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处于“U”型底部的左边,仍未脱离修复期。
接近年底,有几个判断已得到经济学界的共识。一是,2012年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的底部区域;二是,四季度将呈温和回升的态势;三是未来3到5年将是经济的修复期。
“修复”或许可以理解为“转型”,这两个词汇亦在解释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在未来的5年、10年、甚至30年,都将踏上与以往不同的发展之路。“未来十年,整个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推动经济增长加速的高速成长期逐步转到中速成长期。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如何不出现阶段性失序,如何不出现大起大落,对执政者是一个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近日举办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政策走向”为主题的论坛上如是说。
无疑,中国改革再次进入攻坚阶段,当前面临的困境比以往更加复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随时发生,但改革不能止步,经济转型更是改革不二的选择。
破题:城镇化
怎样理解城镇化呢?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中国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这些年,中国城镇化的改革一直在进程中,彼时,由于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城镇化只是在大的框架内进行,未能在细化领域有重大突破。十八大之后,以前未触及的领域都将成为改革的重点。“十八大提出来新的‘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核心的就是城镇化,它将带动并推动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加快推进城镇化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整个经济运行的政策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路线,不同行业的发展将围绕这一条主线布局。随着未来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推出,整个格局会更加明朗。”巴曙松分析道。
实际上,将改革的突破口圈定为城镇化就是直面回答了前一段时间争议不休的话题——“再改革的空间在哪?”一直以来,中国改革进入一个高峰后,在出口、投资、消费全面不振的情况下,经济一时出现停滞,形成的瓶颈无法突破,经济转型的广度和力度一直在寻求和摸索中。
城镇化的提出破解了以上存在的现实性难题,同时开启了下一轮改革的大幕,由此催生的庞大产业链即将带动中国经济进入“有质量”的增长阶段——农民的消费将得到释放。据相关部门粗粗测算,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所提的75%城镇化率目标,未来将有3.5亿左右农业人口转入城市,1.5亿左右的半城镇化人口继续城镇化。
在实施城镇化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户籍”。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深化。以往使用的农民工已被“农业转移人口”一词替代,今后农民或农民工将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身份。目前,庞大的农民工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实际上,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这其中相差的16个百分点之中,也是就说,目前存在着以亿计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身份。另据一份统计表明,2010年举家迁徙的农民工总量已达3071万人,这些农民工大多是跨区域落户,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加之这两年有更多的农民离开故土,异乡打工,这一数字有增无减。
比对之后,差距的“潜力”浮出水面,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也有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有专家指出,如果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流动型消费转化为定居型消费,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增加至少1-2个百分点。
动能:新的人口红利
这些年,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命题一直备受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特别是这两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要一线城市已相继出现“用工荒”,用工成本的高企已造成很多工厂倒闭、跨国公司外移和服务型行业的萧条。一时间,人口红利消失的现象似乎被认为是事实。
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他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还有9亿人,但他同时承认,劳动力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说到此,他提出一个令与会人员深思的问题:那我们还有什么红利可以利用呢?“这就是改革。”他自问自答,“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认为,目前,中国出现了结构性的失业。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工厂出现“用工荒”,找不到工人,这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我在2008年去过台湾,考察了台湾的状况。在台湾,已经实现了全民高等教育,每个人都可以读大学,所以台湾的出租车司机是大学生,商场服务员也是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是大学生。中国将来也会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大学,所以需要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进行转变。另外,现在和未来的大学生正好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储备了大量高端劳动力,这个人口红利还会保持很多年,它会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成为发展的动能。”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国民受教育程度一直稳步提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大专以上人口达到1.2亿,高中以上人口达到3亿,远高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4571万和1.9亿。目前中国劳动力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促使企业提高用人成本,因此,企业必须放弃科技含量低的产业,追求创新,提高企业的产值利润,适应新生就业大军的要求。当企业与就业者实现良性互动后,中国经济就可跃上新的台阶。
政策:中性
目前多数机构认为,2012年GDP的增速可能为7.5%至8%之间,2013年GDP可能达到8%,而且未来一个阶段8%左右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巴曙松的观点与上述预测稍有不同。他认为,预测今年GDP增长是7.5%的机构属于悲观,预测8.4%—8.5%属于乐观,2012年最有可能是8%。“今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和年末真的实现的增长数据最接近的一年。2013年比今年的情况要好转,但是不会有很显著的好转,可能还是比8%稍高一些。现在有研究报告认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基本就在8%左右的在筑底转型,这是比较极端的看法,但今明两年高速增长之后可以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期转换的可持续增长。比较接近的看法是去库存接近底部,这将推动未来几年GDP的增长速度。”
谈到201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会有什么变化时,他认为,在目前经济回升力度不是很清楚的情形下,2013年经济政策放松的力度不会有重大改变。估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对201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适当地加码,但货币政策总体是中性的,不紧不松,整个加码的力度会比较温和,和2008年、2009年时的量级不能相比。
近日中金公司出台的研究报告也表明,2013年宏观政策应该是“宽财政、稳货币”。他们认为,宽财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财政赤字扩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预计今年实际有效的财政赤字约为1.07万亿元,2013年将接近1.3万亿元。2013年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增速16.2%,较今年的13.5%显著上升。货币方面,预计M2增长目标维持在14%的水平,2013年新增贷款9万亿元,贷款增速保持在14.4%左右。
未来几年的政策制定关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欧美经济的危机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走强一定程度离不开发达经济体的复苏状况。“今年年初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说欧美经济不好,我们可以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其他市场,结果到年末看,新兴市场比发达国家的下滑的还多,这就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主要的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好,很难指望个体经济好。9、10月份中国出口略有好转,但还需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表示,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显著增强、中国贸易条件依然在恶化、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外部压力可能周期性增强。中金公司预计,受到外需的影响,2013年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可能仍将是负贡献。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没有出现重大扭转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也不会“单兵冒进”。
接近年底,有几个判断已得到经济学界的共识。一是,2012年三季度是中国经济的底部区域;二是,四季度将呈温和回升的态势;三是未来3到5年将是经济的修复期。
“修复”或许可以理解为“转型”,这两个词汇亦在解释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高速发展后,在未来的5年、10年、甚至30年,都将踏上与以往不同的发展之路。“未来十年,整个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推动经济增长加速的高速成长期逐步转到中速成长期。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如何不出现阶段性失序,如何不出现大起大落,对执政者是一个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近日举办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政策走向”为主题的论坛上如是说。
无疑,中国改革再次进入攻坚阶段,当前面临的困境比以往更加复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随时发生,但改革不能止步,经济转型更是改革不二的选择。
破题:城镇化
怎样理解城镇化呢?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中国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这些年,中国城镇化的改革一直在进程中,彼时,由于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城镇化只是在大的框架内进行,未能在细化领域有重大突破。十八大之后,以前未触及的领域都将成为改革的重点。“十八大提出来新的‘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核心的就是城镇化,它将带动并推动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加快推进城镇化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整个经济运行的政策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路线,不同行业的发展将围绕这一条主线布局。随着未来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推出,整个格局会更加明朗。”巴曙松分析道。
实际上,将改革的突破口圈定为城镇化就是直面回答了前一段时间争议不休的话题——“再改革的空间在哪?”一直以来,中国改革进入一个高峰后,在出口、投资、消费全面不振的情况下,经济一时出现停滞,形成的瓶颈无法突破,经济转型的广度和力度一直在寻求和摸索中。
城镇化的提出破解了以上存在的现实性难题,同时开启了下一轮改革的大幕,由此催生的庞大产业链即将带动中国经济进入“有质量”的增长阶段——农民的消费将得到释放。据相关部门粗粗测算,按照十八大报告中所提的75%城镇化率目标,未来将有3.5亿左右农业人口转入城市,1.5亿左右的半城镇化人口继续城镇化。
在实施城镇化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户籍”。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深化。以往使用的农民工已被“农业转移人口”一词替代,今后农民或农民工将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身份。目前,庞大的农民工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实际上,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这其中相差的16个百分点之中,也是就说,目前存在着以亿计的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身份。另据一份统计表明,2010年举家迁徙的农民工总量已达3071万人,这些农民工大多是跨区域落户,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加之这两年有更多的农民离开故土,异乡打工,这一数字有增无减。
比对之后,差距的“潜力”浮出水面,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也有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有专家指出,如果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把流动型消费转化为定居型消费,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增加至少1-2个百分点。
动能:新的人口红利
这些年,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一命题一直备受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特别是这两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要一线城市已相继出现“用工荒”,用工成本的高企已造成很多工厂倒闭、跨国公司外移和服务型行业的萧条。一时间,人口红利消失的现象似乎被认为是事实。
但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他指出,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还有9亿人,但他同时承认,劳动力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说到此,他提出一个令与会人员深思的问题:那我们还有什么红利可以利用呢?“这就是改革。”他自问自答,“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认为,目前,中国出现了结构性的失业。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工厂出现“用工荒”,找不到工人,这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我在2008年去过台湾,考察了台湾的状况。在台湾,已经实现了全民高等教育,每个人都可以读大学,所以台湾的出租车司机是大学生,商场服务员也是大学生,酒吧服务员是大学生。中国将来也会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大学,所以需要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进行转变。另外,现在和未来的大学生正好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储备了大量高端劳动力,这个人口红利还会保持很多年,它会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成为发展的动能。”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国民受教育程度一直稳步提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大专以上人口达到1.2亿,高中以上人口达到3亿,远高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4571万和1.9亿。目前中国劳动力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将促使企业提高用人成本,因此,企业必须放弃科技含量低的产业,追求创新,提高企业的产值利润,适应新生就业大军的要求。当企业与就业者实现良性互动后,中国经济就可跃上新的台阶。
政策:中性
目前多数机构认为,2012年GDP的增速可能为7.5%至8%之间,2013年GDP可能达到8%,而且未来一个阶段8%左右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巴曙松的观点与上述预测稍有不同。他认为,预测今年GDP增长是7.5%的机构属于悲观,预测8.4%—8.5%属于乐观,2012年最有可能是8%。“今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和年末真的实现的增长数据最接近的一年。2013年比今年的情况要好转,但是不会有很显著的好转,可能还是比8%稍高一些。现在有研究报告认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基本就在8%左右的在筑底转型,这是比较极端的看法,但今明两年高速增长之后可以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期转换的可持续增长。比较接近的看法是去库存接近底部,这将推动未来几年GDP的增长速度。”
谈到201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会有什么变化时,他认为,在目前经济回升力度不是很清楚的情形下,2013年经济政策放松的力度不会有重大改变。估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对2013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力度适当地加码,但货币政策总体是中性的,不紧不松,整个加码的力度会比较温和,和2008年、2009年时的量级不能相比。
近日中金公司出台的研究报告也表明,2013年宏观政策应该是“宽财政、稳货币”。他们认为,宽财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财政赤字扩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预计今年实际有效的财政赤字约为1.07万亿元,2013年将接近1.3万亿元。2013年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增速16.2%,较今年的13.5%显著上升。货币方面,预计M2增长目标维持在14%的水平,2013年新增贷款9万亿元,贷款增速保持在14.4%左右。
未来几年的政策制定关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欧美经济的危机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换句话说,中国经济的走强一定程度离不开发达经济体的复苏状况。“今年年初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说欧美经济不好,我们可以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其他市场,结果到年末看,新兴市场比发达国家的下滑的还多,这就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主要的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好,很难指望个体经济好。9、10月份中国出口略有好转,但还需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表示,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发达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显著增强、中国贸易条件依然在恶化、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外部压力可能周期性增强。中金公司预计,受到外需的影响,2013年净出口对中国GDP增长可能仍将是负贡献。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没有出现重大扭转时,中国的经济政策也不会“单兵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