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迁移,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将所学的东西移到一个新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认知发展过程。随着教育心理学的不断深入发展,“为迁移而教”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置迁移情境,有意识地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语文课堂,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1.满足需求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一节语文课,最高的教学境界是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让学生的情感能随着作品的情感起伏而起伏,思想能完全融入作品之中,创设情境便尤其显得重要了。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以两个“假如”激活学生思维,“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们有感而发,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层含义,而且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开始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自己接受教育的行为进行反思,这也深化了他们的思维力度。这种迁移,让学生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激发情感意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课堂中,应巧妙地设置迁移情境,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趣,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以《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那一次我的心流泪了》读给学生,启发学生,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氛围。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我通过音乐和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
在学习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前,可以诱引学生身临盲人之境:“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慢慢地紧闭你的双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止无尽的黑暗……你是一个每天都看不见光亮,看不见色彩的盲人……”让其感受盲人的痛苦生活,再去分析课文,体验盲孩子与众不同的内心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的情境设置,因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意趣,必然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巧妙的迁移情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如有位老师上《庖丁解牛》一文时,学生提出有几句话难以理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为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写的三句话作类比迁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可和“所见无非牛者”相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可和“未尝见全牛也”相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可和“官知止而神欲行”相比。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深入体验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在教师设置了这样的迁移情境之后,学生们开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讲出了各自不同的体验。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文相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在教学《北京立交桥》一文后,笔者曾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桥”文化,由于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桥梁众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桥”在吴文化中的地位,领略了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一种良好行为习惯已逐渐形成。
4.引发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而语文教学恰是能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置巧妙的迁移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导学《小桔灯》,一般认为文章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不是就只让学生接受这个现成的观点?不,要引导学生发表新的见解。学生认为表现了小姑娘“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等有何不可?
我认为,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把握,还是对舞台效果的把握,都调动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迁移情境是充满新奇刺激和成功诱惑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意识空前高涨,创新思维异常活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老师就可以在孔乙己的名字上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原型是谁?在日常生活中真有孔乙己这样的人吗?“孔乙己”三字有何深刻含义?通过饶有兴趣的探究,学生大都会意识到孔乙己这个可有可无的苦命人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还有的学生甚至惊喜地发现,“孔乙己”三字影射了“孔仲尼(孔子)”,“乙”和“仲”,都是第二的意思,“己”与“你”(尼)谐音相对……这样,学生对《孔乙己》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定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在教完小说《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写故事情节:孔乙己死时情况。这可以说是学生在把握了社会环境对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作用与反作用后,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种迁移训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学生微小进步的肯定,能促使学生去更加努力地获取更大的成功。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要善于设计出不同的教学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注重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因此,我们教育者要学习新的迁移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以使“教”和“学”能够“与时俱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满足需求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一节语文课,最高的教学境界是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让学生的情感能随着作品的情感起伏而起伏,思想能完全融入作品之中,创设情境便尤其显得重要了。我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以两个“假如”激活学生思维,“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们有感而发,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层含义,而且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开始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自己接受教育的行为进行反思,这也深化了他们的思维力度。这种迁移,让学生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激发情感意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语文课堂中,应巧妙地设置迁移情境,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趣,优化教学效果。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以《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动情地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那一次我的心流泪了》读给学生,启发学生,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氛围。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站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我通过音乐和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
在学习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前,可以诱引学生身临盲人之境:“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慢慢地紧闭你的双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止无尽的黑暗……你是一个每天都看不见光亮,看不见色彩的盲人……”让其感受盲人的痛苦生活,再去分析课文,体验盲孩子与众不同的内心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的情境设置,因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意趣,必然能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巧妙的迁移情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如有位老师上《庖丁解牛》一文时,学生提出有几句话难以理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为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位老师立即在黑板上写下王国维写的三句话作类比迁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可和“所见无非牛者”相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可和“未尝见全牛也”相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可和“官知止而神欲行”相比。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深入体验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境界。在教师设置了这样的迁移情境之后,学生们开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讲出了各自不同的体验。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文相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在教学《北京立交桥》一文后,笔者曾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桥”文化,由于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桥梁众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文化积淀,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桥”在吴文化中的地位,领略了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确立大语文观念出发,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更重要的是,“探究”意识逐渐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一种良好行为习惯已逐渐形成。
4.引发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而语文教学恰是能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设置巧妙的迁移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导学《小桔灯》,一般认为文章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是不是就只让学生接受这个现成的观点?不,要引导学生发表新的见解。学生认为表现了小姑娘“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等有何不可?
我认为,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把握,还是对舞台效果的把握,都调动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迁移情境是充满新奇刺激和成功诱惑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意识空前高涨,创新思维异常活跃。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老师就可以在孔乙己的名字上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原型是谁?在日常生活中真有孔乙己这样的人吗?“孔乙己”三字有何深刻含义?通过饶有兴趣的探究,学生大都会意识到孔乙己这个可有可无的苦命人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还有的学生甚至惊喜地发现,“孔乙己”三字影射了“孔仲尼(孔子)”,“乙”和“仲”,都是第二的意思,“己”与“你”(尼)谐音相对……这样,学生对《孔乙己》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定会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在教完小说《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写故事情节:孔乙己死时情况。这可以说是学生在把握了社会环境对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作用与反作用后,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种迁移训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
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学生微小进步的肯定,能促使学生去更加努力地获取更大的成功。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要善于设计出不同的教学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亮点,注重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因此,我们教育者要学习新的迁移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以使“教”和“学”能够“与时俱进”,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