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年侵腰脚衰,来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竞日阳光留。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唐·杜甫《寄赞上人》
在那个以科举取士的时代里,做官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不已的人生目标。因为做官。说得崇高些,可以治国、平天下,说得现实些,可以致富、光宗耀祖。于是乎。为了这个高远的理想,皓首穷经,疲于奔命,有的甚至将一生的时光付之寒窗苦读。但是,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成为幸运儿,失意和灾祸随时都会摧毁他们的意志,无情地将他们沉入失落的深渊。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孔圣人帮不了他们,他们便带着抑郁的心情饮酒、游历;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孔圣人还是帮不了他们。他们便怀着惊惧的心理躲避、归隐。然而。精神世界的依托则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了佛老,让受创的心灵有了个避风塘。命运多舛的老杜也许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吧。
这首诗就是他因关中闹灾荒弃官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时与赞上人交游、欲求遁隐的表达。诗虽为五律,语言却是平易质朴,几乎没有矫饰,就像是一位沧桑的老者在若有所思地向人们徐徐道来:
前几天,你陪着我到幽静的南山择地结庐
我年事已高,腰脚也不灵便,阴凉之地不宜居
要找一个层层叠叠的山冈,那里常年阳光普照
可以建茅屋,还有地可种,我便心满意足
近来听说西枝村西头有块地,那里有蓊郁的树木和丰饶的黍谷
中午风和日暖,田地虽贫瘠也能大获丰收
塞雨停歇、牙病痊愈之时,徜徉在虎穴,面对着龙泓
在柴扉荆户前饮茶,在山林小径上信步
就这样,与你一同潇潇洒洒地来来往往
《重过何氏》组诗与这首诗在感情基调上大致是相同的,都是想表达一种避世的思想,但初衷却有所不同。前者是因不售而希冀有朝一日能过上像何将军这样亦官亦隐的生活,其心是向往名利的,而后者却是因饥荒困顿而渴望结庐而隐,心是企盼归宿的。然而。不管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情绪,茶茗却始终没有走出过他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茶在文人生活中,从来都是扮演着闲情逸致之“道助”的角色,从未听闻与郁郁不乐有甚瓜葛,恐怕也只有酒才能一时麻醉神经。宿酒乍醒却是愁上加愁。不过老李(李白)倒是个例外,一辈子只写过一首完全说茶的诗,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酒坛子里,很多诗都是在讲怎么喝酒、喝酒有什么感受之类的。因而,他即使是很郁闷,酒一喝也就烟消云散了。老杜就没老李那么狂放不羁。他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忧己,也忧国忧民,所以他喝酒是无法释怀的。那么,也许茶可以代替酒来为他解忧。困守长安时,重游何氏山林,渴想黄昏下赏景、枫叶上题诗、春风里啜茗的生活;流寓秦州时,交游赞上人,萌生卜邻南山、构屋耕田、柴荆品茗的愿望。诗中没有醇酒。就只有淡茶,淡到无味,如微风吹过山谷—般。不露痕迹。
在看惯了炎凉的世态风景、尝尽了漂泊离乱之苦后,老杜所要的只不过是“茅屋买兼土”的粗茶淡饭生活,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再奢侈点,最多也就是和好朋友一起游游山、玩玩水、喝喝茶、散散步的恬淡生活罢了。究竟是什么令曾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抱负的老杜变得如此淡泊?或许无常的世事和无奈的生活可以解释。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时任宰相房琯,是老杜的好哥们,主动请缨讨伐安禄山,谁料征讨不成竟兵败。唐肃宗要将房琯革职,老杜便上疏求情。对于肃宗而言,老巢沦陷已是大为光火了,房琯又不自量让我损兵折将,我不杀他算是网开一面了,你杜甫还来劝我不要撤他的职?既然如此,干脆就让你们两个难兄难弟都下放到穷乡僻壤的地方去任职好了。结果,房琯还好点,被贬为刺史,老杜就惨了,被踢出长安城,安排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去当一个卑微的司功参军,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某县的政法委书记或武装部长。
老杜的运势差得很,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时,在华州任职期间又遇到了天灾,粮食价格暴涨,根本没法活命。于是,他才狼狈地弃官逃到秦州。在那里遇见了旧知赞公。赞公原为京都大云寺住持,当年老杜在长安求职时曾多方关照他,提供食宿、衣履给他,后也因房瑁受牵连而遭贬谪,寓居秦州。他乡遇故知。自然是分外欣喜,而这欣喜之中也难免带着些难以言表的酸楚。两个同病相怜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便在这异乡开始延续。赞公多次陪着老杜去寻地建房。飘蓬暂落秦州的日子里,老杜寄宿于他的土室里,时常听着声声梵呗和沉沉木鱼,抵膝相坐,把肩畅叙。身在禅林缁流的赞公,坐禅读经的枯寂生活自然是少不了茶的沁润,要不然老杜也不会在诗中说“柴荆具茶茗”了。他是希望能和赞公一道,闲坐柴扉荆户前,赏山林景明变化,听釜中汤水慢慢鼎沸,看飞花白云盛满茶瓯,同享茶茗这一幽人之饮。此番无饥馑、无拘束的生活是何等的宽快悦适!
然而,秦州置地构庐终究未果,冥冥的命运最终还是让杜甫选择在成都浣花溪边建了草堂,但老杜的脑海中的确真实地浮现过在秦州定居的想法。在秦州短暂停留期间。他留下了《寄赞上人》、《宿赞公房》、《别赞上人》等5首与赞公交游的诗。“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宿赞公房》)、“异县逢旧友,初欣写胸臆”(《别赞上人》)、“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寄赞上人》),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老杜对与赞公之间的友谊是格外珍视的。他们的友情雅淡如茶,馨逸如茗,是滤去了一切世俗的纷扰与浮华之后沉淀下来的返璞归真,这大概就是最原生态的君子之交吧。
赞公是杜甫交往最深的一个和尚。此外,他与曼上人、巳上人等也有往来,特别是与巳上人交游,还写了一首有“茶”的字眼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诗。诗中提到一种叫“茶瓜”食品,它是将白瓜用醋、糖等调料腌制而成,味甜而带酸,可佐餐放汤。类似于今天的酱菜。兹录诗如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巳上人茅斋》
重冈北面起,竞日阳光留。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唐·杜甫《寄赞上人》
在那个以科举取士的时代里,做官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不已的人生目标。因为做官。说得崇高些,可以治国、平天下,说得现实些,可以致富、光宗耀祖。于是乎。为了这个高远的理想,皓首穷经,疲于奔命,有的甚至将一生的时光付之寒窗苦读。但是,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成为幸运儿,失意和灾祸随时都会摧毁他们的意志,无情地将他们沉入失落的深渊。在仕途失意的时候,孔圣人帮不了他们,他们便带着抑郁的心情饮酒、游历;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孔圣人还是帮不了他们。他们便怀着惊惧的心理躲避、归隐。然而。精神世界的依托则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了佛老,让受创的心灵有了个避风塘。命运多舛的老杜也许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吧。
这首诗就是他因关中闹灾荒弃官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时与赞上人交游、欲求遁隐的表达。诗虽为五律,语言却是平易质朴,几乎没有矫饰,就像是一位沧桑的老者在若有所思地向人们徐徐道来:
前几天,你陪着我到幽静的南山择地结庐
我年事已高,腰脚也不灵便,阴凉之地不宜居
要找一个层层叠叠的山冈,那里常年阳光普照
可以建茅屋,还有地可种,我便心满意足
近来听说西枝村西头有块地,那里有蓊郁的树木和丰饶的黍谷
中午风和日暖,田地虽贫瘠也能大获丰收
塞雨停歇、牙病痊愈之时,徜徉在虎穴,面对着龙泓
在柴扉荆户前饮茶,在山林小径上信步
就这样,与你一同潇潇洒洒地来来往往
《重过何氏》组诗与这首诗在感情基调上大致是相同的,都是想表达一种避世的思想,但初衷却有所不同。前者是因不售而希冀有朝一日能过上像何将军这样亦官亦隐的生活,其心是向往名利的,而后者却是因饥荒困顿而渴望结庐而隐,心是企盼归宿的。然而。不管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情绪,茶茗却始终没有走出过他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茶在文人生活中,从来都是扮演着闲情逸致之“道助”的角色,从未听闻与郁郁不乐有甚瓜葛,恐怕也只有酒才能一时麻醉神经。宿酒乍醒却是愁上加愁。不过老李(李白)倒是个例外,一辈子只写过一首完全说茶的诗,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酒坛子里,很多诗都是在讲怎么喝酒、喝酒有什么感受之类的。因而,他即使是很郁闷,酒一喝也就烟消云散了。老杜就没老李那么狂放不羁。他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忧己,也忧国忧民,所以他喝酒是无法释怀的。那么,也许茶可以代替酒来为他解忧。困守长安时,重游何氏山林,渴想黄昏下赏景、枫叶上题诗、春风里啜茗的生活;流寓秦州时,交游赞上人,萌生卜邻南山、构屋耕田、柴荆品茗的愿望。诗中没有醇酒。就只有淡茶,淡到无味,如微风吹过山谷—般。不露痕迹。
在看惯了炎凉的世态风景、尝尽了漂泊离乱之苦后,老杜所要的只不过是“茅屋买兼土”的粗茶淡饭生活,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再奢侈点,最多也就是和好朋友一起游游山、玩玩水、喝喝茶、散散步的恬淡生活罢了。究竟是什么令曾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抱负的老杜变得如此淡泊?或许无常的世事和无奈的生活可以解释。据《旧唐书》本传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时任宰相房琯,是老杜的好哥们,主动请缨讨伐安禄山,谁料征讨不成竟兵败。唐肃宗要将房琯革职,老杜便上疏求情。对于肃宗而言,老巢沦陷已是大为光火了,房琯又不自量让我损兵折将,我不杀他算是网开一面了,你杜甫还来劝我不要撤他的职?既然如此,干脆就让你们两个难兄难弟都下放到穷乡僻壤的地方去任职好了。结果,房琯还好点,被贬为刺史,老杜就惨了,被踢出长安城,安排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去当一个卑微的司功参军,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某县的政法委书记或武装部长。
老杜的运势差得很,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时,在华州任职期间又遇到了天灾,粮食价格暴涨,根本没法活命。于是,他才狼狈地弃官逃到秦州。在那里遇见了旧知赞公。赞公原为京都大云寺住持,当年老杜在长安求职时曾多方关照他,提供食宿、衣履给他,后也因房瑁受牵连而遭贬谪,寓居秦州。他乡遇故知。自然是分外欣喜,而这欣喜之中也难免带着些难以言表的酸楚。两个同病相怜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便在这异乡开始延续。赞公多次陪着老杜去寻地建房。飘蓬暂落秦州的日子里,老杜寄宿于他的土室里,时常听着声声梵呗和沉沉木鱼,抵膝相坐,把肩畅叙。身在禅林缁流的赞公,坐禅读经的枯寂生活自然是少不了茶的沁润,要不然老杜也不会在诗中说“柴荆具茶茗”了。他是希望能和赞公一道,闲坐柴扉荆户前,赏山林景明变化,听釜中汤水慢慢鼎沸,看飞花白云盛满茶瓯,同享茶茗这一幽人之饮。此番无饥馑、无拘束的生活是何等的宽快悦适!
然而,秦州置地构庐终究未果,冥冥的命运最终还是让杜甫选择在成都浣花溪边建了草堂,但老杜的脑海中的确真实地浮现过在秦州定居的想法。在秦州短暂停留期间。他留下了《寄赞上人》、《宿赞公房》、《别赞上人》等5首与赞公交游的诗。“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宿赞公房》)、“异县逢旧友,初欣写胸臆”(《别赞上人》)、“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寄赞上人》),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老杜对与赞公之间的友谊是格外珍视的。他们的友情雅淡如茶,馨逸如茗,是滤去了一切世俗的纷扰与浮华之后沉淀下来的返璞归真,这大概就是最原生态的君子之交吧。
赞公是杜甫交往最深的一个和尚。此外,他与曼上人、巳上人等也有往来,特别是与巳上人交游,还写了一首有“茶”的字眼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诗。诗中提到一种叫“茶瓜”食品,它是将白瓜用醋、糖等调料腌制而成,味甜而带酸,可佐餐放汤。类似于今天的酱菜。兹录诗如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巳上人茅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