不计主脉,单侧叶脉条数-2=该叶片的叶龄),生产实践上一般以抽雄前10天作为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玉米茎秆生长最快,夜间常能听到玉米快速生长而发出的“咔咔”脆响。气生根(俗称霸王根)在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生,一般在抽雄后3~4天结束。气生根在抽丝期吸收活力超过次生根,是玉米后期的主体根系,对产量影响很大。气生根量是根系发达和活力旺盛的标志。气生根数和总根数高度一致,与总粒数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生根的多少是品种产量高低的标志。
垄作培土最好在大喇叭口期进行,上土高度不超过10厘米,因为培土过早,根际土温低,缺乏空气,会抑制地下节根和气生根的产生和生长。
对于具有21片叶的玉米品种来说,第6~8节间(即靠近地面的3个节间)长的抗倒性差,第11~13节间长的单株产量高,果穗位(结穗叶位=总叶数×0.7)下1~3个节间粗的单株产量高。所以,栽培上既要控制基部节间伸长,同时又要促进穗下节间增长增粗。玉米第7~9片叶展期,通常第n片叶最新展开,则第n节间伸长最快、第n-1节间基本定长、第n 1~n 2节间开始伸长(胚芽鞘着生处叫胚芽鞘节,第一片真叶着生节位叫主茎第一节,胚芽鞘节和主茎第一节之间叫第一节间,以此类推),因此,于第n片展开叶时追肥、浇水,只对第n以上各节间产生促进作用。 一般在拔节后7片展开叶时追施尿素促叶、攻秆、培育壮株,在叶龄指数50%左右时猛追尿素攻穗。拔节肥和穗肥分别施在行侧距植株10~12厘米、15~20厘米处,水是肥料的开关,水肥耦合(以肥调水,以水促肥),追肥后浇水才能充分发挥肥效。高密度高产田追肥应本着“前(拔节肥)轻后(大喇叭口肥)重”的原则,氮肥适当后移或免追拔节肥,避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蹲住基部各节间,以获得高密度、低穗位的理想群体。
靠近地面以上第二、第三节间短粗,则根系发育好,这两个节间与倒伏关系也最密切,其越短抗倒伏能力越强,因此,栽培上需对其进行调控。
化控:化控的前提是密度大、肥水条件好、植株长势旺。普通密度、苗情长势正常的一般中高产地块不宜喷施,否则将导致果穗变小减产。需要强调的是,化控必须增加种植密度,这是获取增产的关键,一般株数应增加10%左右。化控需进行2次,第一次在玉米有7片展开叶时每公顷用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100毫升对水100升喷施,可抑制基部第6~8节间长度;第二次化控在大喇叭口后期,按正常用量的1/3~1/2喷施30%芸苔·乙烯利水剂。如果拔节初期只喷施1次,药效作用过后穗上节间的“反跳”(补偿性生长),最终株高并未降低。化控剂喷后6小时内无雨即可达到完全吸收,喷后3~6小时遇雨需药量减半重喷,喷后3小时内遇雨需稍减量重喷。
3. 花粒期(抽雄至成熟)
玉米雌穗分化与空秆形成关系不密切,而吐丝前4天至吐丝后4天这8天内是雌穗伸长(败育)临界期,是决定能否发育成有效果穗(空秆)和果穗大小的关键期。空秆经常被用来作为鉴定某一品种耐密与否的基础。
雌穗授粉后第8~16天,胚乳细胞分裂最旺盛,细胞数量剧增,是胚乳细胞分裂建成的主要时期,籽粒体积、灌浆速度和粒重主要是由胚乳细胞数目决定的,授粉后第10天时,胚乳细胞内在细胞核周围开始形成淀粉粒,到授粉后第12天,淀粉几乎充满了整个胚乳细胞,籽粒开始进入乳熟期;乳熟期历时15~20天,灌浆高峰期出现在授粉后22~25天,乳熟期灌浆速度直线上升,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蜡熟期历时10~15天,籽粒干重增速放慢,但仍保持相当高的水平。
玉米雌穗小花数与穗粒数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小花数不决定穗粒数,因此玉米栽培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果穗发育的中、后期,通过减少败育粒,提高结实率来增加穗粒数。密植时果穗秃尖严重,主要是由早期败育粒(也叫未灌浆型败育粒,占败育粒总数的60%以上,在授粉后的13天以内形成)引起。高产栽培关键是要减少早期败育粒数。败育花、未受精小花和败育粒共同构成了果穗的秃尖:秃尖的最顶端是败育花,往下依次是未受精花和败育粒,败育粒也按形成的早晚顺序由上往下推进,分别表现为皮膜、秕壳和秕粒。果穗结实性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但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主要的,果穗结实性的可塑性很大。不同品种之间结实性差异是由雌穗的开花习性所决定的:玉米雌穗开花习性分有限开花型(有限结实)和无限开花型(无限结实)两种;有限结实品种(短果穗品种)的特点是全果穗吐丝同步性较好,全果穗的籽粒大小差别不大,败育粒少,结实封顶,稳产性好;无限结实品种不论肥水条件如何充足,果穗依然秃顶。一般中晚熟多花品种籽粒败育率较高,中早熟少花品种较低。密植时对果穗行粒数影响最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
灌溉:拔节后结合追肥浇第一水,浇水量宜小,如果天气不太旱,拔节水宜推后灌溉,以免造成基部节间和植株旺长,拔节至小喇叭口期短时轻度缺水,生长发育和产量不受影响。从大喇叭口期开始,玉米进入需水临界期,要防止卡脖旱(伏旱),大喇叭口期要水、肥齐攻。卡脖旱危害很大,距离吐丝期越近,减产的幅度越大。一般认为抽雄前10天至吐丝后20天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但准确地讲,玉米需水临界期是在抽雄吐丝期,抽雄吐丝期耗水强度达到顶峰,花期前后的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危害是致命的。吐丝后至籽粒形成期,耗水强度、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以及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仅次于抽雄吐丝期。乳熟至蜡熟期,仍需大量水分做溶媒进行灌浆。整个蜡熟期仍然要保持适度水分,以养根保叶,促进灌浆。秋吊(花粒期干旱)对玉米产量造成的损失比穗期干旱更严重,玉米实现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增加生育后期的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玉米灌溉原则上是大喇叭口期至蜡熟期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清晨叶尖不吐露珠,晴天中午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打蔫时立即浇水。喷(滴)灌每次每公顷用水量300~400吨(一次透雨的降水量大约是每公顷250吨)。现代化节水灌溉,玉米灌溉不必浇透(指与底墒相接),只要湿润根区层深度即可,适宜的湿润层深度为:拔节前40厘米,拔节至大喇叭口60厘米,大喇叭口至乳熟80厘米,乳熟至成熟60厘米。
补追粒肥:从雌穗花丝由红转暗时开始,每公顷用7.5千克尿素 3.75千克磷酸二氢钾对水喷施,喷施2次。喷后6小时遇雨需重喷。约有50%的果穗干重是在乳熟末期以后积累的,保持乳熟末期至成熟期的叶片功能,存在着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这一点在生产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叶片衰亡应该在果穗正常成熟之后。
六、病虫害防治
1. 虫害
①地下害虫:旋耕前每公顷用40%辛硫磷乳油7.5升对水喷施于地表,或每公顷用5%辛硫磷颗粒剂40千克均匀撒施。②地上害虫:蚜虫,心叶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施防治;玉米螟,每公顷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200毫升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20克对水在心叶末期(尚有未抽出的心叶2~3片)至灌浆初期喷施,连喷2次,间隔7天。
2. 病害
①大斑病:始发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②推广一喷多效技术,杀菌剂、杀虫剂、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时每种药、肥的剂量,同每种药、肥各自单独施用时的剂量保持不变。
七、适时晚收,壮籽提质
玉米真正成熟是生理成熟。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整个籽粒脱水变硬为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同时果穗下部籽粒黑层出现和苞叶完全干枯苍皮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简介:王新国,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联系地址:吉林省扶余市三岔河镇锦绣华城 邮编:131200。
1. 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产量的实质就是对当地生态条件的综合适应性(特别是耐密性),更好的适应性就是更高的产量。高产应是在稳产前提下的相对高产,品种的高产潜力在一般生产田是很难达到的,高产潜力不等于高产。高抗品种一般不如中抗品种产量高。总之,应选综合性状最好而不是产量潜力最高的品种。玉米品种的发展方向是:耐密性强、中早熟、中秆或中高秆(株高2.0~2.7米为中秆)、中穗或中大穗型、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茎秆纤细坚韧、分蘖少、穗柄短、穗轴细、雄穗小等都是品种的良好性状。紧凑株型主要强调穗上叶坚挺上冲且窄短、叶距大、叶片少,茎秆下粗上细,雄穗小。耐密型是紧凑株型和生理耐弱光能力两方面的结合,更主要的是生理上耐密。除株型紧凑外,耐密型品种应长势清秀,结实性好(密植时空秆少、秃尖小、籽粒饱满,结实性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因素),根系发达(有的研究认为过分庞大的根系会减少产量),茎秆坚韧,低穗位,抗倒伏,抗病性好,生育期较短,耐肥性好,同时还具有低温下种芽拱土能力强、出苗快而整齐。果穗上部叶片宽大、穗部遮光严重的紧凑型品种一般不耐密植,果穗上节间长、叶小的半紧凑型品种也可能具有较好的耐密性。耐密型品种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肥、水充足的地块,宜种植紧凑或半紧凑型耐密品种。
一般高产田多用紧凑中穗或中大穗型品种;在高产突破中应选用紧凑大穗型品种;在瘠薄但土层深厚的土壤,应选用对肥力反应较为迟钝的紧凑小穗型品种,紧凑小穗型品种虽然根量少,但分布在土壤深层中的比率大,对高密度种植适应性强。同一个品种在同一块地连种不能超过3年,否则将导致品种退化、土壤瘠薄化。果穗越长,干旱造成的影响越严重,旱地种植玉米应选择果穗大小适中的品种比较稳妥。
玉米品种性状关联的基本规律:一般果穗以上各节间的长短与穗柄各节间长短呈正相关,穗柄长的品种,果穗苞叶松散,籽粒脱水快,但短穗柄吐丝性好;另外,植株上部叶片宽厚,则果穗苞叶厚、紧,籽粒脱水也慢。一般棒三叶的宽度与果穗的粗度呈正相关,棒三叶越宽,果穗往往越粗、行数越多(穗行多的品种具有丰产性,穗行数是穗部较为稳定的性状)。果穗穗轴的硬度与植株的抗倒性相关,穗轴硬,一般抗倒性强。果穗以上节间总长度与产量呈正相关,所以植株节间下短上长是高产长相。
2. 种子质量
测试发芽率时,要明确“萌动”和“发芽”两个概念的区别:萌动(俗称露白),是指胚根刚突破种皮露出;发芽一般指胚芽鞘至少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而且胚根、胚芽必须生长正常。种子活力代表的是在实际大田各种逆境条件下种子的真实发芽出苗能力,而种子发芽率则是在实验室最优的温、湿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因此,种子活力比发芽率更能准确地表示出种子质量的优劣。
3. 化肥选择及用量
玉米高产栽培应重施底肥,稳施拔节肥,猛施穗肥。没有条件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的,化肥参考用量:①高肥力土壤:计划公顷产量1.2万千克左右,每公顷施纯N 200~225千克、P2O5 80~100千克、K2O 80~120千克;计划公顷产量1万千克左右,每公顷施纯N 150~200千克、P2O5 60~70千克、K2O 70~100千克。②中肥力土壤:计划公顷产量7000~8000千克的中产田,每公顷纯N 120~160千克、P2O5 60~70千克、K2O : 50~60千克。
氮素化肥施用分配比例:底肥∶拔节肥∶穗肥∶粒肥=3∶2.5∶3.5∶1。不提倡用尿素做种肥,尿素做种肥每公顷施用量不宜超过30千克。尿素做底肥每公顷不超过100千克,以免烧苗。磷肥除每公顷施用60千克左右磷酸二铵做种肥外,其余全部做底肥。钾肥全部做底肥。
高密度栽培应增加底肥的施氮比重,底肥深施,诱使增大深层根系比率,减缓上层土壤“根系拥挤效应”的压力。底肥氮肥,应选铵态氮肥;硝态氮肥易流失,不宜做底肥。连年大量施磷的土壤,磷肥可减量施用,在2~3年内是磷肥显著后效期。玉米是各种作物中对硫最敏感的作物,硫被列为玉米氮、磷、钾之后的第四大元素,长期施用氯基钾肥的地块,应改施硫基钾肥,玉米田施硫以S/N = 1/(12~15)为宜。氯化钾也可以做种肥。尿素和磷酸二铵适用于一切作物和土壤。玉米是对锌最敏感的大田作物之一,磷元素和锌有拮抗作用,磷肥用量大,更容易引起缺锌。每公顷用15千克硫酸锌做底肥,一般每2年施用1次,不可连年施用。水是肥料的“开关”,灌溉是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种植密度的基本前提,旱地应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减少种植密度。
二、整地
1. 地块选择
决定玉米高产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其中丰富的光资源是决定产量的第一要素。
甜菜、向日葵、荞麦和白菜茬不是种玉米的良好前茬。
东西行向种玉米比南北行向产量高。
2. 整地方法
秋整地最为理想,应做到翻、耙、压、耢连续进行,防止跑墒。翻后立垡越冬不可取,立垡越冬风化土壤所增加的养分十分有限,与风蚀跑墒相比得不偿失。一般伏翻或早秋翻的立垡,目的是为了接蓄雨水,雨季过后也应及时耙压保墒。间隔深松(深度35~40厘米)对打破犁底层的效果要优于全面深松,并可形成行间、行内虚实并存的优良土壤结构和开放式犁底层。旱作农田每3年深翻(松)1次,灌溉农田需每2年深翻(松)1次。砂壤土不宜打破犁底层,以防漏水、漏肥。
玉米高密度栽培,根系横向伸展受限,深翻(松)打破了坚硬的犁底层,极大地拓展了根系纵深发展空间,是解决“根系拥挤效应”的有效措施。
底肥(包括农家肥和氮、磷、钾化肥)秋施效果好,有利于土壤和施入的肥料充分相融。秋冬降水少,化肥不会流失;冬季土壤封冻,化肥也不会挥发损失。
底肥以施在种子下15厘米左右为宜。高肥力土壤,磷、钾肥在土壤中移动距离短且缓慢,撒施效果更好(因玉米根系有一定的向肥性,磷、钾肥撒施根系分布更均匀,而条施根系仅集中于施肥带附近)。在生产上,做底肥的氮、磷、钾化肥基本上都是条施,田间施用方便是其主因。 以肥调水是近年来旱作农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就是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化肥底深施和增施有机肥等施肥措施,促进作物根系尽早下扎,吸收利用更深、更广范围的土壤水分。以及在作物拔节后需肥量大增时,化肥处在较深的有土壤水分的层次,可以随时吸收利用,以防因无雨而不能追肥。
早春顶凌耙耢整地(化冻5厘米深时抓紧进行)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保墒措施。旱地春旋耕灭茬,深度宜浅,不应超过播种深度,并及时压实。
三、种子处理
种子大小(粒度)和饱满度的差异,导致田间出苗及苗期生长不整齐,是影响群体整齐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把种子按大小分为2~3级,单独播种。播前晒种2~3天。晒种后包衣。
四、播种
玉米高产主要由种植密度、群体整齐度、结实性和籽粒成熟度这四方面决定。当代玉米栽培以播种技术为核心,简化田间管理,即所谓“七分在种,三分在管”,播种环节非常关键。
1. 播种期的确定
东北地区旱地抢墒播种可以在土壤5~10厘米地温稳定在8~10℃时进行,单粒播种坐水种宜适期晚播,可在地温稳定在12℃时进行。春玉米适期晚播显著增产,原因是:适期晚播温度高,使植株生长旺盛,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持续时间变长,缩短了抽雄前的营养生长期,延长了抽雄后的生殖生长期(春玉米不论播期早晚生育期总天数基本不变),也即延长了籽粒灌浆持续时间。
2. 合理密植的确定
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是科技进步的体现。合理密植的原则是:大穗型品种宜稀,中、小穗型品种宜密;土壤肥力(土壤水、肥、气、热的综合协调和供应能力)高、施肥水平高宜密,否则宜稀,且适宜密度范围较窄;水浇地宜密,旱地宜稀;矮秆品种宜密,高秆品种宜稀;平地宜密,岗地和洼地宜稀(每公顷应比平地减少5000~7000株,原因是岗地土壤缺水,低洼地水分充足导致植株高大繁茂、通风差);向阳山坡地通风透光好宜比平地密;质地轻、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如砂土和砂壤土,营养分解快,利用率高,根系吸收好,植株矮促,穗位低,抗倒性强)宜密,黏重土壤植株较高宜稀。
在品种给出的适宜密度范围内,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种得密一些。紧凑耐密品种的适宜密度范围较宽,密度弹性大。紧凑大穗型品种的适宜密度范围比紧凑中、小穗型品种更宽。实践证明,高产的最可靠途径是在适宜密植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植株高度变化较小或略有降低。旱地大面积生产田,由于玉米在生长发育期间遇到阶段性干旱的概率比较大,密度大会加重干旱威胁,因此应取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下限值。从实践来讲,高产田单穗粒重应控制在200克以内,超过200克,应通过加大密度进行调控。
3. 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远不如密度重要。在通常地力条件下,等行距种植方式优于宽窄行方式。垄作等行距栽培以60~65厘米行距为佳,垄距过大,不能合理密植,垄距过小,则耐旱和耐涝性差;高水肥高密度栽培,则光、气、热成了限制高产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均匀分布理论,采取宽窄行种植方式,可加强田间通风透光,提高产量。宽窄行种植应较等行距种植每公顷增加10%~15%的株数(4500~6000株)。
4. 播种
幼苗的群体整齐度尤为关键,空秆是高密度增产的严重障碍,一般空秆株率高的田块,小穗株率也高。一播全苗、齐苗起决定性作用的首要因素是足墒下种,种植耐密品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坐水种是一项比较理想的播种技术措施。应当注意:在土壤墒情、肥力较好的地块,播种过浅,将会产生大量分蘖,不利于次生根生长,耐旱性差,易倒伏和早衰。播后适时进行苗带重镇压。单粒播种实际播种粒数应比计划留苗株数多10%左右,以确保收获穗数。播种时种肥施在种子侧下方3~5厘米处。
5. 化学除草
40%乙·莠(1∶1)悬浮剂也可以在玉米苗后3叶期前茎叶处理,每公顷2250~3000毫升,对玉米及后茬作物安全。
五、田间管理
1. 苗期(出苗至拔节)
春玉米中耕宁早勿晚,第一次中耕深松垄沟25~30厘米深。多次中耕培土并不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且对抗倒伏不利,中耕以1~2次为宜。蹲苗以清晨叶尖不吐露珠,中午植株下部叶片出现萎蔫且傍晚仍不能复原时结束,蹲苗结束马上追肥、浇水,促地下迅速喷根和地上部生长。蹲苗一般不超过拔节期。苗期除非特别干旱,一般不进行灌溉。
针对苗期叶片生长缓慢的实际,要加大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促幼苗早发。每公顷可用2500克磷酸二氢钾对水喷施。
2. 穗期(拔节至抽雄)
大喇叭口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是农民总结生产经验并命名的指示追肥、浇水、防治玉米螟的外部形态标志。大喇叭口期的叶龄指数为60%~65%(对于穗位以下叶,不计主脉,单侧叶脉条数-2=该叶片的叶龄),生产实践上一般以抽雄前10天作为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玉米茎秆生长最快,夜间常能听到玉米快速生长而发出的“咔咔”脆响。气生根(俗称霸王根)在大喇叭口期开始发生,一般在抽雄后3~4天结束。气生根在抽丝期吸收活力超过次生根,是玉米后期的主体根系,对产量影响很大。气生根量是根系发达和活力旺盛的标志。气生根数和总根数高度一致,与总粒数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生根的多少是品种产量高低的标志。
垄作培土最好在大喇叭口期进行,上土高度不超过10厘米,因为培土过早,根际土温低,缺乏空气,会抑制地下节根和气生根的产生和生长。
对于具有21片叶的玉米品种来说,第6~8节间(即靠近地面的3个节间)长的抗倒性差,第11~13节间长的单株产量高,果穗位(结穗叶位=总叶数×0.7)下1~3个节间粗的单株产量高。所以,栽培上既要控制基部节间伸长,同时又要促进穗下节间增长增粗。玉米第7~9片叶展期,通常第n片叶最新展开,则第n节间伸长最快、第n-1节间基本定长、第n 1~n 2节间开始伸长(胚芽鞘着生处叫胚芽鞘节,第一片真叶着生节位叫主茎第一节,胚芽鞘节和主茎第一节之间叫第一节间,以此类推),因此,于第n片展开叶时追肥、浇水,只对第n以上各节间产生促进作用。 一般在拔节后7片展开叶时追施尿素促叶、攻秆、培育壮株,在叶龄指数50%左右时猛追尿素攻穗。拔节肥和穗肥分别施在行侧距植株10~12厘米、15~20厘米处,水是肥料的开关,水肥耦合(以肥调水,以水促肥),追肥后浇水才能充分发挥肥效。高密度高产田追肥应本着“前(拔节肥)轻后(大喇叭口肥)重”的原则,氮肥适当后移或免追拔节肥,避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蹲住基部各节间,以获得高密度、低穗位的理想群体。
靠近地面以上第二、第三节间短粗,则根系发育好,这两个节间与倒伏关系也最密切,其越短抗倒伏能力越强,因此,栽培上需对其进行调控。
化控:化控的前提是密度大、肥水条件好、植株长势旺。普通密度、苗情长势正常的一般中高产地块不宜喷施,否则将导致果穗变小减产。需要强调的是,化控必须增加种植密度,这是获取增产的关键,一般株数应增加10%左右。化控需进行2次,第一次在玉米有7片展开叶时每公顷用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100毫升对水100升喷施,可抑制基部第6~8节间长度;第二次化控在大喇叭口后期,按正常用量的1/3~1/2喷施30%芸苔·乙烯利水剂。如果拔节初期只喷施1次,药效作用过后穗上节间的“反跳”(补偿性生长),最终株高并未降低。化控剂喷后6小时内无雨即可达到完全吸收,喷后3~6小时遇雨需药量减半重喷,喷后3小时内遇雨需稍减量重喷。
3. 花粒期(抽雄至成熟)
玉米雌穗分化与空秆形成关系不密切,而吐丝前4天至吐丝后4天这8天内是雌穗伸长(败育)临界期,是决定能否发育成有效果穗(空秆)和果穗大小的关键期。空秆经常被用来作为鉴定某一品种耐密与否的基础。
雌穗授粉后第8~16天,胚乳细胞分裂最旺盛,细胞数量剧增,是胚乳细胞分裂建成的主要时期,籽粒体积、灌浆速度和粒重主要是由胚乳细胞数目决定的,授粉后第10天时,胚乳细胞内在细胞核周围开始形成淀粉粒,到授粉后第12天,淀粉几乎充满了整个胚乳细胞,籽粒开始进入乳熟期;乳熟期历时15~20天,灌浆高峰期出现在授粉后22~25天,乳熟期灌浆速度直线上升,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蜡熟期历时10~15天,籽粒干重增速放慢,但仍保持相当高的水平。
玉米雌穗小花数与穗粒数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小花数不决定穗粒数,因此玉米栽培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果穗发育的中、后期,通过减少败育粒,提高结实率来增加穗粒数。密植时果穗秃尖严重,主要是由早期败育粒(也叫未灌浆型败育粒,占败育粒总数的60%以上,在授粉后的13天以内形成)引起。高产栽培关键是要减少早期败育粒数。败育花、未受精小花和败育粒共同构成了果穗的秃尖:秃尖的最顶端是败育花,往下依次是未受精花和败育粒,败育粒也按形成的早晚顺序由上往下推进,分别表现为皮膜、秕壳和秕粒。果穗结实性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影响,但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主要的,果穗结实性的可塑性很大。不同品种之间结实性差异是由雌穗的开花习性所决定的:玉米雌穗开花习性分有限开花型(有限结实)和无限开花型(无限结实)两种;有限结实品种(短果穗品种)的特点是全果穗吐丝同步性较好,全果穗的籽粒大小差别不大,败育粒少,结实封顶,稳产性好;无限结实品种不论肥水条件如何充足,果穗依然秃顶。一般中晚熟多花品种籽粒败育率较高,中早熟少花品种较低。密植时对果穗行粒数影响最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
灌溉:拔节后结合追肥浇第一水,浇水量宜小,如果天气不太旱,拔节水宜推后灌溉,以免造成基部节间和植株旺长,拔节至小喇叭口期短时轻度缺水,生长发育和产量不受影响。从大喇叭口期开始,玉米进入需水临界期,要防止卡脖旱(伏旱),大喇叭口期要水、肥齐攻。卡脖旱危害很大,距离吐丝期越近,减产的幅度越大。一般认为抽雄前10天至吐丝后20天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但准确地讲,玉米需水临界期是在抽雄吐丝期,抽雄吐丝期耗水强度达到顶峰,花期前后的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危害是致命的。吐丝后至籽粒形成期,耗水强度、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以及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仅次于抽雄吐丝期。乳熟至蜡熟期,仍需大量水分做溶媒进行灌浆。整个蜡熟期仍然要保持适度水分,以养根保叶,促进灌浆。秋吊(花粒期干旱)对玉米产量造成的损失比穗期干旱更严重,玉米实现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增加生育后期的灌水量和灌水次数。玉米灌溉原则上是大喇叭口期至蜡熟期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清晨叶尖不吐露珠,晴天中午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打蔫时立即浇水。喷(滴)灌每次每公顷用水量300~400吨(一次透雨的降水量大约是每公顷250吨)。现代化节水灌溉,玉米灌溉不必浇透(指与底墒相接),只要湿润根区层深度即可,适宜的湿润层深度为:拔节前40厘米,拔节至大喇叭口60厘米,大喇叭口至乳熟80厘米,乳熟至成熟60厘米。
补追粒肥:从雌穗花丝由红转暗时开始,每公顷用7.5千克尿素 3.75千克磷酸二氢钾对水喷施,喷施2次。喷后6小时遇雨需重喷。约有50%的果穗干重是在乳熟末期以后积累的,保持乳熟末期至成熟期的叶片功能,存在着巨大的增产潜力,目前这一点在生产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叶片衰亡应该在果穗正常成熟之后。
六、病虫害防治
1. 虫害
①地下害虫:旋耕前每公顷用40%辛硫磷乳油7.5升对水喷施于地表,或每公顷用5%辛硫磷颗粒剂40千克均匀撒施。②地上害虫:蚜虫,心叶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施防治;玉米螟,每公顷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200毫升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20克对水在心叶末期(尚有未抽出的心叶2~3片)至灌浆初期喷施,连喷2次,间隔7天。
2. 病害
①大斑病:始发期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或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②推广一喷多效技术,杀菌剂、杀虫剂、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时每种药、肥的剂量,同每种药、肥各自单独施用时的剂量保持不变。
七、适时晚收,壮籽提质
玉米真正成熟是生理成熟。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整个籽粒脱水变硬为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同时果穗下部籽粒黑层出现和苞叶完全干枯苍皮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简介:王新国,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联系地址:吉林省扶余市三岔河镇锦绣华城 邮编:1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