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然性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小组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既承担个人的任务和责任,又积极地相互支撑、配合和信任,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杜郎口学校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并非其首创,自新课程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章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没有很好的重视和进行这种方式。现在,进行教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决定了我们实行它的必然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的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的解决矛盾。
问题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为了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三: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在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问题四:优秀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优秀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他们更是不愿意学习了,反而又违反课堂纪律。
问题五: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自然很低。也出现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的现象。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几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3、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学校不重视社会交际技能的训练;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达到竞争取胜。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的好处。4、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教师只是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一些老师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老师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老师应有的指导作用。5、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在思想政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目标取向评价最大的毛病就是忽略了人的行为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三、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入合作学习之篮”。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学习和领悟。
其次,坚持做好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导航。定好教学目标,写好教案是教师在制定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即实施教学准备策略。所谓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更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我们在准备教学时就得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哪些具体的进步,每一步的确定和设计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做是关键。还要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重视学术目标而忽视了旨在培养学生之间高效合作的社交技巧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我们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就不一样了。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要求学生懂得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考试点,但作为一名中学生,积极认识人与大自然相处状况,积极投身于保护大自然中是必有的素质,所以,在目标确定时,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应突出,让学生能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就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怎样说,教学实践证明了定好目标,写好教案,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避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讨论的层面,为进入实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它确实能起到为教学导航的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加强合作技能的要求和指导,让师生在互动中同舟共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人以为, 水平相近的人同组,易于合作,效果最好。但实践证明,在学生差别很大的学习小组里,学生们似乎有更深入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地解释,在讨论材料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所有这些都加深了学生们理解的深度,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牢记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即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小组以4-6人为宜,还要用特定工作确定学生的角色,如记录员、联络员、资料收集员、总结者等等。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当然,角色要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
第四,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采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
第五,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第六,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在组成小组时,一些优秀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后进生。此时教师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起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优秀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后进生变得更加胆小怯懦,避免后进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个自信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优秀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后进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第七,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提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就得走出陈旧评价观的藩篱。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更应该与时俱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唯有这样,我们才更易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近段的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一些同事的做法,谈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做法。(1)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形式有三种:学生自评、他评、小组互评。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做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2)要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只给每个小组一个团体分数是很难有公平可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发挥学生自己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3)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地引导者、促进者。如具备对异质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景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能不能进行好小组合作学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的努力。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应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的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虽过了一年,有了一些认识,但只是开始,路子还长。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小组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此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既承担个人的任务和责任,又积极地相互支撑、配合和信任,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杜郎口学校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并非其首创,自新课程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章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没有很好的重视和进行这种方式。现在,进行教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等决定了我们实行它的必然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的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的解决矛盾。
问题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为了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三: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在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问题四:优秀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优秀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他们更是不愿意学习了,反而又违反课堂纪律。
问题五: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自然很低。也出现学生之间发生的矛盾的现象。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几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3、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学校不重视社会交际技能的训练;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达到竞争取胜。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的好处。4、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教师只是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一些老师在实践中不知如何操作,老师不能给与及时、适度的点拨,没能发挥老师应有的指导作用。5、缺乏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在思想政治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看到,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目标取向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目标取向评价最大的毛病就是忽略了人的行为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三、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入合作学习之篮”。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学习和领悟。
其次,坚持做好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导航。定好教学目标,写好教案是教师在制定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即实施教学准备策略。所谓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更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我们在准备教学时就得明确,学生通过学习能获得哪些具体的进步,每一步的确定和设计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做是关键。还要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重视学术目标而忽视了旨在培养学生之间高效合作的社交技巧目标。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我们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也就不一样了。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中要求学生懂得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考试点,但作为一名中学生,积极认识人与大自然相处状况,积极投身于保护大自然中是必有的素质,所以,在目标确定时,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应突出,让学生能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就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怎样说,教学实践证明了定好目标,写好教案,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避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讨论的层面,为进入实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它确实能起到为教学导航的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加强合作技能的要求和指导,让师生在互动中同舟共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人以为, 水平相近的人同组,易于合作,效果最好。但实践证明,在学生差别很大的学习小组里,学生们似乎有更深入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地解释,在讨论材料时能有更深远的见解。所有这些都加深了学生们理解的深度,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牢记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即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小组以4-6人为宜,还要用特定工作确定学生的角色,如记录员、联络员、资料收集员、总结者等等。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当然,角色要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
第四,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采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
第五,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第六,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在组成小组时,一些优秀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后进生。此时教师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起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优秀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后进生变得更加胆小怯懦,避免后进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个自信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优秀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后进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第七,坚持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提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就得走出陈旧评价观的藩篱。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更应该与时俱进,实施发展性的评价。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不仅仅管理、选拔,而且是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唯有这样,我们才更易走出侧重甄别的误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近段的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一些同事的做法,谈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做法。(1)把评价的主要权力还给学生。形式有三种:学生自评、他评、小组互评。主要是评价自己和同伴对团体做出的贡献,并反思合作过程的得与失。(2)要坚持以质性评定为主,量性评价为辅。只给每个小组一个团体分数是很难有公平可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发挥学生自己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3)要坚持重视过程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地引导者、促进者。如具备对异质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景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能不能进行好小组合作学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的努力。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应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的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虽过了一年,有了一些认识,但只是开始,路子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