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诗人陈辉诗歌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自康熙时期清军入台以来,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学较之前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文学方面,儒学兴起,书院渐多,且有识之士有机会参加福建乡试,走上仕途。到了乾隆年间,文学之风更盛,陈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辉是一个高产诗人,也是同时期中一位优秀的台湾诗人。但遗憾的是他留下的诗只有48首。好在留下的诗首首精品,无论是诗歌的内容还是主题。都耐人寻味。本文主要通过《全台诗》中记载的陈辉的诗歌和其他相关文献对陈辉的诗歌进行介绍和分析,研究他的写作风格及其艺术特色等问题,并拿他的诗歌与同时期赴台诗人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陈辉的地位及其诗歌的价值。
  陈辉,生卒年不详,字旭初,台湾县(今台南市南部)人。当时科举考试在台湾已初具规模,广大台湾学子也意识到了读书改变命运。陈辉就是乾隆三年(1738年)的举人,擅写诗文。曾帮忙编修《台湾府志》以及《辑修台湾府志》。陈辉所写之诗由连横整理后刊于《台湾诗荟》,后由施懿琳整理后辑于《全台诗》,共计48首。据说,陈辉“所作诗文甚多”,可惜多已散佚。陈辉所写诗歌以风景为主,但也留下了《买米》这样社会写实类,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他写的诗用词华美,语篇完整,颇具可读性。
  目前,并没有过多的对陈辉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学界对于陈辉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表达形式等都缺乏细致的关注、发掘和思考。本文将对陈辉的部分诗歌以及清代台湾本土诗人这一群体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层次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读者认识陈辉及其背后清代台湾本土文学提供参考。
  一、陈辉诗歌简介
  何绵山的《闽台文学论》中提到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台湾诗歌类型,分别为:记述平定台湾的始末、表现治理台湾的过程、描写台湾的自然景物和节俗、反映台湾少数民族生活、咏叹台湾寺庙。
  陈辉所写的诗歌只有其中的两类:描写台湾的自然景物和节俗、咏叹台湾寺庙。陈辉写的最多的是描写台湾自然景物和节俗的诗,尤其是自然景物。陈辉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然后随走随记,将他看到的喜欢的山水、园林、小村都记在纸上,虽然诗是随手而写,但是依旧可以算作是上品。关于节俗,陈辉很少提及;关于台湾的寺庙,陈辉写到的相对较多。在旅途中,他不光会在自然景色中沉醉,他也十分喜欢有历史意义的人文景观,其中就包括寺庙。每每看到寺庙,一帧帧关于它的画面也会浮现在他脑海,于是他便会寓情于诗,写下他的所思所想。
  其他三类诗并没有出现在他现存的诗中。关于平定台湾的始末,虽然陈辉的生卒年不详,但根据他在乾隆三年中举可以推测他并没有亲历清政府收复台湾的战争,自然也无法记述战争的始。然而,战争结束后并不可能迅速恢复到最开始的樣子,硝烟依旧存于战场,所以陈辉的很多怀古乃至写景的诗歌都会或多或少地写到战争结束后的样子,同时也表达了他自己对于战争的感慨;关于治理台湾的过程陈辉写的很少,只有一篇《买米》写到了台湾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读他的诗歌就会发现,比起入仕,他更热爱自然山水,他宁愿把时间花在旅行上也不愿意和政治有过多的牵扯;关于少数民族的生活,陈辉也没有写到。由于陈辉极爱旅行,在旅行途中可能会写到他所见的各个民族的生活,但是这部分诗可能已经流失,故无法考证。
  陈辉的诗按照题材进行分类后,除一首社会写实诗、一首感怀诗、一首访友诗、三首状物诗、八首怀古诗外,剩下的三十四首均为写景诗,继续细分可分为园景诗(描写在园林看到的景色的诗)、山景诗(描写山的诗)、水景诗(描写水的诗)和村景诗(描写村中景色的诗)。
  二、艺术特色
  陈辉的诗歌非常值得细细品读。除了用词考究,对仗工整,重视诗歌的整体结构这些基本功外,还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首先,好用数词;其次,画面感强。
  (一)好用数词
  陈辉的诗中,数词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包括确切的数词和不确切的数词,在不确切的数词中,“几”字出现的频率更是相当高。这些数词大多出现在相对的位置,而且,几乎各类诗都有如此写法。
  比如这首写景的园景诗《中秋书感》就有一联:“几曲微吟依海岸,半空清响起江楼。”几曲对应半空;《买米》中也有两联,分别是:“市米三百钱,皑皑才一斗”和“五斗懒折腰,三升岂轻受”;怀古诗中的《五妃墓》也有一联:“慷慨同千古,从容共一堂。”
  在诗中出现数词,有以点带面的作用,尤其在写景诗中。比如说《凤山春眺》里面的“翠竹低横三社远,黄沙倒接一溪长”,运用数词使整首诗中景象更加鲜明生动。使用数词的另一个好处是诗更具有结构美,就像前面提到的处在相对位置的数词,这样让诗看起来更加工整,具有一定的美感。
  (二)画面感强
  陈辉在写景的时候通常会将整体的画面描写出来。举一首水景诗《鳖兴溪》为例:
  芦漪人欲渡,几曲鳖兴溪。
  浅沚飞沙鸟,深蓬叫野鸡。
  岚横卑湿地,路入水云蹊。
  应是极南处,村遥草露迷。
  这首诗呈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弯弯曲曲的鳖兴溪上荡着高高的芦苇。低浅的河岸上飞着沙鸟,深处的蓬草里藏着几只鸣叫的野鸡。清风吹过湿地,道路延展到溪水深处,小草上挂着几滴露水摇摇晃晃。好不美哉!
  比较难得的是陈辉不光写风景诗的时候会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他写状物诗的时候也可以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如《山村见凤仙花》:
  小种花开地不偏,生来枝叶本嫣然。
  半痕奇艳添微粉,几瓣新红染翠钿。
  色映疏帘欺睡后,香飘野砌到尊前。
  莫嫌寂寞山村里,却有亭亭物外仙。
  这首诗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诗人走在路上,忽然看到路边有一株凤仙花,枝叶的颜色青翠欲滴,卷卷曲曲的样子,十分可爱。花儿是淡粉色的,新长出来的花瓣却是红色的,里面的花蕊是绿色的。时值午后,诗人本身正处于迷迷糊糊、半梦半醒的状态,但闻到鲜花的味道便不由得振作起来。诗人将诗写得如此生动,让人读完后也不由得随着诗变得愉悦起来。   他的风景诗和状物诗可谓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与赴台诗人的异同
  大陆与台湾文学自古以来一脉相传,尤其是闽台文学,他们的亲缘关系相当深厚。根据何绵山所写的《闽台文学论》里清代闽籍赴台诗人的诗歌,人们可以看出赴台诗人的特点:首先,赴台的诗人籍贯多为福建省;其次,赴台缘由大多是去书院讲学或者随父辈而来。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有对台湾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对当时时局和渡海情形的描述、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记载和评议、对台湾民风民俗的描绘以及台湾风物名胜的状写。
  陈辉生于台南市,是台湾土生土长的诗人,所以他的诗歌内容会和同时期的赴台诗人会有所不同。对于当时时局和渡海情形的描述,陈辉就没有写到过,究其原因是由于陈辉一生都在台湾,并没有机会亲自渡海,感受大海的汹涌恶意。而赴台诗人所写的这一部分诗歌也为台湾诗歌在内容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当时重大事件的记载和评议,陈辉也没有写到,原因一方面是陈辉主要经历的是雍正和乾隆时期,没有遇到大的起义活动,另一方面和陈辉本人有关,比起在朝,他更喜欢在野,所以他也不会去写这类诗歌。另外关于对台湾民风民俗的描绘,陈辉也没有写到,也可能是流传过程中这类诗已经丢失,无法考证。大陆赴台诗人虽多为闽籍,但台湾少数民族众多,各族之间的民俗也不尽相同,他们怀着新鲜感会通过诗来记录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
  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以及状写台湾风物名胜,陈辉也有写到,但还是和赴台诗人的诗不太一样。在对台湾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上,陈辉的感情浓烈一些。拿《买米》来举例。《买米》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声的,他以一位寒士为例具体写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如何度日。首先,陈辉作为台湾本土詩人,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有着更深的理解;其次,作为同样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才能明白在那样的环境下,读书人要如何一方面照顾一家老少,苦苦挣扎,另一方面还要维持读书人的清高,不轻易为五斗米折腰。虽然只有寥寥数句诗,但寒士矛盾的内心活动已跃然于纸上。
  台湾的风物名胜是陈辉诗中写得最多的。笔者分开来讲风景和名胜。关于风景,陈辉和赴台诗人所写的都大同小异,同为入眼的事物,最多就是每个人文学功底有所不同而导致了写出的文字不同。这是陈辉同赴台诗人相同的地方。关于名胜,而略有差别。陈辉自小长于台湾,了解更多关于台湾名胜古迹的历史,譬如他写的《五妃墓》,就饱含深情地怀念五位娘娘。同样的古迹,如果是赴台诗人来写可能会先描述一下庙宇,在了解故事后赞叹她们的忠贞。而陈辉已经不需要再描写庙的外貌了,他只要用感情来写诗。还有赤嵌楼亦可以用来对比。陈辉写过两首关于赤嵌城的诗《登赤嵌城远眺》和《赤嵌夕照》。他写这两首诗时,虽然也写了赤嵌城周围的景色,但总是会在最后抒发感情,回忆历史。而赴台诗人所写的赤嵌楼通常都只是描绘赤嵌城的外貌,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得很全面,但还是少了一些感情。但也不得不说,赴台诗人以他们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也开拓了台湾诗歌的领域。他们与本土诗人一起为台湾诗坛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价值。
  四、结语
  陈辉是清代一位优秀的台湾本土诗人。在很多介绍同时期清代台湾诗人的资料中可以看到,陈辉总是第一个被介绍的,由此可见,陈辉的诗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但是一直以来,关于陈辉的研究却不是很多,这可能与陈辉的性格有直接的联系。比起政治生活,他更喜欢山水,所以在游历过程中他的诗也随之遗失,同时在当时的时局下,赴台诗人可能更受政府关注,他更像一个隐士。他有些诗在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只想要归隐山林,无心政治,但他也写出了《买米》这样的佳作,站在百姓立场上切身为百姓着想,也并没有完全不关心政治。
  (蒙纳士大学)
  作者简介:齐华(1994-),女,陕西府谷人,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清代文学)。
其他文献
群众文艺创作是大众文艺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为了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道路,必须先要了解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现状,紧扣群众内心所需,调整方法与路线,真正做到调动群众文艺创作的激情,推动群众文艺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步提高,文化体制也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改善并提高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
期刊
所谓新媒体艺术,是为了区别过去的传统媒体艺术所兴起的新的媒体艺术形式,因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而随之产生。互联网给了新媒体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平台,使得观者能参与到新媒体艺术的欣赏中,而视觉传达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在过去,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就是新媒体。当下的新媒体则可以简单分为数字媒体(干性媒体)和湿媒体(生化媒体)。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这些表现形式而构成的艺术作品。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对
期刊
海子的短诗中,数字“七”经常出现,借由对数字“七”的探析能更好地理解海子的作品。就长诗而言,特别是《太阳·七部书》这样想象空间浩大的史诗,人们有必要了解海子的文化背景以及他重点关注的文明景观,并且关注他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和表达意图。“七”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字“七”在科学中有固定的意义,可在诗人心中,它更像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代码,解读它,人们就可以破译诗人更多的诗歌世界。  一、《太阳·七
期刊
古体诗大体是自先秦两汉到初唐时期的诗。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体诗是相对于初唐后近体诗而言的。所谓本质,即非此种种则不称之为古体诗的必备要素。近体诗本质明确,而古体诗内容形式灵活多变,本质说法不一,且对于后来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影响甚重。源不清,流何澈;本不固,末何荣。故本论文主要研究先秦古体诗,着重稽考古体诗的本质,以求清源固本。  一、中国古体诗溯源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综合汉代郑玄和唐代孔颖
期刊
广东省陆丰市正字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深厚的戏剧文化底蕴。在建国以后的半个世纪左右,陆丰正字戏的发展十分乐观,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也比较大。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冲击下,导致陆丰正字戏剧人才不断流失,接班人才缺乏,使得正字戏的传承、发展、革新越来越艰难。  陆丰正字戏是中华戏剧文化历史记忆中的重要表达,蕴含着几百年来陆丰市人民在生活劳作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
期刊
“报告文学”从字面来看,它由两个方面构成:“报告”即内容必须真实,“文学”即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报告文学的实质应该是文学性的新闻报道、真实性的文学作品。但是,纵观整个报告文学的舞台,真正做到“报告”与“文学”完美结合的还是少之又少,像活跃在报告文学文坛的大家基希、埃德加·斯诺、刘宾雁等,基本上常常是报告压倒文学,区别于一般的小说、诗歌与散文,其报告文学的可阅读可欣赏性稍差。所以笔者一直
期刊
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在其代表作《雷雨》中塑造了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繁漪,她成为评论界讨论的焦点。她性格中的复杂性与局限性,“自我”无意识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悲剧的命运。  曹禺在《雷雨》序言中这样介绍繁漪这个人物,“这类(象繁漪一样)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或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得乖戾,或为人所不能了解的”,“她的生命里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
期刊
访谈类节目是如今电视荧屏上颇受欢迎的节目形态,在访谈类节目制作过程中,主持人的语言特色直接影响节目的效果。2017年,在全国热播的“访谈+朗读”形式呈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其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表达可圈可点。为此,本文以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运用为分析对象探讨董卿的语言艺术。  2017年2月18日起,一档以“访谈+朗读”形式的大型文化情感类季播节目《朗读者》陆续在央视综合频道、综艺频道播出。节目一改现
期刊
戏曲是由古代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祭祀活动的根本是祭神,表达人们对神的敬仰以及期望神为人们降福。在祭祀中固然有表演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表达真实的需求,表演是为了配合祭祀活动的目的。其发展到戏曲,已经完全脱离了祭神的目的,转变为一种形式上的模仿。戏曲表演就是借助古代祭祀的形式,将艺术内涵赋予其中的新型文化形态。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戏曲表演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每一个角色都有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青睐于少数民族元素在古筝作品中的应用,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就是一首西域曲风极其浓厚的作品,其主要融入了极具新疆地区风格特点的木卡姆音乐形式。木卡姆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新疆地区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本文就木卡姆元素在《西部主题畅想曲》中的应用为出发点,探讨少数民族元素在古筝作品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音乐各方面的普及,古筝这门乐器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