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行腹腔镜下肾上腺区肿瘤切除,且病理结果为节细胞神经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15例患儿(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在同一时间段内以患儿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术前肿瘤临床分期、术后病理结果为配对条件,在我院行开放性手术切除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患儿中进行抽选,与腹腔镜组1∶1配对,共13例成功配对(开放组),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中位瘤床引流量为(40 ml)少于开放组(78 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140 min vs 80 min)、术中出血量(20 ml vs 30 ml)、术后置管天数(3 d vs 4 d)、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4 h vs 23 h)及术后住院日(7 d vs 7 d)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有1例出现术后电解质紊乱,予对症补充电解质后得到及时纠正;1例发生淋巴瘘,通过增加留置引流管时间,充分引流后治愈出院。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2%和69.9%,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7%和8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行,且术中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开放性手术小,远期效果与开放性手术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外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儿童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用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21例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狭窄14例,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反流3例,输尿管异位开口4例。术前检查包括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泌尿系统CT三维重建成像检查、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和肾图检查。所有患儿术前检查均提示输尿管
多年来,肝素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仅有的抗凝药物,因此被默认为标准的抗凝药物.近年来的几项多中心试验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与肝素相比,比伐芦定
患儿男,5天,因“反复抽搐4天”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胎龄41+2周,因“宫内窘迫”剖宫产娩出,羊水Ⅲ度,Apgar评分1 min 2分,5 min 6分,10 min 8分。出生体重4 610 g。拟“新
目的探讨先天性颈静脉扩张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间收治的18例先天性颈静脉扩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12岁。颈内静脉扩张18例,全部为单侧,右侧16例,左侧2例。同时合并颈外静脉扩张1例,同侧颈部血管瘤1例。患儿均在哭闹、大声叫喊时发现颈部包块,平静时减小或消失,观察包块时间为6个月~3年,包块均逐渐增大。5例患儿感颈部难受