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春季,临床实践中会经常见到一些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震颤、共济失调、难以站立,甚至后肢瘫痪、卧地不起的病例。这类病除常见的猪丹毒、肢蹄病外,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病、口蹄疫是需要重点防范的疾病。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
本病以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
1. 临床症状
初次发生本病的猪场,发病迅速,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症状为体温高、反应迟钝,运动时或迫起时发出尖叫(疼痛),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出现肌肉震颤、麻痹、惊厥现象。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发生关节炎时,关节周围组织发炎、水肿,关节囊肿大,滑液增多、混浊,内含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脑膜炎时,可见蛛网膜腔内蓄积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其他眼观病变表现为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淋巴结肿胀等。腹膜与腹腔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关节腔滑液增多,内含纤维蛋白絮状物和伴发关节软骨损伤(可见软骨表面变粗糙)。
2.防治措施
猪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药物治疗的意义不大。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以及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糖甙类、壮观霉素和洁霉素有抵抗力。
本病极易误诊,预防至关重要。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因此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要减少仔猪的流动,提倡自繁自养;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防寒防暑,尽量减少其他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混养,提高猪的抗病力。
使用商品疫苗或自家疫苗可以控制本病的感染。母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仔猪的早期感染。初产母猪产前40天首免,产前20天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1次即可。受本病威胁的猪场,仔猪也要进行免疫,首免10日龄,15天后加强免疫1次。自家灭活苗的保护可能更有针对性,但也会免疫失败,主要是因为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或不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
二、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以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炎为主,慢性以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结炎为主。各年龄猪均易感,但以体重30~50千克的架子猪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多发,常呈地方性流行。
1. 临床症状
败血型体温达41.5~42℃,高热不退,精神萎顿,呼吸困难,病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现紫红斑,如不及时治疗,1~3天内死亡。急性死亡可从天然孔流出凝固不良的暗红色血液;脑膜炎型多见于乳猪或断奶猪,以转圈等神经症状为主;关节炎型表现为关节肿胀、化脓、跛行症状;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在咽、耳下、颈部、臀部及背部出现突出于皮肤表面的急性脓肿灶。病理变化突出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病变和浆膜炎,天然孔流出血液或带红色泡沫,颈、腹、四肢下部皮肤有紫斑或出血块;全身淋巴结出血,黏膜与浆膜有片状或小点出血,脑血管充血或出血;关节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黄色胶样水肿。
2. 防治措施
及时隔离病猪,对病猪、可疑病猪进行治疗。对链球菌敏感的药物有头孢噻呋、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但由于链球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剂量要足,疗程要完整,可考虑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
三、猪口蹄疫
1.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2~8天,病初厌食,发热,体温升高到40~41℃,以口腔、蹄、鼻、母猪乳房皮肤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病死仔猪心包膜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坏死、柔软、煮熟样,俗称“虎斑心”,急性胃肠炎。怀孕猪流产,哺乳仔猪感染常整窝死亡,成年猪一般良性经过。本病常年都可发生,以秋末、冬日低温阴雨、开春天气转暖多发。
2. 防制措施
①疫苗免疫接种。在亚洲地区主要流行的口蹄疫以血清型A、O、C和亚洲I型为主,在我国的相关报道中,猪易感的以O型为主,因此要选择质量好的同型的灭活疫苗(多肽苗)。口蹄疫不是终身免疫病,需常年免疫。通过实践证明,目前在我国较为有效的免疫程序为:仔猪45日龄进行首免,间隔1.5个月进行二免,间隔4个月后进行三免,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商品猪场可在每年9月末10月初开始进行全场首免,11月二免,次年2月进行三免;母猪一年进行3~4次免疫,可以选择在10月、1月、2月、5~6月份进行。免疫后10天才产生保护力,理想保护期一般为5~7个月,建议在每年11~12月检测全群抗体水平,以确定免疫效果。
②合理地进行药物预防。猪只接种口蹄疫疫苗常发生较大应激,影响疫苗效果和猪只生长发育,甚至诱发其他疾病,此外接种口蹄疫疫苗有较长的免疫空白期,因此建议免疫前后3~4天用抗病毒1号粉(纯中药提取物)拌料、猪用维多利饮水,可增强疫苗免疫效果,缩短免疫空白期,减少免疫期间感染各种疾病的几率。此外,疾病流行季节建议用抗病毒1号粉(1千克/吨)和水溶性阿莫西林(300克/吨)拌料,猪用维多利(500毫升/吨)对水或喷料,每月连用7天,对控制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③生物安全措施。搞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对进出人员、买卖猪只、运料及运粪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口蹄疫流行季节每2~3天全面消毒1次,空气消毒对防控口蹄疫尤其重要。猪舍外场地、排水沟日常消毒选用2%烧碱或30%草木灰,猪舍内带猪消毒用0.2%过氧乙酸喷雾,空栏时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 邮编:276400)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
本病以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
1. 临床症状
初次发生本病的猪场,发病迅速,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症状为体温高、反应迟钝,运动时或迫起时发出尖叫(疼痛),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出现肌肉震颤、麻痹、惊厥现象。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发生关节炎时,关节周围组织发炎、水肿,关节囊肿大,滑液增多、混浊,内含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脑膜炎时,可见蛛网膜腔内蓄积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其他眼观病变表现为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淋巴结肿胀等。腹膜与腹腔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关节腔滑液增多,内含纤维蛋白絮状物和伴发关节软骨损伤(可见软骨表面变粗糙)。
2.防治措施
猪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药物治疗的意义不大。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以及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糖甙类、壮观霉素和洁霉素有抵抗力。
本病极易误诊,预防至关重要。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因此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本病的发病率。要减少仔猪的流动,提倡自繁自养;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防寒防暑,尽量减少其他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混养,提高猪的抗病力。
使用商品疫苗或自家疫苗可以控制本病的感染。母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仔猪的早期感染。初产母猪产前40天首免,产前20天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1次即可。受本病威胁的猪场,仔猪也要进行免疫,首免10日龄,15天后加强免疫1次。自家灭活苗的保护可能更有针对性,但也会免疫失败,主要是因为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或不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
二、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以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炎为主,慢性以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结炎为主。各年龄猪均易感,但以体重30~50千克的架子猪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多发,常呈地方性流行。
1. 临床症状
败血型体温达41.5~42℃,高热不退,精神萎顿,呼吸困难,病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现紫红斑,如不及时治疗,1~3天内死亡。急性死亡可从天然孔流出凝固不良的暗红色血液;脑膜炎型多见于乳猪或断奶猪,以转圈等神经症状为主;关节炎型表现为关节肿胀、化脓、跛行症状;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在咽、耳下、颈部、臀部及背部出现突出于皮肤表面的急性脓肿灶。病理变化突出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病变和浆膜炎,天然孔流出血液或带红色泡沫,颈、腹、四肢下部皮肤有紫斑或出血块;全身淋巴结出血,黏膜与浆膜有片状或小点出血,脑血管充血或出血;关节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黄色胶样水肿。
2. 防治措施
及时隔离病猪,对病猪、可疑病猪进行治疗。对链球菌敏感的药物有头孢噻呋、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但由于链球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时剂量要足,疗程要完整,可考虑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
三、猪口蹄疫
1. 临床症状
猪口蹄疫潜伏期2~8天,病初厌食,发热,体温升高到40~41℃,以口腔、蹄、鼻、母猪乳房皮肤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病死仔猪心包膜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坏死、柔软、煮熟样,俗称“虎斑心”,急性胃肠炎。怀孕猪流产,哺乳仔猪感染常整窝死亡,成年猪一般良性经过。本病常年都可发生,以秋末、冬日低温阴雨、开春天气转暖多发。
2. 防制措施
①疫苗免疫接种。在亚洲地区主要流行的口蹄疫以血清型A、O、C和亚洲I型为主,在我国的相关报道中,猪易感的以O型为主,因此要选择质量好的同型的灭活疫苗(多肽苗)。口蹄疫不是终身免疫病,需常年免疫。通过实践证明,目前在我国较为有效的免疫程序为:仔猪45日龄进行首免,间隔1.5个月进行二免,间隔4个月后进行三免,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商品猪场可在每年9月末10月初开始进行全场首免,11月二免,次年2月进行三免;母猪一年进行3~4次免疫,可以选择在10月、1月、2月、5~6月份进行。免疫后10天才产生保护力,理想保护期一般为5~7个月,建议在每年11~12月检测全群抗体水平,以确定免疫效果。
②合理地进行药物预防。猪只接种口蹄疫疫苗常发生较大应激,影响疫苗效果和猪只生长发育,甚至诱发其他疾病,此外接种口蹄疫疫苗有较长的免疫空白期,因此建议免疫前后3~4天用抗病毒1号粉(纯中药提取物)拌料、猪用维多利饮水,可增强疫苗免疫效果,缩短免疫空白期,减少免疫期间感染各种疾病的几率。此外,疾病流行季节建议用抗病毒1号粉(1千克/吨)和水溶性阿莫西林(300克/吨)拌料,猪用维多利(500毫升/吨)对水或喷料,每月连用7天,对控制口蹄疫等烈性传染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③生物安全措施。搞好猪舍内外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对进出人员、买卖猪只、运料及运粪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口蹄疫流行季节每2~3天全面消毒1次,空气消毒对防控口蹄疫尤其重要。猪舍外场地、排水沟日常消毒选用2%烧碱或30%草木灰,猪舍内带猪消毒用0.2%过氧乙酸喷雾,空栏时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 邮编: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