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品采集生成”教学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经验与崭新道德生活情境有机结合,创造性地生成自己学习过程的思品教学模式。“思品采集生成”教学由“课外采集”“课内反刍”“整合生成”三个环节组成。其中,“课外采集”环节既是“课内反刍”环节和“整合生成”环节的基础,又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开展课外采集活动呢?笔者针对香洲区小学品德教学创新实验研究课题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归纳出“思品采集生成”教学的五种课外采集法。
一、学习资料采集法
“思品采集生成”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寻找学习素材,感悟和理解学习素材,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书籍和求助家人等形式,采集学习卡片、调查表、照片、幻灯片和影像等多种图文资料作为学习素材。
此外,学习资料的采集还包含实物采集。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甲骨、毛皮、丝帛、竹片、木片、树皮、树叶和沙子等,并模仿古人在这些材料上写字、画画,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情境相结合,推想这些材料没有被沿用下来的原因。随后将废旧的纸张切料、泡料、煮料、打料、打浆、抄纸、晾纸,最终制作出一张新纸。学生可将自己手工造纸的过程和体验记录下来,并思考古人是怎样造纸的,从而使学生对纸的产生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
在课堂中,学生可充分分享和交流,例如体验古人在纸以外的材料上书写,感受古法造纸的流程,并运用世界地图讲述“纸的传播”等,这一切均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情感,正可谓“功夫在课外,获益在课内”。正是由于学生在课外有着图文、影像和实物等学习资料采集的亲历体验和心理体验,“课内反刍”和“整合生成”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才精彩纷呈。
二、游戏活动采集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把玩耍与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满足学生游戏的需要,又促进学生乐学态度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因此,游戏活动也被较多地运用于品德课程的“课外采集”环节。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录校园,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校园特搜”活动的课前采集。文化长廊、大小操场、教学楼和植物园,到处都是学生拍照和记录的身影,校园的展板、黑板报、班级教室及各种标语,都成了记录的对象。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游戏活动采集法,既让学生愉快地玩耍,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
三、生活体验采集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通常单纯对学生说教,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存在“学”和“用”严重脱钩的现象。通过生活体验采集法,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思辨,领悟道德生活的真谛,从而使他们拥有道德情操,树立道德意识,具备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小苗快快长》一课时,教师可采用生活体验采集法开展课外活动。教师设计了“走进春天”“我们是小小园艺家”“苗苗生长记”“苗苗展示会”“我们和小苗有个约会”等五项生活体验活动。其中,“我们是小小园艺家”是这样开展的:一方面学生在校内进行种植实验活动,体验种植过程,试写观察日记《苗苗生长记》;另一方面学生在双休日跟随父母走进春天的乡村,了解春天的种植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五项生活体验活动前后历时20天,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生活体验采集法的关键在于:课外采集的活动过程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成长,体验收获的不易,并勇于实践,养成敢于负责的品质和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四、实践操作采集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强调亲自实践,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摈弃枯燥的说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一课时,课前教师让学生与父母交流,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并开展“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活动,由学生亲自做家务,填写《“今天我当家”记录表》。“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减轻父母的负担,又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还让学生领悟到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学生就是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感受、领悟,逐步建构自己的道德认识结构,并在课堂中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实践操作中的崭新认识。
五、合作探究采集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主题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途径,观察、体验和感悟,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提高面对生活和探讨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教师和学生采用合作探究采集法进行课外采集活动。学生自由组成七个小组,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制定小组活动方案。小组根据《“走进民族大家庭”调查表》,发挥个人所长,了解各民族概况,采集各民族的基本知识。学生在调查了解、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形式多样的个人探究提升为小组的探究主题,在全班形成七种角度各异的探究主题。具体而言:学生深入探讨一个民族的特征,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访问和拍摄等,了解民族风情,领略民族文化。有了课前小组的自主探究采集活动,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对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理解就越发深入。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
(责任编辑:马潇潇 梁金)
一、学习资料采集法
“思品采集生成”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寻找学习素材,感悟和理解学习素材,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书籍和求助家人等形式,采集学习卡片、调查表、照片、幻灯片和影像等多种图文资料作为学习素材。
此外,学习资料的采集还包含实物采集。例如在教学《传递文明的纸》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甲骨、毛皮、丝帛、竹片、木片、树皮、树叶和沙子等,并模仿古人在这些材料上写字、画画,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情境相结合,推想这些材料没有被沿用下来的原因。随后将废旧的纸张切料、泡料、煮料、打料、打浆、抄纸、晾纸,最终制作出一张新纸。学生可将自己手工造纸的过程和体验记录下来,并思考古人是怎样造纸的,从而使学生对纸的产生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
在课堂中,学生可充分分享和交流,例如体验古人在纸以外的材料上书写,感受古法造纸的流程,并运用世界地图讲述“纸的传播”等,这一切均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情感,正可谓“功夫在课外,获益在课内”。正是由于学生在课外有着图文、影像和实物等学习资料采集的亲历体验和心理体验,“课内反刍”和“整合生成”这两个环节的学习才精彩纷呈。
二、游戏活动采集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把玩耍与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满足学生游戏的需要,又促进学生乐学态度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因此,游戏活动也被较多地运用于品德课程的“课外采集”环节。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录校园,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校园特搜”活动的课前采集。文化长廊、大小操场、教学楼和植物园,到处都是学生拍照和记录的身影,校园的展板、黑板报、班级教室及各种标语,都成了记录的对象。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游戏活动采集法,既让学生愉快地玩耍,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
三、生活体验采集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通常单纯对学生说教,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存在“学”和“用”严重脱钩的现象。通过生活体验采集法,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道德知识,激发道德思辨,领悟道德生活的真谛,从而使他们拥有道德情操,树立道德意识,具备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小苗快快长》一课时,教师可采用生活体验采集法开展课外活动。教师设计了“走进春天”“我们是小小园艺家”“苗苗生长记”“苗苗展示会”“我们和小苗有个约会”等五项生活体验活动。其中,“我们是小小园艺家”是这样开展的:一方面学生在校内进行种植实验活动,体验种植过程,试写观察日记《苗苗生长记》;另一方面学生在双休日跟随父母走进春天的乡村,了解春天的种植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五项生活体验活动前后历时20天,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生活体验采集法的关键在于:课外采集的活动过程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成长,体验收获的不易,并勇于实践,养成敢于负责的品质和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四、实践操作采集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强调亲自实践,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摈弃枯燥的说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一课时,课前教师让学生与父母交流,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并开展“今天我当家”的实践活动,由学生亲自做家务,填写《“今天我当家”记录表》。“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的开展,既减轻父母的负担,又使学生学到不少知识,还让学生领悟到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学生就是在这种实践操作中感受、领悟,逐步建构自己的道德认识结构,并在课堂中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实践操作中的崭新认识。
五、合作探究采集法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主题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团队合作探究学习的途径,观察、体验和感悟,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提高面对生活和探讨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教师和学生采用合作探究采集法进行课外采集活动。学生自由组成七个小组,自主合作,积极探究,制定小组活动方案。小组根据《“走进民族大家庭”调查表》,发挥个人所长,了解各民族概况,采集各民族的基本知识。学生在调查了解、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将形式多样的个人探究提升为小组的探究主题,在全班形成七种角度各异的探究主题。具体而言:学生深入探讨一个民族的特征,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访问和拍摄等,了解民族风情,领略民族文化。有了课前小组的自主探究采集活动,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对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理解就越发深入。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
(责任编辑:马潇潇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