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年耗一字、三刃、十字、球齿、复合型系列锥体连接钎头约5000万支,年耗锥体连接钎杆约8万吨。由于采用旧式锥体连接的苏式老一字形钎头的传统影响,使许多钎具生产厂和采掘部门,持续半个多世纪对钎头锥孔和钎梢的工作与受力状况存在着误解,因而对国内科研部门早在1980年就正式提出以新型锥体连接为特征的钎头、钎杆研究成果,以及以瑞典、日本产品为代表的先进锥体连接技术,长期视而不见。人们总是依据旧习惯,提出一些想当然的“理由”,企图一点一滴地把新事物拖回原来的轨道。他们未能科学、严肃地对待国际标准(ISO1718-1974、1991)关于钎头锥孔和钎梢小端直径极限偏差值、钎梢插入深度、孔底直壁间隙区、以及锥孔深度的严格规定,使国产小钎头长期高度偏矮、锥孔70锥面到底、孔深偏浅、钎梢偏短,致使钎梢插深不足,梢孔之间不能形成全面均衡接触(钎梢端面在雏孔锥面之内),梢孔表面接触应力过高,钎梢工作形成严重的前紧后松的“钻牛角尖”现象,由此造成频繁的断梢、断腰和裤体胀裂与钎头丢失事故,工人劳动条件恶化,浪费触目惊心。这也人为地降低了本具优势的我国小钎头在国际钎具市场的形象,削弱了它的竞争能力。现在,我们应当在新的认识高度基础上幡然弃旧图新,认真引用国内外先进钎具科研成果,一丝不苟地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贯彻执行最新的钎头、钎杆国家标准(GB6480、GB6481)和国际标准(ISO1718-1991),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锥体连接钎具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为加速其现代化步伐和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