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新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2019年,笔者在对海南地区的辣椒病害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种和常见病害症状不同的新叶斑病。田间采集病样后,经病原菌分离、显微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明该病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in]侵染引起,这是该种病原菌在中国危害辣椒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粉、30 ℃、pH 7.0、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麦芽糖和酵母提取物为病原菌最适培养条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2~33 ℃和60 ℃(10 min)。12种杀菌剂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45%咪鲜胺EW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1.0 mg/L时抑菌率达97.8%。16%乙霉威·10%嘧霉胺WP、25%三唑酮WP、65%代森锌WP和80%代森锰锌WP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70%甲基硫菌灵WP、80%多菌灵WP几乎无抑菌作用。
  关键词:辣椒;新月弯孢;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S436.418      文献标识码:A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for the New Leaf Spot Disease of Capsicum annuum L. and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EI Yueling, SUN Yanfang, FENG Tuizi, CHEN Yuan, LONG Haibo*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n Tropical C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 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Pest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Abstract: A new leaf spot disease was firstly observed during a survey from 2015—2019 in Capsicμm annuμm field of Hainan Province, which was different with other common leaf diseases. The sample was collected and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The results of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disease was caused by 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in, which wa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Capsicum disease caused by C. lunata in China. The optimum condition for mycelial growth was 30 ℃, pH 7, light or alternative light, D-maltose and yeast extract, while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conidia germination was 22-33 ℃ and the lethal temperature for conidia was 60 ℃ for 10 min. 12 fungicides were screened in laboratory, 45% Prochloraz EW was found to have the best inhibition activity against the pathogen, which had 97.8% inhibition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1.0 mg/L, 16% diethofencarb 10% pyrimethanil WP, 25% triadimefon WP, 65% Tiezene WP and 80% Mancozeb WP were also effective, while 70% Thiophanate-methyl and 80% carbendazim were almost futile.
  Keywords: Capsicum annuum L; Curvularia lunat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ungicide screening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09.030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產于中南美洲墨西哥地区,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传入欧洲,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国[1]。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辣椒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世界各国的辣椒生产规模和总产量也相应扩大[2]。明末清初时期(16世纪末)辣椒传入中国,最初用作观赏植物或药物,随后成为常见的蔬菜和香辛料,种植范围也扩大到几乎所有的农耕区。目前中国辣椒种植面积约200万hm2,占全世界辣椒种植面积的40%及国内蔬菜面积的12%以上[3],年产量约2800万t,占世界辣椒总产量的46%,年产值700多亿元,占世界蔬菜总产值的16.67%,辣椒产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产业[4]。   海南位于我国最南端,地处热带北缘,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是比较适宜辣椒种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海南辣椒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当地第一大冬种蔬菜[5]。辣椒喜温喜光,栽培中常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其中炭疽病、疮痂病、细菌性叶斑病等为海南地区常见的叶部病害。在对海南地区辣椒病害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线椒叶片上出现一种新的叶斑病,其典型症状为受叶脉限制、有黑褐色晕圈的褐色长条型病斑。该病在海南省文昌市的多个田块发生,发生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研究在田间采集典型病样,开展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等工作,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防控技术的研发
  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病样和辣椒品种  辣椒叶斑病病样采自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供试辣椒(线椒)品种为‘琼辣三号’,由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1.1.2  供试培养基和试剂  真菌菌株培养采用PDA、PSA、CMA、OA、MEA、CA等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采用LB培养基,配方参见《植病研究方法》[6]。
  DNA片段胶回收试剂盒和pMD19-T载体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Taq酶和dNTP购自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引物ITS1: 5′-TCCGTAGGTGAACCTGCGG-3′和ITS4: 5′-TC CTCCGCTTATTGATATGC-3′;ef-1f2: 5′-GCGCCA TTCTCATCATTGCC-3′和ef-1r2: 5′-GGAGGGTA GTCAGTGAAAGC-3′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合成;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胞购自北京全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3  供试杀菌剂  供试杀菌剂共12种,其中,可湿性粉剂(WP)共10种,水分散粒剂(WG)1种,水乳剂(EW)1种,种类及其浓度见表1。
  1.2  方法
  1.2.1  病菌的分离和致病性鉴定  (1)病原菌的分离。从田间采集典型病样带回实验室,参照《植病研究方法》[6]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2)辣椒叶斑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采用常规方法种植辣椒2个月后,制备浓度为105个/mL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液对叶片进行喷雾接种。保湿培养72 h,随后继续培养至发病。从发病部位重新分离病原菌,观察菌落特征以及分生孢子形状,与最初分离且接种发病的菌株进行比较,确认分离物的致病性。
  1.2.2  病原菌的鉴定  (1)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参照时涛等[7]的方法进行病原菌菌落形态、分生孢子等结构的观察和测量。
  (2)辣椒叶斑病病原菌rDNA ITS和EF1a序列分析。利用CTAB法对纯化的菌株进行DNA提取,参照White等[8]的方法利用引物对ITS1/ITS4以及根据弯孢属菌株转录延伸因子EF1a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ef-1f2/ef-1r2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克隆后送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1.2.3  辣椒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将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5 d,参照裴月令等[9]的方法在各种培养条件(不同培养基、温度、酸碱度、光照、碳源、氮源)下测定菌落的生长速率、不同温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各处理重复3次,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并用SAS 9.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10]。
  1.2.4  杀菌剂室内药剂筛选  将所获病原菌在PDA平板上培养一周,用无菌打孔器打取直径7 mm的菌饼备用。采用含毒介质法[11]配制带毒培养基。称取表1中的杀菌剂适量,并计算有效成份含量,WP类加入适量无菌水,EW类加入适量丙酮,制备一定浓度的母液,充分溶解后备用。用系列浓度稀释法制备表1中各杀菌剂处理浓度100倍的母液1 mL,加入灭菌后冷却至约50 ℃的99 mL PDA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均匀倒入5个培养皿中制备带毒平板,分别用1 mL无菌水(WP类)或丙酮(EW类)作为对照。待培养基凝固后,接种菌饼,于28 ℃培养5 d。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个浓度重复3次,取平均值进行回归分析,按照以下公式计算抑菌率: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对照菌落%。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10软件处理试验數据,用SAS 9.1.3 Portable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新叶斑病调查及病原菌分离
  2015年12月,笔者在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的调查中发现当地部分辣椒田发生一种新的叶斑病。2016—2019年的调查中,在文昌市潭牛镇、迈号镇等地均发现了该病害。该病在苗期即可发生,受害叶片最初出现小的圆形、水浸状褪绿,随后扩大并变为灰色,潮湿的天气条件下病斑在叶脉间进一步扩展成周围有黑褐色圆晕、黄褐色、不规则的长条形病斑(图1A),受害叶片最终变枯黄并提前脱落。通常植株上部嫩叶先发病,随后向中部和下部叶片扩散,重病植株所有叶片脱落并死亡。
  田间采集典型病样后对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获得1株病原菌,人工接种辣椒叶片后形成与田间症状相似的黄褐色病斑(图1B)。从接种后病斑上重新分离获得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形态均与所获菌株一致,表明所获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命名为CU.CAHN2。
  2.2  辣椒新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2.2.1  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  菌株在PDA平板上的最初菌落中央部分为灰绿色,边缘白色,随后整个菌落变为黑褐色,粉状至绒状,气生菌丝较旺盛(图2)。菌株分生孢子梗为浅褐色、直立或稍微弯曲。分生孢子褐色,成熟的孢子有3个膈膜,从基部起第3个细胞弯曲、最大且颜色最深,两端的细胞小、颜色浅且透明,大小为(6.9~14.6)μm × (13.0~27.1)μm(平均为10.9 μm × 21.8 μm)(图3)。
  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菌株和张天宇等[12]的描述一致,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in],属于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strainrti)、丝孢纲(Hyphomycetes)、从梗孢目(Moniliales)、暗梗孢科(Dematiaceae)、多孢亚科(Phragmospor?oideae)的弯孢属(Curvularia Boedijn)。
  2.2.2  病原菌的rDNA ITS序列及EF序列分析  提取菌株基因组DNA后,分别用引物对ITS1/ ITS4和ef-1f2/ef-1r2扩增得到大小约0.6 kb和0.9 kb的扩增产物,分别回收克隆、测序后,获得558 nt和881 nt的序列。序列已登录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No. KY971620和No. MF422530,通过比对结果表明,这2个序列均与新月弯孢的序列完全一致(No. KY077531. No. KX100866.1)。
  2.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菌株CU.CAHN2在供试的6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CM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为1.55 cm/d(图4)。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1.06 cm/d,图5A)和牛肉浸膏(1.41 cm/d,图6A)。CU.CAHN2菌落生长温度为10~37 ℃(1.00~1.50 cm/d),最适温度为30 ℃(1.50 cm/d),而在低温4 ℃及以下,40 ℃及以上菌落均不能生长(图7A)。菌落在pH 4~12均能生长,生长的最适pH为7(1.34 cm/d,图7B)。光照有利于菌株的生长,连续光照和光暗交替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均优于连续黑暗(图7C)。孢子在5~45 ℃范围内均能萌发,22~33 ℃处理下萌发率均较高(≥59.68%),且优于其他温度(图8A),孢子致死温度为60 ℃,10 min(图8B)。
  2.4  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从表2可以看出,45%咪鲜胺EW的抑菌作用最好,浓度为1.0 mg/L时抑菌率达97.8%,其次为16%乙霉威·10%嘧霉胺WP,浓度为100 mg/L时抑菌率达95.4%。65%代森锌WP、25%三唑酮WP和80%代森锰锌WP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65%代森锌WP和25%三唑酮WP在浓度为100 mg/L时抑菌率分别达68.6%和84.0%,而80%代森锰锌WP在浓度为6 mg/L时抑菌率达52.5%。8%噁霜灵·56%代森锰锌WP和64%代森锰锌·8%霜脲氰WP也有一定抑菌作用,3%中生菌素WP、6%春雷霉素WP和10%多抗霉素B WP的抑菌效果很差,而70%甲基硫菌灵WP和80%多菌灵WP几乎无抑菌作用,在可溶解浓度8000 mg/L时,抑菌率≤48.9%。
  12种杀菌剂的抑菌效果依次为:45%咪鲜胺EW>16%乙霉威·10%嘧霉胺WP>65%代森锌WP>25%三唑酮WP>80%代森锰锌WP>8%噁霜灵·56%代森锰锌WP>64%代森锰锌·8%霜脲氰WP>3%中生菌素WP>6%春雷霉素WP>10%多抗霉素B WP>70%甲基硫菌灵WP>80%多菌灵WP。
  3  讨论
  新月弯孢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病原真菌。国外报道新月弯孢可以侵染番茄、火龙果、木薯、玫瑰等作物[13-16]。在我国能够侵染玉米、水稻、香蕉、柚木等多种作物[17-20]。笔者在对海南省文昌市辣椒病害的调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这也是该病菌侵染中国辣椒的首次报道。2015年,笔者首次在海南省文昌市潭牛镇发现了该病害,随后的调查中发现附近田块及同属文昌市的迈号镇均有该病的发生。
  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粉、30 ℃、pH 7.0、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麦芽糖和酵母提取物等为病原菌培养的最适条件,分生孢子在5~ 45 ℃范围内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2~33 ℃,致死温度为60 ℃处理10 min。桑利伟等[17]、苏勇等[18]、郑肖兰等[19]研究发现,侵染香蕉、柚木和玉米的新月弯孢病菌生长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玉米粉和PSA,另外,张定发等[20]、白元俊等[21]、朱明琪等[22]、苏勇等[18]研究发现光照条件对新月弯孢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和本研究存在一定差异。笔者研究发现麦芽糖为病原菌最适碳源,与苏勇等[18]、郑肖兰等[19]研究结果一致,与桑利伟等[17]、费丹[2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另外,分生孢子的致死温为60 ℃(10 min),与费丹[23]的研究基本一致,显著高于其他国内报道的菌株[17-18, 22, 24]。这些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差异,可能和菌株来源不同有关,也表明菌株之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危害辣椒叶片的病害有很多,其中炭疽病、疮痂病、细菌性叶斑病等为海南地区的常见病害。本研究发现辣椒叶片受新月弯孢侵染后,最初出现水浸状、灰色、圆形的小斑点,病斑随后扩大,典型症状为周围有黑褐色晕圈、不规则、近长条形的黄褐色病斑。炭疽病发病初期同样形成圆形病斑,但后期病斑为灰白色且常出现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颗粒(即产孢组织)。疮痂病最初为黄绿色小斑点,病斑扩大后边缘为深褐色至灰色,中央灰白色,而细菌性叶斑病最初形成黄绿色不规则小斑点,扩大后呈红褐色、深褐色或铁锈色[25]。本研究发现的新叶斑病和这些常見病害的症状存在明显差异。   本研究利用分離自海南辣椒上的新月弯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12种常见杀菌剂的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发现各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抑菌效果是不同的。其中,苯并咪唑衍生物类咪鲜胺的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1.0 mg/L时抑菌率达97.8%;取代苯衍生物类中的代森锌和代森锰锌,64%代森锰锌和8%霜脲氰复配以及16%乙霉威和10%嘧胺复配的药剂的抑菌效果较好;而农用抗生素类的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B及苯并咪唑衍生物类的甲基硫菌灵的抑菌效果较差;而苯并咪唑衍生物类中多菌灵抑菌效果最差。桑利伟等[17]、苏勇等[18]、费丹[23]分别对分离自香蕉、柚木和水稻的新月弯孢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发现咪鲜胺效果最好,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苏勇等[18]还发现代森锌抑制效果一般,但本研究发现该药剂效果较好,浓度为100 mg/L时抑菌率达84.0%。费丹[23]发现多菌灵对来自水稻的新月弯孢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本研究效果很差。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菌株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着较大差异。
  本研究完成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防治药剂筛选,下一步将开展病害流行规律、主栽品种抗性评价和有效药剂的田间控制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  萌, 龙彭年, 肖四海. 世界辣椒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与我国的对策思考[J]. 辣椒杂志(季刊), 2010, 8(4): 1-5.
  [2]  张西露, 毛亦卉, 向拉蛟. 国内外辣椒产业研究开发的现状分析[J]. 辣椒杂志, 2008(1): 1-5.
  [3]  长江蔬菜传媒. 种植面积3000万亩, 年产值700亿! 我国辣椒种植产区详解[EB/OL]. (2019-10-04)[2020-08-02]. https://new.qq.com/omn/20191004/20191004A02LX600.html.
  [4]  我国辣椒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近一半[N]. 四川日报, 2017-07-27 (12).
  [5]  云天海, 肖日新. 海南辣椒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 长江蔬菜(管理经验), 2007(4): 59-61.
  [6]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7]  时  涛, 李超萍, 蔡吉苗, 等. 木薯新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31(3): 457-463.
  [8]  White T J, Bruns T, Lee S, et al. Analysis of phytogenetic relationships by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ribosomal RNA genes[C]//INNIS MA. PCR Protocols. 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Academic, 1990: 315-322.
  [9] 裴月令, 时  涛, 蔡吉苗, 等. 木薯棒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J].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32(4): 728-733.
  [10]      阮  敬. SA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11]      孙广宇, 宗兆锋. 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42-144.
  [12]      张天宇, 孙广宇. 中国真菌志 第30卷: 蠕形分生孢子真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3]      Iftikhar S, Shahid A A, Nawaz K, et al. First report of Curvularia lunata causing fruit rot of tomato (Lycopersicμm esculentμm) in Pakistan[J]. Plant Disease, 2016, 100(5): 1013.
  [14]      Hawa M M, Salleh B, Latiffah Z. First report of Curvularia lunata on red-fleshed dragon fruit (Hylocereus polyrhizus) in Malaysia[J]. Plant Disease, 2009, 93(9): 971-973.
  [15]      Msikita W, Yaninek J S, Ahounou M, et al. First report of Curvularia lunata associated with stem disease of cassava[J]. Plant Disease, 1997, 81(13): 112.
  [16]      Abbas M F, Aziz-Ud-Din, Rashid A, et al. First report of Curvularia leaf spot of rose in Pakistan[J]. Plant Disease, 2018, 102(9): 1858.   [17]      桑利伟, 刘爱勤, 吴伟怀, 等.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J]. 植物保护, 2008, 34(2): 71-75.
  [18]      苏  勇, 张艳明, 廖克波, 等. 柚木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42(21): 91-96.
  [19]      郑肖兰, 郑行恺, 赵  爽, 等. 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2019, 39(3): 44-50.
  [20]      张定法, 徐瑞富, 张希福.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7(4): 307-308.
  [21]      白元俊, 陈  彦, 李柏宏, 等.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 1998(5): 11-15.
  [22]      朱明旗, 赵利平, 樊  璐.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8(4): 44-46.
  [23]      费  丹. 安徽省水稻穗腐病病原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5.
  [24]      徐  辉. 水稻弯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流行学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5.
  [25]      王恒亮, 倪云霞, 李好海, 等. 蔬菜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3.
  责任编辑:谢龙莲
其他文献
46,XY性腺发育不良是性反转综合征的一种类型,患者遗传背景为46,XY男性型,在胚胎发育早期因生殖系统未能向男性型方向发展或发育不良,而具备了外阴、阴道、子宫等女性生殖系统器官,因此社会性别常为女性.46,XY性腺发育不良患者因性腺发育不良,无卵泡发育,故不能自然妊娠.本文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l例经赠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获得妊娠及分娩的46,XY性腺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
期刊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母儿结局.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52例胎盘早剥产妇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并发子宫胎盘卒中分为两组: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17例为观察组,未并发子宫胎盘卒中的35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观察组子宫胎盘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母儿结局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摘 要:近些年兜兰产业发展迅速,但花期调控难成为限制兜兰产业发展的瓶颈。以较易开花的同色兜兰为试验材料,观测各时期功能叶长和宽及花朵发育的形态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功能叶片内源激素的变化动态,分析它们与花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色兜兰花苞显现期,功能叶具有高水平的ZR和低水平的IAA,以利于成花分化;(2)在激素平衡研究中发现,顶芽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时(大苗期),功能叶具有高比值的
期刊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进行产前诊断,应用这一方法诊断妊娠期胎儿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即对绒毛、羊水、脐带血细胞进行培养而获取染色体,经分带、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从而得出诊断,但整个过程需要细胞培养,故产前诊断所需的时间较长,从取材到诊断大约2周左右。
期刊
摘 要:以3年生紅背型五唇兰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5%、10%、20%的PEG 6000溶液处理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不同程度的干旱对五唇兰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导致叶片的气孔密度、开度、长度逐渐降低,且随PEG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越明显,处理15 d后PEG 10%以上处理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2)干旱导致叶片中苹果酸含量逐渐降低,随着PEG处理时间的延长,五唇兰叶片的苹果酸含量
期刊
男性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是相对少见的疾病,但可对男性性行为产生全面抑制作用,引起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射精异常和生精障碍等,成为男性性功能障碍与不育的病因,同时又具有可逆转特性,从而引起广泛关注。
期刊
摘 要:胶孢炭疽菌引起的炭疽病害是造成海南省橡胶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该病原菌致病力的分子机制能够为新型防控策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在橡胶树胶孢炭疽菌中,存在1个编码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基因CgGCN5。在本研究中,通过同源重组原理及原生质体转化法构建了橡胶树胶孢炭疽菌CgGCN5的敲除突变株和互补菌株,并对其生长、产孢及致病力等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CgGCN5敲除突变
期刊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学组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女性健康事业部支持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临床问题解答会于2007年11月24日在三亚召开。国内著名妇科内分泌学专家张以文、陈贵安、杨冬梓、林金芳、徐苓、郁琦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就PCOS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PCOS是妇科内分泌常见的疾病,至今病因尚不明确,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案混乱,对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