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冬时节,腊梅热热闹闹地开着。他们的芬芳唤醒了河岸柳枝的颗颗芽苞,向人们显露出一丝初春的气息。在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中,农历新年的脚步一天天地近了。大年三十,去乡场采购年货的父亲终于赶在小贩收摊之前买回了一卷年画,用稻草缠着回来了。
“呵呵,现在去买年画最便宜!”父亲总是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他以农人的狡黠教育我们,过日子就要这样精打细算。
我们三兄弟打开那些粉笺土纸,争着看年画上的人物:手持双鞭,背后插着令旗,长髯飘飘的是秦叔宝和尉迟恭;锦袍玉带,手持如意的则是和蔼的文官,有时侯也有赵公镇宅、钟馗捉鬼这样的单幅年画。至于《三猴烫猪》、《耗子嫁女》这样的幽默画作,则最受小孩子的青睐。
父亲让我们把年画请到门上去。武将在龙门上驱邪避凶,文官在堂屋门上加官晋爵。贴上这些五彩斑斓的年画,院子里居然一下子亮堂起来。每每这时候,我们都会溜出家门去看邻居的年画。在对门神的评头论足中,似乎自己也成了身着金盔银甲的武将,于是一种隐隐的成就感从心里漫漫溢出,直到年画上的墨彩变得斑驳和迷离。
父亲告诉我们,这些门神就是拱星和清道一带的农民画的。他们称为画匠,就像那些走村窜户揽活干的木匠一样。画匠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凭着父辈那里传下来的技艺,在种田之余,刻板、勾线和上色,把四乡八里的年味整得酽酽的。没有这些四川绵竹年画的浓墨重彩,乡亲们春节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
那时对画匠们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双普通的手能随时和画笔、颜料打交道,并且拥有自己的画室,那该是多么诗意和优雅的日子。于是我就缠着父亲,一定要到某个画匠家里去看看。父亲拗不过我的苦苦哀求,终于在一个农闲的十月,带我走进了一个临近射水河的村落。
这里是绵竹年画的起点,有多少个农家院落,就有多少个年画作坊。一张张新鲜的年画放在场院的每一个角落,就像场院里铺上了花花绿绿的的毯子。微风过处,年画一张张翻起,又稳稳地落下,美丽的波浪,就像风儿在一张张地阅读。一张张的绵竹年画从这里出发,翻山跃岭地走进川陕甘的家家户户,甚至飘洋过海地来到东南亚,把家乡绵竹人的智慧年复一年地向外推介。
那次走马观花,让我惊讶于绵竹年画的悠久历史,也让父亲彻底打消了我学绵竹年画的念头。他说,小娃娃读书才是正事。你看这么多人画年画,能有你的饭吃吗?再说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这些手工年画肯定会逐渐被淘汰。
父亲走南闯北,见识颇广,我只得遗憾地与绵竹年画擦肩而过了。
后来一直在异乡的城市求学、工作,与家乡关山阻隔,每次回来都如蜻蜓点水一般。这样的日子竟持续了十年之久。可是在我心中,仍然常记起孩提时的绵竹年画,那种深深的年画情结萦绕在我的心际,让我欲罢不能。
没想到,这次回来,长途车从孝德一进入绵竹境内,我的眼睛就开始应接不暇起来:公路两边都进行了农房改造,粉白的农家院墙上,因地制宜地画上了千姿百态的绵竹年画。那些体态婀娜的仕女和天真活泼的孩童,配上大红大绿的衣裳,居然和农家的氛围相得益彰。
“把年画上墙,这真是一个好主意。”我禁不住赞叹起来。
“年画不仅可以上墙,还可以画在衣服上,烙印在葫芦上,甚至通过特殊工序做成陶版年画、水晶年画等。绵竹年年搞年画节,今年在成都沙湾会展中心,已经是第七届了,听说展品都卖疯了。”同车的一个老者接过话题说。
“年画之乡,粉笺之土。与杨柳青绿遍江南江北,共桃花坞红透民宅民扉。重印迎春图,清明上河配双绝;新绘观音画,莲台净水润千家……”这是巴蜀鬼才魏明伦在《绵竹赋》中写的话,让我们咀嚼出了绵竹年画的分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电杆上的年画走马灯,绵远河上的年画彩船,人行道上的年画灯笼,模仿《迎春图》全城巡游的队伍……
把年画从纸上请下来,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观念一下子盘活了绵竹年画这门民间艺术。
年俗,是庆丰收,祈来年,与土地有关的民俗。
年画是现代人永远的乡愁 ,我觉得,父亲给我讲的历年画节的奇闻逸事,让我通过年画走进了一个古老而时尚的小城深处……
财神
过年了,当然少不了对神景仰和孝敬,有得酒喝又有得肉啃,门神、灶神、土地爷、城隍……尽可满嘴流油、醉儿隆咚地放任一回。这中间极受优待也是最忙碌的一位,当属财神。财神有武财神和文财神之分,民间常拜的多为武财神,就是赵公明,俗称“赵公元帅”。赵公元帅被道教奉为神明,传说与专事打鬼事业的钟馗为乡党,自幼修练,颇有仙气。后来,张天师伯乐相马,看这小帅哥,太有才了,就收他于座前,并赐他一头黑虎骑着守护丹炉。赵公元帅恪尽职守,深得张天师喜爱,提拔他到“道教斋坛”做镇守,相当于守“国库”的官了。赵公元帅的传奇版本有很多,到了《封神演义》里,他成了峨眉山的高人,武功盖世,兼有各种法宝,世人皆惧他三分。后来赵公元帅被“元始天尊”相中,“元始天尊”向姜子牙发话,于是赵公元帅被奉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把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划归到他的帐下,至此,赵公元帅才真正做了“财神”。文财神有比干和范蠡。相比武财神,两位文财神当然也少不了几分传奇,虽没有受封演义,却成长于老百姓们的现实崇拜之中。幸福生活素来与金钱关系极其密切,人们对财神的崇拜倒也并不奇怪。现代工业发达,财神的台面已不停留在泥塑笔画阶段,镏金烫银、甚至铜锻金铸的也早不缺少。财神爷膝下,招财童子纯得可爱,兼有聚宝盆、大元宝横陈,年根儿底下拜上一拜,来年即便不能大发利市,总也是心里的一份寄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